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古人说:鸡有“五德”,你知道吗?
- 2、鸡之五德
- 3、鸡有五德,指哪五德?
- 4、鸡有五德文言文翻译
古人说:鸡有“五德”,你知道吗?
在我国古代,鸡被冠以“德禽”的美名。清陈淏子《花镜》说:“鸡,一名德禽。”
鸡有五德,最早见于西汉时期韩婴所著《韩诗外传》:
君独不见夫鸡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
文、武、勇、仁、信五德中的前两德源于鸡的形象与身体结构,后面的三种美德则与鸡的生活习性相关。
文德,指礼乐教化。在鸡的身上,红红的鸡冠高耸,就像人戴冠,给人以文质彬彬的感觉,鸡也因此获得了“戴冠郎”的别称(《事物异名》)。在我国古代的很多艺术作品中,人们喜欢将雄鸡与鸡冠花联系在一起,即冠与官谐音,取谐音“官上加官”之意,成为旧时长期流行的吉祥图。
就是五德之禽
武德,指鸡搏斗时的武力凭借。雄鸡双腿之后有一个突出如脚趾的部分,叫做“距”,相斗时可以之为武器,这种得天独厚的身体结构成就了鸡的武德。
勇德,即面对强敌勇敢地与之搏斗的品德。雄鸡好斗,古人也借以表现自己的勇猛,孔子的学生子路是一位“好勇力,志伉直”的人,常戴一顶鸡冠帽以示勇力过人。鸡这种勇猛果敢的精神被古人赋予驱邪之意,美化成了辟邪符号。如南朝《荆楚岁时记》关于正月初一风俗画的记载:“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又如甘肃嘉峪关魏晋时的壁画墓,墓道拱券门上方,两块竖砖状似门阙,左有鸡首人身图,右是牛首人身图,鸡与牛的精灵左右把守门户,万邪不入。雄鸡的神经系统有如弓弦,被雄性激素拉得满满的,因此,它好勇斗狠、争强好胜。鸡的勇、武两种德行也被古人开发利用,成为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并且一直流传至今,这就是斗鸡。
仁德,是儒家治国平天下追求的最高准则。在动物中,鸡家族之间的挚爱,堪称楷模。鸡见食物不独自占有,而是呼唤同类一同啄食,公鸡找到虫子后,会“咯咯咯”地呼唤母鸡前来享用,自己却乐不可支地扑闪着翅膀;母鸡对自己的一群子女关怀备至,常常叨着小虫或米粒送到小鸡跟前,“咕咕咕”叫着看着鸡崽吃食。这被古人视为“仁”的体现。
信德,即守信用、诚实不欺,雄鸡每天按时报晓,这就是“信”的表现。雄鸡司晨,守夜有时,因而古代帝王“以鸡为侯”。几千年来,鸡啼晨打鸣,以自己的方式介入人间生活,伴随着中华民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传统习俗,从“鸡声茅店月”到“鸡窗夜开卷”,寒暑往来,与我们的劳动、学习和生活相随相伴,乐此不疲。《韩非子·扬权》:“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鸡按时而鸣的特点,被人们所利用。在尚无计时器的时代,那喔喔啼声伴着人们日出而作,成为昼与夜之间重要的时间刻度。《诗经》录有郑国民歌《女曰鸡鸣》,开篇道:“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妻子说:鸡已经叫了。丈夫说:天还没亮呢。
一日之计在于晨。丈夫说要去射雁;妻子说,你射雁,我烹雁,佳肴正可佐酒。这不正是由鸡鸣所奏响的新一天生活的前奏曲吗?
鸡啼是社会公共生活的时钟。《诗经》还收有齐国民歌《鸡鸣》,表现鸡叫时分的夫妻对话,反映的内容更具有社会性。妻子说:“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她是国君的妻子,她说:鸡已经叫了,来上朝的人很多了。那个作为一国之君的男人却恋床不起:“匪鸡则鸣,苍蝇之声。”他装傻充愣,硬是把雄鸡喔喔说成苍蝇嗡嗡。这首民歌反映了在计时器尚不发达的古代,鸡啼作为时间刻度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雄鸡天天报晓,准时唤醒人们起床。鸡这种守时报时的美德,赢得了人们的赞誉,鸡也因此获得了“时夜”(《庄子·齐物论》)、“司晨”(《周礼·春官》订义)、“烛夜”(《古今注》)、“知时畜”(《尔雅·释畜》疏)、“窗禽”、“司晨郎”(《事物异名》)、“长鸣都尉”(《清异录》)等别称,也享有农历正月初一谓之“鸡日”的美名。雄鸡为何能这样守信报晓呢?科学告诉我们,在雄鸡的大脑与小脑之间,有一个松果体,能分泌出对光线特别敏感的褪黑激素,当鸡受到晨曦刺激时,褪黑激素停止分泌,雄鸡醒来,即啼鸣报晓。
鸡有五德之说,与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虽然中国古代有礼、义、廉、耻、孝、悌、忠、信八字准则,但影响更广泛的还是仁、义、礼、智、信五德。
社会上德行很多,归纳为五种,是因为这种归纳与五行学说挂了钩。所谓鸡有五德,虽然此五德非彼五德,但它们的文化背景是相同的。
五行之说最早见于《尚书·洪范》。周武王兴义军灭商纣之后,向箕子咨询治国的常理,箕子讲的第一条,即是:“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五种物质构成宇宙万物,它们相生相克,使得天地间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五行之说影响深远,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源泉,也是古代政治、思想、风俗的重要基石。正如顾颉刚《汉代学术史略》所言,“五行之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与其作用统辖时令、方向、神灵、音律、服色、食物、臭味、道德等等,以至于帝王的系统和国家的制度。”①顾颉刚所提及的五行统辖之“道德”,便是五德。
鸡的“五德”是古人赋予动物的一种精神寄托,十二生肖中只有鸡能得此殊荣,但在动物世界中,却非仅此一例。以五律之说描绘动物,这一思路在《山海经》中已能见到,该书《南山经》讲到凤凰时写到:“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指胸)文曰仁,腹文曰信”。凤的德、义、礼、仁、信五德与鸡的五德有些出入。鸡之五德着眼于习性,而凤之五德则着眼于其美丽的羽色。古人将大雁的习性也归纳为五德。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一百一十回“燕青秋林渡射雁”中,宋江发了一通议论:“此禽仁、义、礼、智、信五常俱备:空中遥见死雁,尽有哀鸣之意,失伴孤雁,并无侵犯,此为仁也;一雌一雄,死而不配,此为义也;依次而飞,不越前后,此为礼也;预避鹰雕,衔芦过关,此为智也;秋南春北,不约而来,此为信也。此禽五常足备之物,岂忍害之?”雁的五德,虽不同于鸡,但比附思路却是如出一辙。此外,晋代陆云《寒蝉赋》讲蝉有“文、清、廉、俭、信”五德。在古人的精神世界中,除动物外,玉也具有高尚的品德,《诗经·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礼记·聘义》中孔子总结出了玉的十一个美德:“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在《论语·学而》中还讲到人也有五德,即温、良、恭、俭、让。
鸡有五德,凤、雁、蝉亦有五德,玉有十一德,似乎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人类都想为其总结出可供人类借鉴的品德。鸡的五德,是由人揣摩归纳出来的,体现了人们的道德理想。夸鸡有五德,实际上是希望在人类社会里这些美好的德行也能得到弘扬。鸡是“五德之禽”,有诗赞曰:“意在五更初,幽幽潜五德;瞻顾候明时,东方有精色。”
而在当今,鸡有了“八德”之谓。我国前商业部长胡平曾在商业外贸公司总结大会上,讲起鸡的八个“美德”。第一,鸡是守时的。公鸡报晓,天一亮就叫,从不误时,我们搞市场经济,节奏就要快,履行合同要守时守信。第二,中国传统的土鸡是自己找食吃,是市场调节;而洋鸡是工厂化饲料,什么时候喂水,什么时候吃饭,都是固定的,是计划调节。所以土鸡比洋鸡高明,且味道鲜美。第三,鸡会互相争斗。斗鸡敢于拼搏,因此竞争非常厉害。我们应该提倡这种优胜劣汰的精神。第四,鸡会下蛋。老母鸡下蛋、孵小鸡,一孵一大群。搞公司,就要像母鸡下蛋、孵小鸡一样,发展起来,就是一大群,发展集团公司。第五,鸡是会飞的,虽然鸡飞得不高,但它总是在争取属于自己的、更高的空间,生意才能越做越火。
第六,鸡是很美的,雄鸡有红红的鸡冠,丰满的羽毛,鲜艳的色彩,母鸡也很美,小鸡更可爱,鸡就是上了餐桌,其味道也是很美的。犹如做生意,要树立美好品牌,有好口碑,发挥自身优势,争占市场稳操胜券就更有感召力。第七,鸡本身是最省的。从粮食转化为肉食品来看,养鸡投入少,产出多,我们做生意的人也应当具有这种精神,精打细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要力争丰硕的成果。第八,鸡比较“谦虚”,鸡就是鸡,它从来不想当凤凰,把自己的位置摆得很正。我们在做买卖的时候,也要心中有数,这是定位、定格的问题。不要一拍脑袋忘乎所以,既要不失时机创新开拓,积极进取,还应注意不要脱离自身条件和客观需求,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求真务实,稳妥发展。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弘扬“鸡文化”的一种时代阐释。
(文章来至于网络)
鸡之五德
鸡之五德
丁酉写鸡 浮想联翩,就这么睁眼闭眼几度春秋,如今再睁眼,大半辈子过去了。一个甲子,痴长60,检点平生,大江东去,无论如何我和我的生肖总是有那么令人感慨的联系。
鸡,被我们的老祖宗称为德禽肯定是有道理的。《韩诗外传》论鸡曰:“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时不失者,信也。”,寄托着古人对人德的期盼。想想自己生活经历对鸡对人不经意的观察,这鸡的五德绝不是浪得虚名的。而对人,人们誉德好像就比较谨慎了。比如。称赞一位大师泰斗也就是用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好像称呼某一位宗教界人士才会用,高僧大德。像同时受海峡两岸信众景仰的台湾佛光山的星云和尚。
我,一个属鸡的凡夫俗子有没有为鸡德添点光加点彩呢?还真是有点儿戚戚然惶惶然呢!看来孔老夫子自省的道德基因还是存在于我的细胞里的。于是自忖道:戴冠即为文。中国的传统戴冠冕是成人之礼,头上有了帽子头发束起来了,那你就得像个人样了,知书达理了。我怎么样呢?经历是有,文凭是有,职称是有,称得上戴冠吗?宣传教育三十余年,基层小队十几年的技术人员,传道授业解惑摇旗呐喊喉舌,至少不缺德罢。见食相呼仁者,也就是扶困济贫尊师重孝江湖义气,这大概是我骨子里的东西,应该可以。而武勇者,就不大好说,标准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不能说总是好脾气,上来驴劲踢错咬错不是地方的也不是没有。老好和上司作对。虽然做不到为人为正义两肋插刀见义勇为但是对朋友背后使拌儿反插一刀的事儿是绝对不会干的。不过能够做到耕云钓月,俯视五候与具有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勇气。想来也不会玷污这两字。
对自己的属相特殊感兴趣,确确实实是因为我习惯鸡的姿态声音行为特别是德性。鸡对于我华夏民族而言,其联系是太紧密了。诗经中有风雨如晦,鸡鸣不己的记载,老子也有鸡犬之声相闻的描写,可见其历史的悠久。有个诗句令我神往,人家在何处,云外一声鸡。汉末的曹操用千里无鸡鸣,来形容黄巾战乱之后的凄惨。东晋的陶渊明则用鸡鸣桑树颠的农家景象来表达他归田园居的喜悦。可见鸡与人类生活的密切。更进一步的是,鸡的那种黎明报晓特性一直为人称道。李贺称雄鸡一唱天下白,王安石则闻道鸡鸣见日升。诗人们如此颂扬这种特点,想必是那到时即啼,万古不变的行为蕴含着形而上的哲理。孔子便认为形上为道,形下为器。所以赞美了鸡,便是赞美了道,也赞美了君子。 多年以前,因为小儿的片时欢愉,在农妇宽而扁的笸筐里,挑买了一只嫩黄的鸡仔,起名为黄小白。据说,鸡雏破壳,会本能地跟随第一眼所见的活动物体,果不其然,人一走动,小鸡即刻跟上,跟不上时,便扇动两只短翅助力,偶不小心,滑一大跤,样子滑稽,惹人莞尔。黄小白长速惊人,只消几个星期,黄绒褪去,白羽出现,更是在两肋抽出数根硬毛,笨鸡面目初显。 不出所料,儿子的三分钟热度早就转移,照料小鸡的差事,自然落在我这个属鸡人的身上。好在黄小白并不娇贵,伺候不难。数月辛劳,黄小白越长越大,头冠赤红,目光炯炯,通身雪白,昂直颈子可及人腰,顾盼自雄。脚爪大而有力,翅膀硬而宽阔,不但登堂入室,而且上房揭瓦,好几次不满主人施食,纵身跳上歺桌,弄得碗倒盏翻。更要命的是开始报晓,扬起羽翼,立定双足,初啼稍有怯意,很快字正腔圆,声震四邻。 家鸡家鸡,没成想神仙世界竟也有它的地位。李白的空中闻天鸡,想必不是凡禽。而一本《西游记》内多少妖魔精怪,飞禽走兽.花木鱼虫,连农家的宝贝.生肖列位的牛都有份,惟独没有妖鸡。鸡反而是神,两度下界帮助了唐僧师徒。一次是天下无敌手,连如来佛都对之没奈何的蝎子精,被下凡现出原形的昂日星官一一双冠大公鸡仅仅啼鸣几声,立马僵硬而死。另一次是蜈公精,被毗蓝菩萨,乃昴日星官之母,用一枚绣花针降服。可见在吴承恩先生的心目中,鸡有着不凡的地位,估计他老人家和我是一个属性吧?但愿!
鸡有五德传承公认。社会发展至今文明本该大进步,对于可爱的鸡的德名,却走到了另一面儿。不知从何时起,鸡被污名化了,专指一种不太名誉的职业。据《词语汇释》所言,鸡指妓,来源于香港,估计和他们的粤语发音有关。于是鸡就躺枪了。鸡窦指妓院,鸡头指拉皮条的人,野鸡是私娼,小姐即是鸡,鸡招你惹你啦?污名俚称竟然一统天下了。 值此鸡年之际,鸡之五德应该发扬光大,鸡之污名应该清除污染,正本清源清明世界,闻鸡起舞,奋发作为,岂不快哉?
鸡有五德,指哪五德?
鸡有五德:归纳为文、武、勇、仁、信“五德”。
头戴冠者——文也;
足搏距者——武也;
敌在前敢斗者——勇也;
见食相呼者——仁也;
守夜不失时者——信也。“鸡有五德”,语出汉代韩婴所作《韩诗外传》。文曰:“鸡有五德:首戴冠,文也;足搏距,武也;敌敢斗,勇也;见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信也。”
一德文也:头顶红冠,鲜亮吉祥。公鸡华冠高耸,火红艳丽。古代以此比喻文星高照,必获官帽,寓意鸿运当头,青云直上步步高。因为“公鸡(会)鸣叫”,取其汉字谐音相关之义则是“功名”,以示祝福对方一定获得官职而“功名显赫”。
二德武也:脚踏斗距,虎步生风。是英勇刚强的象征。传说,古代家居王屋山的刘生,炎热盛夏与妻赵氏纳凉于庭院之中,突然一只公鸡振翅飞入赵氏怀中,其妻从此竟身怀六甲,生下男婴。刘生为爱子取名“武周”。日后,曾事朝廷,骁勇善战,屡建大功。因此,流行于我国民间的“斗鸡纹图”便成了“英勇威武”的代名词,“公鸡”便是“武将”的符号。
三德勇也:见敌应战,威武善斗。相传,桃都山上有一只大公鸡,名号“天鸡”。在“天鸡”两旁有两位守护神,一名“郁”,一名“垒”,手执苇索若遇不祥之物,奋勇迎敌,擒拿不祥之物并将其杀灭。后世沿用此法刻制两位桃人立于门旁,用公鸡羽毛放置索中,系于门环之上。其用意即源于“勇敢者的化身”的传说。有时在民间还可以看到大门上画有一只大公鸡,也是祈福驱邪之意。
四德仁也:遇食分享,共品美餐。传说,公鸡乃是玉衡星的化身,是阳气的象征。每当捕捉猎物或有食物,决不会独个吞食而不顾后来者。
五德信也:守信按点,唱时报晓。民间传说,在桃都山上长有一棵参天大桃木,盘曲三千里,桃木上屹立一只大公鸡,名叫“天鸡”。每当“日神”出巡,金光四射,照耀着大桃木,此时,“天鸡”唱晓,普天之下男女老幼起床更衣,各就各位,开始新的一天的劳作。从此,便有了“天鸡报晓天下知”的传说。
鸡有五德文言文翻译
1. 鸡有五德是指哪五德,请解释
是:文、武、勇、仁、信
出自:汉文帝时期的博士韩婴在所著的《韩诗外传》。
原文:
“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时不失者,信也。”
译文:
首先,鸡头顶有冠,很像古代男子成人礼之后头上戴的帽子,所以,鸡其实文质彬彬,此谓“文”德也。
其次,鸡好斗,从古至今,不乏斗鸡者,它们的爪子后面那个支起来的叉很像古代的一种兵器,所以鸡“尚武”,此谓“武”德也。
再次,因为鸡不但好斗,而且还“临阵不乱,临敌果敢”。所以,很多古代人一直戴鸡冠状的帽子,以此来证明自己是个勇士,此谓“勇”德也。
此外,养过鸡的人都了解,鸡不吃独食,主人抛洒食物之后它们总是互相喊叫招呼,一起去吃,这种讲究仁义道德的行为称为“仁”德。
最后,公鸡天天准时报晓,他们信守诺言,坚持到底的品德是为“信”德也。
扩展资料
鸡有五德之说,与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虽然中国古代有礼、义、廉、耻、孝、悌、忠、信八字准则,但影响更广泛的还是仁、义、礼、智、信五德。
社会上德行很多,归纳为五种,是因为这种归纳与五行学说挂了钩。所谓鸡有五德,虽然此五德非彼五德,但它们的文化背景是相同的。
文、武、勇、仁、信“五德”,让鸡成为中国民间吉祥的化身,人们说它可以避邪,还可以吃掉各种毒虫,为人类除害。
所以,开年第一天民间以红纸剪鸡作窗花,而且把这天定为“鸡日”。
2. 鸡有五德是指哪五德,请解释
是:文、武、勇、仁、信 出自:汉文帝时期的博士韩婴在所著的《韩诗外传》。
原文: “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时不失者,信也。” 译文: 首先,鸡头顶有冠,很像古代男子成人礼之后头上戴的帽子,所以,鸡其实文质彬彬,此谓“文”德也。
其次,鸡好斗,从古至今,不乏斗鸡者,它们的爪子后面那个支起来的叉很像古代的一种兵器,所以鸡“尚武”,此谓“武”德也。 再次,因为鸡不但好斗,而且还“临阵不乱,临敌果敢”。
所以,很多古代人一直戴鸡冠状的帽子,以此来证明自己是个勇士,此谓“勇”德也。 此外,养过鸡的人都了解,鸡不吃独食,主人抛洒食物之后它们总是互相喊叫招呼,一起去吃,这种讲究仁义道德的行为称为“仁”德。
最后,公鸡天天准时报晓,他们信守诺言,坚持到底的品德是为“信”德也。 扩展资料 鸡有五德之说,与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虽然中国古代有礼、义、廉、耻、孝、悌、忠、信八字准则,但影响更广泛的还是仁、义、礼、智、信五德。 社会上德行很多,归纳为五种,是因为这种归纳与五行学说挂了钩。
所谓鸡有五德,虽然此五德非彼五德,但它们的文化背景是相同的。 文、武、勇、仁、信“五德”,让鸡成为中国民间吉祥的化身,人们说它可以避邪,还可以吃掉各种毒虫,为人类除害。
所以,开年第一天民间以红纸剪鸡作窗花,而且把这天定为“鸡日”。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并完成后面题目
小题1:A小题2:A小题3:B小题4:⑴(众鸡)拖拽(它)驱赶(它)使它出去,随后(又)争相回去啄食那些粟米。
⑵(众鸡)又为何已经来了却一起憎恶(那只)呼叫(它们)的鸡并且逼走它呢?⑶将用(它)来警醒我自己,并且可以把(它)作为世人的一面镜子。 小题1:试题分析:命:告诉。
小题2:试题分析:A.两句的“而”均表顺承。B.第一句的“者”,和“也”连用,表判断;第二句的“者”用于主语后表提顿。
C.第一句的“之”代词,指代截冠雄鸡;第二句的“之”动词,到。D.第一句的“乎”相当“于”,介词,表比较;第二句的“乎”词尾词,用于形容词后,相当于“地”。
小题3:试题分析:A.第一句是截冠雄鸡“慕侣”的行为。 C.第一句是截冠雄鸡的“悲声”,第二句是众鸡的忘恩负义。
D.第二句是众鸡逐利争食行为。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尽量要直译。
第一句中的 “而、之、已而”,第二句中的“奚为、恶、迫”,第三句中的“用(之)、警、鉴”,都可能是得分点,更要翻译准确。【参考译文】李翱来到零口的北部,有人养了二十二只鸡,七只公鸡,十五只母鸡,有的啄食有的饮水,且很亲近人。
我很喜欢它们,于是掏出粟米来丢到地上并唤它们。有一只公鸡,被人切断了鸡冠,(它)样子象是在寻找同伴,先向我走来,看见粟米便长声鸣叫,就象叫所有的鸡(来)。
所有的鸡听到声音就成群跑到有粟米的地方来,来到以后却都讨厌被切了鸡冠的公鸡并攻击它,啄着它的羽毛拉它,驱赶它离开。(赶走它)后就争着回来啄食粟米。
天将要黑了,二十一只鸡一起栖息在堂前的木柱子上。切了鸡冠的公鸡也来到这里,就象依恋伴侣一样,准备登上木柱子休息。
它仰头望着它们,它转着圈看它们,并且小声啼叫,然后大声啼叫,再伸着脖子发出喔咿的声音,它的声音甚是悲哀,后来就离开了。……我对此感到很惊异,说:“鸡,是被人在家里所豢养的,(却)具备五德。
首先是:见到食物呼唤伙伴,这是义。切了鸡冠的公鸡它是这样的。
那些鸡难道不是得益于它的呼唤而过来的吗?又为什么来了却厌恶它并驱赶它呢?这岂不是得它的利益而背叛它的情义吗?这不是抹杀它见食物呼唤伙伴的美德吗?还大家栖息在一起却不准它来做伴呢?”有的人告诉我说:“切了鸡冠的公鸡,是做客(外来)的鸡,我东边的邻里村夫姓陈的家的鸡。它的母鸡死了,姓陈的(将它)放到我这群鸡里来一起养。
(它)勇敢并且很能斗,家里的六只公鸡没有敢单独和它较量的。因此它们全都讨厌它并不和它一起吃食一起栖息;它虽然能斗并且勇敢,也无法战胜它们大家,所以常常独处的。
但是见到食物不曾先吃而不长声鸣叫呼唤它们,它们大家虽然由于是它召唤来的,到了后反而驱逐它。原来也是这样的。
切了鸡冠的公鸡虽然没有得到礼遇,但是它的行为没有改变过。” 我听了以后,惘然感叹并且伤感地认为:“家禽鸟类是小动物啊,它们当中也有禀赋优良的美德的,讲德义并且有操守。
外来的鸡有义有勇超过大家,大家都嫉妒并且不和它结成伙伴,更何况是在人之间呢?何况是在朋友之间呢?由此观察天地之间的鬼神禽兽等万物的演变情况和状态,哪个可以逃出这种情形呢?”我心里为它伤感,就为它写传记,用来警示我自己,也可以作为世人的借鉴。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9.D 10.D 11.C 12.(1)麟德初年,刘祥道上表称赞他的才干,以高名次对策及第。
还没到二十岁,就授为朝散郎。 (2)先磨好几升墨,然后痛快饮酒,躺下拉过被子蒙面大睡,醒来后,提笔就写成,一个字也不需改动。
【解析】 9.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断句。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
断句的前提:多读文段,增强语感。同时还要关注一些断句的标志,正确断句为: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断句抓住虚词“之”。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把握情况。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分类积累记忆。
C项中①②为结构助词,的;③代词,他的,即王勃的;④代词,他的,即曹元的。D项①连词,来;②连词,因为;③连词,来;④连词,表修饰,不译。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特殊句式。C项与例句都是被动句,A项为定语后置句,D项为宾语前置句,D项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2.“为”“为……所”表被动。
如:“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3.“受”“受。
于”表被动。
如:“受制于人。”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解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题中重点词语(1)“表” “及冠” “授”(2)“则”“引”“援” “不易”。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王勃,字子安,太原人,王通的孙儿。
王勃六岁时就擅长辞章。麟德初年,刘祥道上表称赞他的才干,以高名次对策及第。
还没到二十岁,就授为朝散郎。沛王又把他招入府中做修撰。
当时诸王斗鸡,王勃开玩笑写了篇檄文给英王的鸡。高宗知道了很生气,将他赶出沛王府。
王勃被罢官后,客居剑南,登山望远,很感慨地想起诸葛亮的功业,写诗表达情思。又曾经隐藏了一个犯了死罪的官奴,怕事情败露,就把这个官奴杀了。
事情被发觉该处死,正赶上大赦就只除名。父亲王福畤因为受牵连被贬为交趾县令。
王勃前往探望,路过南昌。当时都督阎公新修成滕王阁,九月九日,大宴宾客,准备让他的女婿写篇记,来夸耀这一盛事。
王勃到此拜见阎公,阎公知道他的才华,就请他来作记。王勃欣然对客提笔,一会儿就写成了,还不加修改,满座宾客大为惊奇。
酒酣辞别,阎公赠送他一百匹缣,他就扬帆离去。到了炎方,船没入大海,王勃被淹死,当时是二十七岁。
王勃诗文华丽,请他作文的人很多,家里堆满了帛。靠心织来穿衣,靠笔耕来饮食,但也不用苦心思索。
先磨好几升墨,然后痛快饮酒,躺下拉过被子蒙面大睡,醒来后,提笔就写成,一个字也不需改动,人们称之为“腹稿”。他曾说做儿子的不能不懂点医,当时长安有个叫曹元的有秘方,王勃把他的本领统统学到手。
又因为虢州多产药草,王勃请求去虢州做参军。他倚仗有才欺凌人家,同事们都很讨厌他。
他留下集子三十卷和《舟中纂序》五卷,如今在世上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