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常徳乃足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直译:
知道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如此,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而回复到婴儿般单纯柔和的状态。
知道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如此,永恒的德行不会相差失,而回复到真朴的状态。
知道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如此,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
朴素纯真的东西分而散之制作成器物,有道的人一 一将其为我所用,则为百官之长。所以完善的政治制度是完整统一的一个体系,不可分割。
我的解读:
通读本篇,才知道什么叫越有能耐的人越低调。这不仅仅只是与客观的唯心主义有关,它更多在于一个人的徳行。
道的自然法则是两极相生,物极必反。有道者深明此理,所以自愿处在世俗认为不好的一面,这样,就消除掉了因处在“好”的一面产生的负面作用,使自己始终保持合于道的完整状态。懂得了这个道理,即使做了官,也会进退自如,这就是“大制不割”的道理。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雄即刚强,䧳即柔弱。“复归于婴儿”,即回复到婴儿般的纯真无邪的状态。老子认为,刚强是有为的表现形式,是不合于道的;而柔弱是无为的表现形式,是合于道的。所以他要求人们坚守柔弱,只有这样才能合于道。如果人们能够如溪水般柔顺,那么也就回归到婴儿般的自然人状态,这才是合于道的。知雄守䧳,退让谦卑的思想,是老子的核心思想,对后世有极大影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自甘屈辱的故事,就是对老子这一思想的成功实践。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式意为范式,世界的范式指的是世界的本体,也就是道。老子认为,只有深知什么是明亮,又能安于暗昧,才能成为天下的范式。这样,永恒的徳不会出差错,就会回复到宇宙的初始状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指的是自然事物的本质,这种本质指的就是道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深知尊荣,却安守卑辱,甘愿昨天下的低谷,做了天下的低谷,永恒的道德就会充足了,永恒的徳充足,就会返璞归真,回到自然淳朴的状态中去。老子认为荣华富贵,终究要回复为无,人们只有懂得这个道理,才能泰然处之,面对外界的事物,做到无所容,无所不能容,这才是到达了道的境界。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大制指的是完美无缺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不割指的是不可割裂,即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契合一致与和谐统一。老子强调了道的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道的法则就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循环往复,永不止息的过程,所以人在修道的时候不要只修炼一次,而是要永不停息地修炼,待到修炼完满后,还要使道德不流散,确保它的完整性。如果道德流散了,道就会再一次进入到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循环往复之中。
总之,返璞归真,实属不易!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 其 雄 , 守 其 雌
一、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二、各家之解评析及摘要
1、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
越是自己雄强刚猛,越是要守得住雌柔安静,就像山间低凹的溪水一样。像溪水一样,那规律性的德就不会失去,就像复归于婴儿的品德。越是内心有光明和信念,就越能不在乎别人黑自己或是自黑,这就是能领导天下的支点。有这个支点,那最高的品德就不会出现偏差、错误,复归于无穷无尽的智慧。越是懂得自己的荣誉,被羞辱时就越能守得住,就像善于处下的山谷一样。像山谷一样,那常德就会越充足,就像返朴归真一样。像圆木分散则成为各种器物,圣人善用各种器物所以成为百官之长。懂得大制作的人,不会去把原材料分割成细细碎碎的,所以说,最好的政治体制是统一的,不是割裂的。
2、南怀瑾《老子他说》
(1)知其雄,守其雌”是生理上的修养:这里说的雌雄,就是阴阳的意思。“知其雄”,雄是阳性,代表了开发、光明,放射四方。雌性代表的是黑暗、宁静、收敛、保守。雄是动的,雌是静的。所以,修道的人,工夫做的是静态,但要懂得阳的一面,才能开发无穷尽的智慧。“为 天 下 溪”说明胸怀要像大海一样又广阔又谦下。不离动静之间,一动一静,都有道的作用,能够“常德不离”,最后的成功是“复归于婴儿”,心性刚强慢慢变成心念柔软,身体也到达“软地”。自身修道要把阴阳调配好,才可以到达如婴儿般的柔软境界。这中间第一是讲生理上的阴阳调配,第二是讲心念上的善恶。
(2)“知其白,守其黑”是心性上的修养:善业善行叫做白业,恶业恶行叫做黑业。能够无妄想,无分别,就是至善之念,也就是儒家所讲的“人欲净尽,天理流行”。这是白业,不起分别。“守其黑”,黑业守他做什么?这个意思是说,不会去动丝毫恶业的念头。“为天下式”,是心理行为的标准,是至善无恶。心理的修养达到“人欲净尽,天理流行”时,起心动念上不会有错,念念起来都是善念,与天心相吻合。中国文化上讲“天心仁慈”,天心是至善,“复归于无极”,最后归到恶念净尽,善念亦不动,这个就是所谓无极,是至善了。
(3)知其荣,守其辱”则是行为上的修养:大家都晓得胜利是光荣的,大家都想胜利。光荣后面就是不光荣,有成功,一定就有失败。要知道自己的本来,自己平常自然的面目。“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他的常德足了,品性行为能够得上“朴”,就是归到最原始朴素的英雄本色了。真正有高度修养的人才是朴实无华的。这就是“复归于朴”的道理。
(4) 朴实无华,那是最为重要的,不管是心理、生理,或者是行为上,都要修养到“朴实”。不加妄念是基本的修养。人性本来就很朴实,所以不朴实的人,是被后天环境污染的结果。能够把这些污染去掉,回归到本来的朴实,那就是“道”。“朴实无华”散解了以后,就变成物质文明的兴起。“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圣人懂得了这个道理,就创建了一种政治制度,那个制度是没有制度,没有法律,也没有道德的。但人人都自然守法,并不要法律来约束;人人都不必讲道德,自然合于道德的标准。所以,“道法自然”,那个社会,本身就是道德,这就是所谓“大制不割”。
3、白云先生《老子之道》
(1)知 其 雄 , 守 其 雌 , 为 天 下 溪 。
雄,人之智,人之刚强,为雄。其,是指君王。类似于前面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都是指君王。
道之性,虚静自处,任万物自化。人之性,常出离于天,强用人智。君主欲作之智,欲作之能,为雄。
雌,君王以静柔处道,去其轻浮躁动,以人智强为。君主唯以重静之术修身,笃守大道,不贵其师,不爱其资,不以人助天。这样才能天道常运。溪,喻指道济天下,如源源不断的溪流一样。谁为天下溪呢?有道之圣王,如天下溪。圣王处天人之际,如同一根脐带那样,连通着道并滋养着天下万物。
(2)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常德,恒常不变的天道自然之德。万物之所宗,为道。万物之所府,为德。万物禀受天道,自然而然,自为自化,君主辅天道而佐天运,不以人灭天,不以人助天,为常德不离。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婴儿是德全之人。同样的,圣王不离于道,其德全于天,故,复归于婴儿。
(3)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白,人之积,昭昭然显明于天下,为白。道之不积,浑然为一,昏默如黑,暗于玄冥。式,天子为治理天下,所制定的式法。式法,指礼仪法度规章制度。
(4)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忒,人之积,而有极,有极者为忒。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行自然之教。故能常德不忒。复归于道之不积,不积者,则复归于无极。
(5)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荣,人之名为荣。君王在天下,居上位,安万民,为万化定基,故能体其君临天下之威权。
辱,指君王处道以虚,去名退身而成天道之全。君王不自恃以名,而守之以道,若去荣守辱。是谓守其辱。
天下谷,退己之身,全天之道。一身不可蓄万物,唯天可以蓄万物。圣王之治天下,若天之临天下,万物无所不蓄,是为天下谷。
(6)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君王退身全天,为天下谷,其德同于天,故能天运常足,人复成其天,与道为一。朴,天人相合,人同于道,浑然若一,为朴。
(7)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朴,指道。器,指天下神器,神器既用来指帝位,也用来指帝王为政之道。朴散则为器,指道之在天下,圣王用之,而统天下。官长,统治者的意思。
(8)故大制不割。
大制,天道之治。割,天人割裂。圣王为政以天,去人之智,去人之积,去人之名,故能人不离天。
三、我之体悟——宠辱不惊
又是非常对仗,读起来郎朗上口的一章。本章还是在讲圣人该如何治国。白云先生一直在天道人道上绕,绕的我不知所云,暂且不论。从用的角度,我个人更喜欢韩鹏杰的解释,接地气,可以给我个人一些启发。
但我觉的南怀瑾大师的解读,可能更符合老子的本意。回到那个时代,天下正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老子指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态,就是这些君王“离道”之行的结果。老百姓本来就很朴实的,本来是不需要法律和道德来约束的。圣人应该在生理,心理,行为上进行修行,然后“处 无 为 之 事 ,行 不 言 之 教”。大概就是说圣人做好自己,百姓自然安居乐业!虽然我个人实在觉得这一观点太过于理想化,但确实符合当时的情形,
说说过于理想化这点:一,什么样的人才能修道如此境界?二,真的有那种无需道德或制度约束,人民自觉的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吗?我们看动物世界,群居动物也是有各种打斗、争抢、挑衅、压制、杀戮等行为的,有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整个群体走向衰亡。“人性本来就很朴实的”这点没有错,但这种朴实里原本就有善有恶,有合作有分裂。这些善恶的种子,慢慢长大,就变成了各种团体和团体的斗争。人类社会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可能也是另一种“道法自然”。
救世太难,圣人太难,非我辈可企及,我个人读经有点自己的收获即可——可谓是“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我对于本章的理解:
内心越是了解雄强钢硬的厉害,外在越应该做到柔软而宁静,像溪水一样至清至柔至下。内心越是有光明和信念,外在就越不在乎别人黑自己,这就是能做领导的关键。内在越是懂得自己的荣誉所在,外在就越不在乎别人的羞辱,就像善于处下的山谷一样。归于至朴,就可以守住德行。这一段,我觉的跟前文十三章的“宠辱若惊”遥相呼应。那一段讲反面,这一段讲正面,如何能做到“宠辱不惊”“常 德 乃 足”呢?就是老子说的这些“知 其 雄 , 守 其 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用现在语言说,就是一个人只有内心足够自信自强自足,才会不在乎那些外在的荣辱和挫折呢。
道德经28章原文和译文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原文及译文如下:
原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译文:知道雄的道理,却不与人争雄,反甘心守雌的一方,犹如天下的溪壑,必然众流归注,得到天下人的归服。既能得天下人的归服,他所承受的道,自然也不会离散。不但如此,他更能回返原有的赤子之心,以达纯真的境界。
知道光明的一面,却不与人争光明,而甘居黑暗,才能为天下作榜样。既能为天下人的典范,德行自无错失。不但如此,他更可归于无极,而回归道体。知道光荣的一面,却不与人争光荣,而甘居耻辱,才可得天下人的归服。
能使天下人归服,德行才算充足。不但如此,他更返朴归真,与道体合而为一。但是,万物变化不息,这种状态并不能长保,终有朴散为器的时候,而证道的圣人,仍能以浑朴的原则,来设官分制,做到“无为而治”。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原文及译文
知其雄①,守其雌②,为天下溪③。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④。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⑤,为天下式,常德不忒⑥,复归于无极⑦。知其荣⑧,守其辱⑨,为天下谷⑩。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⑾。朴散则为器⑿,圣人用之,则为官长⒀,故大制不割⒁。
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甘愿作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
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
朴素本初的东西经制作而成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朴,则为百官之长,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可分割的。
《道德经新译》第二十八章:以终为始 先成后为
《道德经新译》第二十八章(兵篇第一章)
以终为始 先成后为
(原第64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注解】
1、持:保持,把握,这里指维持好正常的状态。
2、其未兆易谋:兆,征兆,预兆。意为在危害还没有发生前,就做好准备。
3、其脆易泮:泮,散、解。物品脆弱就容易消解。指事物还没发生就被化解掉了。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毫末,细小的萌芽,此处指事物的基因。大树之形,在毫末时已完成。此句指做事之前的基因完整创造。
5、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累土,积累的泥土。九层之台,在起土前已有设计图。
6、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外的目的地,在起步时已完成,借指为导航设定。
7、几成:接近成功。
8、学不学:学别人不学的。
【释义】
防火甚于救火,安者易持,未发生前容易规避。如同太脆的容易破裂,太小的容易散发一样,要在事情未发生前做好准备,在显化之前先在意识中完成创造。大树之形,在“毫末(基因)”之中已成;九层亭台,在起土之前已定(设计图);千里之外的目的地,在起步时已完成(导航设定)。如果意识未完成先去做,会失败;就去争,会失去。所以圣人在意识内完成创造,所以不需自己亲手做而成。因不需要做,故不会失败,不会执著,不会失去。一般人做事往往都是在接近成功时失败了。如果从结果出发创造、从当下开始体验,就不会有失败的事。所以圣人不为己欲而为大家,不为己做而为众人做,别人学怎么做,圣人学怎么不做;别人学如何做好,圣人学没做好的经验和教训。用众人之学,避众人之过,自然显化,不需努力。
【释意】
老子认为兵法最高的境界是天下无敌。天下无敌蕴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内在没有敌人,不树敌;另一方面是自己足够强大,别人不敢与你为敌。这一章,老子是站在道性中讲兵法,所以兼顾双重角色:我是被攻方如何做;我是攻方如何做。以道用兵,取敌于无形。用兵的第一条原则是用兵之前已知立于不败之地。运用到投资领域就是先保证不亏本再考虑赚钱;用兵方面先保证不败,再考虑战胜。所以要对外就先安内和强内,安内是消除掉内在的隐患与不安,强内是提升内在的意识和能力。做好了这些,才可以“其未兆易谋”去对外,就是说在敌人未发现征兆之时就出手。
有道之人用兵,所有可能发生的问题在没出问题之前就已经决定好。防火胜于救火,防患于未然,此时投入少、收益大,即可做到慈和俭,福中已避祸,故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可以尽情去体验。
如何提前避祸?此章讲的是DNA创造过程中提前将局布好,才能形成坚固的堡垒,否则“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种子在土里,是潜龙勿用的阶段。“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在外人眼里圣人貌似无为,实际上已经提前准备好。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三种力量无论来自何处,都会有相应的解决方案,因为圣人胸有成竹,故无败。
《道德经新译》第二十七章(民篇第九章)
大成若缺 天下清净
(原第45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清净为天下正。
【注解】
1、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成,善、完美;弊,疲惫,衰竭。最完美的事物,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此句引申理解为,有缺才会与周边的人来交换,人与人的交流与合一就在“缺”中产生了。
2、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冲,通“盅”,空虚;穷,穷尽。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
3、大直若屈:屈,弯曲。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屈是策略,直是结果。
4、大巧若拙:若拙,指还原于自然。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
5、大辩若讷:讷,不善言辞。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不用言语,而是通过结果、实相来辩,通过“所是”来直达,直接呈现各自的水平。频率不对应的人无需辩,可以通过生命实相来回应。大辩消耗能量、消耗时间,而且并没有得到想要的回报。这里和“大美不言”异曲同工。
6、正:回归本位。
【释义】
无缺,则无用。一个人太圆满、太完美,则不需要他人,他人也无法用你。故圣人明了自己的缺,并通过他人来补自己的不足,则不会疲惫和衰竭。所以正直的力量是看不见的,因一切外在力量皆可为你所用,故不穷。正真坚定目标方向的人,不受外在阻碍限制。曲而避之,直达目标。真正的巧妙与拙浑然一体,看不出人为的痕迹。真正的真理之音在行动中自然检验出,而不在言语辩解中。所以,内在的品性意识重要过外在的语言行动,而冷静的心胜过急躁的动作。只有保持内在心的平和,一切自然遂心而来。
【释意】
一般人都追求完美,总想以完美形象示人。因为在意完美,所以外在似乎完美,内在受伤,没办法随心所欲。只有像老子这样的真人会给人留点“缺”,这个缺无伤大雅,却给予了别人和你交流、互动和合作的基础。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有缺,都不是百分百万能的,这个缺是天留的,留给其他事物以机会。大成若缺代表着有缺才会与周边的人来交换,人与人的交流与合一就产生了。圣人做事,只做大局,当大局已定,大局之中的小局已经不是成败的关键。所以,圣人总是把握好自己,给自己留有余力,并给他人留有余地。所以,“大盈若冲”,给人无限机会。因有自知之明,所以不辩,若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