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铁事

登录

李世民的故事(长孙皇后和李世民的故事)

wangsihai

本文目录一览:

李世民的小故事

导语: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李世民的小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李世民的小故事【1】一代楷模

成语一代楷模是李世民夸赞李靖的话:

李靖觉得自己在朝廷任官多年,功劳不小,受到的封赏也不少,应该急流勇退,早点解甲归田,免生后患。所以趁唐太宗派他去访察民俗的机会,说自己的脚有毛病,奏请退休归家。唐太宗见他的'奏书写得十分恳切,便答应了他的请求,并派中书侍郎牟岑少去传他的旨意说:“我看自古以来,身居富贵而能知足的非常少,不论是愚人还是智者,都莫能自知。有些人没有什么才能,却硬是要占据官职;就是有了病。也勉强留着不肯辞官,李靖能识大体,实在可嘉。我如今批准你的请求,不仅是成全你的志向,还想把你作为一个时代的模范人物。”

关于李世民的小故事【2】房谋杜断

《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说:唐太宗同房玄龄研究国事的时候,房玄龄总是能够提出精辟的意见和具体的办法,但是往往不能作决定。这时候,唐太宗就必须把杜如晦请来。而杜如晦一来,将问题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龄的意见和办法。房、杜二人,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出计谋,一个善于作决断,所以叫做“房谋杜断”,形容他们各具专长而又各有特色。

关于李世民的小故事【3】改名世民

据两唐书的太宗本纪,李世民曾经于四岁时与父亲李渊郊游时,见一识相术之士,其相士先赞李渊为贵人,又赞世民,说其“凡二十岁,必能济世安民”。李渊后遍寻相士不获,并将其改名为李世民(亦即李世民本名可能并非李世民)。

关于李世民的小故事【4】箭术无双

史书记载,李世民年轻时力大无比,随身兵器中,最有名的是一张两米长的巨阙天弓。

李世民有次与敌对战前,仅率领一名骑兵一起充当侦查工作。途经一处草原高地,因为太累与士兵一起睡着,被敌人发现,本来意欲围杀李世民。此时突然有一条蛇追老鼠,奔到骑兵脸上,惊醒骑兵,才发现身边都是敌人,于是李世民与骑兵上马逃亡,李世民本人左右开弓,百发百中,终于逃出追击。

虎牢关之战时,李世民对尉迟恭说:“我拿着弓箭,你手持马槊相随,即使有百万大军又奈我如何!”足见他对自己箭术的自信。

李世民继位前曾任天策上将,设天策府。李世民继位后在苑囿内狩猎,有一群野猪奔了出来。李世民四箭射杀了四只,但还是有一头雄壮的公野猪冲到近前。吏部尚书唐俭慌忙下马,与之搏斗。李世民拔剑砍死野猪,笑着对唐俭说,“天策长史,不见上将击贼耶?何惧之甚!”原来唐俭曾任天策府长史。唐俭当即回答道:“汉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理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岂复逞雄心于一兽!”李世民觉得唐俭说得有理,于是停止了狩猎。

关于李世民的小故事【5】小鸟依人

成语小鸟依人出自唐太宗之口:

褚遂良是唐朝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博采众长,变化多姿,自成一家。因为精通书法,被魏徵推荐给唐太宗,并受到太宗的赏识。

唐太宗任命褚遂良担任起居郎一职,专门记载皇帝的言行起居。有一次,唐太宗问褚遂良:“你每天记载我的言行起居,我可以看看吗?” 褚遂良回答说:“如今设立起居郎的职务,如同古代的史官,善行恶行都要记录在案,以督促皇帝不犯错。我从未听说皇帝本人要看这些内容的。”唐太宗又问道:“如果我有不好的言论、行为,你也要记下来吗?”褚遂良回答说:这是我的职责所在,您的一言一行,我都要记下来。”

不久之后,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我今天要当面评论你们的功过得失,引以为鉴,使你们警惕。说者没有过错,听者自己改过。”说完他就看着长孙无忌说:“你善于避嫌、随机应变,但是领兵打仗不是你的长项。高士廉博览群书,悟性很高,临危受难不变节,做官也不拉帮结派,但是缺少直谏的勇气。”唐太宗将朝中大臣评论一番,最后说到了褚遂良。唐太宗说褚遂良在学问方面大有长进,性格很刚直,对朝廷忠心,对我很有感情,平时一副飞鸟依人的模样,我很是怜爱他啊!”

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有哪些

李世民是唐高祖的儿子,唐高祖去世后,李世民成为了唐朝新任继承者,即为唐太宗。那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 故事 有哪些?下面是我为你搜集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

李世民是唐高祖和窦皇后所生的孩子,大哥是太子李建成。李世民生于公元598年,是窦皇后的第二个儿子。李世民出生后,父亲李渊在隋朝为官,李世民四岁时,一位会看 面相 的秀才说,李渊是位贵人,李渊的儿子是贵子。

见到李世民后,这位书生啧啧称赞李世民,从他的面相来看,李世民有龙凤之姿。李世民在童年时期就显示出了卓越的才能,文学和骑射都很精通,深受李世民的喜爱。

李世民15岁的时候已经娶了长孙氏为妻,有了家庭后的李世民更加有了担当和责任。公元615年,李世民受率领军队到雁门关去营救隋炀帝。

公元616年,李世民跟随父亲李渊多次奋战沙场,立下赫赫战功,曾经 成功 应对抗突厥人的进攻。随后,在李世民的劝说自己,父亲李渊 决定 出兵讨伐隋朝。李世民被父亲授予重职,统帅右三军,李世民率兵进攻长安,一举灭掉了隋朝。公元618年,李渊称帝,为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封李世民为右元帅,进封秦王。

李渊下令让李世民他率兵四处征战,扩充唐朝的疆土。李世民是一名杰出的 军事 家和战略家,他率兵击败了刘武周,巩固了北方的势力;随后消灭了王世充和窦建德,获取了华北统治权。

太子李建成认为秦王李世民的功劳太大,会威胁自己的太子之位,屡次加害于李世民。626年,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政变,杀害了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并且将他们的孩子一网打尽,稳固了自己的权力。同年,李渊立李世民为皇太子。

唐太宗李世民试赂的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 历史 上的一代圣君,他在位时,国运昌盛,开启了唐朝最繁华盛世时期,当然明君治 天下 , 自然 少不了一批优秀大臣辅佐,而唐太宗对大臣也是要求苛刻。唐太宗试赂指的是唐太宗对臣子是否收受贿赂的一种试探。

唐太宗性格还是有些多疑的,而且极为讨厌大臣不忠,厌恶官员收受贿赂,不过大臣要收贿赂,也不怎么可能给他知道,为了探查官员有无收受贿赂毛病,唐太宗想了一个法子,派出身边亲信,扮成贿赂的人,去给官员送礼。

后来有个官员经不住诱惑,收了一匹绢,唐太宗知道后大怒,要将那个官员杀了,不过这话一说出,就遭到了民部裴距的激烈反对,因为裴距觉得虽然作为官员,有收受贿赂的行为,是不对,该有处罚,但这并不是真正的贿赂,只是唐太宗用计试探人的,要是这样也杀了那个大臣,反而会让人不服,和引起其他大臣恐慌,所以要求唐太宗取消旨意,没想到唐太宗听了他那番话,反是大喜,还将文武百官都召进宫来,大大表扬了裴距一番,说裴距不惧他高高在上的权势,敢于进谏,与他力争对错,是个不可多得的大臣,还让群臣都要向他学习,觉得朝中若是每个大臣都不要阿谀奉承,敢将真相和对错说出来,和他 辩论 ,这样治理国家就容易多了。

虽是看着只是唐太宗为了想要试探官员受贿情况的,因此让他找到了肯直言的忠臣,但这也是他肯纳忠言,让文武官员敢勇于直谏。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

李世民是唐高祖的儿子,唐高祖去世后,李世民成为了唐朝新任继承者,即为唐太宗。李世民于公元598年出生,卒于公元649年,共享年五十二岁。

李世民在青年时期就跟随父亲李渊从军,曾经率领军队到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后来,父亲李渊带兵起义,李世民帮助父亲打天下,唐朝建立之后,李渊封他为尚书令等职。后来,晋升为秦王,李世民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先后讨伐了刘武周、王世充等军阀,为建立唐朝统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历史上,与李世民相关的大事件之一就是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听从手下谋士的 意见 ,在玄武门杀掉了太子李建成,弟弟李元吉。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一并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一网打尽。后来,唐高祖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将来继承皇位。玄武门之变爆发不久之后,唐高祖就禅位给李世民,李世民登基成为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他的治理下,唐朝的经济、 文化 、军事、 政治 等方面逐步走向开明。

李世民登基后,在处理政事问题上悉心听取朝中大臣的意见,贞观年间,因为李世民虚心纳谏,劝课农桑等 措施 ,让百姓得以休 养生 息,国内外一片安定祥和。李世民在治理国家方面很有自己的见解,在治理边疆问题上,李世民设立安西四镇,保障了各民族之间的友好相处,得到了百姓们的称颂。

猜你喜欢:

1.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

2. 唐朝李靖的资料介绍

3. 中外名人尊师小故事

4. 中外历史故事读后感

5. 一见如故典故

6. 有趣历史典故:大明皇帝借兵

有关李世民的历史故事

李世民的历史故事——箭术无双

史书记载,李世民年轻时力大无比,随身兵器中,最有名的是一张两米长的巨阙天弓。

李世民有次与敌对战前,仅率领一名骑兵一起充当侦查工作。途经一处草原高地,因为太累与士兵一起睡着,被敌人发现,本来意欲围杀李世民。此时突然有一条蛇追老鼠,奔到骑兵脸上,惊醒骑兵,才发现身边都是敌人,于是李世民与骑兵上马逃亡,李世民本人左右开弓,百发百中,终于逃出追击。

虎牢关之战时,李世民对尉迟恭说:“我拿着弓箭,你手持马槊相随,即使有百万大军又奈我如何!”足见他对自己箭术的自信。

李世民继位前曾任天策上将,设天策府。李世民继位后在苑囿内狩猎,有一群野猪奔了出来。李世民四箭射杀了四只,但还是有一头雄壮的公野猪冲到近前。

吏部尚书唐俭慌忙下马,与之搏斗。李世民拔剑砍死野猪,笑着对唐俭说,“天策长史,不见上将击贼耶?何惧之甚!”原来唐俭曾任天策府长史。唐俭当即回答道:“汉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理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岂复逞雄心于一兽!”李世民觉得唐俭说得有理,于是停止了狩猎。

扩展资料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唐高祖李渊嫡次子,母为太穆皇后窦氏。

生于武功别馆(今陕西武功县),少年从军,擅长骑射,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首倡晋阳起兵,封为敦煌郡公,善于用兵。进入长安后,拜为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封为秦国公。唐朝建立后,官至天策上将、司徒,封为秦王。

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立下赫赫战功。设立文学馆,笼络人才。武德九年(626年7月2日),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及二人所有儿子,册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退位后,正式即位,年号贞观。

在位初期,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

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让各民族融洽相处,北方各族共同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7月10日),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爱好文学与书法,有诗作与墨宝传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世民

李世民的故事

李世民的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公元649),在位23年,对促进民族团结和融合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在位期间国泰民安,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繁荣,军事力量强大。他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理论家、书法家和诗人,中国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

相传公元629,贞观三年。李世民已经在位第三年了,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经过3年的治理唐朝的经济发展繁荣,国泰民安。一日唐太宗李世民上完早朝后,在批奏章,眼看着到了用膳的时候,总管可犯难了,因为李世民平日里喜食肉类,但近来不知何故,没有食欲进食不多,这可急坏了御厨。御厨根据李世民喜食丸子又怕油腻的嗜好,于是在肉中加菜,加入各种调味料精心拌制。结果炸、蒸、氽都不能成型。这可难坏了御厨,御厨苦思冥想不知道该怎么办?有一个老家是北方的小御厨,忽然想起了老家的吃食面皮,于是灵机一动用面皮包住拌好的馅,捏成堰月型,然后用水煮熟给唐太宗端了上去,唐太宗看看问此为何物?御厨答曰:用面皮包的丸子,这样做牢固,叫“牢丸”,太宗尝了一个,口感不错,香糯而不腻。不料唐太宗龙颜大悦,连称“这好!这好!”打那以后“牢丸”就成为唐朝重大节日的标志性食品。

1972年,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的唐墓里,发现了随葬的一只木碗里有十几枚“形如偃月”的食品,经考古专家鉴定确认为唐朝的“牢丸”,酷似今天的饺子。可见早在1300多年的唐朝饺子已传到西域少数民族地区。饺子从社会文化和家庭文化的角度看,象征着团聚,象征着团结,象征着祥和,象征着亲情和友谊。中华文化有一个共祖,是轩辕,有一个共“食”,那就是饺子。也许正因如此,才使唐太宗李世民成为具有:包容、知人善用、知人以心,信人以贤,用人以才,待人以礼,广罗天下各种人才的一代明君,继而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国力最为强大的大唐帝国,“贞观政绩”流芳千古。

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

导语: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李世民的小故事(精选7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 篇1

唐贞观年间,在太宗李世民的倡导之下,朝廷开展了大规模的人才选拔推荐活动。由于这个活动规模声势宏大,就有人打算浑水摸鱼。太宗听说有人谎报官阶和资历,就命谎报的人自首并警告说,如果不自首,一经查出,便处以死刑。

过了不久,有一个谎报资历且不自首的人被抓了。唐太宗将他交给大理寺处理,大理寺根据国家的法律,将这个人判处了流放。

太宗听说这件事以后,就把大理寺少卿戴胄找了过来,问他:“你应该知道我当初下的诏书上说,不自首的人处死刑。现在,你判处他为流放,这不是向天下人表示我说话不算数吗?”

戴胄回答说:“要是陛下当时就杀了他,那是陛下的事。但是,现在你既然已经把他交给大理寺处理了,我就不能违背法律。”

太宗问戴胄:“那么,你自己遵守了国家法律,却让我失信于天下人吗?”

戴胄说:“法律,是国家用来取信于天下的保证,国家的信用才是最大的信用。您所说的话,只是当时凭着一时的喜怒讲出来的。陛下一时发怒,想要杀死他。后来知道不能这样,才将他送给大理寺按照法律处置。这正是您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的结果。我觉得陛下的做法非常可贵,因此很值得珍惜。”

听了戴胄的这番话,太宗说:“在我认识有误的地方,你能够纠正我,我非常感谢你。”

于是,唐太宗李世民改变初衷,同意了大理寺的判决。

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 篇2

贞观七年(655年),宫中发生了一桩丑闻。有个叫杨誉的好色之徒,行为放荡不羁,竟然在皇宫禁地追逐、挑逗宫女。

这件“逐婢”丑闻事涉皇亲国戚(杨誉的女儿是唐太宗第六子的妃子),所以影响极其恶劣。消息一传开,朝野上下一片哗然。都官郎中薛仁方闻讯后,将杨誉扣留起来查问,准备依法处置。

此案尚未来得及裁决,担任皇帝侍卫保镖的杨誉之子却出来发难了。他不但不为杨誉所为感到羞耻,反而为其大诉冤屈,向唐太宗告状说:“因为我父亲是皇家亲戚,薛仁方才故意节外生枝,把他老人家扣留起来,又迟迟不做决断,这是在拖延时间,有意刁难皇上啊。”

跟皇家过不去,这还了得?唐太宗听了他的话,大怒说;“薛仁方不可容也!”当即下旨打他一百杖,解除公职。

对唐太宗要惩处薛仁方的做法,魏征实在看不过去,进言说:“城墙下的狐狸和土地庙里的老鼠,虽然都是微小的动物,只因它们倚仗巢穴做掩护,除掉它们尚且不易,更何况那些世家贵戚,自古以来就难于治理,以致东汉、西晋以来外戚专权,发展到朝廷不能驾驭的严重地步……”

魏征的话无疑给唐太宗敲了一记警钟:皇帝要管好身边人,以防他们像“城狐社鼠”那样成为朝廷的祸害。接下来,魏征据法力辩,说薛仁方既然是履行自己的职责,为国家执行法纪,怎么可以因此对他滥施刑罚,助长外戚的私欲呢?皇帝这样放纵皇亲,此例一开,就会招来各种事端,将来后悔莫及,要改变也就困难了……

唐太宗听了这些话,内心有所触动,决定赦免薛仁方。但是,薛仁方拘禁皇亲未及时上奏,也是专权作势,虽不宜治以重罪,也应稍加惩处。于是,他命人打了薛仁方20大棍才算完事。

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 篇3

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共生3子,太子承乾、魏王泰、晋王治。不过,太子承乾贪图享乐,荒学业,深令太宗失望。魏王泰聪明善文,勤奋好学,深受太宗的喜爱。在这两个对比之下,唐太宗李世民选择更立太子。

两人笼络朝臣,各树朋党,互相明争暗斗。承乾见李泰恩宠日隆,心不自安,遂与汉王元昌、大臣侯君集密谋起兵,但事情泄露,唐太宗得知后非常生气,这可是在太岁爷上动土的啊。

李世民更立太子

李世民诏废太子承乾为庶人,赐汉王元昌自尽,侯君集等皆被杀。承乾被废后,太宗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褚遂良等议立太子之事,太宗犹豫不决,欲立有才华的魏王泰,又恐重演父辈骨肉相残的悲剧。

欲立晋王治,但又嫌其懦弱。最后太宗接受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重臣的意见,于贞观十七年(643)四月七日,诏立晋王治为皇太子,并同时幽禁魏王泰于北苑。九月,太宗任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房玄龄为太傅、萧瑀为太保、李勣为太子詹事。

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 篇4

后渐寺村东有一座高耸入云的五指灵山。

也有把这座山叫做“东五指山”的。五指灵山上是“女娲娘娘”的道场,有一些后人建造的寺庙。但是从山上残存的明清古石碑上,可以说明,这至少在明清两代就有相关道场的存在了。

这处“女娲道场”和秦王李世民也有故事流传下来。后渐寺村一带,是秦王李世民与隋末农民义军刘黑闼争战的古战场之一。

传说,秦王李世民与刘黑闼交战期间,中了刘黑闼设下的埋伏。李世民拨马逃到五指灵山下,但见四面环山,陡崖绝壁,已无去路。李世民不禁仰天长叹:“莫非天欲绝世民不成?”语未尽,狂风大作,飞沙走石,猛听山崩地裂般一声巨响,正在追赶秦王李世民的刘黑闼兵马陷地一丈余深。李世民趁机脱离险境。

往前跑得正人困马乏,突然又是一声山响,面前现出大小两座粮仓(今大仓、小仓两座山头)。秦王李世民得到粮草,养精蓄锐,最后战胜刘黑闼。事后的某天晚上,九天玄女,也就是女娲托梦于李世民,告诉他是九天玄女救了他。为此,李世民登基当皇帝后,就下御旨在五指灵山为九天玄女(女娲神)修建起莲花峰上这座娲皇宫庙。

传说罢了,甚至牵扯到了神话。但是秦王李世民在秦王湖一带留下的大量故事,却并不是没有史事根据。最著名的漆泉寺就有不少史料记载。

在村中行走,一个大娘背着一筐刚刚采摘的鲜杏经过,见到我们这些外人,热情地要我们尝尝。当年李世民大军经过,是不是也有这样一位山民同样背着一筐鲜杏,在呆呆地望着那不远处的厮杀,耳边是不是还回荡着战马的嘶鸣?

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 篇5

李世民年轻的时候,就聪慧过人,足智多谋。

他十六岁那年,隋炀帝在雁门关被突厥围困,把诏书绑在木头上放进汾河水中,募兵救援,李世民马上应募,在将军云定兴的部下服役。

李世民对云定兴说:“突厥人敢围困我们的`皇帝,就因为外边没兵马救援,现在应该派人在几十里外虚张旗帜,让突厥人白天看到漫山遍野都是旗帜,夜里听到鼓钲卢声不断,他们肯定会认为救援大军赶到了,这样不伤一兵一卒就可化解了雁门之围。如果不这样的话,等到突厥了解了我们的底细,前来阻击,那么鹿死谁手就难以预料了。”

定兴听从了李世民的计策,率兵到达崞县。突厥侦察兵看见周围几十里旗帜飘扬,军队来往不断,急忙把情况报告给了可汗。

突厥可汗说:“这肯定是隋军的大队救兵赶到了。”

于是他们就赶忙撤兵了。

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 篇6

李世民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他从小勤奋学习,研修兵法,抱负远大,李渊起兵反隋就是在他的劝告和敦促下实行的。后来他率兵东征西讨,屡战屡胜,夺取了天下,可以说唐朝的建立,他的功勋最大。

唐朝建立后,李渊当了皇帝,但是在继位问题上产生了矛盾。论功劳,讲实力,凭才智,李世民都首当其冲,理应由他嗣位,但他的长兄李建成,以“长幼有序”为由想继承帝位,便勾结三弟李元吉竭力排挤李世民。他们曾经千方百计地假送劣马和下毒酒想害死李世民,但都未得逞。后来他们又想出了一条毒计,趁着边境突厥来犯,由李建成出面奏请李渊,让李元吉出兵征讨,要把李世民麾下之大将和军队交由李元吉指挥,然后在军队临行之时,派人暗杀李世民。

李世民虽然多次遭受迫害,但他以大局为重,又念及骨肉亲情,多次忍让。李渊又断事不明,对李建成也不加处置,这次李渊又答应了李建成的要求,要削去李世民的兵权,同时李世民又得到密报,探知了李建成要谋杀他的计划,眼看情势十分危急。

这个时候,如果还是一再忍让,就只能对自身不利。李世民在房玄龄、杜如晦等文士和尉迟敬德、程咬金等大将的劝谏下,决定先发制人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

当夜,李世民进宫向李渊禀告李建成要谋害他的实情。李渊让他们弟兄三人明晨一起进宫当面对质。第二天,李世民就在宫城的正门玄武门布下伏兵。玄武门守将常何原是李建成的心腹,已经由李世民晓以利害,将其收服,答应愿为李世民效力,但李建成并不知实情。

李建成和李元吉不知道李世民已经布下了天罗地网,一齐走入玄武门,常何就把城门紧闭。李世民已率数员大将在门内等候,李建成见机不妙,就想夺门而出,奈何城门已闭无法脱身。这时李世民一声呐喊,伏兵四出,李建成顿时死于李世民的箭下,李元吉也被尉迟敬德杀死。

门外,李建成的部众听说门内有变,便猛攻城门。尉迟敬德站立城墙,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扔到城下,士兵们见主子已死,大势已去,无心攻城,便纷纷散去。

这时尉迟敬德又来到皇宫后花园面见李渊,李渊当时正在湖中泛舟游乐,尉迟敬德对他说:“李建成、李元占反叛,已被秦王李世民诛杀。”并进谏道:“请陛下下诏,令秦王主政,以收拾局面。”

李渊见事已如此,尉迟敬德又来逼宫,就顺水推舟地说:“朕也有此意。”不久,李渊借口年老体衰,退位当了“太上皇”,李世民继位当了皇帝。

这次事变,历史上称之为“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在危急关头,采取先发制人的办法,终于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 篇7

这个唐太宗喜欢一只白鹞子鹰,他闲暇的时候经常把这个鹰就放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和这只鹰一起玩耍。这只白鹞子鹰也非常有灵性,它还会替唐太宗送信,把这个信绑在它的鹰爪上,它可以飞到几百里外的洛阳。而且它还会故意把鸟、兔子、松鼠赶到唐太宗面前。它在往上一飞,然后翻身俯冲下来去抓它们。唐太宗对自己的这个宠物是又信任又喜爱。

可是时间长了呀,这唐太宗和大臣们商议国家大事的时候经常有些心不在焉。这是为什么呀?他急着呀赶忙把这事商量完,我还得到后宫逗我的鹰玩嘞。

唐太宗手下有一位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这个大臣非常有名气他叫魏征。他就发现了唐太宗这个问题,他很担心皇帝会因为这么一个小玩意儿玩物丧志而疏忽了国家大事。所以他决心要帮助唐太宗来纠正这个错误。

有一天,他听说唐太宗正在御花园里玩白鹞鹰,就不早不晚刚好闯进御花园,要和唐太宗商议国家大事。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听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们也得看一看魏征在提意见的时候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有些时候真的是话有三说,巧说微妙,用合适的方法,合适的语言给合适的人提意见,这才是对的。

关于李世民的故事

1、玄武门之变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一说为长孙无忌、尉迟恭、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琼、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人入朝。

并在玄武门埋下伏兵。李建成、李元吉二人不知底细,也一起入朝,骑马奔向玄武门。此时,高祖已经将裴寂、萧_、陈叔达、封德彝、裴矩等人召集前来,准备查验这件事情了。李建成、李元吉来到临湖殿,察觉到了变化,立即掉转马头,准备向东返回东宫和齐王府。

李世民跟在后面呼唤他们,李元吉心虚,先张弓搭箭射向李世民,但由于心急,一连两三次都没有将弓拉满,箭没有射中。李世民却搭弓射向李建成,将他射死了。尉迟恭带领骑兵七十人相继赶到,他身边的将士用箭射中了李元吉,李元吉跌下马来。

可就在此时,李世民的坐骑受到了惊吓,带着李世民奔入玄武门旁边的树林,李世民又被林中的树枝挂住,从马上摔下,倒在地上,一时爬不起来。李元吉迅速赶到,夺过弓来,准备勒死李世民,就在这时尉迟恭跃马奔来大声喝住了他。李元吉知道不是对手,赶紧放开李世民。

想快步跑入武德殿寻求父皇庇护,但尉迟恭快马追上他,放箭将他射死了。太子李建成的部下、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得知建成身死,叹息道:“难道能够在太子生前蒙受恩惠而太子一死便逃避祸难吗!”于是,他与副护军薛万彻、屈直府左车骑谢叔方率领东宫和齐王府的精锐兵马两千人。

急驰赶到玄武门,准备为太子和齐王报仇。张公谨臂力过人,他独自关闭了大门,挡住冯立等人,冯立等人无法进入。云麾将军敬君弘掌管着宿卫军,驻扎在玄武门。他挺身而起,准备出战,与他亲近的人阻止他说:“事情未见分晓,姑且慢慢观察事态的发展变化,等到兵力汇集起来。

结成阵列再出战,也为时不晚。”敬君弘不听从,便与中郎将吕世衡大声呼喊着向敌阵冲去,结果全部战死。把守玄武门的士兵与薛万彻等人奋力交战,持续了很长时间,薛万彻擂鼓呐喊,准备进攻秦王府,将士们大为恐惧。此时,尉迟恭提着建成和元吉的首级给薛万彻等人看。

东宫和齐王府的人马顿失战心,迅速溃散,薛万彻与骑兵数十人则逃入终南山中。冯立杀死敬君弘后,对部下说:“这也可以略微报答太子殿下了。”于是,他丢掉兵器,落荒而逃。至此,政变以秦王李世民的胜利而告终。

2、贞观之治

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之治共23年是唐太宗李世民带领着的,在她同名的年代,政治十分清廉高明,生产力发展的十分快,那个时候,各民族相互融合,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安康,社会环境十分稳定,历史学家就把这个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吸收了前朝是怎么灭亡的教训,所以说他是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他强调之下,他经常是以民为本,他说道老百姓就像水一样,皇帝就像小舟一样,水能载着小舟继续向前进,但是水大的时候也能把小舟给撞翻了。所以唐太宗刚刚当了皇帝后。

他就下令收取老百姓的赋税,让老百姓调养好自己的生活状态,同时,唐太宗还十分珍惜百姓劳力,他从不会像其他朝代皇帝一样轻易的就让老百姓干苦力。所以说,在贞观之治的初期,在这位李世民的带领下,皇帝和大臣相处的十分和谐,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经济很快就得到了好转。

贞观之治之所以能够出现,也和唐太宗用人有着很大的关系,他十分善于用人,只要是有能力,有贤能的人在他这里都能不拘一格的接受任用,从中央到地方李世民选取了一大批精明能干的官吏。例如他的大臣魏征,这位大臣在他还是王爷的时候。

是他哥哥太子李建成的一个重要的参谋,这位大臣曾经劝过他的哥哥要早日除掉他,但是李世民因为他真的能力十分大,李世民并没有对他怨恨,而是让他成为了一个专门向朝廷提意见的大臣,后来又让他担当了许多的大任。李世民对这个大臣说。

你选人的时候一定不要马虎,如果你用错了一个人,而且这个人是坏人,那么其他的人也就都会来了。有一次李世民让他的一位大臣为他推举,有才华,有德性的人,但是过了很久之后,这位大臣也没有能够为他推举一个人。李世民便责怪他,这位大臣对李世民说。

我不是没有用心去找那些人,实在是没有出色的人才。李世民听了之后就语重心长的对他说,用人就好比使用工具,一样要善于看到他的长处,古代那些能够平定天下的人才难道都是从别的时代来的吗?是你找不下人才,你怎么能说这个时代没有人才呢?

由于唐太宗十分开明,所以说他吸引了一批有有志向有抱负,有担当的人来为他尽心尽力的服务。唐太宗也十分注重法律,他曾经说到国家的法律也不是皇帝一家人的法规,它是整个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所以说咱们所做的一切都要以法律为准。

在他的大臣给他把这些法律给制定出来以后,唐太宗就起到了一个带头作用,他都是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真正做到了那句话,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3、李世民与武则天

太宗有一雄健、暴躁的名骏,叫狮子骆,为西域蕃国所赠。太宗喜它剽厚,苦于它不驯。一日,太宗召了几位文武大臣去御厩,问大家:“如此良骏,徒闲厩中,诸卿谁能驾驭?”这时武媚娘走到太宗面前,躬身道:“臣妾可以驾驭。”太宗问她用什么州去。

媚娘答道“只要陛下给臣妾三样东西——根铁鞭,一个铁锤,一把匕首。先以鞭笞,不驯则施以铁锤,若再不驯,就用匕首割断它的咽喉!”媚娘话音刚落,太宗击掌而赞:“有胆识!有志气!”。

4、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

魏征曾是唐太宗李世民之哥哥李建成的重臣,他曾经多次劝说李建成早早下手杀掉李世民,以免后患,可李建成没有听魏征的。宣武门事变后,李建成被自己的弟弟李世民杀死,李世民做了皇帝。李世民君临天下之后,有人就向李世民悄悄告状。

说魏征曾经替李建成出过好多对李世民不利的主意。唐太宗李世民于是召见魏征,问他:“你为何挑拨我兄弟之情?”彼时魏征已经是阶下之囚,然而依旧镇定自若、理直气壮的说:“人各为其主。我之前在太子手下做事,可惜太子当初没有听我的话。

要不然,现在坐上皇位的人还不知道是谁呢。”大家都直冒冷汗,觉得魏征要完了。没想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听了魏征这大逆不道的话之后,非但没有责怪魏征,反而说:“已经过去的事情,就不用再提了。”后来,唐太宗重用魏征,还主动和魏征结为亲家。

魏征生活的很简朴,屋子也很简陋,唐太宗想给他大房子,被他拒绝了。魏征直言上谏,虽经常触怒龙颜,可是后来每当镇定下来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总会认为魏征说的有道理。“贞观之治”之所以国泰民安,魏征功不可没。唐太宗曾把魏征形象的比作自己的镜子。

认为可以照出自己的缺点。魏征死后,唐太宗李世民常常怀念地说,自己没了一面心爱的镜子。唐太宗为魏征罢朝五日,亲自为魏征写了碑文。历史上一段贤君良臣的佳话,就此落下帷幕。

5、鹞死怀中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相关阅读

  • start是什么意思(start翻译成中文)
  • 没人疼没人爱的句子伤感说说
  • 天秤座全年运势
  • 底的组词,席的组词
  • 五一整理书桌作文
  • 实习周记500字通用版25篇
  • 男人对你有感觉的眼神是什么样的
  • 处女座女生喜欢一个人的表现超准
  • 内衣扣(内衣扣怎么扣方便)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