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几几年11月17日,清政府废除原有军府制
- 2、清朝政府是怎么统治边疆地区的?进行五方面的综合管理!-趣历史网
- 3、晚清边疆行省设立的历史背景?
- 4、在军复制的体系下清政府依据因地制宜因俗施治的原则建立起什么等不同的管理模?
- 5、新疆省与哪一年设立?它设立的意义是什么??
- 6、几几年11月17日清政府废除原有军府制
几几年11月17日,清政府废除原有军府制
1884年年11月17日,清政府废除原有军府制。根据查询公开信息显示,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废除原有军统政的军府制和军政合一的札萨克制以及带有封建领主制性质的伯克制等藩部统治制度。
清朝政府是怎么统治边疆地区的?进行五方面的综合管理!-趣历史网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清朝对边疆的统治手段,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清朝对少数民族所居住的边疆地区的管理十分成功,周总理曾说:“清代以前,不管是明、宋、唐、汉各朝,都没有清朝那样统一。”清朝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实行改土归流,对蒙古、东北、西北边疆地区的统治和管理采取如下措施。
一、设军事行政机构管辖
清朝对这些地方的统治、管理与一般行省不同,不设督抚,都实行军府制,由将军率八旗驻防。
东北是清朝龙兴之地,而沙俄在顺治、康熙朝就曾把侵赂的触角伸到黑龙江流域,清朝统治者对这里十分重视,在这里实行军府制,分设盛京将军、吉林将军和黑龙江将军,兼军政和民政两个方面。多处筑城,设立总管和副都统,驻有重兵4万,而内地各省驻防仅16000人。
内外蒙古实行盟旗制度。这种制度首先在内蒙古实行,后来推行到外蒙古、新疆、青海等蒙古族居住地区。旗制有似八旗制度,是政权组织又是军事组织和社会组织。盟由数旗组成。每旗由清廷从本旗王公、台吉或塔布囊内任命旗长一人掌管旗务、再加上协理台吉2—3人协办旗务。此外还设管旗章京一人统管一旗之事,副章京一至二人分管一旗之事。内外蒙古同时也实行军府制。内蒙古设察哈尔都统、热河都统、绥远城将军,外蒙古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和科布多参赞大臣。绥远、张家口驻兵2万多,畿辅、热河及陵寝围场驻兵1.7万。
西北地区的新疆行政因民族杂居,故行政制度不一,乌鲁木齐、巴里冲等地实行郡县制,蒙古族住的地方实行盟旗制,天山南路实行伯克制。整个西北地区也实行军府制,设伊犁将军,西北驻防八旗兵18000人。
清朝从皇太极时起就设有管理蒙古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蒙古衙门,祟德三年改名为理藩院。顺治朝后此院仍然存在,职能扩大到回部和诸藩部。“制爵禄,定朝会,正刑罚,控驭抚绥,以固邦翰。”
二、利用宗教,实行政教合一
蒙古盛行喇嘛教,统治者利用该教进行统治,实行政教合一。清朝政府本着“修其教不易其俗”的原则,顺应他们的习俗,在蒙古地区大建寺庙,免除喇嘛的赋税差役,给活佛和上层喇嘛封号、特权,封赐4大喇嘛教首领,分别主持卫藏、漠南和漠北的宗教事务。
三、设置军事哨所
东北、蒙古、新疆沿国境线内设置卡伦哨所,派遣官兵瞭望、戍守。分三类:“常设卡伦”,士兵长驻,“移设卡伦”和“添设卡伦”则根据季节的冷暖移动,“添设卡伦”,暖则设,冷则撤。
四、设立驿站
清政府在东北、西北和西藏地区都建立了驿站,传递文书,为尽快了解边疆情况,及时向这些地区传达上谕提供了方便。此外释站也可以供运输军饷、武器的人员、车马休息、住宿,保证平叛的需要。
五、恩威并用
所谓恩威并用就是镇压少数目族的割据和反叛,而以恩德拉拢其上层。平定噶尔丹的叛乱,平定策妄阿拉布坦叛乱,平定西藏珠尔墨特叛乱等为施威;结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封爵,给予丰厚俸禄,娶蒙古贵族女儿为妃子,让他们到北京或避暑山庄觐见皇帝都是施恩笼络。
清政府通过以上这些措施有效巩固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晚清边疆行省设立的历史背景?
19世纪末,清政府外受西方列强的联军进犯,相继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内受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国家实力大大减弱,对新疆等西部疆域无力顾及,导致其相继被沙俄和他国蚕食、占领。本文着重分析了清朝前后新疆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并阐述了新疆建省的意义。
关键词:清代 军府制 新疆建省
新疆自西汉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以来,无论是在中央政府无比强大的汉唐元明时期,还是在控制力相对较弱的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中央政府对新疆的统治基本上实行的都是军府制,完全有别于中原地区实行的郡县制。清朝建立以来,新疆地区依然沿袭着军府制,这一制度在清政府统治新疆之初发挥了巨大作用。
19世纪中叶,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政府外有西方列强的步步紧逼,内有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的困扰,国家实力大为削弱,西部边陲的新疆也陷入农民起义和外敌侵占的动乱之中,外国侵略者阿古柏一度占领了除伊犁等地的新疆大部分领土。直到1877年年底,左宗棠率领的中国军民彻底驱逐了阿古柏匪帮,新疆收复战以胜利结束,新疆建省的呼声也日渐高涨。下面,笔者简要分析了新疆建省的历史背景和建省后的重大历史意义。
一、清代新疆建省的历史背景
1.新疆建省是内外部形势发展的需要
从外部环境来看,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北京条约》和《中法北京条约》。与此同时,沙俄以武力相威胁,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除了侵吞中国东北大片领土之外,沙俄还规定了中俄西部边界的勘界点和大致走向。1864年,沙俄威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鲸吞中国西部边疆地区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881年,沙俄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侵占了西北边疆七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短短二十年间,沙俄就侵占了新疆五十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新疆大片领土被侵占,既是清政府昏庸无能的体现,又充分暴露了清政府对新疆行政体制管理较松散的弊端,所以新疆建省已刻不容缓。
从内部来看,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以及之后的陕甘回民起义,极大地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地位。受其影响,新疆的库车、伊犁等地也先后爆发农民起义,清朝在新疆各地的统治机构基本瓦解,新疆陷入空前的政局动荡之中。
1865年,中亚国家浩罕趁新疆内乱之际,派军官阿古柏率军入侵新疆,先后占领了新疆南北的大部分地区。在新疆面临严重的主权危机时,1875年,清政府委派
在军复制的体系下清政府依据因地制宜因俗施治的原则建立起什么等不同的管理模?
在军府制的体系下,清政府依据因地制宜、因俗施治的原则,建立起【州县制、伯克制、扎萨克制】等不同的管理模式。
州县制是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天下诸郡,改变存在近八百年的郡县制后施行的行政体制。伯克制是新疆维吾尔族地区历史上以“伯克”统领地方事务,具有封建领主制性质的统治制度。
扩展资料:
“伯克”为突厥语音译,意为“首长”、“王”、“头目”、“统治者”、“官吏”,后成为对新疆维吾尔族地方官吏或头人的称号。伯克原为世袭官职,一直延袭至和卓统治南疆时期。乾隆二十四年 (1759年),清朝平定和卓叛乱,统一新疆,任命维吾尔族原来官吏为各种伯克,管理各城事务。
后又废除世袭制,仿内地制度,给其加封三品至七品品级。并按品级高低给以一定数量的“养廉费”,土地和劳动力 (农奴) 及某些特权。对军功卓著者,豁免一切田赋、徭役,职位可世袭,甚至得到顶带花翎的待遇。
伯克中地位最高的为阿奇木伯克,管理城、村大小事务,职繁权重。伊沙噶伯克为其次,协助阿奇木伯克工作。以下还设有管理诸如田赋,租税,水利及园艺、匠役等手工业劳动,商务,民刑事务及社会治安,军事及交通,宗教与教育等诸务的各种伯克,各司其职,名目约30余种。
新疆省与哪一年设立?它设立的意义是什么??
清政府于1884年11月17日决定在新疆建立行省,1884年(光绪十年)11月19日,清政府颁发上谕,任命刘锦棠为新疆巡抚,魏光焘为新疆布政使,标志着新疆省的正式建立。 龚、魏的新疆建省之议并未得到清廷的重视,有超前意识的先行者总是孤独的,所谓曲高和寡,应者寥寥。龚自珍曾赋诗预言云:“五十年后言定验,苍茫六合此微官。”实践证明,龚自珍是一位极有远见的智者,他的建议最终在60多年后的1884年得到了实现。因为半个世纪后的中国和新疆,形势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建省的主张有了更为现实的需要,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和支持,清廷也不得不面对现实,改易祖宗成法。 总体来说,新疆建省与当时中国边疆面临的内忧外患密切相关。边疆危机下的“海防”与“塞防”之争,可以说是新疆建省的一个远因,在此不赘述。[15] 关于新疆建省更直接的动因,学者们从若干侧面进行了探究。有学者强调边疆危机对新疆建省的推动作用,认为自19世纪20年代起,清政府在西北地区遇到严重的边疆危机,内忧外患纷至沓来,既“显示出清王朝的腐朽,也暴露出其传统的边疆治理制度的严重弱点”,“迫使清政府对其边疆治理政策进行高速,对边疆行政管理制度加以改革”,新疆因此得以建省。[16]
另有学者也认为,19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初,新疆“出现的长达20年之久的疆土危机,是促成清政府在新疆设行省、改郡县的根本原因”[17]。 有学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新疆建省的原因:(1)清政府在新疆设立的军府制对地方行政不重视,无治民之官,又无统一的政府,各地王公伯克各行其是,对农牧民大肆盘剥勒索,加剧了清政府与各族人民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一种新的体制以改变新疆的地方行政管理;(2)新疆的地理位置和当时面临的形势也需要一种新的行政建制,来增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能力;(3)从清政府粉碎阿古柏侵略后的现状看,也迫切需要解决新疆的行政建制问题。[18] 有学者强调军府制的消极因素,认为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新疆生产的发展,旧的军府制度的弊病逐渐暴露出来,对外,军事力量渐趋衰弱,无力抵御外来侵略,在沙皇俄国、浩罕等对我国西北边疆的侵略中无所作为;对内,造成各地王公伯克势力的膨胀,占据大批土地和农奴,既阻碍着中央政令的推行,又阻碍着生产的发展。新疆建省问题由此摆到了清政府面前。[19] 有学者注意到新疆建省的内在动因,认为建省是“新疆与祖国内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长期交往的必然结果,是新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0]。此外,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汉人大批进入新疆,“使原来孤立的回疆社会文化发生了相当的变化”,种下了新疆建省的“因素”。[
几几年11月17日清政府废除原有军府制
1884年11月17日清政府废除原有军府制。根据相关历史公开显示:1884年11月17日,清政府废除原有军府制。在新疆地区建省,取名新疆,意为故土新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