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游黄山记原文及翻译
1、原文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
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两人坐,辨声而已。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
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黄山有前、后海之名,左右视,两海并见。
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过百步云梯,路又绝矣。忽见一石如大鳌鱼,张其口。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别是一天。登丹台,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高相峙。天风撼人,不可立。晚至狮林寺宿矣。趁日未落,登始信峰。
峰有三,远望两峰尖峙,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僧惧,挽之。余笑谓:“坠亦无妨。”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僧人笑。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濛濛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
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薄暮,往西海门观落日,草高于人,路又绝矣。唤数十夫芟夷之而后行。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
红日将坠,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余不能冠,被风掀落;不能袜,被水沃透;不敢杖,动陷软沙;不敢仰,虑石崩压。左顾右睨,前探后瞩,恨不能化干亿身,逐峰皆到。
当“海马”负时,捷若猱猿,冲突急走,千万山亦学人弃,状如潮涌。俯视深阬、怪峰,在脚底相待。倘一失足,不堪置想然事已至此,惴栗无益。若禁缓之,自觉无勇。不得已,托孤寄命,凭渠所往,党此身便已羽化。
《淮南子》有“胆为云”之说,信然。
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矼,至云谷,家人以肩舆相迎。计步行五十余里,人山凡七日。
2、译文
乾隆四十八年四月二日,我游览白岳峰后,就在黄山的汤泉沐浴了。泉水甜美而清冽,在悬崖的下面。晚上在慈光寺住宿。
第二天早上,和尚告诉我说:“从这里开始,山路狭窄危险,连滑竿也容不下。您自己步行太辛苦,幸亏当地有背惯游客的人,叫做‘海马',可以雇用。”便领了五六个健壮的来,人人手里拿着几丈布。
我自笑,瘦弱的老人又重做了襁褓中的婴儿!开始时还想强撑着自己走,等到疲劳不堪时,就绑缚在“海马”的背上。这样一半自己走一半靠人背着攀登。走到云巢,路断了,只有踩着木梯子上去。只见万座山峰直刺苍穹,慈光寺已经落在锅底了。当晚到达文殊院,住了下来。
天下着雨,非常冷,正午还要穿着厚皮衣烤火取暖。云气直扑进屋来,像要把房子夺去,一会儿工夫,屋内云雾迷蒙,两人对面坐着仅能听到声音。云气散后,步行到立雪台。台上有棵古松,根生长在东面,树干倒向西面,树冠朝着南方,穿进山石中,又穿裂山石长出来。
山石像是活的,似乎中间是空的,所以树干能藏身其中,而和山石合为一体。又像害怕天公而不敢向上生长,树干有十围粗,高度却不到二尺。其他松树像这样的很多,无法一一加以记述。晚上,云气更加稀薄,周围的山峰像儿孙拜见长辈一样俯伏着。黄山有前海、后海的名称,从立雪台向左右看,前海、后海都看得到。
第二天,从立雪台左侧转弯走下来,经过百步云梯,路又新了,忽然见一块石头像大螯鱼,张开巨口,不得已只好走进鱼口中,穿过鱼腹从鱼背上出来,看到的又是番天地。登上丹台,爬上光明顶,它和莲花、天都两座山峰,像鼎的三条腿一样高高地相互对峙,天风吹得人站立不住,幸亏地上松针铺有二尺来厚,很软,可以坐。
晚上到达狮林寺住宿,趁太阳未落,又登上始信峰。始信峰有三座山峰,远看好像只有两座山峰相对耸立,近前看オ见另一座山峰躲在它们背后。始信峰既高又险,下面就是深不见底的溪谷。我站在始信峰顶,脚趾头都露出二分在悬崖外边。
和尚担心,用手拉住我。我笑着说掉下去也不要紧。和尚问为什么?我说:“溪谷没有底,那么人掉下去也就没有底,飘飘荡荡谁知道掉到哪里去?即使有底,也要很久オ能到,完全可以再活一些时。可惜没有带着长绳吊下一块熟铁量一下,到底有多少尺深。”和尚大笑起来。
第二天,攀登大小清凉台,台下的峰峦像笔,像箭,像笋,像竹林,像刀枪剑戟,像船上的桅杆,又像天帝开玩笑地把武器库中的兵器仪仗散落地上。大概一顿饭的工夫,像有一匹白绢飘过来缠绕着树木,和尚高兴地告诉我说:“这是云铺海。”
开始时朦朦胧胧,像熔化的白银、散开的丝棉团,过了许久,浑然凝成一片。青山全都露出一点角尖,像一大盘白脂油中有很多笋尖竖立着的样子。一会儿云气散去,见万座山峰聚集耸立,又都恢复了原貌。
我坐在松树顶上,苦于太阳晒得厉害,忽然起了一片云彩为我遮蔽,才知道云彩也有高下的分别,并不全是一模一样的。傍晚时分,到西海门去看落日。山上草比人高,路又断了,叫来几十个工役把杂草割掉,然后再前进。
东边山峰像屏风一样排列,西边山峰拔地而起,中间模模糊糊有几十座山峰,好像天台山的琼岛。红日快要落山,有一座山峰像用头顶着太阳,好像要吞下去,又像是捧着。我不能戴帽子,怕风将它掀掉;不能穿袜子,怕被水汽打湿;不敢拄拐杖,因为动不动就陷进软沙里;不敢抬头,怕山石崩塌压下。左顾右昐,前后探视,恨不得化成千万个身体,每一座山峰都走到。
当“海马”背着我时,敏捷得像猿猴,向前直冲,千万山峰也学着人在奔跑,样子像潮水奔涌。低头看深谷、怪峰,在脚底下等待着。如果一失足,后果不堪设想。然而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心惊胆战也无济于事。
如果叫“海马”走慢一点,自己觉得也太胆小了。没有办法,只好把性命交付他们了,任凭他走到哪里,觉得身体已经飘飘成仙了。
《淮南子》有“胆气就是云”的说法,确实不错。
初九日,从天柱峰后面转道下来,过白沙矼,到达云谷,家人用轿子迎接我。这次共计步行了五十多里路,进山一共七天。
有关徐霞客《游黄山记》的古文翻译。
根据水源在它的旁边寻找,找到台阶
向下顾看那些山峰,有时是绿色的山尖,有时是翻腾的白色海洋。
游黄山记文言文翻译
漫长的学习生涯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游黄山记文言文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两人坐,辨声而已。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
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过百步云梯,路又绝矣。忽见一石如大鳌鱼,张其口。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别是一天。登丹台,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高相峙。天风撼人,不可立。晚至狮林寺宿矣。趁日未落,登始信峰。峰有三,远望两峰尖峙,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僧惧挽之。余笑谓:“坠亦无妨。”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僧人笑。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蒙蒙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矼,至云谷,家人以肩舆相迎。计步行五十馀里,入山凡七日。
译文
癸卯四月二日,我游览了白岳峰后,就在沐浴了黄山的温泉。泉水甜美而清冽,在悬崖的下面。晚上在慈光寺住宿。
第二天早上,和尚告诉我说:“从这里开始,山路狭窄危险,连兜笼也容不下。你自己步行太辛苦,幸亏当地有背惯了游客的人,叫做‘海马’,可以雇佣。”便领了五六个健壮的人来,人人手里拿着几丈布。我自觉好笑,难道瘦弱的老人又重新做了襁褓中的婴儿了吗?开始时还想强撑着自己走,等到疲劳不堪时,就绑缚在“海马”的背上,这样一半自己走一半靠人背着攀登。走到云巢路断了,只有踩着木梯子上去。只见万座山峰直刺苍穹,慈光寺
已经落在锅底了。当晚到达文殊院,住了下来。
天下着雨,非常冷,正午还要穿着厚皮衣烤火取暖。云气直扑进屋,像要把房子夺去,一会儿功夫,屋内一片云雾迷蒙,两人对面坐着仅能听到声音,云气散后,步行到立雪台,台上有棵古松,根生长在东面,树干倒向西面,树冠朝着南方,穿进山石中,又穿裂山石生长出来,山石像是活的,似乎中间是空的,所以树干能藏身其中,而和山石合为一体。又像是害怕天公而不敢向上生长,树干有十围粗,高度却不到二尺。其他松树像这样的很多,无法一一加以描述。晚上,云气更加稀薄,周围的山峰像儿孙拜见长辈一样俯伏着。
第二天,从立雪台左侧转弯走下来,经过百步云梯,路又断了,忽然见一块石头像大鳌鱼,张着巨口,不得已只好走进鱼口中,穿过鱼腹从鱼背上出来,看到的又是一番天地。登上丹台,爬上光明顶,它和莲花、天都两座山峰,像鼎的'三条腿一样高高地相互对峙,天风吹得人站立不住。晚上到达狮林寺住宿。趁太阳未落,又登上始信峰。始信峰有三座山峰,远看好像只有两座山峰相对耸立,近前看才见另一座山峰躲在它们身后。始信峰既高又险,下面就是深不见底的溪谷。我站在山顶,脚趾都露出二分在悬崖外边。和尚担心,用手拉住我。我笑着说:“掉下去也不要紧。”和尚问道:“为什么?”我说:“溪谷没有底,那么人掉下去也就没有底,飘飘荡荡谁知道飘到哪里去?即使有底,也要很久才能到,完全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找到活的办法。”和尚笑了起来。
第二天,攀登大小清凉台,台下的峰峦像笔,像箭,像笋,像竹林,像刀枪剑戟,像船上的桅杆,又像天帝开玩笑把武器库中的武器仪仗全散落在地上,大约有吃一顿饭的功夫,
像有一匹白绢飘过来缠绕着树木,僧人高兴告诉我说:“这就是云铺海。”开始时朦朦胧胧,像熔化的白银,散开的棉团,过了很久浑然成了一片。青山全都露出一点角尖,像一大盘白油脂中有很多笋尖竖立的样子,一会儿云气散去,只见万座山峰聚集耸立,又都恢复了原貌。我坐在松顶,苦于太阳晒得厉害,忽然起了一片云彩为我遮蔽,才知道云彩也有高下的区别,不全是一模一样的。
初九日,从天柱峰转道下来,过白沙矼,到达云谷,家里的佣人们用轿子迎接我,这次共计步行五十多里路,进山一共七天。
拓展: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人,在清代乾隆时期的诗坛上被赞誉为“奇才”“真才子”,并被公认为诗坛领袖。
袁枚幼年时家境贫困,但他天资聪颖,又嗜书如命,勤奋好学,因此进步很快。少年袁枚买不起书读,就借书看,或者到书店去站着看书。他往往是一手翻书,一手执笔,不论严寒酷暑从不间断地摘录,摘录好后,他就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这样积累一多,写诗、作文、议论就可以顺手拈来,左右逢源了。
9岁以前,袁枚除了读“四书”、“五经”外,对唐诗宋词还一无所知,弄不清什么叫诗。9岁那年,他偶然从别人家里借了几本《古诗选》,这本书引发了他对诗歌的极大兴趣,他吟咏、抄写、背诵,很快就熟悉了历代诗歌的发展与特点,天天摹仿着写诗,居然写得清新流畅。
一天,袁枚随着大人们游览杭州吴山,拾级而上,站在山顶鸟瞰。杭州城里千家万户尽在脚下,山腰云雾缭绕,云蒸霞蔚。大人们有的捋髭,有的赞叹,有的感喟“眼前有景道不得”,有的只能连声赞美“好景好景!”这美景触发了袁枚心中的灵感,他当即吟了一首五言诗,其中两句说道:“眼前两三级,足下万千家。”大人们都非常惊异于袁枚的诗才,说这首诗想象力丰富、亲切自然。晚年,已是老态龙钟的袁枚重游吴山,回忆9岁时写的这首诗,仍很感慨地说道:“童语终是真语啊!”
袁枚12岁那年考中秀才,在家乡一带被誉为“神童”,但他出身贫微,影响了他的进一步深造和发展。父亲为了儿子的前途,托人带袁枚到广西桂林袁鸿处继续深造。有一天,广西巡抚金?共看见袁枚相貌不凡,想试试他的才学,让他以“铜鼓”为题写一篇赋,“铜鼓”是广西边境的一个地名,当时正值越南大肆入侵,才华横溢的袁枚略加思索,挥笔立就。金?一看满纸金玉,文采飞扬,极为赞赏,力荐他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这次考试,生员一共193人,只录取15名。袁枚虽然名落孙山,但是由于他年纪最小,所以顿时名满京城。3年后,他考取了进士。
袁枚曾任过几年县令,中年以后辞官,专心从事诗文创作。著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等。同代诗人赵翼读了袁枚诗集后写诗称赞道:
八扇天门迭荡开,行间字字走风雷。
才子果是真才子,我要分他一斗来。
谁有徐宏祖<游黄山记>的原文
游
黄
山
记
作者:徐宏祖
又名《游天都》
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扶杖望朱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复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坡,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擥。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时已过午,奴辈适至。立庵前,指点两峰。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祗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余不从,决意游天都。
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于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黄汝亨《游黄山记(节选)》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黄汝亨:游黄山记(节选)
黄汝亨
明发登山,越石砧岭,更渡一岭,饭芳村黟山精舍,庭中杜鹃盛开,客有从石壁来荐溪鱼者,为小饮花下。迸此里许,即见天都、莲花峰,出霄汉上。又里许,见云门峰,若天阙双峙,云从中行,乃缭绕峭壁,行未几,至汤口。又里许,止祥符寺,则轩辕氏之宫在焉。寺前为汤池,晚投莲花庵,径从石窦中宛转,类下天竺后三生石。傍临香溪,观白龙潭,潭水深碧不可测。伏乱石间为丹井,上即莲花庵。庵前群峰簇列,僧印我为数峰名,若为通介然。由虎岩从最高石崖递而下,有石如横琴,亘十余丈,余石八九,皆中虚,应泉击石,淙淙作箜篌声,是为鸣弦泉。从石上观,则仙桥在望。盖山高,苍翠相接中,忽然见天,亦一奇也。
下岭十里,左顾云门,右顾翠微,俱秀出。从此历巚度碛,崎崄互值。十里,更涉一溪,至白云庵饭。则仙人峰若招游者。蹑而进,一石屏迥出,有松偃卧其上,甚奇。僧云过此为三天门。一隘伏不称,次稍开,最上则绝壁相夹立,仅容一身。风来肃肃如箭,过者有寒色。复溜沙碛而下,更横身上,盘薄草石间,扪萝扶筇,错趾单人,行者战股,时天且暮,风雾忽起,咫尺不辨,遥呼始集,是为海子,称黄山最胜处矣。问五老峰,仙人掌,俱隐约雾中。循径而北,锄茅历块,可五六里,则石笋矼至矣。沿崖涉涧,行二十里,至松谷庵,但有叹赏,无可言说。
次日大雨,即住庵中。晓起,则首夏朔日也。乘霁,由松谷上石笋,即峰萼神秀,历历旧观。然松谷自下而上,自门户而堂奥,自阊阖而仙仗,中之曲房复道,亦整亦散,亦幽亦奇,展玩间,此乍观弥新。惜充符、元晖自石笋止,不及入松谷。景升出新谷不数武,车轴折,不能俱还石笋,亦缘也。
再上,登光明顶,望三海门,寥绝万仞,参峙天表,肩垂天都,踵垂丹台,三十六峰森罗混茫中,楚江庐岳,渺渺在览,大观哉!真令人有遗世独立之想。过此,则望所谓去梯者登焉。梯缘峻壁上,崭然入云,可千级。其中松姿甚奇,巉岩绝巚,愈短愈怪。以攀缘路断,得与山骨敦岁寒之好,不则斧斤及之矣。梯尽,时夕阳紫气,冉冉欲度。更下则莲花沟,无级可循,行乱碛中,陡处足不任立,索索震流沙而下,殆不可测。乃募得山中壮夫数人,以白布为繘,束身下悬。仆夫以次及予,笑曰:“此山无瀑布,而有悬布,非此险不足偿此奇也。”
是役也,往还十日,最快者,海子之云与石笋、松谷上下之峰岫,生平睹未曾有。丞相源,从平天矼望之,不过两山中一窝耳。谢在杭自丞相源游而止,不见海子;开之先生自海子止,不睹石笋下松谷之胜,乃知游亦未易穷也。
黄山位于安徽省东南部,本名黟山,因传为黄帝栖真之地,故改名黄山。有天都、莲花等七十二峰,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并称黄山四绝。山中胜景,有名可数者,多达二百五十多处。泰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衡山之烟云,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嵋之清凉,黄山兼而有之,为我国最负盛名的游览胜地。这篇游记就是通过作者游览黄山的记述,展现了它的多采多姿的奇美风光。
作者按照游程顺序和时间先后,记述了这次旅游的过程。文章一开始,先介绍进入黄山腹地的行程,并点画出天都峰、莲花峰、云门峰的远望景象。天都、莲花、云门三峰,均是黄山的著名胜景,但作者并没有登览,所以记述很简略,只是用“出霄汉上”、“若天阙双峙,云从中行”略加点画出三峰直插云天的高峻挺拔形势和烟云缭绕的秀姿神韵而已。 自莲花庵开始对黄山景致进行具体描写。先是写站在庵前所望,用“群峰簇列”总揽形势,再用“僧印我为数峰名”作补充,于是暗示出无限风光尽在其中,为后文的奇观异景伏下一笔。接着作者记述了自莲花庵至三天门的一路景色:怪石、奇松、流泉、秀峰。对这些景物虽然着墨不多,笔多简略,但却给人一种奇景叠出,应接不暇之感。同时也显示了黄山景致的美不胜收。直到三天门,作者才施展大笔挥洒的手段作重点描绘,集中笔墨描写三天门、海子、光明顶、莲花沟的不同奇异景观。这里作者随着进山愈深,景致愈佳的变化,笔墨也由淡而浓,由简而详,层层递进,最后把主要笔墨泼洒在几个主要描写的风景点上。
文章写三天门,重点突出它的奇峻。三天门是黄山胜景之一。两壁如刀削斧劈,相对而出,中径狭窄,有如一线,形势十分险峻,堪称天下一奇。作者先用大笔勾勒其形势:“一隘伏不称,次稍开,最上则绝壁相夹立”。一句一门,壁高径窄,形象逼真。“绝壁相夹立”,一语写出了它的咄咄逼人之势。接着写门径“仅容一身”,其狭窄可见。最后写山风过隙,径窄风急,“肃肃如箭”,砭人肌肤,虽为盛暑,犹使“过者有寒色。”寥寥数语,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三天门的奇峻,读之令人有如亲历。
写海子,重点突出它的云海奇观。作者分三层来写。第一层先从攀登写起。山高路窄,乱石纵横,荆棘丛生,攀登者“扪萝扶筇,错趾单入”,令人“战股”。写出了登山的艰险。第二层写云海,夜幕将垂,山顶风起雾生云聚,一片迷茫,一句“咫尺不辨”,写出了云雾的厚浓。第三层写透过云雾远望,“五老峰、仙人掌,俱隐约其中”。人多谓登山观景以朗日为佳,殊不知雾中看山更有一番风味。云雾弥漫,迷迷茫茫,千山万壑,隐约其间,时隐时现,这是一幅多么奇妙的图画!难怪作者说:“最快者,海子之云”了。
写光明顶意在揭示大观景象。它是黄山三大主峰之一。一起笔作者就用排比句式写它的高:“寥绝万仞,参峙天表,肩垂天都,踵垂丹台”,接着又用俯视远眺加以渲染:“三十六峰,森罗混茫中。楚江庐岳,渺渺在览”。登上这样的高峰,确实使人视野开阔,心旷神怡,大自然的壮观景象,让人俗务杂念俱息,无怪乎作者登上山顶顿生“遗世独立之想。”莲花沟以险著称,下无级可循,陡处足不任立,可谓险绝。就这样,全文通过对几处风景点的具体描绘,生动地展示了黄山的神秀绝伦、奇观无穷。
这篇游记写得挥洒自如,清新自然、似乎无意为文,然而却浑然天成。文章虽写了多处名胜,但无烦琐之感,这主要得力于作者的精干剪裁,巧于安排。作者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有取有舍,有详有略,有断有连,使整篇文章错落有致而又完整统一;另外,作者注意抓住各风景的个性特点去写,这就避免了重复。这篇游记在艺术还有一点值得注意,这就是对景物一般不做精笔细描,而是以大笔挥洒去勾勒,因而显得笔力刚健简洁,毫无拖泥带水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