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铁事

登录

黄碧云(黄碧云的小店创业课)

wangsihai

本文目录一览:

黄碧云是同吗

是的。1958年秋季,黄碧云同机组执行专机任务从张家口接贺龙、罗荣桓、聂荣臻回北京。在飞行途中,贺龙发现飞机飞得非常平稳,就问驾驶飞机的飞行员是谁。机组人员回答;是女飞行员黄碧云。飞机在北京西郊机场轻轻着陆了。贺龙特意来看黄碧云,亲切地对她说你飞得很好,下次我还乘你的飞机。1969年,全国妇联授予黄碧云机组“三八红旗集体”的光荣称号。

黄碧云作品中的女性书写

黄碧云是上个世纪90年代致力于女性书写的众多作家之一,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带有极为浓郁强烈的个人色彩,而她复杂的人生经历在潜移默化间影响着她的创作,使得其笔下的女性兼具挣扎的动态美与深厚的悲剧美。她跳火红热烈的弗拉明戈舞,以一种“扬眉女子”的姿态,用自己独到的女性视角与女性观点来为女性发声立势。

前言

 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两岸三地不断涌现出一批关注女性命运、探索女性社会价值的女性作家,她们以自己切实的生活经历,复杂的内心情感使女性形象在作品中熠熠生辉。黄碧云便是其中一位独具特色的女性书写者。

一、女性形象 及其塑造手法

一般来说,女性形象的塑造是作家进行女性书写的立足点和关键。在黄碧云小说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故事的女主人公往往占有着同一个名字。“对于原典的尊崇与模拟,当代作家中不乏其人,但像黄碧云这样频繁重复使用笔下人物名字的,却极其罕见。”[1]不管是大学校园里无所顾忌执着追求同性恋情的叶细细,还是流落巴黎最后为爱香消玉殒的叶细细,亦或者是内心极具创伤、时时无法抑制呕吐的叶细细,她们身上都存在着相似的特质——社会边缘的人物设定,常人无法理解的情感思想。当然,这也就突出了黄碧云女性书写别具一格的手法与特点,抛弃传统,另立新型。

“她是我知道唯一穿旗袍绣花鞋上课的女学生,真造作,但很醒目。我记得那是一双极艳红的绣花鞋。她剪着齐耳短发,经常垂着眼,低头记笔记,一副乖学生的模样。但她涂着桃红蔻丹——涂蔻丹的女人都是坏女人,不动声色,在小处卖弄诱惑,更加是彻底的坏女人了。”[2]小说《她是女子,我也是女子》一开篇便描写了这样一个“造作”、会耍小聪明的“坏女人”形象,而故事中,女子叶细细被“坏女人”许之行所吸引,在大学宿舍内发展了一段不被世人认可的同性恋情。细细与之行是两个性格迥异的女子,前者隐于内,表面是普普通通平凡大众的女学生,后者发于外,言行举止穿着打扮都要夺人耳目。看似毫无交集的两人在第一次遇见时,细细便心中暗自惊动,注定了会有一段故事发生。细细接近之行,不惜向班上男生打听,又故意课上坐在之行身旁,熟识之后,搬去之行宿舍一同居住;细细爱恋之行,说是与男人无异,“留意她的衣服、气味多于性情气质”[3],但更甚于男人;细细极爱恋之行,“爱恋到想发掘她有没有性情气质的地步”[4],男人重情欲声色,哪里管女人的性情气质,甚至觉得这是个麻烦,只要生的美,够听话,其他都是多余。她们之间从没有亲吻爱抚这回事,多得是一起抽烟扮野,一起观影看书,一起逛百货广场。黄碧云在这一点上,又模糊了两人之间的关系,细细与之行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更像是闺蜜知己间的惺惺相惜,陪伴照顾。矛盾的出现是在学校评奖学金的时候,两人一同争取,细细评上了,而之行没有。细细用奖学金为之行买下一件她看中的火红色茄士羊毛衣,但那晚的之行却醉醺醺午时一点才在马达声中上楼。之行自此将她的妩媚动人用在了男人身上,“午夜十二时,她总穿火红大毛衣,黑皮靴,豹也似的游走。楼下有宝蓝色的小车等她。[5]”之行是有野心的女子,用一脸浓浓的妆和34B的身体,换一把一把的硬币,或者某一份杂志的封面。而细细则是安分内敛的女子,她把所有的心思静静的藏起来,对之行的爱与怨,争取与接受,到头来都自己默默地消受了。

《她是女子,我也是女子》中,黄碧云凝练的刻画了两位女性的性格,整个故事没有其他多余的角色,所有起因经过结果都围绕这二人展开。细细与之行,从一开始的陌路人到产生缠绵奇异的情愫,最后又落得各奔前程的结果,如果只停留于小说表面,在字里行间寻找感觉,读者未免不会调侃道:“也不过是个感情羁绊的俗套桥段,把男女情爱换成同性相亲就能夺人耳目了么?”可是一旦仔细体会,就能明白黄碧云在细细之行两位女性形象塑造手法上的良苦用心。首先,细细与之行的相识,并不是所谓的气味相投,细细注意到之行的旗袍绣花鞋,也不是以一种欣赏的角度,她甚至用“坏女人”来将之行归类,足以证明细细与之行原本是两个世界的人。但紧接着,一句“我不知道我会喜欢坏女人”[6]把所有读者的心都钓到了嗓子眼,明明充满了不屑和嘲讽,又何来“喜欢”之言呢?这正是黄碧云别出心裁之处,人与人之间产生感情,发生关系,有时候并不局限于相像、相似,而在于能够一触相通。叶细细与许之行的性格无疑是不相像但相通的。之行抄细细的“电码笔记”得心应手,细细与之行都懂得低调地推销自己,她们在“烟花巷”的居室里扮野跳舞,一切都那么自然轻松。这种关系,不是你说一,说二说十说百,我都应承你答对,而是我说“天”你能够张口便回“地”的默契与势均力敌。细细与之行都是烟视媚行、美丽出众的女子,黄碧云为了能够深刻凸显其形象,便用两种性格方式塑造了看似不同的两位女性,就如上文所说,细细隐于内,性格安分内敛,之行发于外,充满野心欲望,但其实她们更像是一个人的两面,或者说是一对相生相连的双生子,一样的聪慧,一样的努力追求生活,只是方式方法不一样罢了。颜纯钧评价黄碧云“如此年轻,如此才华横溢”[7],话虽简,意实重,从《她是女子,我也是女子》短短篇幅中对女性形象塑造独具匠心的新型写作手法上,黄碧云之才华,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黄碧云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带有着她本人强烈的个人色彩。“她不大像一个年轻的女作家,倒像是个闯荡了一生的男人在总结自己。”[8]黄碧云笔下的女性,尽管大多都处在人生的青春期,但无时无刻不流露出一种“花美,味极苦”[9]的愁郁与感慨。应宇力认为黄碧云小说的“气息”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波西米亚’气质所致”,而“‘波西米亚’气质,指的是作家本人有一种精神上的浪迹性和叛逆性,这种气质的人表现在生活上是漫游天涯,来去无踪,他们与世俗和亲情都保持着相当的距离,但他们并非嬉皮之类的人物,他们的灵魂在写作中得到安宁或补偿。”[10]黄碧云确实是具有这一类气质的作家。早年丧母,年幼时遭受父亲暴力以待的经历和阴影,长久的影响着黄碧云,成年后的她游走在各种职业、各个国家之间,她笔下的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她内心与生活的写照。《盛世恋》中的程书静,“忽然在墙壁玻璃上看见自己细小紫白的脸。她捧着自己的脸。在地狱中她看见她自己:细小、紫白。”[11];《一个流落巴黎的中国女子》中的叶细细,“她的脸,微微泛着淡紫,一双嘴唇裂得流血,双眼是一对破烂的梨子,形状都不大清楚了;只有那头细发,披如素馨杨柳。”[12]《无爱纪》中的王绛绿,“穿着蓝制服别着铁路局襟章理将长发束进帽子里的女子,火车穿过大雪纷飞的平原她在窗前呵了一口暖气,在车窗上划些无意义的字像甜。她的耳后会不会有一点凉飕飕,有谁的凉手碰着了她。但没有只有她自己一个人,在服务员的小休息室暖着记忆,按捂着一个不存在的、流血不止的伤口。”[13]黄碧云小说里的女性形象一别传统,大多都是如此,因为感情,消瘦难堪甚至不带人样,因为感情,在生活中游离徘徊沉郁顿挫,仿佛人生不应如此,但又想不出更好的办法。而感情恰恰只是黄碧云进行女性书写的突破口,女子自古便易受情所困,黄碧云抓住感情羁绊这条主线,用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来塑造了打上自身标签的女性形象。

二、 女性的反抗与挣扎

从原始部落到封建社会,甚至到现在,女性一直生活在男性主导的生活、感情阴影之中。同样为爱全身心付出的女性往往在情爱里更为弱势与卑微,作为女性作家,黄碧云深刻敏锐的洞察到了这一点,将女性形象的塑造上升到女性抗争的记录,正如戴红军所言,“爱情、婚姻在她的笔下只不过是人物寻求生命确认的一种挣扎方式。”[14]

《盛世恋》是黄碧云的早期作品,小说叙述了大学教授方国楚同女大学生程书静的短暂婚姻过程。故事中的程书静是少言独立的女性,在结婚前与方国楚的交往一直是顺从与安静的。不熟悉课程,只是默默地增加工作时间,一沓一沓的交读书报告;爱上了老师,也只会静静的坐在课桌前,不声不响任由心中之鸟折翼;就连求婚这种大事,竟可以在一场突发的车祸前潦草的同意了。此时此刻,程书静就像一个柔软的口袋,无论方国楚往里面塞什么她都会温柔的包容住。年轻的程书静对爱情充满着柏拉图式的愿想,并且甘愿在爱情中做出让步。而当她真正将要踏进婚姻,得到爱情的保障与结果时,在她简单的婚礼仪式上,看到方国楚从前所谓的战友一个个肠肥肚满,眼水淫淫,而方国楚也是唱的满脸通红,“她忽然觉得做丧与做喜原来差不多,都是一门绝望的热闹”[15]眼前的一切就是今后自己日日要面对的生活了么?书静开始在爱中生出了一丝质疑。并且她无数次幻想、寄予了无限期待的新婚之夜,最终却是被一个没什么意识的男人粗暴的扯开衣服,两三下发泄尽后还打起了鼻鼾作为结束。这个男人是方国楚,今夜之后是她要称之为丈夫,依托一生的人,怎么可以这样呢,“马克思说婚姻是制度化卖淫,原来他是对的。”[16]书静满心苦楚,本以为退一步可以抓住爱,现如今倒更像陷进了爱的圈套。

但女性素来对爱充满坚持和执著,如果黄碧云仅从这内心短暂的犹疑而使程书静直截了当的放弃了对爱的渴求,极易使作品犯下情节单薄的诟病,女性的挣扎与反抗也无从体现。于是黄碧云在《盛世恋》中对程书静的内心进行一波三折的刻画,使得故事中的女性挣扎极具层次性与渐变性,故事内容也更加合理与深刻。程书静是传统的女子,新婚之夜后,方国楚向她道歉,她也只是好眉好目的答道“我做妻子的责任”[17],但她更是有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的女性,明白岁月多忧,待他客客气气并不意味着可以当作没有事情发生,“方国楚买给她首饰、衣服、花朵,她欣然接受,说‘谢谢’,吻他的脸;但始终锁上客房的门。”[18]婚姻的第一道伤口难以如此轻易的原谅,就算后来他们同床共枕,但在程书静心里已然觉得无恩无爱。而其实方国楚和程书静婚姻的最根本问题在于年龄与心态的鸿沟,书静是年轻充满生机的大学生,生命还拥有着种种未知的可能,她为了爱情将自己置身于狭小的客厅卧室之间,一开始内心便是有妥协与委屈的;方国楚却是行至中年,博士学位拿过,教职谋到手,最后连婚也结好了,好像人生再无所求,留下一身的力气仅用来发胖便可。小说中,黄碧云插入了周祖儿这一人物,十分明晰的突出了程与方在人生理想上的差距。周祖儿是程书静的同学,一开始程书静便是利用周祖儿对自己的追求来刺激方国楚,他“结着血红的皮领带,一身蜜糖色的皮肤,向书静咧嘴笑”[19]正是这样阳光明媚的大男孩形象,让方国楚觉得局促不安,激发了他的占有欲,最终才确定要和程书静结婚。整篇小说,周祖儿就像一颗必不可缺的棋子,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也是程书静进行反抗的精神动力,可以说周祖儿象征了婚后程书静所追求的生命力与自由。

“我父亲教我,责任、荣誉,在婚姻里面,再没有爱的时候,就是柔顺与忍耐。”[20]程书静没有这样,她恨方国楚整个人停留在过去式里,但并非忍受他的了无生气,也不是和他一样去习惯枯燥如死水的生活,程书静想要把他拉出过去式,想用力地摇醒他来拯救自己,拯救自己还余存的一点点希望,“书静不禁捏着他的颈,摇他:‘国楚、国楚!’她着力捏他,他渐感呼吸困难,才伸手攀她,书静火烧一般:‘我,我!’方国楚眼神涣散,看着书静,看穿了她,他的神,渺渺远远的不知哪儿去。书静目眩眼昏,恨不得将他立刻捏死:‘我!我这样年轻,你为什么要葬送我?为什么葬送我?’方国楚只是死静,颈里不舒服,他只想书静快点放开手,但他没有再拉她。”[21]程书静像在一块木头面前发疯,得不到一丝回应,方国楚的心已经长满了厚厚的茧子,书静那么多那么重挣扎的情绪像打在了棉花上,她万念俱灰,整个身子松软下来,也明白过来,原来是自己把方国楚逼成了一个老人,和他结婚,让他完成了一生的责任与义务,再找不到上进的理由。“书静缩在沙发上,书静心里反复,他完了。她可不甘心就这样完:她跟他下去,她也一定完了......灰飞烟灭。如此她情愿燃烧,让他在昏暗的那一头观火,然后他沉沦......一个燃烧,一个沉沦,夫妻当同甘共苦,何以至此。”[22]至此,程书静内心尚存余的一点点希望也全部破灭,再绝望的尖叫叫不醒装睡的人,再用力的挣扎带不走甘愿沉沦的人。

但书静仍没有离开方国楚,因为女性对男性的爱亦常常带有韧性,对婚姻的死水感到窒息,但对他无法停止心底的爱意。程书静甚至在恍惚之间觉得一切还可重来,她是多么渴求这一份感情,为之妥协,为之痛楚,为之挣扎,为之幻灭又为之产生幻觉。她从图书馆走向家,带着新婚时天真的愿想,“或许一觉醒来,还能共享天伦,夫妻厮守,她只能指望这一场觉,改变一切。”[23]可还没到门口,远远的就听到房间里传来的笑嚷声,一阵一阵,聒着程书静的耳朵,门前的黄素馨发了疯似的盛放,这场觉还没来得及睡就已经清醒过来。不可能了,程书静在一场自导的幻象里醒过来,深知再也不可能了,“她突然觉得很虚弱,便轻轻的扶着白木门”[24],挣扎的姿势何其徒劳,书静不再想要摇醒他,不再要捏的他发疼,就让他沉浸在过去的快乐里吧,“书静一扬脸,将一把黄素馨揉个稀烂”[25]她对方国楚的心像花,稀烂了。不再抱有幻想,人也就无所谓泛滥的情绪,程书静一次次的把衣物搬离方国楚的公寓,照常生活工作,夜来睡她自己的房间,两人处在一个屋檐底下,竟有点陌路人的意味。到最后,当一切准备妥当,程书静才约出方国楚,向他说,“和我离婚,好不好?”[26]这一次的反抗没有矛盾冲突,没有剧烈的争执,一切都是静静的,从希望的破裂到心的幻灭,造就了这一场无声的预谋。我们知道,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如果还留有念头,就会一哭二闹三上吊,用激烈的行为博取男人的注意与关怀,但如果已经心如死灰,便只会自己默默的萎谢下去。静默胜于暴烈,无声的挣扎与反抗没有花哨的外衣,但更加沉重有力,程书静以一颗心的枯萎为代价赢得了和方国楚在婚姻中的战役,最后“方国楚不禁摇头:‘从没有见过象你这样的女子。’书静侧着脸,嘴唇还是那样似笑非笑的抿着:‘你见识少。’方国楚拉她:‘甘拜下风了。”’[27]

黄碧云写《盛世恋》,将女性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借婚姻和爱情表现出来,其目的在于凸显女性对生活的反抗。传统作品中,女性书写往往是男性的附庸,女性存在的意义是为了衬托男性形象的高大,而黄碧云恰恰相反,用方国楚这个“旧式”的男性来烘托出程书静的独立、思想先进等“新式”特点,黄碧云其他作品中的女性,性格上也多少都带有着反传统的特质,故事情节中明显的存在着女性挣扎的痕迹。相较于同样是以女性书写为主的张爱玲,黄碧云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60年代以模仿张爱玲怨女型女性塑造风气的瓶颈,“大有一番用烈女取代怨女传统的倾向”。[28]

三、女性书写的局限与意义

虽然黄碧云在其女性书写当中展现了非同一般的才华,但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局限。“黄碧云的女性书写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不仅仅是女性书写,她的女性诉求与她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方式同时呈现。”[29]黄碧云作为一名女性,她将自己在生活中所遭遇的、与内心所感知的用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她的笔下现实是怎样,实质是怎样,女性所需要的是什么,女性如何为之争取与反抗都一目了然,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几乎在所有作品中,我们都找不到女性的完满结局,换而言之,黄碧云成功运用了自己的女性观点来看待世界,以一己之力为女性说话撑腰,但遗憾之处在于她并没有找到女性的真正出路,即女性挣扎后要么两败俱伤,要么迷茫不知所措,挣扎成为女性的一种常态,女性书写里缺少了“挣扎过后”该如何继续前行的答案,因此在作品中就无法给女性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团圆”结尾。

《盛世恋》里程书静最终得以和方国楚离婚,表面上赢得了婚姻大战的胜利,用发疯的叫喊、无声的疏离换来了全身而退,可是当她与方国楚分离在红绿灯跳闪的十字路口,绿灯亮起,方国楚急急地过路,人潮之中,他再也不会顾及程书静的消失与存在。“这样一个盛夏的中午,这样的红绿灯交叉站,这样的千人万人,她爱的人已经远去。书静紧紧的抓住指示牌,但觉滑不留手,她使着力的握着拳头,她有的只是这些。热情往往在事情过去以后一发不可收拾。红灯绿灯,第一次。书静哭了。”[30]这样的胜利对书静来说未免太狼狈,相反,方国楚倒更像是绝处逢生,甩掉一个大包袱,急不可耐的甩手而去了。故事的最后,书静不过是挺着肩,在人群中不知所踪,黄碧云再没有给予书静重生与去爱的勇气,书写戛然而止,“我们不知道书静去了哪里。或许待她不再年轻……或许她会找一个比方国楚更糟的人,结婚生子。这个年代,看来她只能如此。”[31]好像书静这一生已经失去了发展变更的可能,永远滞留在这场战争中,一生以挣扎的姿势活着,一生都只能在婚姻里取胜,在爱中一败涂地。

再看其他作品,《无爱纪》中,绛绿寄给林游忧的最后一封信,没有署名也没有地址,“打开见是一颗断齿;不是有牙根的一只完整牙齿,而是半颗断齿,是成人的断齿不是乳齿。”[32]绛绿爱林游忧,尽管他们只做过一夜的情人,她给他寄了那么多信,换来的却是不信任与举报,在那个敏感纷乱的年代,或许绛绿有的不止一颗断齿,为爱流血痛楚,绛绿不发一言只是离开,黄碧云同样没有让她在爱里得到解脱;《呕吐》中的叶细细因为幼时目睹母亲被奸杀,患上了不受控制随时呕吐的疾症,她依赖性的爱上了寄居家庭的哥哥,知道是有越人伦,仍然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最后为了使自己做回一个正常人,被迫放下心中的爱恋,选择了离开;甚至在《一个流落巴黎的中国女子》中,细细离开爱人远赴法国,却依旧无法放下心中执念,落得为爱殉情......

“敢问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黄碧云将女性置身于情爱的牢笼,为爱挣扎却徒有其形,她笔下的女性将心与血耗费于饱满的情爱与持久的挣扎之上,得到的却是“离开”这样一个模棱两可的概念,结果要么反抗无用打回原形,要么挣扎逃离空无一物,黄碧云如此安排,一方面暴露了她在思想上未能给广大女性找到真实出路的局限,另一方面却成就了她悲剧性的写作手法,成为其女性书写难以模仿的特色。

黄碧云的女性书写常常借庸常的人生之痛来进行升华,“凡俗表象的背后,蕴含着强烈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缘于作者对现代人所面临的西绪福斯式生存困境的书写。”[33]西绪福斯以其狡猾机智闻名,诸神惩罚他不停的将一块巨石推向山顶,但巨石却由于自身的重量会一次又一次的滚下山去,西绪福斯式生存困境就是指这种无法停止但无效无望的行为。黄碧云的女性书写有如将女性投掷于困境之中,巨石便是具象化的情爱与婚姻,她们以为只要靠近山顶,就能得以解脱与重生,但恰恰相反的是,离山顶越近越能感受到内心的不安与恐惧。在所有故事之中,女性的反抗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经过了缓慢的积淀与发酵,这个过程,女性由确信到质疑,由扬眉到呼喊,由张望到迷茫,仿佛是双脚带着镣铐起舞的舞者,在希望之中伸长柔软的腰肢,以优美的形态踮起脚尖,本以为会重获自由的光明,却惊醒在无边的黑暗之间。黄碧云笔下,女性起舞的姿势凝固了,她没有为女性寻找到打开镣铐的钥匙,但她为女性挣扎起舞的一刻定格,如鸟翼伸展一般纤细的手臂,幻灭之前最后一点闪光的眼眸,无不充满了悲剧的美感。

“在文学史上,悲观主义的情怀一向要比对生活的盲目乐观和赞美来得深刻,也更经得起反复的咀嚼回味。”[34]女性打破枷锁、寻求真正出路的过程必然是漫长艰辛的,正是因为如此,使得黄碧云的女性书写带上了悲剧色彩,黄碧云创造的“未完式”比“完成式”更有价值与重量。

结语

颜纯钧先生在文章中提到,世界上的作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我以我手写春秋”的,作品皆是关怀人类命运、社会历史,如鲁迅、马尔克斯等;另一类写来写去则基本上属于“自叙传”,极善于反观探索自己的内心,以自我啃噬和熬煎换取创作的滋养,黄碧云便是属于后者。[35]黄碧云进行的女性书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自我书写,黄碧云跳火红热烈的弗朗明哥舞,她手中的女性便也以泪以血与镣铐共舞;她扬眉执笔,所思所写也尽是“扬眉女子”。

A Brief Analysis on Description

about Women in Works of Huang Biyun  

Abstract : Huang Biyun,an obscure authoress of HongKong for mainland renders,is young but experienced.Her writings are filled with sophisticated insights and pessimistic attitude.Also,the descriptions about women in her works are full of intensive personality.She speaks for women from her unique feminine perspective in a posture of confident woman with passion like dancing Flamenco.

Key words : Female image; Flounder; Tragic

注释:

[1]孙宜学,陈涛.重复:黄碧云小说的一道奇观[J].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第2期

[2]黄碧云.她是女子我也是女子[M].台湾:台湾麦田出版社,1994年

[3]黄碧云.她是女子我也是女子[M].台湾:台湾麦田出版社,1994年

[4]黄碧云.她是女子我也是女子[M].台湾:台湾麦田出版社,1994年

[5]黄碧云.她是女子我也是女子[M].台湾:台湾麦田出版社,1994年

[6]黄碧云.她是女子我也是女子[M].台湾:台湾麦田出版社,1994年

[7]赵稀方.香港情与爱——回归前的小说叙事与欲望[J].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5期

[8]颜纯钧.怎一个“生”字了得——初读黄碧云(下)[J].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和研究,1997年8月15

[9]黄碧云.其后[M].香港:香港天地出版社,1991年

[10]应宇力.从没见过的那一朵云——黄碧云的小说世界[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1998年5月15

[11]黄碧云.其后[M].香港:香港天地出版社,1991年

[12]黄碧云.其后[M].香港:香港天地出版社,1991年

[13]黄碧云.无爱纪[M].台湾:台湾大田出版社,2001年

[14]戴红军.简论黄碧云小说的悲剧意识[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3年12月25

[15]黄碧云.其后[M].香港:香港天地出版社,1991年

[16]黄碧云.其后[M].香港:香港天地出版社,1991年

[17]黄碧云.其后[M].香港:香港天地出版社,1991年

[18]黄碧云.其后[M].香港:香港天地出版社,1991年

[19]黄碧云.其后[M].香港:香港天地出版社,1991年

[20]黄碧云.媚行者[M].香港:香港天地出版社,2001年

[21]黄碧云.其后[M].香港:香港天地出版社,1991年

[22]黄碧云.其后[M].香港:香港天地出版社,1991年

[23]黄碧云.其后[M].香港:香港天地出版社,1991年

[24]黄碧云.其后[M].香港:香港天地出版社,1991年

[25]黄碧云.其后[M].香港:香港天地出版社,1991年

[26]黄碧云.其后[M].香港:香港天地出版社,1991年

[27]黄碧云.其后[M].香港:香港天地出版社,1991年

[28]江婉琴.末路情爱——张爱玲《倾城之恋》与黄碧云《盛世恋》之比较[J].黄山学院学报,2005年10月20

[29]曾丽琴.黄碧云的女性书写[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9年3月15号

[30]黄碧云.其后[M].香港:香港天地出版社,1991年

[31]黄碧云.其后[M].香港:香港天地出版社,1991年

[32]黄碧云.无爱纪[M].台湾:台湾大田出版社,2001年

[33]戴红军.简论黄碧云小说的悲剧意识[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3年12月25

[34]颜纯钧.怎一个“生”字了得——初读黄碧云(上)[J].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和研究,1997年5月15

[35]颜纯钧.怎一个“生”字了得——初读黄碧云(上)[J].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和研究,1997年5月15

参考文献:

[1]戴红军.简论黄碧云小说的悲剧意识[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3年12月25

[2]江婉琴.末路情爱——张爱玲《倾城之恋》与黄碧云《盛世恋》之比较[J].黄山学院学报,2005年10月20

[3]孙宜学,陈涛.重复:黄碧云小说的一道奇观[J].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第2期

[4]颜纯钧.怎一个“生”字了得——初读黄碧云(上)[J].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和研究,1997年5月15

[5]颜纯钧.怎一个“生”字了得——初读黄碧云(下)[J].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和研究,1997年8月15

[6]应宇力.从没见过的那一朵云——黄碧云的小说世界[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1998年5月15

[7]曾丽琴.黄碧云的女性书写[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9年3月15号

[8]赵稀方.香港情与爱——回归前的小说叙事与欲望[J].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5期

黄碧云(香港作家)详细资料大全

黄碧云,香港著名女作家。1961年生于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新闻系毕业,亦为香港大学社会学系犯罪学硕士。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法律专业文凭。曾任新闻记者,为合格执业律师。生活经验丰富,曾任香港英文虎报记者、议员助理、开过服饰店等。屡获港台两地各大文学奖,文字风格强烈,极力描写人性阴暗面,令读者触目惊心。2014年凭借《烈佬传》获得红楼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该奖的香港作家。

基本介绍

中文名 :黄碧云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香港 出生日期 :1961年 职业 :记者 执业律师 编剧 舞者 作家 毕业院校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系 主要成就 :第一届香港艺术发展局文学新秀奖

第三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小说奖

第六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小说奖

2001年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

2003年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

2014年红楼梦奖  代表作品 :温柔与暴烈、我们如此很好、烈女图、她是女子,我也是女子 人物介绍,个人经历,奖项荣誉,主要作品,作品集,小说,散文,最新作品,经典片段,经典语录, 人物介绍 黄碧云演讲 黄碧云,一九六一年生于香港,香港大学社会学系犯罪学硕士,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法律专业文凭。曾任新闻记者,为合格执业律师。她的小说创作深具特色与惊叹,「写与舞」她生活的全部。长久以来重量级的温柔文字触动读者,教人愿意追索与守候其作品。这些年她在西班牙和香港两地奔波,在西班牙的生活很简单,每天上午喝咖啡下午去跳舞,非常规律。如果在香港,生活里的骚扰就会来得多。如果说有什么和西班牙不太相称的地方,那就是一到西班牙,她经常会被问,为什么身上没有颜色。 一九八七年于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演出单人表演《一个女子的论述》。二OOO年于香港艺术中心演出读书小剧场《媚行者》。二OO四年于香港牛池湾文娱中心演出读书小剧场《沉默‧暗哑》。 台北大田出版:《七宗罪》、《突然我记起你的脸》、《烈女图》(获1999年中国时报开卷十大好书奖)、《媚行者》、《无爱纪》、《血卡门》、《后殖民志》(获2003年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 个人经历 7岁时就失去母亲的黄碧云,对死亡体会得比大多数人要早。50岁的她还清楚记得40多年前的场景,有一天家里很吵,从外面回家的她却觉得很开心,因为原有的安静被打破。她进到家门,有人告诉她,你妈妈死了。“我不了解死是什么意思,我的家人叫我亲吻妈妈,我觉得她的脸很冷。” 母亲的缺席对黄碧云的成长影响很大,黄碧云说她很早熟,同时也有自由和空间。但是就像她作品里常常表现出的自毁性,这也曾经是她生命某阶段的真实写照。大约20来岁时,她常常想到自杀,想如果死了就好了,她也仔细想过死亡的方法。这或许也是她说的人生艰难阶段的一部分。 如今的黄碧云在努力寻求内心平静,死亡她已经面对得更多,身边死去的人也越来越多。她说死亡是个文学命题,她要好好面对。因为了解时间有限,所以宁愿抛开不重要的事情。“我现在就好像马一样,只看向前方,不侧目。”说这话的时候,她把头略略低下,双手挡住自己的眼睛两侧,直视前方。“死亡是没有办法的东西,我现在想的就是怎么去珍惜生命,希望生活没有太多要担忧的东西。”她说希望自己死时温柔而有尊严。 奖项荣誉 ·第一届香港艺术发展局文学新秀奖 ·1994 《温柔与暴烈》获第三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 小说奖 ·1996 《我们如此很好》 获第四届 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 散文奖 ·1999 《烈女图》获选为中国时报开卷十大好书奖(中文创作类) ·2000 小说 桃花红 (收录在《无爱纪》) 获 花踪文学奖 第一届世界华文小说首奖 ·2000 《烈女图》获第六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小说奖 ·2001 《无爱纪》获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文学类) ·2003 《后殖民志》获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文学类) 2014年《烈佬传》获得红楼梦奖 主要作品 《一个流落巴黎的中国女子》 作品集 《碧云天,黄叶地》 黄碧云讲座 杂文集《后殖民志》 随想《沉默·暗哑·微小》 《她是女子,我也是女子》(大陆出版) 《双世女子维洛烈嘉》 小说 ·小城无故事 (合集,1990年,香港创建文库) ·其后 (1991年,香港天地) ·温柔与暴烈 (1994年,香港天地) ·她是女子,我也是女子(《其后》的台湾版,1994年10月,台湾麦田出版) 黄碧云 ·七种静默(1997年10月,香港天地) ·七宗罪(1997年11月,台湾大田出版) ·突然我记起你的脸 (1998年3月,台湾大田出版) ·烈女图 (1999年01月,香港天地) ·媚行者 (2000年01月,香港天地;2000年06月,台湾大田出版) ·十二女色 (2000年09月,台湾麦田出版) ·无爱纪 (2001年04月,台湾大田出版) ·血卡门 (2002年01月,大田出版;2002年04月,明窗出版社) ·沉默.暗哑.微小 (2004年05月,香港天地;2004年08月,台湾大田出版) ·末日酒店(2011年4月,《大方》创刊号) ·烈佬传(2012年8月,香港天地;2012年12月,台湾大田出版) 散文 ·扬眉女子 (1987年,香港博益) ·我们如此很好 (1996年,香港青文书屋) ·又喊又笑——阿婆口述历史(合写,1998年,香港新妇女协进会) ·后殖民志 (2003年09月,台湾大田出版;2004年03月,香港天地) ·薄荷,玫瑰,冠兰,西红柿(2009,鲤暧昧) 最新作品 黄碧云的最新小说《沉默。暗哑。微小》收录三个中篇,分别题目为〈沉默咒诅〉、〈暗哑事物〉、〈微小姿势〉。长久以来小说家黄碧云希望以文字写出「慢和静」,诚然本书是绝对的珍贵之作。 三个故事纵横经纬以「黑暗房间」为生活的隐喻,在〈沉默咒诅〉里当职业律师面对专业的操守,当说了一辈子言语的普通女子,在〈暗哑事物〉当低层,当弱势,当赖皮逃避生活催逼,当癫狂在名利钱财落得一身空,在〈微小姿势〉里当优秀精英分子面对艰难决定,每一个人看似堕落放弃自绝于无可奈何时,生活就成了一段漫长重复的节奏,「沉默,暗哑,微小」便是自身的「黑暗房间」。在「黑暗房间」里,可以安静聆听,可以沉默不语,可以打开自己的暴烈和温柔。但同样的「黑暗房间」也是另一扇「亮光和爱」的救赎之屋。 透过小说家精湛的笔触,以及长久保有的书写风格,让我们再一次读到作者更深遂的意识。睽违了两年的时间,黄碧云再一次以焚烧的心情,写出小说阅读真正的魅力和景深,本书是读者之福,更是她个人写作的丰富印记。 经典片段 我不介意被离弃,本来吧不是你离弃人便是人离弃你,不是那么复杂的一回事。 愤怒很短暂,蜷伏的姿势,我何其熟悉。 我只想很微小的,纵使也是微微放任的,但我又不会骚扰任何人的生活着,没有人要逼害我,也没有人要孤立我,我不那么重要,但就这样莫名其妙无法以我愿意的生活方式生存下来。 要么离开,要么改变我自己。 就这样,生活那么大,可以挤掉任何言语,任何任何伟大而虚假的事物。 我只是觉得倦,以为睡着了便没事。 命运的意思是,是处境选择你而不是其他。 我对生命要求很简朴。 从此我掩目,罢了,我自此便盲掉,从今不得见光。 事事都是身外物。 请为我的灵魂点一支蜡烛。 我很想,有光。 最后我看到了我要的手。 明亮,黑暗。 找到了一个并不是说再见的手势,也无关爱,或灯光的遥远。 垂落至脚前的所有重量,那么轻,这样我必然可以,在一个忘记时间的目光所及的无窗的位置。 无身升起。 在疲乏之中,慢慢沉没。 不要跟我谈话,请不要,理解我,不要靠近。 如同在裂空之下,我遇到了你。无所依傍:此生无所依傍。 你将逝亡,我亦摇摇欲坠。 但我还是缓慢而小心地接近你,一定因为相互怜惜。 经典语录 1、一定会有那么一天。记忆与想念,不会比我们的生命更长;但我与那一天之间,到底要隔多长的时候,多远的空间,有几多他人的、我的、你的事情,开了几多班列车,有几多人离开又有几多人回来。那一天是否就掺在众多事情、人、时刻、距离之间,无法记认?那一天来了我都不会知道?我不会说,譬如一九七六年四月五日在天安门广场,我忘记了你。当时我想起你但我已无法记得事情的感觉。所以说忘记也没有意思,正如用言语去说静默。 2、我却要花一生的精力去忘记,去与想念与希望斗争;事情从来都不公平,我在玩一场必输的赌局,赔上一生的情动。 3、如果追寻的结果就是,死亡,宗教,疯狂,遗忘,长久的哀伤,永远不睡,放逐——但请相信我,我很想,活下去,并且安稳,宁静,温柔——一手创造自己的命运,又用生命去对抗这自己一手创造的命运——自然也是,意志的悲剧。 4、如同在裂空之下,我遇到了你。无所依傍:此生无所依傍。你将逝亡,我亦摇摇欲坠。但我还是缓慢而小心地接近你,一定因为相互怜惜。 5、但你不会忘记我。你不需要忘记我。我对于你来说是那么轻,你可以将我当做星期日下午的棉花糖一样不时吃一下,调调生活的味儿。你一个人的时候你会想念我,想念我对你的执恋,想:我遇到过一个热烈的女子。 6、生命是:你期待莲花,长出的却是肥大而香气扑鼻的芒果。 7、如果我们的人生一无所获,那是因为我们以为的爱将我们虚耗殆尽。 8、在夜尽之前曾有圆舞、密语、低眉、浅笑、静默、秋凉直至地尽将我们风干……人潮卷没谁也不曾埋葬谁……无所谓杀……然而我们隔土静听犹记得细弱之身有所承诺有所欠缺。 9、你在我生命留下的痕迹,你看不到,我也看不到。但我知道,紫色蝉大,在某一个宁静时刻倒影就会浮现,从血里生长是我生命中的毒,并与此肉身同腐。那时如果有人纪念,就会说:这里埋葬了一个女子和她紫黑色的隐痕。 10、之行,如果有天我们湮没在人潮之中,庸碌一生,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努力要活得丰盛。 11、我只是一个安份的女人,想与一个人,发展一段单纯的感情关系。何以世皆不容我。 12、太阳仍然爬上,夜幕一样垂,夜央三时,一样有人熟睡有人清醒。 13、传说宝石与爱情及眼泪相关,不知是否如此。 14、我们需要信心、希望、爱。世上种种却无法给我们这些。所以我总可以在教堂安身立命的,无论俗世有多聪明多复杂。 15、人人都说年轻好,大概是因为年轻无知,容易受骗。而且怪不得谁,幻象是自己一手炮制的。 16、只有在黑暗里才可以感觉空间。我以为世界有多大,总想一直的走下去;但原来一个人的脚步只有脚步那么大;无论我走得有多远,我带着的还是我自己的脚步。 17、还没有认清楚日的隐约,夜就盛大的来临,其间一刻,明与暗,爱与不爱,希望与绝望,一念之间,就是黄昏。 18、有时我想,爱不过是小恩小惠。我以为我可以独自过一生,我还是被打动了。 19、最后我看到了我要的手。明亮,黑暗。找到了一个并不是说再见的手势,也无关爱,或灯光的遥远。 20、如果有天我们湮没在人潮之中,庸碌一生,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努力要活得丰盛。

相关阅读

  • 优美的句子简短唯美
  • 楼梯的拼音(楼梯的拼音怎么拼写)
  • 五功(五功经书全文)
  • 孕妇能喝茶吗早期(刚怀孕吃什么容易流产)
  • 驾鹤西归(驾鹤西归和驾鹤西去的区别)
  • 闭嘴的英语(大嘴英语)
  • 优美有哲理的句子
  • 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的影响)
  • cornering,cornering lamp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