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铁事

登录

谭献(谭献龙健美比赛)

wangsihai

本文目录一览:

姓谭的名人有哪些

姓谭的名人有:谭献、谭莹、谭锺麟、谭延闿、谭纶。

1、谭献

谭献,清代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原名廷献,字仲修,号复堂。清末官吏、词人。同治六年举人。历知安徽歙县、全椒、合肥、宿松等县。

2、谭莹

谭莹,清代广东南海(今广州)人,字兆仁,号玉生。清代官吏、文学家。道光二十四年举人。官化州训导,升琼州府学教授。

3、谭锺麟

谭锺麟,清代湖南茶陵人,字文卿。清末海军大臣,工部主事谭国恩长子。光绪十一年(1885年)入广东水陆师学堂第一期读水师班,毕业后赴英国入海军学校攻读。回国后,在北洋海军服役,曾参加中日甲午战争。

4、谭延闿

谭延闿,清代湖南茶陵人,初名宝璐,字组安、祖庵,号畏三,别号慈卫、切翁。

5、谭纶

谭纶,字子理,号二华,汉族,江西宜黄县谭坊人。明代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戏曲活动家。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与戚继光、俞大猷、李成梁齐名,着有《说物寓武》二十篇军事著作。

历史上的谭姓名人

1、谭嗣同

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不仅饱读经书,而且遍历南北各省,足迹踏至新疆、台湾诸地。游历中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留连忘返倍加热爱,对列强蹂躏奴役下的民众灾难倍感痛心疾首。

面对满目疮痍日趋衰落的中华民族,他冥思苦索着挽救良策,终于从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政治学说中找到了变法图强的道路,形成了变法维新思想。

这一思想自中法战争萌芽,至中日甲午战争后迅速发展。 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堪,在浏阳倡立学社。

2、谭纶

谭纶(1520年—1577年),字子理,号二华,汉族,江右民系,江西宜黄县谭坊人。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戏曲家,与戚继光、俞大猷、李成梁齐名,又与戚继光并称“谭、戚”。

嘉靖二十九年(1551年),谭纶受命任台州知府,以防御侵扰沿海的倭寇。谭纶在当地招募乡勇千人,练兵御倭,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大挫倭寇。

次年,数万倭寇再扰台州,谭纶亲率死士大战,三战三捷,使军威大振。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受任福建巡抚,剿灭福建倭寇,收复兴化。隆庆二年(1568年),出任蓟辽总督,负责京畿防务。自居庸关到山海关,修建防御台三千座,加强东北防务。

史称其“历兵间三十年,计首功二万一千五百有奇,亦一时干城矣”。明神宗即位后,被起用为兵部尚书,累加太子少保。

万历五年(1577年),谭纶去世,年五十八。

追赠太子太保,谥号“襄敏”。谭纶喜爱戏曲,促成海盐腔与弋阳腔的融合,形成一支重要的戏剧力量“宜黄腔”。著有军事著作《说物寓武》二十篇。

3、谭延闿

谭延闿(1880年-1930年),字组庵,湖南茶陵县人,中国国民政府主席 、第一任行政院院长。

1880年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1904年中进士、他二十八岁点翰林,授翰林院编修,后与时偕行,支持立宪。

辛亥鼎革,又赞成革命,追随孙中山,后与汪精卫合作,又与蒋介石结盟,直至逝世。且广交游,有“药中甘草”之誉;能治军,曾多次领军征讨,有“翰林将军”之称。

善书法,为民国颜体第一人,著有《祖盦诗集》、《慈卫室诗草》、《祖盦诗稿》等。

4、谭平山

谭平山(1886-1956),又名谭彦祥、谭鸣谦、谭聘三,广东高明人。1909年在两广优级师范学校学习期间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开始投身于反对清政府的宣传活动。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成为“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谭平山当选为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和组织部部长。

5、谭献

谭献(1832~1901),近代词人、学者。原名廷献,一作献纶,字仲修,号复堂、半厂、仲仪(又署谭仪)、山桑宦、非见斋、化书堂。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

谭献的词,内容多抒写士大夫文人的情趣。由于强调“寄托”,风格过于含蓄隐曲。但文词隽秀,琅琅可诵,尤以小令为长。著有《复堂类集》,包括文、诗、词、日记等。

另有《复堂诗续》、《复堂文续》、《复堂日记补录》。词集《复堂词》,录词104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谭嗣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谭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谭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谭延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谭平山

“豆蔻香残杨柳暮”出自哪首诗?

出处:《蝶恋花》

作者:谭献

朝代:清朝

原文:

帐里迷离香似雾,不烬炉灰,酒醒闻余语。连理 枝头侬 与汝,千花百草从渠许。

莲子青青心独苦,一唱将离,日日风兼雨。豆蔻香残杨柳暮,当时人面无寻处。

作者简介:

谭献(1832~1901),近代词人、学者。初名廷献,字仲修,号复堂。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谭献的词,内容多抒写士大夫文人的情趣。由于强调"寄托",风格过于含蓄隐曲。但文词隽秀,琅琅可诵,尤以小令为长。著有《复堂类集》,包括文、诗、词、日记等。另有《复堂诗续》、《复堂文续》、《复堂日记补录》。词集《复堂词》,录词 104阕。

正单衣试酒,恨客里、光阴虚掷。原文_翻译及赏析

正单衣试酒,恨客里、光阴虚掷。——宋代·周邦彦《六丑·落花》 正单衣试酒,恨客里、光阴虚掷。 正单衣试酒,恨客里、光阴虚掷。 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钗钿堕处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多情为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隔。

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静绕珍丛底,成叹息。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 宋词三百首 , 写花 , 惜春惜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正是换单衣的时节,只恨客居异地,光阴白白地 流逝。祈求春天暂留片刻,春天匆匆归去就像鸟儿飞离,一去无痕迹。试问蔷薇花儿今何在?夜里一场急风骤雨,埋葬了南楚倾国的佳丽。花瓣儿像美人的钗钿堕地,散发著残留的香气,凌乱地点缀著桃花小路,轻轻地在杨柳街巷翻飞。多情人有谁来替落共惋惜?只有蜂儿蝶儿像媒人使者,时时叩击著窗槅来传递情意。东园一片静寂,渐渐地草木繁盛茂密,绿荫幽暗青碧。环绕着珍贵的蔷薇花丛静静徘徊,不断地唉声叹气。蔷薇伸著长枝条,故意钩著行人的衣裳,仿佛牵着衣襟期待着倾叶话语,表现出无限地离情别情。拾一朵小小的残花,在头巾上勉强簪起。终究不像一朵鲜花戴在美人钗头上颤动、摇曳,向人俏媚地斜倚。花儿呵,切莫随着潮水远远逝去。惟恐那破碎的花儿,还写着寄托相思的字,如何可以看出来呢?

赏析

这首词并非泛泛咏落花,而是抒发对花落后的“追惜”之情,更是对自己“光阴虚掷”的“追惜”之情。词写得极有特色,与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有异曲同工之妙,颇值一读。

词作上片抒写春归花谢之景象。开首二句,“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点明时令、主人公身份,抒发惜春心情。“试酒”,周密《武林旧事》卷三:“户部点检所十三酒库,例于四月初开煮,九月初开清,先至提领所呈样品尝,然后迎引至诸所隶官府而散。”这里用以指时令──农历四月初。长期羁旅在外的词人,值此春去之际,不禁发出虚度光阴的感叹,写来含浑而不显露。“正”字、“怅”字直贯全篇。“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过翼”,以鸟飞作比喻,形容春归之迅速,这三句一句一转:“愿春暂留”,表示不忍“虚掷”,珍惜春光;“春归如过翼”,春不但不留,反而逝如飞鸟,竟成“虚掷”;“一去无迹”,不仅快如飞鸟,更无影无踪。“一去”二字,直说到尽头,不留余地。随着句意,惜春之情愈转愈深。周济评曰:“十三字千回百折,千锤百炼,以下如鹏羽自逝”(《宋四家词选》)。以上五句写春去,是题前之笔。接下陡然提出:“为问花何在?”一笔喷醒,又轻轻顿住。谭献认为:“‘为问’”三句,搏兔用全力”(《词辨》卷一)。陈廷焯指出:“……此处点醒题旨,既突兀,又绵密,妙只五字束住,下文反复缠绵,更不纠缠一笔,却满纸羁愁抑郁,且有许多不敢说处,言中有物,吞吐尽致”(《白雨斋词话》卷一)。其实从下句“夜来风雨”至上片结束,皆从此一问而出,振起全词。“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二句,正面写落花。“倾国”,美人,这里以之比落花。以美人比落花,唐代即有。沈亚之《异梦录》:“王炎梦游吴,同葬西施。”韩偓《哭花》诗:“若是有情争不哭,夜来风雨葬西施。”这里本应说吴宫,但为律所限,故借用“楚宫”。这三句既写因夜来风吹雨打,使落花无家,更写由于落花是无家的,所以虽有倾国之美姿,也得不到风雨的怜惜。这里是人与花融合来写,以花之遭际喻羁人无家、随处飘零之身世。这三句一开一合,一起一伏,很好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矛盾与苦闷。“钗钿堕处遗香泽”以下六句,大力铺开,尽情写蔷薇谢后的飘落情况。“钗钿堕处遗香泽”,这里是以美人佩戴的“钗钿”喻落花,化用徐夤《蔷薇》诗:“晚风飘处似遗钿”句意,零落之余,只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落花飘零是惨景,而以“桃蹊”、“柳陌”来衬托,却显得极有情致。接下侧写一笔:“多情为谁追惜?”“为谁”,即谁为。春去花残,观赏者都已散去,应不再有多情追惜之人了。“但蜂媒蝶使,时叩窗隔”二句一转,蜂蝶无知,不知“追惜”,然而它们却以媒人、使者的身分“时叩窗隔”,似乎在提醒室中人去“追惜”。通过以上描绘,把蔷薇虽然凋谢而香气犹存,春天虽然逝去而值得追惜之情景写得韵味盎然。词作上片特用问语“为问花何在”、“多情为谁追惜”,加以强调,以突出“无家”与“无人追惜”之意,由此见出内中隐含词人自己的身世遭际之感。

词作下片着意刻画人惜花、花恋人的生动情景。“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开首二句起衬托作用,以引起下文。词人不忍辜负蜂蝶之“时叩窗隔”,于是走出室内,来到东园,只见园内花事已过,碧叶茂盛,一片“花落”后“岑寂”的景象,也是“光阴虚掷”、春天“一去无迹”之实况。“静?珍丛底,成叹息,”写人惜花。为了“追惜”,词人静静地绕着蔷薇花丛,去寻找落花所“遗”之“香泽”。“成叹息”三字总括一切,承上启下。“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三句,为一叹,写花恋人。花已“无迹”,但有“长条”,而“故惹行客”,话别“牵衣”,有同病相怜之意,也写出“行客”之无人怜惜、孤寂之境况。无情之物,而写成似有情,虽无中生有,却动人必弦,感人至深。“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四句,为二叹。在“长条”之上,偶然看见一朵残留的小花,词人以为这就是打算与其话别者。虽然“残花”本不是“簪巾帻”之物,然而“行客”却颇受感动,故“强”而“簪”之。然而这哪里比得上它当初盛开时插在美人头上之妩媚动人呢?残英强簪,令人回想花盛时之芳姿,映带凋谢后之景况,有无限珍惜慨叹之意。这既是慨叹花之今不如昔,更是慨叹自己的“光阴虚掷”、“人老珠黄”。词作写至此,词人如梦初醒,似有所觉悟,又有无可奈何之感。最后三句“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为三叹。词人因终不愿落花“一去无迹”,所以又对花之“漂流”劝以“莫趁潮汐”,冀望“断红”上尚有“相思”字。如若落花随潮水流去,那上面题的相思词句,就永远不会让人看见了。“何由见得”,即何由得见,流露了依依不舍的深情蜜意。这里活用红叶题诗故事,借指飘零的花瓣。对以上所写,周济评曰:“不说人惜花,却说花恋人。不从无花惜春,却从有花惜春。不惜已簪之‘残英’,偏惜欲去之‘断红’”(《宋四家词选》)。末句复用问语,逆挽而不直下,拙重而不呆滞。谭献曰:“结笔仍用逆挽,此片玉之所独”(《词辨》卷一)。

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集》传世。

周邦彦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残酒忆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贾傅松醪酒,秋来美更香。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姓谭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1、谭嗣同

谭嗣同(TAN SITONG,1865—1898),清代湖南浏阳人,字复生,号壮飞。清末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三十岁前遍游南北,博览群书。甲午战后,倡新学,著《仁学》,光绪二十三年,在湖南创办时务学堂、《时务报》等,二十四年任四品卿军机章京,变法失败,被捕就义。

2、谭献

谭献(TAN XIAN,1830—1901),清代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原名廷献,字仲修,号复堂。清末官吏、词人。同治六年举人。历知安徽歙县、全椒、合肥、宿松等县。骈文师法六朝,尤工词,家藏前人词曲甚富。有《复堂类集》、《复堂词》,辑有《箧中词》。谭献像取自《清代学者像传》第二集,叶公绰辑,杨鹏秋摹绘。

3、谭莹

谭莹(TAN YING,1800—1871),清代广东南海(今广州)人,字兆仁,号玉生。清代官吏、文学家。道光二十四年举人。官化州训导,升琼州府学教授。长于骈文,好搜辑粤中文献,助友人伍重曜刻《岭南遗书》、《粤雅堂丛书》、《乐志堂集》。谭莹像取自《清代学者像传》第二集,叶公绰辑,杨鹏秋摹绘。

4、谭锺麟

谭锺麟(TAN ZHONGLIN,1822—1905),清代湖南茶陵人,字文卿。清末官吏。咸丰六年进士。授编修,历任监察御史,陕西、浙江巡抚,又总督陕甘、闽浙、两广等省。在地方能兴利除弊,在陕浚郑白渠,教民种桑养蚕纺织;在浙修海塘,重修文澜阁,对戊戌变法则不以为然。谭锺麟画像为齐白石绘,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5、谭学衡

谭学衡(TAN XUEHENG,1871—1919),清代广东新会人,字奕章。清末海军大臣,工部主事谭国恩长子。光绪十一年(1885年)入广东水陆师学堂第一期读水师班,毕业后赴英国入海军学校攻读。回国后,在北洋海军服役, 曾参加中日甲午战争。二十二年(1906年),与程璧光、林国祥等5人往英国订造“海天”、“海圻”两艘巡洋舰,并兼监制。三年后率舰回国。三十三年(1917),被任为新设立的海军处副使(未委正职)。

相关阅读

  • 趴的组词(趴的组词和拼音)
  • 以想念为话题作文900字
  • receive的名词(receive的名词和形容词形式)
  • 战斗机发展史(美国f系列战斗机发展史)
  • 章鱼刺身,章鱼刺身怎么吃
  • 什么叫平面设计,什么叫平面设计和立体设计
  • 利索的意思(干净利索的意思)
  • 我学会了生存作文600字左右
  • 较的组词(睁的组词)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