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铁事

登录

玄览(玄览断句)

wangsihai

本文目录一览:

老子提出的涤除”、“玄览”两个认识过程是什么含义?

老子提出了“涤除”、“玄览”两个认识过程,“涤除”指洗涤思想、心灵中的污垢,摒除内心杂念的干扰,排除主观成见,保持客观态度。“玄览”指用深远的思维去考察事物本质所蕴含的哲理,这样“致虚极,守静笃”,抱本守一,就可以知晓天下,“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掌握事物的根本规律。

道家文化中“涤除玄览”是什么意思

你好!

玄览:玄,玄冥;览,观察,指一种直观的认识方法。《老子·十章》:“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河上公注:“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物,故谓之玄览。”具体做法为:“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排除感性经验、语言概念和欲望的干扰,让内心宁静地体验和直观万物。帛书《老子》“览”作“鉴”,即玄妙的心境。指保持心境的洁净,便能观照万物。

打字不易,采纳哦!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的意思是:对外界事物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观察。,博览群书以陶冶情感志趣。

1、出处

该句出自陆机的《文赋》

2、简析

“中区”李善注为“区域之中”,《后汉书·蔡邕传》:“纳玄策于圣德,宣太平于中区”(卷九十);《晋书·桓温传》:“贵中区而内诸夏”(卷九十八 )等,都和李善注一样,把“区”解释为“区域”。《文赋》中首句正是借用地理中重要有利的位置,引申而为创作中最具有观察力和判断力的场所。

“玄览”:玄:世间万物的变化,览:感受,体会。

典坟:历代经典

参考资料

百度:

“静观”、“玄览”的认识论是什么?

作为道家的老子,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争之德”,设想建立“小国寡民”的社会。他从“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出发,认为人应无为、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达到“道”的最高境界。他认为社会之所以“乱”而“难治”,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人们有“智”。在老子看来,上古时的人民诚实,不识不知,根本没有虚伪;中古时民情日凿,于是治理天下的人就用他的智慧创造了制度法令来治理人民,于是虚伪诡诈也随之而产生了,如有人就用智慧来逃税等,因而他的认识论是“弃智”的。不过,老子的弃智并非让人民愚昧无知,并非是愚民政策。而是说,善为道的,不要教人民明于智巧伪诈,而要教人民纯真朴实。由于老子生于乱世的春秋,242年当中列国混战了483次,争城夺地,互相砍杀,人们相互攻心斗智、竞相伪诈。所以,老子认为智巧心机多,不能以智治国,不能让人们争斗,以智害人。他说:“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第六五章)甚至主张“绝圣弃智”,“绝学无忧。”(第一九章)因为老子认为学问知识是忧愁烦恼的根源,弃绝一切学问知识,就不会有忧愁烦恼。所以他主张“不尚贤,使民不争”(第三章),亦即不推重有才干的人,免得人们竞争。

在老子看来,只有“无为之治”和“不言不教”,封建统治者才能使民不乱,自然无为,安居乐业。他认为对百姓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无知无欲”,方能达到“无为而治”。他还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如果说要善于认识世界,那就是要认识“道”。认识具体的事物,这只是“为学”;只有认识产生具体事物的“道”,才是“为道”。他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因为“为学”,当时是指对政教、礼乐的追求。这种追求只能使用机智巧变,只能增添欲望,因此必然虚伪百出、忧烦丛生;“为道”,就是通过“玄览”“静观”的方法,体验和领悟事物未分化状态时的“道”,即自然之道,“无为”之“道”,才能损知去欲,内心既清既虚,外在自然无为无事了。所以老子不要人们学习具体知识,把“为学”与“为道”割裂开来,也就是把具体知识的获得与对一般规律的认识割裂开来。那么,不要“为学”,他又怎么得道呢?

他提出“静观”和“玄览”作为修仙学道的妙法。所谓“静观”,就是排斥感觉经验和实践,他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远,其知弥,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第四七章)这就是说,不出大门,不看窗外,就可以知天道。总之,地上的草木虫鱼,天上的风雨雷电,都可以闭门而知。反之,多出门,多实践,越远之,见的世面越多,则得道越少。因为万事万物的原理,并不远在不可及的地方,它就在我们心中。若能内观反省,除去私欲,不出门外就能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明了自然的法则。所以圣人不外出远求,天下的事理就可明白,不用去看就能作判断,不用去做就能成功。这是靠神秘的直观来获得规律性的认识,排斥了实践在认识中的首要作用,以为把心灵这面镜子洗涤干净,就可观察一切了。他说:“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第二五章)其意是说,用心灵固有的光,恢复它原来的智慧,不给自己带来祸害,就叫做因袭常道。

所谓玄览,就是用深远的思维去考察静观。这里强调用思维去静览,而不是首先用感官去考察,用感官去调查,用感官去判断,这岂不“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了吗?所以老子以“静观”与“玄览”的结合,作为“为道之妙法”,是忽视实践在科学认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俗话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百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实践。但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老子的认识论。老子也重视经验的作用,他曾对孔子说过:经验大似学问,你去周游列国吧,世事千万,你会学到很多东西,其中就有礼。

老子强调以静观认识外物,治理国家,也有其合理的因素。因为通过静观反省,净化欲念,无为、无事、无私、无欲、无我,使心灵深处透明,像一面镜子,清除心灵的蔽障,对了解、认识外物是有用的,对治理国家也是有效的。老子认为,为政之要在安静无扰,若能“清静无为”则人人可各遂其生,相安无事。所以圣人说:“我‘无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静,人民就自然上轨道;我不搅扰,人民就自然富足;我没有贪欲,人民就自然朴实。”这就是以清静之道治国。反之,统治者如果权谋过多,常出兵进攻邻国,常对人民颁布禁令、法令,人民就贫困,盗贼就增多,邪恶就不断,国家就治理不好。就像煎小鱼时常翻动小鱼,小鱼就破碎了一样,这实际上是老子简政主张的生动比喻。老子警告统治者,对人民不可实行繁苛的政刑法令,逼得人民无法生活下去。他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第七四章)人民不怕死,用死来吓唬人民是没有用的。老子还警告统治者不可贪欲,不可野心勃勃,征战不休,这是无道的行为,是喜欢杀人的表现。喜欢杀人者,不可能得天下。因为天下者,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天下人的事是不可以强作妄为的,谁要强作妄为、巧智伪诈,就必然引起人民的反抗。应该说,老子这种无欲、无为的清静、内省的认识论,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有利于人类的和平和人民的安居乐业的。所以,对老子的认识论不能简单地否定,而应看到他的合理内核。

从理论上说,可有三条值得借鉴的:

其一,他强调了观察事物的客观性。他说:“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第五四章)这种把眼光放在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上,实事求是地认识个人、家庭、乡村、国家和天下的观点,是反映论的观点。

其二,他强调了认识事物要抓住要点和主要依据。他说:“言有宗;事有君。”(第七。章)这是说,言论有宗旨,行事有根据,认识就要抓住宗旨和根据,这是合理的。

其三,他还强调人要认识自己,要有自知之明。他说:“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第三三章)又说:“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第七一章)这就是说,一个人做到了知人知己才是明智的;自己有了知识,反而不自以为有知识,才是一种美德;反之,一个人以不知为知,就是他的毛病了。这些启人的哲理,对古今中外的求知者还是很有教益的。

玄览的诗歌

玄 览(Mysterious Views)

郑中2010.12.6

按:玄览,老子哲学中的一种直觉方法。《老子》第十章曰:“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河上公注:“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物,故谓之玄览”。此诗融合佛道与科学为一体,涉及到宇宙学、超弦、相对论、量子论、微分几何等学科。

沧海横流欲,长啸仰峰出。

日月睁金目,星汉倒玉壶。

投笔搁须弥,遍赏千界图。

细窥绸丝里,恒河沙无数。

莲花绽芳蕊,妙华散太露。

临波鉴丽影,庄周化蝶舞。

玄哲羡鱼情,垂纶钓烟渚。

忽惊潜蛟跃,破碎混沌域。

多少奇结构,微分胚发育。

天工绘体形,上帝拓朴术。

所谓大设计,于是造万物。

里奇张四维,魏尔散寰宇。

超弦谁拨断,佛刹音恍惚。

物力呈表象,时空扭曲率。

质能和守恒,零态追太初。

妙哉易汰流,协变合规度。

玄乎圈量子,旋网织泡膜。

缘起真性空,藏识漫海雾。

光灵落视界,冥渊何照渡。

明暗自此分,全像卷浸入。

嘻哈论道来,弹指亿载去。

宇宙风云煮,青龙又白虎。

歧路踏平仄,梦后尽废墟。

我思故我酷,人生本郁郁。

相关阅读

  • 春天的雨优秀作文
  • 我是春天的小雨点作文怎么写
  • 知心姐姐(知心姐姐刊物)
  • 假如我是春天的小雨滴作文
  • 写景状物(写景状物作文400字)
  • 藤怎么组词,啊怎么组词
  • 改正的英文,纠正改正的英文
  • 兰州市区号,兰州市区号电话
  • 假女儿的作文怎么写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