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铁事

登录

手足无措的意思(不知所措的意思)

wangsihai

本文目录一览:

手足无措是什么意思

【解释】: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出自】:《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翻译】:刑罚执行得不适当,老百姓就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示例】:正忧疑不定,忽报宋兵到了,惊得手足无措。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二回

【近义词】如坐针毡、束手无策

扩展资料:

近义词释义:

一、如坐针毡 [rúzuòzhēnzhān]

【解释】:像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出自】:《晋书·杜锡传》:“累迁太子中舍人。性亮直忠烈,屡谏愍怀太子,言辞恳切,太子患之。后置针着锡常所坐处毡中,刺之流血。”

【翻译】:屡经升迁任太子中舍人。性情耿直忠烈,屡次劝谏愍怀太子,言辞恳切,为太子担心忧虑。然后把针放在锡常常坐的毡中,刺的流血。

【示例】:却说三巧儿自丈夫出堂之后,如坐针毡,一闻得退衙,便迎住问个消息。◎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一

二、束手无策 [shùshǒuwúcè]

【解释】:策:办法。遇到问题,就象手被捆住一样,一点办法也没有。

【出自】:元·无名氏《宋季三朝政要》:“(秦)桧死而逆亮(金主完颜亮)南牧,孰不束手无策。”

【翻译】:(秦)秦桧死去而违背诸葛亮(金主完颜亮)南牧,谁不束手无策。

【示例】:梅_仁正在束手无策的时候,听了师爷的话说甚是中听,立刻照办。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五回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手足无措什么意思

手足无措(拼音:shǒu zú wú cuò)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论语·子路》。

手足无措指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常用于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在句中一般作谓语、状语、定语、补语。

成语故事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教育自己门下弟子很有办法,而在教育自己弟子的过程中也将他的政治主张传播于天下。有一回子路问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这名怎么正呢?”

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呀。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如果名分不能正确立定,那么,说出的话就不合理;如果说出的话不合理,那么,一桩桩国家大事就不可能依次完成;如果一桩桩国家大事不能依次完成,那么,保证事得其序的礼和人得其和的乐就不能倡导;如果礼乐不能倡导,礼无以安上,乐无以移风,那么,执行刑罚就不会准确恰当;如果执行刑罚不准确恰当,那么,老百姓就手足无措。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手足无措的意思解释

手足无措指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常用于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拼音:shǒuzúwúcuò)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论语·子路》“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在句中一般作谓语、状语、定语、补语。近义词:不知所措、惊慌失措,反义词:从容不迫、镇定自若。“手足无措”与“不知所措”意义相近,两者皆有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的含义,区别在于“手足无措”侧重于形容举动慌乱。而“不知所措”则是侧重于形容神情紧张,没有主意。

手足无措的意思

手足无措的意思是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手足无措 [ shǒu zú wú cuò ]

基本释义: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出处:春秋 孔子《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白话译文:刑罚执行得不适当,老百姓就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扩展资料:

1、近义词:

如坐针毡 [ rú zuò zhēn zhān ]

基本释义:好像坐在插了针的毡子上。形容心神不宁,坐立不安。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吉平只是大骂;王子服等四人面面相觑;如坐针毡。”

白话译文:吉平只是大骂,王子服等四人互相看着对方,坐立不安。

2、反义词:

不动声色 [ bù dòng shēng sè ]

基本释义:声:言谈;色:脸色。在紧急情况下,说话、神态仍跟平时一样没有变化。形容非常镇静。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他也不动声色,勤勤慎慎办他的公事。”

手足无措的意思是什么

手足无措的意思是指非常慌乱,不知怎么办才好。手足无措,汉语成语,拼音:shǒuzúwúcuò,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手足无措的的典故

《陈书·后主纪》:“自画冠既息,刻吏斯起,法令滋章,手足无措。”《礼记·仲尼燕居》:“子曰:‘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冶。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伥伥乎其何之?,譬如终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烛何见,若无礼,则手足无所错,耳目无所加,进退揖让无所制。

《论语·子路》:“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错:通“措”,安置。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有礼,否则,法令不能施行,老百姓会无所适从。

相关阅读

  • 宋朝的服装特点是什么
  • 生活新发现作文三年级
  • 快乐的校园生活作文30篇
  • 驰名的意思(驰名中外的意思)
  • 日本武士盔甲(日本武士盔甲威士忌)
  • 我喜欢读书作文300字
  • 京剧作文800字范文
  • 难忘的校园生活600字作文
  • 衷的组词(衷的组词和拼音字)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