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亭的拼音和组词语
亭的拼音:tíng。
亭的组词:亭亭 、亭午、 书亭、 话亭 、长亭 、亭子 、岗亭 、报亭 、邮亭。
部首亠部、部外笔画7画、总笔画9画。
五笔YPSJ、仓颉YRBN、郑码SJWA、四角00201。
结构上下、电码0080、区位4504、统一码4EAD。
1、有顶无墙,供休息用的建筑物,多建筑在路旁或花园里;凉亭。牡丹亭。
2、建筑得比较简单的小房子:书亭。邮亭。岗亭。
3、适中,均匀:亭匀。
4、正,当:亭午(正午,中午)。
相关组词:
亭亭玉立[tíng tíng yù lì]
形容体态修长的美女或挺拔秀丽的花木。
敬亭山[jìng tíng shān]
山名。位于安徽省宣城县北,为九华山支脉。山上旧有「敬亭」,相传为南齐谢朓吟咏之处。其东临句、宛二水,千岩万壑,为近郊名胜。
亭台楼阁[tíng tái lóu gé]
泛指多种供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亭亭[tíng tíng]
(书)(形)形容高耸:~白杨|翠柏~。同“婷婷”。
亭午[tíng wǔ]
正午;中午。
书亭[shū tíng]
销售书刊的像亭子样的小房子。
长亭[cháng tíng]
古时设在城外路旁的亭子,多作行人歇脚用,也是送行话别的地方:~送别。
亭子[tíng zi]
花园、公园或娱乐场所供游乐或休息的小建筑,有时为装饰性的。
岗亭[gǎng tíng]
值岗警卫的小屋或亭子。
邮亭[yóu tíng]
古代传递信件的人沿途休息的地方。
亭匀[tíng yún]
均匀,妥贴。指形体、节奏等均匀。
炉亭[lú tíng]
专供岁末或冬季安放火炉的亭子。
亭院[tíng yuàn]
造有凉亭﹑楼阁等建筑物的庭园或花园。
罗亭[luó tíng]
长篇小说。俄国屠格涅夫作于
山亭[shān tíng]
泥制风景建筑人物等小玩具的统称。
驿亭[yì tíng]
驿站所设的供行旅止息的处所。古时驿传有亭,故称。指管理驿亭的人。
亭怎么组词语拼音
亭组词:亭子
亭子的拼音:tíng zi
亭子基本解释:花园、公园或娱乐场所供游乐或休息的小建筑,有时为装饰性的在亭子中野餐凉亭,常建在花园或花园中的开敞的纳凉亭榭,常由柱子支承屋顶建造。
亭造句
1.小潋吃了一惊,赶忙抬头一看,不是别人,正是奶奶张氏,还有那个尼姑庵的庵主,她们两人正坐在不远处的一个亭子里,在乘凉吃西瓜。
2.不止县衙前,城乡各坊里厢也都有这两种惩恶扬善的亭子。
3.任远站定,往亭子望去,只见珊瑚作柱,玳瑁为梁,朱甍碧瓦,画栋雕梁,外观极为华丽,八角出檐欣长,檐上放置着几颗硕大的白色珍珠,在幽黑的潭底放射出温煦的白光。
4.广袤的山顶上除了一个落满雪花的亭子,就是一些染满霜雪的冬青,不过不远处的山阴里,却有一处茅草屋。
5.唯一让他能有丝欣慰的是,这不足五平米的亭子间里只有他一个人住。
亭怎么读
亭拼音:[tíng]
详细释义
1、亭子,一种有顶无墙一般只有一间的建筑物。多建在公园里:凉亭。
2、像亭子的小房:书亭。
3、古又同“渟”。
造句
1、圆通山上还有许多造型别致,风格独特的亭子,有重檐大方的“拥翠亭”,玲珑剔透的“来爽亭”以及“轰耳亭”、“明月亭”等。
2、亭台之间有一个怪怪的长廊,里面有很多算命的小亭子间。
3、二仙亭是—座完全用石头雕琢的亭子。
4、她扬起头,一瞬间,眼睛里射出两道灼亮的白光,直射在亭子里那块牌子上。
5、登上山顶的人都坐在山顶的亭子里歇乏呢.
6、春天的一个下午,我窝在哥伦比亚大学小小的亭子间里,正在批改期中作业,电话响了。
7、亭子的“波浪”形结构上安置了—系列精选的循环利用的牛奶箱。
8、她一直坐在亭子里,膝头搁着针线活儿,十指孜孜不辍地忙于针凿。
9、这也有一个迷人的茶社在水上面的亭子里.
10、为了祛除并阻止木制家具和亭子上有霉菌生长,可以在水桶里兑杯白醋、汤匙液体肥皂和一些热水。
11、在亭子里,旅客将把其机器可读护照或机器可读永久居民卡插入读卡机。
12、在亭子的外层上,牛奶箱里种植了特殊的麦冬属遮荫植物。
亭子的拼音
亭子的拼音是tíng zi。
亭子是一种中国传统建筑,多建于园林、佛寺、庙宇。盖在路旁或花园里供人休息,避雨,乘凉用的建筑物,面积较小,大多只有顶,没有墙。
亭子也是用来点缀园林景观的一种园林小品。
亭子的形式
亭,在古时候是供行人休息的地方。“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释名》) 园中之亭,应当是自然山水或村镇路边之亭的“再现”。水乡山村,道旁多设亭,供行人歇脚,有半山亭、路亭、半江亭等,由于园林作为艺术是仿自然的,所以许多园林都设亭。但正是由于园林是艺术,所以园中之亭是很讲究艺术形式的。
亭在园景中往往是个“亮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形式来说也就十分美而多样了。《园冶》中说,亭“造式无定,自三角、四角、五角、梅花、六角、横圭、八角到十字,随意合宜则制,惟地图可略式也。”这许多形式的亭,以因地制宜为原则,只要平面确定,其形式便基本确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