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铁事

登录

收复台湾的是谁(收复台湾的是谁)

wangsihai

本文目录一览:

郑成功的故事复述

『壹』 六年级上册郑成功怎么复述200字

课文是一篇历史故事,

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介绍郑成功是福建南安县人内.

第二段容(第2至6自然段):具体记述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

第三段(第7至8自然段):简要介绍郑成功建设台湾的两件实事:发展生产和兴办教育.

第四段(第9自然段):人们永远不忘民族英雄郑成功伟大功业.

中间可以添点详写

『贰』 用简练的语言复述《郑成功》这篇课文

课文是一篇历史故事,

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介绍郑成功是福建南安回县人.

第二段(第2至6自然段):具体记述答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

第三段(第7至8自然段):简要介绍郑成功建设台湾的两件实事:发展生产和兴办教育.

第四段(第9自然段):人们永远不忘民族英雄郑成功的伟大功业.

『叁』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主要内容。

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率 25000名将士,乘350余艘战舰,从金门料罗湾出师东征,因遇暴风雨在澎湖停留数日,30日拂晓从台南鹿耳门胜利登陆,击溃了荷军的狙击,并乘势攻下赤嵌城。随后,郑成功率大军包围了荷兰人在台湾的统治中心“热兰遮城”。

荷兰驻台湾长官揆一拒绝投降,凭籍坚固的城墙工事负隅顽抗,郑成功数度强攻未果,乃改为长期围困。7月中旬,荷兰援军从巴达维亚支援台湾,在海上决战中被郑成功水师击败。经过长达九个月的围困,1662年2月1日,揆一终于向郑成功投降,率残兵败卒撤出台湾。

至此,荷兰殖民者对台湾达长38年的统治宣告结束,台湾重新回到中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壮举,为祖国和人民立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

(3)郑成功的故事复述扩展阅读:

郑成功在台期间,加强了政治经济建设,置府县、务屯垦、废苛税、兴学校,改善军民关系,安抚台湾土著,颁布了各种法令和条例,为台湾经济社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662年6月23日(农历5月初八),郑成功因病在台湾去世,葬于台南州仔尾。在清朝统一台湾后,康熙川八年(1699年),帝赐迁葬在南安郑氏祖墓。康熙帝并题写挽联赞曰:“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肆』 爱国故事的梗概

爱国故事

1、《杨靖宇》

杨靖宇21岁参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残忍的日军剖开他的遗体,当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时,这些被杨靖宇带领的抗日联军弄得焦头烂额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密林中,支撑着杨靖宇与敌人战斗的力量是对祖国的一腔热爱之情。

2、《魏源》

魏源,湖南邵阳隆回人,是清代的一名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并着有名作“海国图志”,并因此书被誉为“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那个时候还是清朝的一名官员,官高邮知州,但是在晚年弃官归隐,并潜心参悟佛学。魏源的核心思想是“经世致用”,倡导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的前进主张,在当时的中国实属罕见,并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思想观念:“师夷之长技以夷制夷”。

3、《郑成功》

早在1624年,荷兰殖民主义就派兵侵占了我国领土台湾,实行了极端野蛮残酷的统治,台湾人民英勇地同侵略者进行斗争。1661年,在东南沿海领导抗清斗争的郑成功,率领战船350多艘,将士25000多人,包围了台湾,经过9个月的激战,荷兰总督被迫签订投降书,带领残兵败将,灰溜溜地滚出台湾。台湾又回到祖国怀抱。

4、《钱学森》

1955年初冬,刚刚冲破美国当局阻挠回到祖国的钱学森,来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院长陈赓大将问他:“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

就这一句话,决定了钱学森从事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生涯。40多年过去了,如今钱学森已90高龄。他以其对中国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乃至整个国防高科技事业的奠基性贡献,为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写下了精彩绚丽的篇章。

『伍』 有哪些古代的英雄故事(有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急!

智勇双全威震诸侯 国事为重知错能改

——爱国名将廉颇的故事

所向披靡 卫国安民

——西汉大将军卫青的故事

出击匈奴 威震漠北

——西汉爱国名将霍去病的故事

献身边陲的一代名将

——西汉后将军赵充国的故事

中流击楫 奔赴国难

——志在统一的爱国名将祖逖

历经三代 忠心不改

——岭南巾帼英雄冼夫人的故事

忠勇爱国 力挽狂澜

——唐代爱国名将郭子仪的故事

出奇制胜 以少胜众

——平定“安史之乱”的主将李光弼

杨门虎将 忠烈雁门

——北宋爱国名将杨业的故事

子承父志 再振雄风

——抗辽大将杨延昭的故事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抗金名将宗泽的故事

抗金义重泰山 富贵轻如鸿毛

——宋代抗金英雄李纲的故事

建炎第一功终属

——抗金名将韩世忠的故事

顺昌城的旗帜

——抗金名将刘铕的故事

精忠园的诉说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故事

丹心永存正气浩然

——抗元英雄文天祥的故事

力挽狂澜保卫北京

——明朝爱国名将于谦的故事

忠诚许国威震南疆

——抗倭名将俞大猷的故事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故事

维护民族团结的塞外女杰

——忠顺夫人三娘子的故事

杖策必因图雪耻 横戈原不为封侯

——明末抗清名将袁崇焕的故事

时穷节见真男子

——抗清英雄史可法的故事

赤心报国 丹心永存

——抗清英雄张煌言的故事

劈波斩浪 光照华夏

——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事

维护祖国尊严 捍卫北疆主权

——清初爱国名将萨布素的故事

勇冠三军威震大漠

——清代蒙古族爱国名将策凌的故事

维护祖国统一的三朝武臣

——清代爱国名将岳钟琪的故事

『陆』 郑成功收复台湾用100个字概括

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中国台湾。清初,郑成功下决心赶走侵略军。清朝顺治十版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公元1661年)三月,郑成功亲率2.5万名兵将,分乘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他们冒着风浪,越过台湾海峡,在澎湖休整几天准备直取台湾。荷兰侵略军听说郑成功要进攻台湾,十分惊恐。他们把军队集中在台湾(今台湾东平地区)、赤嵌(今台南)两座城堡,还在港口沉破船阻止郑成功船队登岸。郑军乘海水涨潮将船队驶进鹿耳门内海,主力从禾寮港登陆,从侧背进攻赤嵌城,并切断了与台湾城的联系。战斗中,侵略军以“赫克托”号战舰攻击,郑成功一声令下,把敌军紧紧围住,60多只战船一齐发炮,把“赫克托”号击沉。与此同时,又击溃了台湾城的援军。赤嵌的荷兰军在水源被切断,外援无望的情况下,向郑军投降。盘踞台湾城的侵略军企图负隅顽抗,郑成功在该城周围修筑土台,围困敌军8个月之后,下令向台湾城发起强攻。康熙元年权初(南明永历十六年,公元1662年),侵略军头目被迫到郑成功大营,在投降书上签了字。至此,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我国神圣领土台湾。

『柒』 郑成功收复台湾主要内容30字

早在1624年,荷兰殖民主义就派兵侵占了我国领土台湾,实行了极端野蛮残酷的统治,台湾人民英勇地同侵略者进行斗争。

1661年,在东南沿海领导抗清斗争的郑成功,率领战船350多艘,将士25000多人,包围了台湾,经过9个月的激战,荷兰总督被迫签订投降书,带领残兵败将,灰溜溜滚出台湾,台湾回归祖国怀抱。

(7)郑成功的故事复述扩展阅读:

公元1604年,我国澎湖列岛被荷兰殖民者入侵二十年后,台湾岛也被侵占,而且荷兰殖民者还对台湾人民实行残暴的统治,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为了巩固殖民统治,荷兰大力加强武装力量,在各港口加修炮台,安放了威力强大的火炮,同时增加了铁甲战舰,并派重兵守卫。所以,在台湾登陆是很困难的。

当时。郑成功带领义军抗清,北伐失败后,决定收复台湾,建立抗清根据地。他经过多方面的调查,并派人潜入侦查,全面掌握了台湾方面的敌情,了解了台湾海峡的气象、海情等有关资料。

公元1661年春天,郑成功渡台湾海峡到台湾登陆,登陆时登陆地点很关键,荷兰人以鹿耳门为“攻不进的天险”,根本不设防,郑成功偏偏选了这个“天险”,从这里开始收复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军事斗争,是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成功尝试。通过这一斗争,驱逐了荷兰殖民者,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捍卫了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捌』 郑成功英雄人物故事梗概200 2008-9-30 09:49 最佳答案 《爱国英雄人物故事》一书记载了六十位中外爱国英雄

新春佳节寻幽访古畅游厦门鼓浪屿回味无穷

新春佳节渡假休闲、内游憩娱乐,登上渡容轮乘风破浪前进悠游东方之珠、海上花园、音乐之乡、钢琴之岛、万国建筑、浪漫之都的 “厦门鼓浪屿”,寻幽访古国姓爷遗迹、国姓井、古战场、练兵场、驻兵地龙头山寨、水操台闽海雄风,参观浏览郑成功纪念舘、郑成功石像英姿威仪、皓月园、日光岩、淑庄花园、毓园、琴园、百鸟园、英雄园、海底世界等名胜古迹,逛街博饼、钢琴咏歌、观涛听浪、白鹭海鸥、情侣漫步、欣赏夜景、品茗喝茶、龙虾嚐鲜、谈古论今、吟诗助兴,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歌颂英雄、少君、遗臣、将帅、义军、水兵、文豪、墨客、雅士、商贾、大使、公爵、领事、牧师、神父、传教士、洋人、红毛、海盗、倭寇、武士、浪人、渔夫、古战船,乃人生一大乐也。

『玖』 郑成功收复台湾简要复述200字

郑成功收复台湾发生在公元年。公元1624年,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中国台湾。清初,郑成功下决心赶走侵略军。公元1661年三月,郑成功亲率2.5万名将士,分乘几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

康熙元年初,侵略军头目被迫到郑成功大营,在投降书上签了字。至此,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我国神圣领土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军事斗争,是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成功尝试。通过这一斗争,驱逐了荷兰殖民者,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捍卫了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因而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

(9)郑成功的故事复述扩展阅读:

收复台湾最关键的一点在于郑氏集团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在1625年就已经建立起足矣与荷兰人对抗的以福建海商为主的武装商人集团,加之后来归顺明廷,其力量大增,逐渐控制了海上霸权,使荷兰人也不得不妥协。郑成功成为继其父郑芝龙后掌握郑氏集团的实权人物。

由于充分认识到海上军事力量的重要性,他派人专门负责训练海军,这些士兵作战勇敢,具有不怕死的精神,而这些成为后来进军台湾的重要力量。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率领25000大军,200多艘战舰横渡台湾海峡,可见其强大的海上军事,在当时也是很难想象的。

『拾』 英雄故事梗概

明末清初,十九岁的郑成功还在南京读书,血气方刚的他将父亲郑芝龙在南京的贷款二十万两黄金捐给了为抗清而卖身筹款的名妓柳圆圆,当柳圆圆要以身相许时他却婉然拒绝,同时他认识了痴恋柳圆圆的反清义士黄炎。郑芝龙勒令儿子回闽,在路上,郑成功救了被堂叔郑芝魁追杀的明朝唐王。

郑成功到台湾寻父,第一次与盘踞台湾的荷兰人首领揆一针锋相对。在此期间,郑成功与台湾人民结下深厚友谊。回到福建后,郑芝龙投机政治,在福建立唐王为帝,唐王赐郑成功为“国姓爷”,并认定郑成功是复兴大业的人选。

此时清兵进入福建,郑成功与父亲数次在和战的问题上争执。郑芝龙最终决定投清。郑成功劝说无效,与父亲决裂。郑芝龙投清后被软禁,明唐王也因此出走后被清兵擒杀。郑成功通过重重困难获得了郑家军的领导权,继续抗清的斗争。清兵一边劝降郑成功,一边偷袭郑成功的老家,郑成功的母亲因此丧生,让郑成功悲痛欲绝。此时,台湾人民正处于荷兰人高压统治的水深火热之中,郑成功暗中支持以旧部郭怀一为首的抗荷斗争,并承诺有朝一日一定要收复台湾。

东汉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势力大;刘备虽为皇叔,却势单力薄, 为防曹操谋害,不得不在住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关云长和张飞蒙在鼓中,说刘备不留心天下大事,却学小人之事。

一天,刘备正在浇菜,曹操派人请刘备,刘备只得胆战心惊地一同前往入府见曹操。曹操不动声色对刘备说,"在家做得大好事 !"说者有意,听者更有心,这句话将刘备吓得面如土色,曹操又转口说,你学种菜,不容易,这才使刘备稍稍放心下来。曹操说,则才看见园内枝头上的梅子青青的,想起以前一件往事(即"望梅止渴"),今天见此梅,不可不赏,恰逢煮酒正熟,故邀你到小亭一会。刘备听后心神方定。随曹操来到小亭,只见已经摆好了各种酒器,盘内放置了青梅,于是就将青梅放在酒樽中煮起酒来了,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酒至半酣,突然阴云密布,大雨将至,曹操大谈龙的品行,又将龙比作当世英雄,问刘备,请你说说当世英雄是谁,刘备装作胸无大志的样子,说了几个人,都被曹操否定。曹操此时正想打听刘备的心里活动,看他是否想称雄于世,与是说: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志者也"。刘备问,谁能当英雄呢?曹操单刀直入地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两个!刘备一听,吃了一惊,手中拿的筷子,也不知不觉地掉下地下。正巧突然下大雨,雷声大作,刘备灵机一动,从容地低下身拾起筷子,说是因为害怕打雷,才掉了筷子。曹操此时才放心地说,大丈夫也怕雷吗?刘备说,连圣人对迅雷烈风也会失态,我还能不怕吗?刘备经过这样的掩饰,使曹操认为自己是个胸无大志,胆小如鼠的庸人,曹操从此再也不疑刘备了。

郑成功从谁手里夺回了台湾

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里夺回了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又称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是指公元1661年南明将领郑成功驱逐窃取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宝岛台湾的事件。郑成功是17世纪著名的抗清名将,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世称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1661年(清朝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三月,郑成功亲率2.5万名兵将,分乘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他们冒着风浪,越过台湾海峡,在澎湖休整几天准备直取台湾。围困敌军8个月之后,终于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中国领土台湾。

郑成功简介

郑成功,本名郑森,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祖籍河南固始。明末清初军事家,民族英雄。世称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1645年清军攻入江南,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打到清江宁府,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金门。1661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在台湾大员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郑成功

谁收复了台湾?

郑成功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仅4个月即病逝,时年仅39岁。尔后其子郑经、孙郑克塽前后治理台湾22年,而郑经对台湾的建设与经营多委政于他饱读诗书的智囊军师陈永华。郑成功家族奖励制糖、制盐,兴办工商业,发展贸易,引进中国大陆明制的宫室、改进高山族的农业生产方式。

扩展资料

人物评价——

国姓爷不是一个粗鲁的海寇。他从来没有为个人的利益打仗。他在中国大陆和台湾治下的土地收容了所有效忠明室的人。他一生以收复明朝江山为职志。他也不是残暴之人,至少不像同一时代的欧洲人那样黩武好战。

郑成功并不反对基督教义本身,如果因为士兵服从主帅的命令而把传教士给杀了,那是因为他们是荷兰人,而不是因为他们是传教士。当我们把国姓爷对待荷兰人的行为与荷兰人和西班牙人对待中国人的行为对比之后,我们只会更加站在国姓爷的一边。

中国历史上,有三次收复台湾,分别是哪?

中国历史上,有三次收复台湾,分别是:

1.郑成功收复台湾(公元1662年)。郑成功带领南明一部势力成功击败盘踞台湾的荷兰殖民军,收复台湾。

2.康熙收复台湾(公元1683年)。郑成功之子郑经死后,台湾郑氏集团陷入权力斗争,康熙发兵击败郑军,郑克塽投降,清政府收复台湾。

3.国民党收复台湾(公元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战败投降并退出台湾,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代表中国再次将台湾的实际统治权收回。

收复台湾的是谁?

明末清初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郑成功

郑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郑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金门。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有《延平王集》行世。郑成功死后,台湾民间陆续建立庙宇祭祀,其中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为重要。

清朝收复台湾:施琅

施琅(1621年—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今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人,祖籍河南固始,明末清初军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将领。

施琅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1646年(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郑成功手下曾德一度得罪施琅,施琅借故杀曾德而得罪郑成功,郑成功诛杀施琅家人,父亲与兄弟被杀。由于亲人被郑成功杀害的大恨,施琅再次降清。施琅投降清朝后被任命为清军同安副将,不久又被提升为同安总兵、福建水师提督。1681年(康熙二十年),康熙帝采纳了李光地的意见,授施琅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积极进行攻讨台湾的部署准备。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帝决定攻台,命施琅与福建总督姚启圣一起进取澎湖、台湾。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指挥清军水师先行在澎湖海战对台湾水师获得大胜。上疏吁请清廷在台湾屯兵镇守、设府管理,力主保留台湾、守卫台湾。因功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

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逐荷兰侵略者。1661年(清朝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三月,郑成功亲率2.5万名兵将,分乘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他们冒着风浪,越过台湾海峡,在澎湖休整几天准备直取台湾。荷兰侵略军听说郑成功要进攻台湾,十分惊恐。他们把军队集中在台湾(今台湾东平地区)、赤嵌(今台南)两座城堡,还在港口沉破船阻止郑成功船队登岸。郑军乘海水涨潮将船队驶进鹿耳门内海,主力从禾寮港登陆,从侧背进攻赤嵌城,并切断了与台湾城的联系。战斗中,侵略军以“赫克托”号战舰攻击,郑成功一声令下,把敌军紧紧围住,60多只战船一齐发炮,把“赫克托”号击沉。与此同时,又击溃了台湾城的援军。赤嵌的荷兰军在水源被切断,外援无望的情况下,向郑军投降。盘踞台湾城的侵略军企图负隅顽抗,郑成功在该城周围修筑土台,围困敌军8个月之后,下令向台湾城发起强攻。

至此,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中国领土台湾。这场战争结束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中国台湾的经营,开启了明郑政权对台湾的统治。

不久郑成功病逝,内部发生争讧。清朝乘机派使者,企图说服郑成功之子郑经归降清朝。郑经为了减轻压力,与清朝谈判,交出南明皇帝赐给的敕书、印玺。清朝要求台湾人众迁回内地,剃发易服,郑经不允,谈判未成。康熙二年(1663年),清朝出兵攻打郑氏据守在大陆上的最后一个据点厦门,郑经战败,退出厦门,逃奔台湾。清朝乘胜派舟师出征台湾,在海上突遇台风,船只沉没,无功而返。

当时两岸虽武装对峙,但又都有一定的和平愿望。清王朝三藩未除,经济不稳,无力用兵海上。而台湾郑氏,土地初辟,人口甚少,生产落后,经济困难,急需大陆的粮食和物资供应。且郑部大多是福建人,离家日久,思恋乡土,私下渡海来归者络绎不绝。康熙六年(1667年),清廷派总兵孔元章,赴台湾议抚,答应郑经如归顺,可封“八闽王”,郑经犹豫不决,后以“和议之策不可久,先王之志不可坠”(《海纪辑要》),拒绝清朝的招抚。康熙亲政后,邢部尚书明珠奉旨入福建,主持和议,派知府慕天颜入台,宣示招抚之意。清廷做了重大让步,允许郑氏封藩,世守台湾。郑经则提出:“苟能照朝鲜事例,不削发,称臣纳贡,尊事大之意,则可矣”(江日升《台湾外记》)。康熙答复:“若郑经留恋台湾,不思抛弃,亦可任从其便。至于比朝鲜不剃发,愿进贡投诚之说,不便允从。朝鲜系从未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明清史料丁编》第三本)。康熙不愿台湾成为独立于中国之外的国家,故谈判破裂。

此后发生三藩之乱,中原战火弥漫。郑经乘机与吴三桂、耿精忠勾结,占领厦门与漳州、泉州、潮州、惠州各地。转战数年,吴三桂失败,郑经孤军难支,又退回台湾。清朝再一次争取谈判,郑经再次要求“请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而康熙坚决不同意,双方各持自己的立场谈判又无结果。

决策选将

不久,郑经病逝,其子郑克嗣位。清廷讨论如何解决台湾问题,反对武力攻取台湾的人很多。康熙排除了众多反对意见,决定采取“剿抚并用”的方针,“底定海疆”。

台湾地处大海中,波涛万顷,作战需赖水师,满族将士娴习马步,而不习水战,必须另选将帅,训练士卒。李光地、福建总督姚启圣推荐施琅可当此重任。

施琅,福建晋江人,有勇略。早年为郑芝龙(编者注:郑芝龙为郑成功之父)部下,后随芝龙降清。郑成功将其父子兄侄一门杀害,结下深仇。施琅在福建与郑氏作战多年,了解台湾情况,熟悉水师机宜及海上风涛之变幻。他一贯主张攻取台湾,但因曾是郑氏部属、清廷并不信任他,把他安置在北京居住,投闲十三年。

康熙决定起用施琅,授福建水师提督。福建总督姚启圣只管后勤供应,与施琅和衷共济,保证了施琅出征的粮食和物资供应。

战斗与善后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1683年7月8日)施琅率兵两万余人,乘战船二百余艘出征。郑克则派勇敢善战的刘国轩守澎湖,所率兵将战船与施琅相当。两军展开激战,历时七昼夜。施琅右眼负伤,游击兰理中炮“腹破肠流出,为掬而纳诸腹,持匹练缚其创。理呼杀贼,麾兵进”(《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一·兰理传)。澎湖大战,郑军大败。清军击沉敌船159艘,郑军死伤12000人,浮尸遍海,刘国轩仅率31艘船逃回台湾。

澎湖战败,郑克等极为恐慌。施琅进行政治争取工作,对被俘的台湾兵将,优礼相待,赏给银米。800名伤残者医治之后,释放回台,令他们宣示招抚之意,台湾民众“莫不解体归心,唯恐(编者注:今作惟恐)王师之不早来”(阮锡《海上见闻录》)。郑氏已无抵抗能力,于7月27日向清军奉表纳降,呈交延平王金印和户口土地册籍。康熙接受投降,优待郑氏,称:“尔等从前抗违之罪,全行赦免。仍从优叙录。”(《清圣祖实录》卷一百一十一)。郑氏人众俱得妥善安置。台湾遂告统一。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始设台湾府与台湾、凤山、诸罗三县,隶属福建省,在台澎分别驻兵1万人,设官治理、筑城戍守,台湾宝岛得以统一于清朝政府之下。

相关阅读

  • 一只羊多重,一只羊多重出栏
  • 校园生活中的甜作文
  • 家庭生活作文1000
  • 生活给我的欢乐作文
  • 初二寒假生活作文600字
  • 我的中学生活乐趣作文
  • 诡秘的近义词(诡秘的近义词是什么?)
  • 我的快乐生活作文350字
  • 埃德加爱伦坡,埃德加爱伦坡 文豪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