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张瑞图的生平经历对他的书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张瑞图(1570~1641),字长公,号二水,别号果亭山人、芥子居士等,晚年筑室白毫庵,自称白毫庵道者,福建晋江(今泉州)人。万历三十一年(1603)举人,三十五年殿试第三,授翰林院编修。天启二年(1622)升为詹事府少詹事。五年,迁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六年,擢升为礼部尚书,参与枢要。历任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左柱吏部尚书等职。崇祯元年(1628)乞归。二年,入“逆案”坐徙,赎罪为民。归故里后,学禅定以求安心之道,寄情诗文、翰墨,优游余生。
张瑞图曾因依附魏忠贤,为其写过生祠碑,因此,长期以来被世人所轻。
张瑞图善诗文、工绘画。山水学黄公望,骨格苍劲,点染清逸;又善画佛像。尤以书法扬名,与董其昌、邢侗、米万钟并称“晚明四大家”。
在“晚明四大家”中,邢侗学二王,可以说不失羲、献风貌;董其昌是帖学一路书法的集大成者;米万钟则继承米芾的家传之法。因此,他们三人书法出自二王体系的特点,让人一目了然。
张瑞图有哪些生平简介?
张瑞图(1570~1641)字长公,号二水,福建晋江人,与董其昌齐名的晚明杰出书画家。他曾中过探花,官至大学士、吏部尚书,后屈服于宦官魏忠贤的淫威。崇祯帝即位,魏忠贤被处死刑后,张瑞图因惧怕而引疾告归。因手书魏忠贤生祠碑文,被坐赎徙为民,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度过了晚年。张瑞图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革命创新的一代宗师,他的笔墨线条激荡跳跃,气质自由性灵,章法气势磅礴,形成了高度个性化的“狂禅”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山水画多以侧锋运笔,用笔方峻刻峭,笔墨苍劲有骨,萧散淡远,有一种平淡静谧的美感。传世作品有《看山图》等。
张瑞图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张瑞图(1570~1641),字长公,号二水,别号果亭山人、芥子居士等,晚年筑室白毫庵,自称白毫庵道者,福建晋江(今泉州)人。万历三十一年(1603)举人,三十五年殿试第三,授翰林院编修。天启二年(1622)升为詹事府少詹事。五年,迁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六年,擢升为礼部尚书,参与枢要。历任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左柱吏部尚书等职。崇祯元年(1628)乞归。二年,入“逆案”坐徙,赎罪为民。归故里后,学禅定以求安心之道,寄情诗文、翰墨,优游余生。
张瑞图曾因依附魏忠贤,为其写过生祠碑,因此,长期以来被世人所轻。
哪个作家名字里带图字
张瑞图(1570-1641),字长公,一字果亭,号二水、白毫庵主、芥子居士、平等居士、果亭山人等。福建晋江青阳下行人,早时从事儒业,家贫,日需费用仅靠其母机杼纺织供给,常以大麦粥充饥。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1607)进士,殿试第三,授编修官少詹事,兼礼部侍郎,以礼部尚书入阁。曾为魏忠贤书写“颂词”,并因趋魏党仕至武项殿大学士。后魏党败,故入逆案,坐徒赎为民。继而遁迹江南,隐于青阳里白毫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