本文目录一览:
伯邑考为什么不叫姬考?
众所周知,伯邑考是周文王的儿子,武王姬发的哥哥,这两个人一母同胞的亲兄弟。按理来说,他应该被称之为姬考。然而他在众人嘴里的称呼却是“伯邑考”。为什么呢?其实啊,他确实姓姬,他广外人知的这个名字背后是有说法的,目前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伯是他的排行,他是嫡长子,按照古代长幼排列,他在伯位。至于邑,则有两说:一种说法是用“邑”来表明他世子的身份。另一种说法则是他当年被封为“邑”这个官职。伯邑的后面再加上他的名字,故名“伯邑考”。
伯邑考生于周文王十三岁时,而他的弟弟武王则生于两年后。据记载,其人才貌双全,宽仁敦厚,不仅容颜俊美,还弹得一手好琴。放在现在,就是活脱脱的小鲜肉啊。他是伐纣之战中的第一个牺牲者。他忠孝,替父做人质,他正直,不为妲己所惑。他悲惨,因为妲己谗言被纣王烹杀成肉羹。
网络配图
伯邑考一生为人正直,但是其一生经历却曲折迷离,充满了悲剧色彩,尤其是死的惨不忍睹,一代孝子,却落得那样的下场!
我们常接触的封神榜电视剧中,对伯邑考的人生是这样解释的。
商纣王听信谗言怀疑西伯侯姬昌要造反,他担心王权不稳,就将他召来囚禁在牢里,伯邑考很孝顺,为救他的父亲,亲自携带三样奇珍异宝,千里迢迢前往见纣王,请求把自己作为周国的人质,来换取父王回国。一片孝心感动天地,后来伯邑考在殷商时,被商纣王指派来驾马车。因为他外貌俊秀,又擅长琴艺,在一次出行中被妲己看上,一见钟情。妲己借学习琴艺之名,央求纣王请伯邑考教自己弹琴,一盘算盘打得响,不料却被伯邑考冷冷拒绝并痛骂一顿。在这里笔者要给伯邑考一个大赞,妲己的人品先不论,若论美貌称之为国色天香丝毫不为过,红颜祸水,祸国殃民,一系列词语都可以从侧面诠释她的美貌。然而伯邑考就是不为所动,冷冷拒绝,还把她骂了一通。
美人心眼小,被拒绝了自然不甘心,见他如此不识抬举,恼羞成怒,回身就去找纣王诉苦,反诬伯邑考对她心存异心,看她貌美就借着教她弹琴来轻薄她,简直禽兽不如,又诬陷伯邑考琴声中夹杂着对大王不满的意思,不思悔改,希望大王为她讨回公道。纣王对妲己宠爱至极,听见这个区区质子竟然敢调戏他的爱妃,愤怒不已,当即不疑有他,当然了,按照这位大王的智商也不会怀疑什么。随即就下令烹杀伯邑考!烹人啊,古代的酷刑简直骇人听闻。不过更可怕的还在后面。
网络配图
之后,为了试探西伯侯,纣王下令将熟了的伯邑考制成肉饼,赐予西伯侯,并说:“不是都说姬昌是圣人吗?圣人应该不会吃亲生骨肉做成的肉羹。”姬昌满腔悲愤,却不敢得罪商纣王,忍辱吞声,装作不知道的样子只能吃下。纣王笑话他:“谁说你是圣人?吃了你儿子的肉自己还不知道。”通过这件事纣王觉得这样的人,连自己儿子都算不出来,占卜之术也不怎么样,不值得他为他费心思,戏弄了之后就放他回国,此事告一段落。
传闻西伯侯归来,刚刚踏上周国的土地,就一阵恶心,毕竟吃了亲生儿子的肉,谁不恶心啊。他在一个破庙中张口吐出三只白兔,这几只兔子蹦跳着跑进了宫殿。因为兔子谐音是“吐子”之意,就把自己的儿子吐出来。后来,这三只白兔被认为是他的三魂所化。
关于兔子的归宿,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女娲娘娘命令将他们带到月宫中,后来也就伴随在嫦娥身边。一种说法是他的三魂被姜子牙封神,永远镇守北极。
网络配图
那么作为嫡长子的他为什么从未被立过世子?通常的说法是,西伯侯认为长子被救回的希望渺茫,于是舍弃了他,直接立了他的弟弟为世子。后世对周文王这一做法说法不一。有些学者认为周文王没有立伯邑考,是遵循殷朝的礼节。另外一些人则认为伯邑考早早的死了,并不是文王废掉的,而是嫡长子死去之后,继而立的次子。
伯邑考是《封神演义》中较为完美且悲剧式的人物,他知孝道,懂礼节,心性坚贞,擅长琴艺,形貌俊秀,就是放在如今也绝对是一个出色的人物,他是周王众多儿子中最优秀的一位,却生不逢时,命运悲剧,最终惨淡收场。
为什么姬昌的大儿子叫伯邑考,二儿子却叫姬发?
伯邑考应该是姬考。。。类似于“村东大老能”的本名叫刘能。。。。[狗头]
伯邑考 之所以叫 伯邑考 ,跟伯邑考的早死有关。
伯邑考的死在史学界争论不休, 最为惊人的莫过于伯邑考在刚生下来的时候,就被其父周文王亲手杀死,然后分而食之……
姬发在史书上是不被叫姬发的,而是叫武王发…
仲发或叔旦
如果将老二叫做姬发的话,那老三就可以叫 姬鲜 ,老四叫 姬旦 ,老五叫 姬度 ,老六叫 姬振铎 ,老七叫 姬武 ,老八叫 姬处 ,那九 姬封 ,老十叫 姬载 了。然而史书上并不这么叫,史书上的叫法是“伯邑考,武王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成叔武,霍叔处,康叔封,冉季载。”
为什么这么叫呢?一是跟长幼有关,二是跟采邑爵爷有关。例如:武王发和周公旦一个是大周的武王,一个的采邑本身就是周,又是上公,所以叫做武王发和周公旦。不然的话就应该称其 仲发或叔旦 了,当然有的文献也称周公旦为叔旦的。
伯邑考的名
伯邑考的问题在于我们不知道他的 名到底叫邑,还是叫考,或者叫邑考。 若知道的话我们也就可以称其为姬邑、姬考或姬邑考了。
伯邑考的名到底叫什么,在史学界是没有定论的。有人认为他跟六弟振铎一样是双名,就叫邑考;也有人说他的名就叫考,而 “邑” 是世子的意思;还有人认为邑是名, “考” 是尊称。
认为邑考本身就是名的这种观点完全不需要找依据证明,他本身就是成立的。
因为在任何典籍里, 伯邑考 都是直接当成名来理解的。介绍这哥几个的典籍里,弟弟们的叫法都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长幼+采邑+名,而他却是没有采邑的。
认为考是名,邑是世子的依据是《说文解字》中对邑的解释: “国也。从囗;先王之制,尊卑有大小,从卪。凡邑之属皆从邑。”
认为邑是名,考是尊称的依据是《五祀卫鼎》中的 “卫目邦君厉告于邢伯、伯邑父、定伯、黥伯、伯俗父” 这一段。
注:这里伯是老大,邑指名字,父乃尊称;因此认为伯邑考的伯是老大,邑是名字,考是尊称。
除此之外,还有人将姜子牙称之为师尚父,师是字面意思,尚是名字,父是尊称。所以也有人因为姜子牙的称呼也认为,伯是字面意思老大,邑是名,考是尊称。
PS: 我个人倾向于他的名字本身就叫邑考,这和他为什么连个采邑都没有有关。
伯邑考的死
看过《封神演义》的都知道,伯邑考是被纣王做成了肉羹后赐给文王吃掉了,之后武王才成了大周的太子。其实这种说法,不止是《封神演义》的杜撰,他早在先秦时期就有这种记载。
后来梁元帝萧绎所写的《金楼子》中也有同样的记载。
然而关于姬发继承王位和伯邑考的死,还有另外三种说法。
一、伯邑考是被周文王给废掉的。
二、伯邑考将王位让出来的。
注:这里的激作退用。
三、生下来时被父亲杀而食之。
持这种观点的人夜夜国伯邑考的死跟中国古代典籍中所记载的 杀首子习俗 有关。
如《墨子》中记载的 “昔者越之东由輆沐之国者,其长子生则解而食之,谓之宜弟”。
意思是,伯邑考生下来后,就被周文王杀掉以后吃掉了。
PS:对于第三种说法,我是不信的。因为所有典籍中有关杀首子的记载,都是楚国以南,或羌族等少数民族,我从未在典籍中看到过中原有杀首子的习俗。
综上
伯邑考早死是一定的,早到武王攻克殷商的时候就已经去了,当然武王对死后的他,是很尊敬的。
最后:
@夏天的雷风 一个做文史科普的人……
古代的称谓文化,“名”和“称”不是一回事。伯邑考是这个人的“称”,他的姓是姬,名字是考(这一点学者们有争议)。伯是说他是武王最大的儿子,邑是封地。
三代(夏商周)时男子不称姓,只有女人称姓,所以没有“姬发”这个称呼。周武王活着的时候,周围的大臣称他就是“王”,他死后被尊为“武王”,这武是谥号。他自己按《尚书》的记载称为“小子发”。而我们说的“武王发”是一个“称”,是司马迁写《周本纪》的时候对周武王的称呼。后世沿用下来。
再比如我们熟悉的姜太公。姜是他的姓,他是姜姓封在“吕”这个地方的一支,所以“吕”是他的“氏”,也就是同姓家族的分支。“尚”是他的名字,“子牙”是他的字。按照《史记》的说法,周文王见到姜尚时说“吾太公望之久矣”,所以姜尚的尊称为“太公望”,这个有点像后来小说里的“赛华佗”“赛孔明”一样,是一个表示尊敬的绰号。因为被称为“太公望”,所以各种资料在记载他是也称为姜太公,这个和“吕望”是截取姓(氏)+尊称的一部分形成的一个称呼,并不是说这个人名字叫“太公”。
从春秋开始中国文化有所改变,男人开始称姓不称名表示尊敬。比如孔丘称为孔子,庄周称为庄子,都是表示尊敬。
伯邑考是养子,邑是封地,伯是指排序,春秋惯用伯仲叔季。姬发是亲的。顺便说句,带女字旁的都是古代贵族姓,周朝后期习惯用氏替代姓,古姓逐步退化。
就是说周的姓氏为“姬”,那么 伯邑考 当然也是姓姬,就像姬发一样,他的名字应该是“姬考”。
①先说 “ 伯 ”:
《说文》:“伯,长也”引申指第一的,如兄弟排行,伯仲叔季,长兄为伯;又如父之兄称伯父或伯。领导一方的长官也称伯,《周礼.春官.大宗伯》:“九命作伯”。还有某一方面的魁首,道德学问表率者也称伯,例如:文伯。 总之,为长为尊者称伯,霸主也作伯主。
伯邑考作为周文王姬昌的嫡长子,“伯”自然最符合他的身份。就像“吴太伯”一样,吴太伯是周太王之子,王季历(周文王父亲叫季历)之兄。
周太王儿子:太伯,伯雍,季历。长子就为伯,因周太王有意把王位传给孙子姬昌,所以太伯与仲雍乃奔荆蛮,文发断身以示不可用,于是周太王传位季历,季历再传位姬昌。后来武王姬发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加以封赏,立为 吴太伯 。吴太伯是姬发爷爷一辈的人,本身又是老大,还让位给姬发这一支,所以尊为“太伯”,太伯肯定不可能小时候就叫“太”,都是后人尊称为“太”。
②再来说“邑”:
“邑”字,大家都不陌生,“食邑”,“城邑”等,其实“邑”字还有一个意思,就是“ 国 ”(当然古代的国就是诸侯国),古囯邑通称,“西邑夏,天邑商,大邑周”。
伯邑考名字中,有一个“邑”字,更显其身份尊贵,他代表的就是西岐之周。
前面的楼主还有人胡说伯邑考是姬昌的养子,完全是胡说八道,养子能有这么尊贵的名字吗?
伯邑考的母亲是周文王姬昌的正妃,名叫“太姒”,太姒生十子,长子伯邑考,依次为武王“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成叔“武”,霍叔“处”,康叔“封”,最小的叫冉季载。
伯邑考为救父,被纣王做成了肉饼,伯邑考成了伐纣克殷的第一位牺牲者,周武王伐纣成功后,姜子牙代玉虚封神,念其忠孝之心,封为 中天北极紫微大帝 之神,命为尊贵之神,代表 尊贵,权力,帝皇。
伯邑考,伯仲叔季。就是一二三四的意思。伯只是一个排序,就是老大。其实应该是姬邑考。
伯邑考本名叫姬考,他是西伯候姬昌的长子。他之所以叫伯邑考那是因为:他是老大,按照伯仲叔季的排序,所以取伯,而邑是表明他世子(相当于后来的太子的意思)的身份,所以尊称他为伯邑考。
太姒与周文王生有十子,依次是长子伯邑考、次子周武王姬发、三子管叔鲜、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曹叔振铎、七子郕[chéng]叔武、八子霍叔处、九子康叔封、十子冉季载。
伯邑考,文献中又称邑考。这个名字有什么奥妙呢?
古人完整的记名,有字前名后的习惯。比如孔子父亲叔梁纥,叔梁是字,纥是名。其实就是孔纥。所以伯邑考应该是字伯,名邑考。邑不大可能是封地。因为以封地为氏的话,就应该叫邑伯考了。(当然也有可能字伯邑,名考)看到还有人说考是指先父,不可能用在名字里。可是孔子的七世祖,就叫正考父。
伯邑考是文王与太姒所生嫡长子,为何没有继位,有说是早死的,有说是文王不立长而立次子的。但都没有可靠证据。从《逸周书·世俘》的记载来看,武王灭商后在朝歌帅诸侯祭祀上帝配享列祖,从曾祖太王(公亶父),到太伯,王季,虞公,再到文王,邑考。这说明武王承认长兄的政治地位,与先王同列。且此时已死。
先秦文献中没有出现过姬昌、姬发这种称呼,就是西伯昌、文王昌,小子发、武王发。男子名前是不冠姓的,女子名后(个别名前)才加姓。这是氏族制度发展到周代的特定形式。姓氏有别,各有不同的用途。
宋朝人总结说:姓以别婚姻,氏以别贵贱。姓是家族渊源的追溯,一般是以上古氏族的发源地为姓。《国语》说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各以为姓。因为同姓不婚,所以女子加姓,以标志通婚的范围。
而氏是对家族 社会 政治地位的标志。封国,采邑,官职,祖先的表字都可以为氏。因为政治身份的多重性,所以个人和家族常会有多个氏。比方说荀林父,家族源自荀国,在晋为大夫,荀林父为中行将,所以又称中行氏,此后又分化出知氏。晋国的士氏又分化出随氏,范氏。赵氏分化出邯郸氏。所以周代的贵族至少有一个姓,一个或多个氏。
王室,公室的王子王孙,公子公孙,未得分封时以国为氏,这时他们都有潜在的继承资格。分封后则由国君命氏,算是从国君的家庭中分出去了。从此同国君要严格论君臣关系。比如鲁国的公子季友,可以叫鲁季友。季是他的字,他的子孙以季为氏,称季孙某,不称鲁某。
希望能帮到你。
专家们说大儿子叫姬伯邑考,我历来不这样认为。
那时候对姓氏并没有现在的那么规范,比如现在的很多少数民族的名字还是很多字,有的就有了姓氏。比如唱歌的胡某,歌手那某,演员英某。虽然很多学者对古人冠以姓氏,其实那只是个人的观点。
在夏商周实际上有姓氏的还是很少,给孩子起个名字并不像现在有小名有大名,大名必须有姓有辈。那时家长认为这个名字好听有意义就给孩子起了。姬昌大儿子叫伯邑考就叫伯邑考,并没有带姬姓,二儿子姬发也不是有意带姬姓,都是后人用现在的观念去安排的。有很多这种情况,不信,大家可以仔细查查。
《封神榜》姬昌的大儿子为啥叫伯邑考?
伯邑考,是单名考。他姓姬,叫考,全名姬考。考被封了个官是邑,所以是邑考。在封神演义中,姬发其实是姬昌的次子,姬昌的长子名叫伯邑考,若是他不死,姬昌的权利应该是他继承的。不过伯邑考为了救援被软禁的父亲,最终遭到了纣王的杀害。
纣王甚至把伯邑考做成了肉羹,以此来试探逼迫姬昌,看看姬昌到底有没有反意,只要姬昌有一丝异动,不愿意喝肉羹,那么纣王就准备借机发挥,要彻底解决姬昌。好在姬昌为人冷静沉着,明知伯邑考已经遇害,仍然冷静喝下了肉羹,没有给纣王发挥的机会,最终成功逃出来。
伯邑考轶事典故
伯邑考是伐纣之役的第一位牺牲者,周武王伐纣成功后,姜子牙代玉虚封神,念其忠孝之心,封为中天北极紫微大帝之神,命为尊贵之神,代表尊贵、权力、帝皇;此为紫微斗数以紫微星为首来源。
姬昌回国后,誓言为子报仇,但不幸壮志未酬身先死,而报仇之事就交给伯邑考的弟弟周武王来继续完成。周武王于是振兴国力,强兵富国,并得到一代军师姜子牙的助力,打败了商纣,建立周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