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铁事

登录

波斯战争(世界三大绞肉机战役)

wangsihai

本文目录一览:

波斯之战有哪些介绍?

我们这里所说的波斯之战是指萨珊波斯同罗马帝国为争夺东西方商路和小亚细亚霸权而进行的长达400年的征战。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几乎同萨珊波斯共始终,它是古代西方势力同东方势力千余年冲突的一个缩影,也是西方文明同东方文明之间的较量的一个缩影。连年的争战,对于战争双方都是灾难性的毁灭。战争的结果使拜占廷帝国日趋衰落,萨珊波斯也遭到沉痛打击,不久便在阿拉伯帝国的铁蹄下灭亡。

早在奴隶社会时期,随着古希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和帝国的出现,以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和以西亚波斯为代表的亚洲东方文明之间便展开了殊死较量和争斗。由于西亚乃欧亚交界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在这里发生的争斗格外激烈,他们各自为自己的利益而战,更为自己的信仰而战。

公元前514年,波斯皇帝大流士一世率大军横渡博斯普鲁斯海峡,第一次踏上欧洲土地。他命令600艘战舰沿黑海西岸配合,水陆并进直抵多瑙河口。虽然在剿灭游牧民族斯基太人的草原战争中无功而返,可取得了把国境推进到欧洲的赫勒斯滂海峡和色雷斯地区的战果,不仅控制了有雅典生命线之称的黑海通道,而且从海陆两面构成对雅典夹击之势。于是公元前500年,爆发了著名的“希波战争”。

希波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波斯在千古扬名的“马拉松战役”中锋芒受挫,后在著名的“温泉关战役”中令希腊全军覆没,但这次战争终以希腊的胜利而告终。

希波战争的结果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西亚北非地中海东岸发展的古代东方文明至波斯时期渐趋合一,若波斯西进成功,则地中海将成为单一的古代文明区,刚露曙光的希腊文明则有可能被扼杀在摇蓝之中;希腊的胜利形成希波对峙之势,也可以说是东西方文明的对峙之势。希腊文明得以传入罗马再扩及欧洲,形成西方文明。波斯则经安息、萨珊和伊斯兰文明等形成东方文明。

正当波斯帝国日渐衰落时,希腊出现了胸怀灭波斯、建三洲帝国之志的亚历山大国王,一场宿敌之间的战争又不可避免的要爆发了。

公元前334年,年仅22岁的亚历山大率精锐之师渡过赫勒斯滂海峡,刚踏上亚洲土地便大败波斯大军。经伊苏斯、高加米拉大会战,终于在公元前330年消灭了波斯帝国。新帝国的建立,并没间断与罗马的争斗,与此同时,公元前247年建立的安息王国迅速崛起,到公元前1世纪时已成为可以同罗马帝国抗衡的西亚帝国。

公元224年,波斯贵族阿尔达希尔灭安息王国,建立萨珊新波斯帝国。萨珊波斯继承了安息与罗马抗衡的传统,在亚美尼亚、小亚、叙利亚边境与罗马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公元231年,阿尔达希尔一世致书罗马皇帝塞维鲁,要求罗马势力退出亚洲,对于波斯帝国的挑衅罗马皇帝当然不会坐视不理,战争的导火索一点即燃,长达400年的罗马波斯战争爆发了。

公元232年,萨珊波斯同罗马交锋,打败罗马军队,并通过和约获得亚美尼亚。公元260年,萨波尔一世同罗马帝国军队交战,大败罗马军,并俘虏罗马帝国皇帝哈德良。至今在帕赛波利斯附近仍留存着纪念这次胜利的摩崖石刻,它以巨幅浮雕表现哈德良跪着为萨波尔一世骑马上鞍垫鞋的情景。这次战争后,波斯帝国一度占有小亚东北部的卡帕多细亚。历史总是不断地在重复,萨珊与罗马之争一如安息王国时期呈拉锯之势,罗马帝国皇帝戴克里先、君士坦丁等都曾率军远征波斯,但未取得显著战果。

公元286年,罗马煽动亚美尼亚起事,萨珊被迫撤退,以后又丧失底格里斯河以西之地。

公元375年以后,罗马帝国忙于应付哥特人等日耳曼蛮族的入侵而无暇东顾,波斯也因抵御匈奴人的侵扰无力继续向罗马挑战。战事有所缓和,但并不意味着两大帝国争战由此结束。

公元476年,罗马帝国为蛮族所灭,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继续占有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亚美尼亚、叙利亚、巴勒斯坦、上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利比亚等地区,成为一个横跨三大洲的大帝国。

公元487年,萨珊波斯的科巴德一世上台执政,他好大喜功,梦想再现其远祖的辉煌。他指挥由波斯人、匈奴人和阿拉伯人组成的联军从拜占廷帝国手中夺走了上美索不达米亚和亚美尼亚。

公元502年,联军又围攻阿米达城,经过80天的激烈战斗,攻陷该城,后又连续击败拜占廷军队的反击。

公元505年,双方讲和,拜占廷以1000磅黄金为代价复得阿米达城,双方维持原有边界,处于和平状态20年。

波斯战争是怎么回事?

波斯战争是波斯国王对亚洲、北非、黑海北部沿岸地区和巴尔干半岛各民族进行的征服性远征。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创立者大居鲁士二世(公元前558~前530年在位)为了建立世界霸权,开始推行征服其他民族的政策。其常备军达5万人,在大规模远征期间,还可由当地居民补充。这支军队由步兵、战车和骑兵组成,其中骑兵是主要兵种。士兵装备有弓箭、短矛和剑,并配有藤制盾牌和鳞状金属铠甲护身。

居鲁士二世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后,于公元前553年发动了波斯部落反对米堤亚人统治的起义。公元前550~前549年征服米堤亚,后又征服了安息王国。公元前546~前530年,居鲁士二世统率的波斯军队接连征服了小亚细亚、巴比伦尼亚和三个中亚国家——巴克特里亚、索格地安那、花刺子模。结果于公元前6世纪在其侵占的广大地域内建立了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西起地中海,东至印度河,北自里海,南达波斯湾)。

然而,居鲁士二世建立的强国不过是一个在被征服的领土上由被征服的民族和部落组成的一个毫不巩固的军政统一体。公元前530年,居鲁士二世对咸海沿岸低地上的畜牧部落马萨盖特人远征。波斯军队在战斗中被歼灭,居鲁士二世本人也被杀死。其子冈比西继位后,于公元前525年远征埃及。在帕琉细安附近的交战中,波斯人击败了埃及军队,从而征服了埃及。公元前512年波斯兰大流士一世,渡过伊斯特尔河,侵入黑海北部沿岸地区。斯基福人避而不战,退到草原腹地,同时不断地袭扰敌人。当敌人精疲力竭时,他们转入了进攻,迫使大流士军队退却。波斯军队在退却途中经常遭到斯基福骑兵的袭击。

结果,大流士军队完全丧失了战斗力,仓皇退到伊斯特尔河以南。

大流士在公元前518~前492年间的远征是以印度西北部、色雷斯等地区并入阿契美尼德王朝国家而告终。争夺东西方商路控制权的斗争导致了长时间的希波战争(公元前500~前449年),结果使阿契美尼德王朝国家大大削弱。公元前五世纪末,米堤亚爆发了起义(公元前409年),约公元前404年埃及也赢得了独立。公元前四世纪,波斯国王仍竭力推行征服政策。公元前335年,大流士三世科多曼(公元前336~前330年在位)再次征服埃及。为了阻止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即将对波斯进行的远征,大流士三世打算派登陆部队在希腊登陆并在那里发动反对马其顿的起义。然而,这个计划未能实现。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的军队侵入小亚细亚,在格拉尼库河畔大败波斯军。

翌年,波斯军队在数量上虽居优势,但在伊苏斯城附近再次遭到失败。公元前331年,波斯军队在加夫加梅尔附近被彻底击溃。大流士三世逃到国家北部,公元前330年在那里被杀死。阿契美尼德王朝国家至此灭亡,其领土落人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的统治之下。

波斯人在公元前6~4世纪的军事学术的特点是:步兵和舰队多次进行联合远征;大批登陆兵登陆作战;大量使用骑兵。在波斯战争中,波斯军队的战斗队形由弓箭手、矛兵、战车和骑兵组成,有时还有战象配置在数条战线。第一线由战车和战象,或弓箭手组成,用以与敌接战,打乱敌人战斗队形。第二线由重步兵组成,担负主要任务——在白刃战中消灭敌人。骑兵负责两翼掩护,有时为了追击溃逃之敌还设第三线。在整个战斗队形之后成一列横队配置着“预备”队,用以射杀本军中陷入惊慌失措和退却的兵士。

波斯人在军事上的胜利为时短暂。波斯强国领土的迅速扩大并不意味着它的军事实力也相应地增强。为了进行战争,波斯人还得利用被征服的各民族的军队,然而,被征服民族对保卫波斯专制国家不感兴趣,因此,波斯人未能建立一支内部团结一致的军队。波斯人在军事学术方面不及希腊人,这也加速了波斯强国的崩溃。

第一次波斯战争是怎么样的?

战争爆发后,科巴德一世派大将扎基西斯率领3万大军向贝利撒留指挥的拜占廷军发动猛烈进攻,当时,贝利撒留麾下共有2.5万人,是一支由拜占廷人和蛮族人混合编成的队伍。这支队伍虽经贝利撒留作了整顿,但因时日过短,仍然存在纪律松弛、意志消沉等弱点,加上构成复杂,与波斯军相比,无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处于劣势,战斗开始后,扎基西斯指挥的波斯士兵勇猛冲杀,很快就在战场上占据主动地位,在529年的尼西比斯作战中击败了拜占廷军队。首战失利后,贝利撒留冷静地分析了双方的力量对比和战场形势。他认为,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应当主动后撤,集中力量,待敌人的战线拉长,力量分散之时再主动出击,与敌人决战。这样,他下令拜占廷军全线后撤,集中在德拉城。初战告捷及顺利进军,使波斯军新任统帅贝利则斯将军认为贝利撒留无计无谋、胆小如鼠,以为拜占廷军不堪一击,德拉城唾手可得。公元530年,他率领4万精锐的波斯大军,直扑德拉城。

波斯居鲁士二世占领巴比伦德拉城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战略重镇,位于尼西比斯北部23公里处,距底格里斯河有四天的路程,四周没有任何自然屏障,完全依靠城防工事的保护。其城防由内城、外城、护城河和防御壕及塔楼组成。内城城墙高达30米,外城的墙基坚固。为了加强守备,与敌人周旋,贝利撒留在城内布置了大批军队;在开阔平坦的城外,挖掘了纵横交错的交通壕,以掩护待命出击的骑兵。刚愎自用的贝利则斯十分轻敌,认为波斯军很快就会击败敌人并攻占城池,因而在攻城之前即向德拉城内的市民发布通告,要他们准备好洗澡水,以便占领该城后为波斯士兵洗涤征尘。

战斗开始后,波斯大军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拜占廷军接连失利,中军发生动摇。就在这危急时刻,贝利撒留指挥两翼的骑兵适时出击,出其不意地从两个方面夹击敌人侧后。在拜占廷骑兵的冲击下,波斯军阵脚大乱,导致全军溃败。统帅贝利则斯看到大势已去,弃军逃走。波斯士兵丢弃武器,四散奔逃,结果有5000人阵亡、8000人被俘。获胜的贝利撒留为防敌人反扑,下令收兵回城,重整防务,531年,波斯军渡过幼发拉底河,从叙利亚沙漠方向发动进攻。贝利撒留统兵2万前往援救。波斯军发动的多次进攻,都在贝利撒留的巧妙应付下瓦解了。在胜利面前,拜占廷军中的骄傲轻敌情绪日益高涨,加上贝利撒留尚不满26岁,其部下诸将欺其年轻,经常不服从他的统辖,全军缺乏行动的一致性,直接影响了此后的战争进程。

亚历山大与波斯作战当时,贝利撒留为了尽快退敌,下令要拜占廷军每晚都抢先占领敌人预定第二天占领的阵地,待敌人前来进攻时,经短暂战斗,即主动放弃。这样,通过拉锯战来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但贝利撒留部将急于立功,不遵守贝利撒留的命令,有的轻举妄动,擅自出击,以致在卡尔基斯城附近轻易与波斯军主力交战。在战斗中,位于拜占廷军右翼的阿拉伯人在波斯士兵的拼死攻击下临阵逃脱,使拜占廷军陷入绝境,800名英勇善战的匈奴老兵被包围消灭。只有左翼的拜占廷步兵在贝利撒留的激励下,在幼发拉底河岸背水一战,顶住了波斯骑兵的冲击,并乘夜巧妙渡河撤退,摆脱了危险。波斯军队取得了卡尔基斯会战的胜利。

公元531年秋,波斯国王科巴德一世逝世,国内发生继嗣之争,政局动荡不安;而拜占廷方面,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为了恢复失去的国土,准备集中全力对非洲用兵,进攻汪达尔王国,也急于尽快结束与波斯的战争。这样,因双方都无心再战,就在公元532年达成媾和协议,结束了第1次波斯战争。条约规定:拜占廷撤回德拉城的驻军,向波斯支付黄金1000磅。

纵观第1次波斯战争,波斯军队在数量和质量上始终占绝对优势,但是拜占廷军在足智多谋的贝利撒留指挥下,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给波斯军以很大打击。由于这次战争是一场没有经过决战定出胜负就停战媾和的战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场没有打完的战争。虽然查士丁尼一世不惜以金钱和实利换取了和平,但是在交战双方之间存在的矛盾并未消除,双方的军事力量也没有受到任何大的损失,因而双方的冲突和战争仍是不可避免的。

简述希腊波斯战争史

希腊世界在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发展到公元前5世纪末已颇具规模。与此同时,在西亚兴起的波斯帝国也统治了小亚、叙利亚、巴勒斯坦至埃及的广大地区,并进军多瑙河,控制色雷斯,直接逼近希腊,呈锐不可挡之势。古代东西方两大政治力量的接触,必然导致双方之间的战争,亦即希腊波斯战争。\x0d\x0a\x0d\x0a希腊波斯战争的导火线是公元前500年小亚的米利都发动爱奥尼亚诸邦起义,反抗波斯对小亚沿岸希腊城邦的统治。在起义中,雅典曾派兵给予援助。起义被波斯镇压后,波斯便以雅典援助起义为由,渡海入侵希腊。公元前492年,第一批以海陆军组成的波斯问罪之师沿色雷斯海岸南下,但由于波斯海军在北希腊的阿多斯海角遭飓风袭击,几乎全军覆没,没有交战就退回亚洲。\x0d\x0a\x0d\x0a在希腊各邦中,反抗波斯最为坚决的是雅典与斯巴达,以此两国为首,联合其他城邦组成了有统一指挥的希腊联军。应该指出,在城邦体制下已有长期自由独立传统的希腊人,是不能容忍波斯帝国的入侵和蹂躏的,因此大多数城市都积极投入反波斯斗争,为联军提供各种支援。\x0d\x0a\x0d\x0a公元前490年,波斯皇帝大流士派其甥阿尔塔弗涅斯率大军乘坐600艘舰只渡海西侵,直指雅典和曾出兵援助米利都的厄律特里亚。波斯军先攻厄律特里亚,遭到顽强抵抗,但这个位于优卑亚岛上的城邦终因叛徒出卖而陷落,城市被焚毁,居民被降为奴隶。此后波斯军便乘船来到雅典东北部的马拉松,登陆扎营,要像攻掠厄律特里亚那样夷平雅典。但波斯骄横之师却在马拉松平原上遭到雅典公民军队空前勇猛的打击。希腊人这次却取得极为光辉的胜利,波斯士兵被打死的达6400人,希腊方面则仅牺牲192人。波斯军被打得狼狈不堪,只有窜上舰船,离岸远遁。这次马拉松大捷使希腊人破除了波斯不可战胜的迷信,增强了保卫祖国的决心和信心。\x0d\x0a\x0d\x0a马拉松战后,波斯军虽然退走,雅典以一邦之力还难以追击,双方便隔海对峙,都在积极准备日后的再度决战。波斯方面虽遭损兵折将之辱,但整个帝国实力未受触动。大流士死后,继位的薛西斯便大张旗鼓地集中全国军力财力,准备以更大的规模卷土重来,必欲扫平希腊而后快。\x0d\x0a\x0d\x0a希腊方面的有识之士也看到初战告捷只是即将到来的更大风暴的前奏,希腊民族仍处在危险之中,全力备战确属当务之急。这些人中最有影响也最有见识的是雅典民主派领袖泰米斯托克利,他曾参加马拉松战役,对波斯舰船之多和未来决战中海军的极端重要性体会甚深,便极力主张雅典应首先建立强大的海军。恰巧雅典的劳立温银矿这时发现一支富脉,可开采出大量白银,他即说服群众不要按旧例把属于国有的银矿出产分给公民,而把它集中起来用于海军建设,终于造好了100艘新式的三列桨战船。再经过其他方面的努力,雅典海军在短短数年间达到拥有三列桨战船200艘,实力猛增数倍。它们在数量上虽仍远不及波斯海军,却有灵活快捷坚牢强劲的优点,在士气高昂的雅典公民水兵掌握之下,已具备和波斯海军拼搏的力量。\x0d\x0a\x0d\x0a与此同时,经雅典和斯巴达的努力,许多希腊城邦已认识到局势的严峻和联合抗敌的必要,到公元前481年,31个城邦集会于斯巴达,决定组成全希腊的同盟,一致对抗波斯。大会推举斯巴达为海陆军统帅,重要决策则由同盟各邦共同商定。雅典为了增强同盟内部的团结,明智地把海军的最高指挥权让给斯巴达,但事实上它是希腊海军的主力,足可左右作战方针。此外,雅典公民大会在泰米斯托克利提议下还决定让所有流放者回国,团结一致共同对敌,使雅典国力更见强盛。\x0d\x0a\x0d\x0a公元前480年的春天,薛西斯亲自率领波斯海陆大军开始了历史上空前的横渡赫靳斯滂海峡的军事行动,他下令建造两座联结亚欧两岸的浮桥,全军兵马辎重即由此踏上欧洲土地。据希腊历史家希罗多德的记载,渡过海峡进入希腊的波斯部队仅战斗人员即有2641610人之多,此数显然过于夸大,可能他是引用了波斯皇帝举行全国大阅兵时宣布的全军人数,实际上,渡过海峡的波斯陆军最多只有50万人,战斗人员只有40万之数,加上波斯海军千余艘战船上的15万水兵,海陆军战斗人员总数为50余万,它和希罗多德说的虽然相差很多,但在当时仍是空前庞大的部队。对比之下,希腊联军劣势明显:陆军仅11万人,海军只有400艘战船,而且由于城邦众多,地域分散,能集结在一地抗击波斯的联军往往只有一两万人,因此战争形势对希腊人说来仍非常严峻。\x0d\x0a\x0d\x0a在中希腊的主要道口温泉关,波斯陆军主力和希腊人进行了首次大战,此关傍山靠海,地形极为险要,守关部队决心在此打一场与国土共存亡的决死之战。他们仅有7200人,核心是300斯巴达战士,以斯巴达王李奥尼达为司令,面对的却是数十万波斯大军。初次接触后,带头作战的斯巴达人非常英勇、波斯军数度猛攻皆不得手。后来波斯军找人带路迂回绕行至温泉关后面,使希腊守军腹背受敌,难以坚守。李奥尼达命令大部分守军撤离关口,安全转移到后方,他和全体斯巴达战士则留下死守,鏖战竟日,终于全部牺牲,另外请求留下和斯巴达人并肩战斗的还有400底比斯人和700特斯皮亚人,他们也都英勇牺牲。温泉关之战为希腊全军树立了榜样,鼓舞了整个民族的战斗意志,其精神力量之伟大远胜于具体关隘的得失。从战略布置上看,这场守卫战也是成功的,它为联军主力在后方的集结和希腊舰队驻防于萨拉米湾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当薛西斯随后席卷中希腊各邦,攻占雅典,把全城付之一炬而得意之时,却不知道等待他的只是失败。\x0d\x0a\x0d\x0a公元前480年秋,希腊和波斯的海军在萨拉米湾展开决战。此地位于雅典西南,有萨拉米岛和大陆之间形成的狭窄水域,以雅典舰队为主的希腊海军便利用了有利地形充分发挥自己灵活机动的特点,重创波斯舰队,击沉敌舰300余艘,希腊则仅损失40艘。波斯海军残余作鸟兽散,已无力抗拒希腊舰队;薛西斯也无心恋战,匆忙撤回亚洲,战局遂起根本变化。波斯虽然还在希腊土地上驻有一支陆军,采取攻势的却是希腊人,这支陆军很快便在479年的普拉提亚战役被歼,希腊本土全境获得解放。与此同时,希腊海军在小亚的米卡尔海角再次取得对波斯海军的胜利。此后希腊胜利日渐明朗化,下一阶段(公元前478—449年)的军事行动主要是希腊人乘胜追击,进一步解放爱琴海上和小亚沿岸的希腊城邦,使整个希腊世界摆脱波斯统治,免除波斯的威胁。公元前449年,波斯同意缔结和约,波斯承认小亚各希腊城邦的独立,并承担义务不再派军舰进入爱琴海,希波战争遂正式结束。\x0d\x0a\x0d\x0a希腊波斯战争以希腊的胜利告终,在世界历史上影响深远。此后,世界文明发展的格局便逐渐形成东西方并立共存之势,一直延续至今。希腊的胜利不仅使希腊各邦得以继续发展,尤其使雅典达到空前的繁荣,遂为日后的西方文明奠定基础。

相关阅读

  • 女生网名唯美小清新的
  • 写给朋友的毕业赠言简短
  • wcb(wcba2023至2024)
  • 八字盘(八字盘排盘)
  • 写给老师的毕业赠言简短
  • 清朝是谁建立的(清朝是谁建立的明朝怎么灭亡的)
  • 猪年春节七言对联大全
  • 亲朋好友生日祝福语简短
  • 七国时代,安格鲁撒克逊七国时代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