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铁事

登录

说钓(说钓文言文翻译)

wangsihai

本文目录一览:

说钓 文言文的全文翻译

我在村中居住,平日赋闲,喜欢钓鱼游泳。我对钓鱼的门道并不精通,但也颇了解其中的乐趣。每逢初夏中秋时节,吃过早饭后,出门即可望见村中池塘,天气晴朗,蓝天绿水,波光泛然。我赶紧理好钓竿鱼线,带着提篮就出发了。到水塘边,找个水草很少的地方,投点鱼食下去吸引鱼儿游来,随后放置挂好饵料的鱼钩等候。

蹲在一旁细观浮子,等到浮子动作起来,急提竿,就能得到大鱼了。不久,浮子没有一点儿动静,我慢慢的牵引鱼线,但它仍旧没有动静。等到手脚都累了,把钓竿固定在岸边,我从旁四下观察,浮子一动不动得和先前一样。大概过了一会儿,那浮子才开始动了一动,提竿一看又没有鱼上钩。我说:“这是想偷吃鱼食的小鱼,大鱼就要来了。”

又过了一会儿,浮子又动了,跟前次浮子的动态不太一样,提竿钓到了一条鲫鱼,有四五寸长。我又想,既然有鱼来了,很快能钓到大鱼了吧。我站起身等候着,聚精会神,希望可以得到它。有时,才能钓上一条,但始终跟第一条差不多,没有出现大鱼。已经到中午了,肚子都饿了。

我很想回去吃饭,但都忍着不回去继续钓鱼,直到村里人吃完午饭到田头来,我才收竿,拎了鱼回家。到家后,妻儿都问,有无钓到鱼。我则拿篮子给他们看,一笑以对。午饭后,我仍然出去钓鱼,还去了别的池塘找钓鱼佳处。一直到天黑了才回家,收获也就跟上午差不多。

我有时在某个地方钓到条稍大的鱼,必定几次都还去该处钓鱼,但未曾能再钓到更多的鱼了,有时甚至一条都没有。我常怀疑是我的钓鱼技巧不熟稔,请教了经常钓鱼有经验的人,他们说也有类似的情况。

由此可以看出些道理来。我也曾在合适的时候考试求取功名,(那情形)与我现在这样钓鱼有什么区别呢?刚开始去有司衙署考试,就象看到了别人垂钓,就前住观瞧,蹲下注视一样;那些久试不中的,便如同钓了许久却无鱼上钩,那些有幸蒙学官赏识,乡试中举的人,就象钓了条小鱼;如果受吏部认可,朝廷点了天官,就是钓着了大鱼。我是那种学钓不久的人,还没有这般的境界。

但是大的欲望之上还有更大的,得到之后还有想得到的呀。那些能钓到大鱼的人(做大官的人)必须要煞费精神心存侥幸,忍受忙碌劳累,终尽一生也没有满意的时候,直到老死也不知罢休啊。想跟我现在那样到了日落而归,因一无所得而博取老婆孩子一笑,怎么可以呢?

钓鱼,是一件舒适的事情,是归隐的人喜欢做的事,它的情趣或许很像追求功名。但不必放那么多的得失心在上面,因为这不值得让人牵心挂肚,患得患失。我只是求得鱼而已,别无他求,这应该可以吧。

原文如下: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月,蚤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钓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钓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

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者也,鱼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

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见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蓝而一相笑也。乃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乃归,其得鱼与午前比。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余疑钧之不善,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嘻!此可以观矣。吾尝试求科第官禄于时矣,与吾之此钓有以异乎哉?其始之就试有司也,是望而往,蹲而视焉者也;其数试而不遇也,是久未得鱼者也;其幸而获于学官、乡举也,是得鱼之小者也;若其进于礼部,吏于天官,是得鱼之大,吾方数数钓而又未能有之者也。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休止,求如此之日暮归来而博妻孥之一笑,岂可得耶?

夫钓,适事也,隐者之所游也,其趣或类于求得。终焉少系于人之心者,不足可欲故也。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其可哉?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文中有几句话:“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休止。”是作者借钓鱼阐发的议论,也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他看透了世态,明白了得失,也明晓了得到与失去都不会给人带来满意。因为失去了就想得到,得到后更想得到,终身都要劳神与忍受艰辛,到死都不会停止,只能不满意地度完一生。而这样的道理仍有太多世人不知。

文章表明,作者的隐退是源于他早已看透世事,也体现了作者的智慧所在。

创作背景:

吴敏树(1805—1873),字本深,巴陵铜木半 湖(今岳阳县友爱乡)人,因有书斋建于故里南屏山,遂自号南屏,学者称南屏先生。他自幼才智超群,见者惊叹以为非常人。8岁入塾,拜乡儒秦石畲为师,受读《五经》、《四书》、《左传》、《国语》、《战国策》及《史记》、《汉书》等传记史书。

秦石畲通晓古今,推崇秦汉以来的古诗文,认为“俗师教人以八股为正业,而他艺皆名为杂学,此大谬也,人文无自而起矣!”吴敏树在这位良师的指导下,嗜好古文,“为文章力求岸异,刮去世俗之见”。

1832年(道光十二年),29岁的吴敏树乡试中举,1844年,朝廷挑选举人任官吏,吴敏树受命到浏阳县任教谕,因厌恶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涯,年余则称病告退。从此谢绝声华,不求仕进,家居诵弦,潜心于诗、古文之学,终成大器,成为中国木半 湖文派的创始人。

1868年(同治七年),吴敏树乘船沿江而下,游庐山、石钟山、大小孤山和杭州西湖等江南名胜后到达南京。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亲迎至府,尊为上客,曾的帅府幕僚,众多名流及才智之士,都争先与吴建交。曾国藩在题为《赠吴南屏》的诗中叹曰:“黄金可成河可塞,惟有好怀不易开”。大江南北的著名诗人,和诗者达300余人,海内传为“邰唱和诗”,金陵的诗会极盛一时。

吴敏树在家建有“听雨楼”,与其弟吴云松一起潜心研习文章,吟诗作赋,磨练文锋。他有时独骑毛驴,缓步行吟于洞庭湖畔,遇到相识的父老乡亲便系驴饮酒,并自谱小词为赠;有时则辗转于家乡的新墙河、大云山、相思山以及湘南的南岳等名胜之间,让文笔得山水之助。

他在弟弟去世后,又同堂弟吴士迈入居君山,在吴的“九江楼”前构筑“鹤茗堂”、“北渚亭”,常从家里驾舟载书,行90里到此博研诸学,勤奋写作,即使在兵荒马乱之时,他以书自随,依然诵读之声不绝,著书立业不废。他还与本地同辈翰林毛贵铭、晚辈举人杜贵墀结为至交,经常在一起切磋诗文并互相酬唱。

经过长年累月的刻苦磨石厉 ,吴敏树的诗文经史造诣日益深厚,著述丰硕,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史文学财富。文学方面有《木半 湖文录》、《木半 湖诗录》、《木半湖诗稿》、《钓者风》、《湖上客谈年语》、《东游草》、《鹤茗词钞》。

经史方面有《周易注义补象》、《春秋三传义求》、《诗国风原指》、《大学考异别钞》、《中庸考异别钞》、《孝经章句》、《论语考义发》和《孟子考义发》。撰修同治《巴陵县志》。这些诗文造句矜慎,意味醇深,雄而有韵,淡而能厚,出自桐城学派,却又自成一格,独树木半 湖文派。他的文章被曾国藩称为“字字如履危石而下,落纸乃迟重绝伦”。

吴敏树还是一个十分孝顺仁爱的人。父母死时,他坚持古代丧制,居丧斋食,庐墓终丧,枯瘦如柴。1836年(道光十六年),其弟半圃不幸病逝,年才30岁,遗有寡妻幼子。他抚育孤儿寡妇,比自己的亲生子女还周到,每年清明节必到弟弟的坟前去吊祭,常常痛哭不止。

家中丰厚的财富,全委托他的长侄昌烈、昌煜等去办理,不问其盈亏。本身自奉俭约,凡朋友亲戚邻居有难,便尽力帮助周济,不问偿还,深得亲友乡邻的尊重与拥戴。

1872年(同治十一年),湖南省通志局聘请吴敏树主持编修《湖南通志》,续修《沅湘耆旧诗文集》。当时吴已年过花甲,且疾病缠身,但为了造福桑梓,惠及后代,他毅然抱病赴任,待名贤旧交集于长沙,修志之事略具端倪后,始归家养病。

次年5月,吴敏树见疾病久治不愈,自度终不起,屡念编修之事中辍,又决定再赴长沙履任。行前,家人都执意劝阻,吴敏树以笑答之:“有是命焉,虽殁于外,何伤乎”。他扶病强起,辞别群从子弟后,又去省通志局,此一去再未回家,1873年(同治12年)8月在省通志局谢世,终年69。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说钓

说钓文言文阅读答案

1. 说钓 文言文的全文翻译

说钓翻译:

我在村中居住,平日赋闲,喜欢钓鱼游泳。我对钓鱼的门道并不精通,但也颇了解其中的乐趣。每逢初夏中秋时节,吃过早饭后,出门即可望见村中池塘,天气晴朗,蓝天绿水,波光泛然。我赶紧理好钓竿鱼线,带着提篮就出发了。

到水塘边,找个水草很少的地方,投点鱼食下去吸引鱼儿游来,随后放置挂好饵料的鱼钩等候。蹲在一旁细观浮子,等到浮子动作起来,急提竿,就能得到大鱼了。不久,浮子没有一点儿动静,我慢慢的牵引鱼线,但它仍旧没有动静。

等到手脚都累了,把钓竿固定在岸边,我从旁四下观察,浮子一动不动得和先前一样。大概过了一会儿,那浮子才开始动了一动,提竿一看又没有鱼上钩。我说:“这是想偷吃鱼食的小鱼,大鱼就要来了。”

又过了一会儿,浮子又动了,跟前次浮子的动态不太一样,提竿钓到了一条鲫鱼,有四五寸长。我又想,既然有鱼来了,很快能钓到大鱼了吧。我站起身等候着,聚精会神,希望可以得到它。有时,才能钓上一条,但始终跟第一条差不多,没有出现大鱼。

已经到中午了,肚子都饿了。我很想回去吃饭,但都忍着不回去继续钓鱼,直到村里人吃完午饭到田头来,我才收竿,拎了鱼回家。到家后,妻儿都问,有无钓到鱼。

我则拿篮子给他们看,一笑以对。午饭后,我仍然出去钓鱼,还去了别的池塘找钓鱼佳处。一直到天黑了才回家,收获也就跟上午差不多。

我有时在某个地方钓到条稍大的鱼,必定几次都还去该处钓鱼,但未曾能再钓到更多的鱼了,有时甚至一条都没有。

我常怀疑是我的钓鱼技巧不熟稔,请教了经常钓鱼有经验的人,他们说也有类似的情况。钓鱼,是一件舒适的事情,是归隐的人喜欢做的事,它的情趣或许很像追求功名。

但不必放那么多的得失心在上面,因为这不值得让人牵心挂肚,患得患失。我只是求得鱼而已,别无他求,这应该可以吧。

原文: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月,蚤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钓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钓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

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者也,鱼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

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见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蓝而一相笑也。

乃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乃归,其得鱼与午前比。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余疑钧之不善,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夫钓,适事也,隐者之所游也,其趣或类于求得。终焉少系于人之心者,不足可欲故也。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其可哉?

此文清朝吴敏树所写。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吴敏树的《说钓》虽然仅有四百余字,但却用一件极普通的事——钓鱼,写出了仕途求官之路的种种心情与得失。

第一段叙述了钓鱼时可能发生的情况与可能获得的心情,多用细节描写,特别是对浮子的沉浮以及钓不得鱼时的那种急于求成的心情的刻画,更是细致入微。

从“求鱼”中表现出钓者一种患得患失的心境。在此,作者刻画了一个急于求鱼的钓者形象,同时也写出了些许淡泊的生活意趣。

这是一个站在圈外看世界的人,正是由于如此,在第二段中才写出了作者对世态的明鉴。第二段是作者发出的慨叹,结尾的“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其可哉”,也写出了作者的无奈。该文寓事其中,也寄情其中。

作者用“鱼”比喻官职,人人求官心切,都希望通过科举后步步高升。用具体的钓鱼来阐发抽象的求官心理,然后再通过议论点出文章的主旨所在,使人更能明白作者的观点,也更容易理解文章的笔法。

吴敏树,中国柈湖文派的创始人。诗文经史造诣日益深厚,著述丰硕,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史文学财富。“湖南两百年文章之盛,首推曾吴”(清·郭嵩焘语)。曾,指的是曾国藩,吴,便是吴敏树。

2. 文言文(说钓)全文意思

说 钓

(清)吴敏树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月,蚤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钓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钓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者也,鱼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见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蓝而一相笑也。乃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乃归,其得鱼与午前比。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余疑钧之不善,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嘻!此可以观矣。吾尝试求科第官禄于时矣,与吾之此钓有以异乎哉?其始之就试有司[1]也,是望而往,蹲而视焉者也;其数试而不遇也,是久未得鱼者也;其幸而获于学官、乡举[2]也,是得鱼之小者也;若其进于礼部[3],吏于天官[4],是得鱼之大,吾方数数钓而又未能有之者也。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休止,求如此之日暮归来而博妻孥之一笑,岂可得耶?夫钓,适事也,隐者之所游也,其趣或类于求得。终焉少系于人之心者,不足可欲故也。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其可哉?

注释:

[1]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官吏及相应的的衙门称有司。

[2]科举:初试指县试、府试,俗称考秀才,由府学教授、州学学正、县学教谕(合称“学官”)主持。乡举:秀才(诸生)参加乡试(省级考试),得中取为举人。

[3]礼部:主管教育的部。举人进京会试,由礼部主持。考试中式,再经殿试,即成进士。

[4]天官:吏部列六部之首,后世因以“天官”为吏部的通称。吏部掌全国官吏之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

吴敏树(1805--1873),清代散文家。字本深,号南屏,湖南巴陵(今岳阳)人。道光举人,官浏阳县教谕。其文风接近桐城派。所著有《柈湖文录》、《柈湖诗录》等。

【译文】

我住在乡村平日赋闲,喜欢钓鱼游泳。我对钓鱼的门道并不精通,但也颇得其乐趣。每逢初夏中秋时节,吃过早饭后,出门即可望见村中池塘,蓝天绿水,波光泛然,赶紧理好钓竿鱼线,带着提篮就出发了。到水塘边,找个水草很少的地方,投点鱼食下去吸引鱼儿游来,随后放下挂了饵料的鱼钩等候。蹲在一旁细观浮子,等到浮子动作起来,急提竿,就能得到大鱼了。但不知为何,浮子一点不动,我慢慢的牵引鱼线,但仍不动。等到手脚都累了,把钓竿固定在岸边,我从旁四下观察,浮子仍然是一动不动。大概有一小时之后,那浮子才开始动了一动,提竿一看又没有鱼上钩。我想,应该是有鱼在刺探饵料,很快会有鱼来上钩的了。又等了一个多小时,浮子又动了,跟前次浮子的动态不太一样,提竿钓到了一条鲫鱼,有四五寸长。我又想,既然有鱼来了,很快能钓到大鱼了吧。我起身等着,聚精会神,一有动静就能立刻提起钓竿,有时能钓上一条,但始终跟第一条差不多,没有出现大鱼。已经到中午了,肚子都饿了。我很想回去吃饭,但都忍着不回去继续钓鱼,直到村里人吃完午饭到田头来,我才收竿,拎了鱼回家。到家后,妻儿都问,有无钓到鱼。我则拿篮子给他们看,一笑以对。午饭后,我仍然出去钓鱼,还去了别的池塘找钓鱼佳处。一直到天黑了才回家,收获也就跟上午差不多。有时某天能钓到条稍大的鱼,我必定几次都还去该处钓鱼,但通常不见得能再钓到更多的鱼了,有时甚至一条都没有。我常怀疑是我的钓鱼技巧不熟稔,请教了经常钓鱼有经验的人,他们说也有类似的情况。

3. 古文阅读及答案任何

[湖北卷]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得甚.僧问:“汝益乎?”日:“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越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既而各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数日,僧辞去.李由此以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如是三言.众相顾,迄无应者.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便笑与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交手足,愿拜下风.”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尼乃起.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尼笑谢曰:“孟浪忤客,幸勿罪!”李异归,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为何?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 鄙:粗俗 B.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 要:求取 C.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易:轻视 D.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 适:到……去 1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 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 B.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乏 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C.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 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 D.幸先以我名告之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一组是 ①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 ②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 ③三月,艺颇精,意得甚 ④李以为怯,固请再角 ⑤僧笑,命李试其技 ⑥方颉颃间,尼即遽止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⑤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李超与憨和尚交手,时时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绽以打败他;憨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脚 把他踢出一丈多远,愤而择日告辞而去. B.憨和尚德高艺精,机智风趣;李超敏而好学,豪爽好施;尼僧武技高超,争强好胜. 小说中几个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C.本文善于通过“笑”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憨和尚和尼僧高强的武艺、谦和的性情,这些关于“笑”的描写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D.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 15.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3分) 译文: (2)众相顾,迄无应者.(2分) 译文: (3)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1.A 12.B 13.D 14.C 15.(8分) ⑴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他的对手.(3分) ⑵大家互相看着,最终没有应战的人.(2分) ⑶李超开始不说,尼僧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3分 [上海卷] 阅读下文,完成第18-23题.(16分) 冷泉亭记 唐白居易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言,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洁澈,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杭自郡城抵四封①,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领郡者②,有相里君造③作虚白亭,有韩仆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最后作此亭.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注】①四封:四边疆界.②领郡者:担任州刺史的人.③相里君造:姓相里,名造. 18.白居易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 (1分) 19.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4分) (1)地搜胜概 概( ) (2)物无遁形 遁( ) (3)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甲( ) (4)佳境殚矣 殚( ) 20.下列对句中加括号的词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 灵隐寺(为)尤/山树(为)盖 ② (而)撮奇得要/坐(而)玩之者 A.①相同,②相同 B.①相同。

4. 古文《钓鱼记》解释

翻译:我曾经独自漫步过溪流,(看见)有两位老人分别坐在(一块)石头的两旁钓鱼,其中甲得到的鱼特多,并且很轻易就钓到.乙一天都没有收获.(乙)就扔下钓竿问甲道:“鱼饵相同,钓鱼的溪流也相同,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甲说:“我开始下钩的时候,心中想到的是我自己而不是鱼,眼睛不眨,神色不变,鱼忘了(坐这的是)我,所以容易上钩了,您(一心)想到的是鱼,神态(总是)变鱼(自然)就逃离啊,哪里还会有收获呢!”乙按照他教的做,一连钓到几条鱼.我感叹道:“这意思说到了事物的宗旨,成为哲理了啊!”应该记下来。

5. 说钓 文言文的全文翻译

说钓翻译: 我在村中居住,平日赋闲,喜欢钓鱼游泳。

我对钓鱼的门道并不精通,但也颇了解其中的乐趣。每逢初夏中秋时节,吃过早饭后,出门即可望见村中池塘,天气晴朗,蓝天绿水,波光泛然。

我赶紧理好钓竿鱼线,带着提篮就出发了。 到水塘边,找个水草很少的地方,投点鱼食下去吸引鱼儿游来,随后放置挂好饵料的鱼钩等候。

蹲在一旁细观浮子,等到浮子动作起来,急提竿,就能得到大鱼了。不久,浮子没有一点儿动静,我慢慢的牵引鱼线,但它仍旧没有动静。

等到手脚都累了,把钓竿固定在岸边,我从旁四下观察,浮子一动不动得和先前一样。大概过了一会儿,那浮子才开始动了一动,提竿一看又没有鱼上钩。

我说:“这是想偷吃鱼食的小鱼,大鱼就要来了。” 又过了一会儿,浮子又动了,跟前次浮子的动态不太一样,提竿钓到了一条鲫鱼,有四五寸长。

我又想,既然有鱼来了,很快能钓到大鱼了吧。我站起身等候着,聚精会神,希望可以得到它。

有时,才能钓上一条,但始终跟第一条差不多,没有出现大鱼。 已经到中午了,肚子都饿了。

我很想回去吃饭,但都忍着不回去继续钓鱼,直到村里人吃完午饭到田头来,我才收竿,拎了鱼回家。到家后,妻儿都问,有无钓到鱼。

我则拿篮子给他们看,一笑以对。午饭后,我仍然出去钓鱼,还去了别的池塘找钓鱼佳处。

一直到天黑了才回家,收获也就跟上午差不多。 我有时在某个地方钓到条稍大的鱼,必定几次都还去该处钓鱼,但未曾能再钓到更多的鱼了,有时甚至一条都没有。

我常怀疑是我的钓鱼技巧不熟稔,请教了经常钓鱼有经验的人,他们说也有类似的情况。钓鱼,是一件舒适的事情,是归隐的人喜欢做的事,它的情趣或许很像追求功名。

但不必放那么多的得失心在上面,因为这不值得让人牵心挂肚,患得患失。我只是求得鱼而已,别无他求,这应该可以吧。

原文: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

当初夏、中秋之月,蚤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钓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钓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

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

余曰:“是小鱼之窃食者也,鱼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

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

见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蓝而一相笑也。

乃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乃归,其得鱼与午前比。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

余疑钧之不善,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夫钓,适事也,隐者之所游也,其趣或类于求得。

终焉少系于人之心者,不足可欲故也。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其可哉? 此文清朝吴敏树所写。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吴敏树的《说钓》虽然仅有四百余字,但却用一件极普通的事——钓鱼,写出了仕途求官之路的种种心情与得失。 第一段叙述了钓鱼时可能发生的情况与可能获得的心情,多用细节描写,特别是对浮子的沉浮以及钓不得鱼时的那种急于求成的心情的刻画,更是细致入微。

从“求鱼”中表现出钓者一种患得患失的心境。在此,作者刻画了一个急于求鱼的钓者形象,同时也写出了些许淡泊的生活意趣。

这是一个站在圈外看世界的人,正是由于如此,在第二段中才写出了作者对世态的明鉴。第二段是作者发出的慨叹,结尾的“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其可哉”,也写出了作者的无奈。

该文寓事其中,也寄情其中。 作者用“鱼”比喻官职,人人求官心切,都希望通过科举后步步高升。

用具体的钓鱼来阐发抽象的求官心理,然后再通过议论点出文章的主旨所在,使人更能明白作者的观点,也更容易理解文章的笔法。 吴敏树,中国柈湖文派的创始人。

诗文经史造诣日益深厚,著述丰硕,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史文学财富。“湖南两百年文章之盛,首推曾吴”(清·郭嵩焘语)。

曾,指的是曾国藩,吴,便是吴敏树。

钓鱼时,说钓几目有什么区别

一般说调几目钓几目

调几目指不带饵半水显示的目数

钓几目指带饵钓底或钓浮显示的目数

以钓底为例:调10目,带饵半水以3目为例,钓底显示4目至9目都可以,目数越多则越不灵敏

半水就没那么多讲究了,带饵显示的目数越少则越灵敏,毕竟浮漂没入水中越多浮力越大,灵敏度就越高

《说钓》阅读理解

《说钓》阅读理解1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日,早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竿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钓而下之。蹲而视其俘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何,俘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刚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也,鱼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是村人之田者旨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归而妾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及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而归,其得鱼与午前比。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余疑钓之不善,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小题1:请划分层次(用“ |” 断 三处)(3分)

已 而 手 倦 足 疲 倚 竿 于 岸 游 目 而 视 之 其 寂 然 者 如 故。

小题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则徐牵引之 (2)间乃一得

(3〕更诣别塘求钓处 (4)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逮暮而归,其得鱼与午前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中画线句中表现了钓者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

小题2:(1)慢慢地 (2)间或(有时)(3)到(4)大多(全、都)

小题3:等到天黑回来,那些钓得的,鱼与午前一样

小题4:未得鱼希冀得鱼,钓得小鱼期盼大鱼。

试题分析:

小题1: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可以根据句子有几层意思来划分,层与层之间划分;可以根据句子的结构来划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要划分(有“之”取消句子独立性除外),长的短语,修饰限定部分与中心语之间要划可不划,多个修饰限定语之间不划。

小题2:试题分析:先疏通短文,了解内容,根据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再根据自己所学积累判断字词含义。注意词义的变化,如“间”。

小题3:试题分析: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逮”“比”,最后疏通句子。

小题4:抓住“是小鱼之窃食也,鱼将至矣”“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这两句话,先把它翻译出来,理解它的意思,再根据提问回答。

《说钓》阅读理解2

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时,蚤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钓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钓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者也,鱼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见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乃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乃归,其得鱼与午前比。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余疑钓之不善,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嘻!此可以观矣。吾尝试求科第官禄于时矣,与吾之此钓有以异乎哉?其始之就试有司也,是望而往,蹲而视焉者也,其数试而不遇也,是久未得鱼者也;其幸而获于学官、乡举也,是得鱼之小者也;若其进于礼部,吏于天官①,是得鱼之大,吾方数数钓而又未能有之者也。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休止,求如此之日暮归来而博妻孥之一笑,岂可得耶?

夫钓,适事也,隐者之所游也,其趣或类于求得。终焉少系于人之心者,不足可欲故也。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其可哉!

(清吴敏树《说钓》)

注:①天官:吏部列六部之首,后世因以天官为吏部的通称。吏部掌全国官吏之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盖逾时始得一动逾:更加

B.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间:间隙

C.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数数:多次

D.若其进于礼部,吏于天官吏:官吏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②而无他钓焉,其可哉

B.①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②动而掣之则无有

C.①乃收竿持鱼以归②乃饭后仍出

D.①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②终焉少系于人之心者

7.下列各句中,都用具体行为表现作者喜钓特点的一组是()

①疾理钓丝,持篮而往②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③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④忍苦风尘之路

⑤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乃归⑥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

A.①②③B.③④⑥C.①⑤⑥D.①③⑤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记叙了钓鱼时可能发生的情况与钓者相应的心情,多用细节描写,特别是对浮子的动静以及钓不到鱼时的那种急于求成的心情的刻画,更是细致入微。

B.第二段是作者发出的慨叹,而结尾的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其可哉,也写出了作者的无奈。表明作者喜于归隐,乐于垂钓的情怀,是作者一生不求功名的总结。

C.作者用鱼比喻官职,人人求官心切,都希望通过科举后步步高升。用具体的垂钓来阐发抽象的求官心理,然后再通过议论点出文章的主旨所在,更能表明作者的观点。

D.作者认为,有些人醉心于功名,就像一心想钓大鱼一样,大的欲望之上还有更大的欲望,得到之后还有更多的奢求,永不满足,到死都不会停止。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3分)

②逮暮乃归,其得鱼与午前比。(3分)

③夫钓,适事也,隐者之所游也,其趣或类于求得。(4分)

相关阅读

  • 以理想为话题的作文
  • 有的有的有的有的造句三年级
  • 临清名吃作文
  • 难忘的初一生活为题作文600字
  • 难忘的初中生活800字记叙文
  • 为什么叫4s店(4s店为什么叫4s店)
  • 暂时无人接听(暂时无人接听是拉黑了)
  • miga(migaino是什么牌子)
  • 关于善良的名人故事简短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