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百家姓《平(píng)》姓起源
95 平(píng)
95 平(píng)
【寻根溯源】
平姓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源出齐国大夫晏婴。晏婴字平仲,其后人以字为氏,称平姓。二是源出战国时韩哀侯少子婼。婼有封邑在平,秦灭韩后,其后人以封邑为氏,称平姓。
【变迁分布】
平姓为稀有姓氏。早期在中原活动,并在河南郡(今河南洛阳)与河内郡(今河南武陟)形成望族,蓟县(今北京)也曾有平氏望族出现。明清以来,在江苏、浙江、安徽等地有零星分布。
【名人荟萃】
平当:西汉丞相。梁国下邑(今安徽砀山)人。汉朝时平陵人。以明经为博士。对于夏禹治水的情况很有研究,因此成帝封他为骑都尉,负责开河筑堤,防治水患。哀帝即位以后,升他为丞相,赐爵关内侯。到了第二年,又要给他升官加薪,他因为生病,拒绝了。他说:“我的官位已经够高了,薪俸已经够了,给子孙留的财产太多,会使他们过奢侈生活!”
平晏:西汉大臣。平当的儿子,在朝廷做了官,称大司徒。
平姓的平姓起源
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宰相晏婴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晏婴,字平仲,山东高密人,是周简王姬夷执政的春秋中期非常著名的齐国宰相。晏婴的父亲叫晏弱,晏弱的祖上是晏安,晏安是远古氏族部落领袖陆仲的后代,而陆终是黄帝的嫡传子孙。春秋中期,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是齐景公姜杵臼手下的三个大勇士,自恃功高,有时令齐景公姜杵臼也头疼。于是晏婴用计杀掉了这三个桀骜不逊的勇士,史称“二桃杀三士”。晏婴历任齐灵公姜环、齐庄公姜购、齐景公三朝,是春秋中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太史公司马迁将其比为管仲,推崇备至,用“不辱使命,雄辩四方”八个字来形容他的外交活动能力。
在晏婴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世代相传为平氏。 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韩国君韩哀侯之子诺的封地平邑,属于封邑名称为氏。战国时期,韩国君主韩哀侯,将少子魏诺(魏姥)封于平邑(今山西省临汾市),他的后裔子孙就以先祖封地为姓氏,世代相传为平氏。到了秦王赢政十五年(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国所灭,韩哀侯的后代中,又有一支族人由平邑迁往下邑(今安徽砀山),之后以原邑名为姓氏,称平氏 。
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末期商王武丁之子苑侯,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在史籍《何氏姓苑》中记载:“有平陵、平宁二氏。”在史籍《姓谱》中也记载:“平陵氏,史记曰平陵老之后。”商王朝末期,商王武丁在公元前1168年封其一个儿子文至苑(今河南新郑),为苑侯,其后代子孙以先祖爵名为氏,称苑氏。苑氏一族的早期分布范围,可以从商朝武丁王及以后的商王朝统治范围来确定。武丁时期商王朝强盛,不断对外用兵,商的疆域日益扩大。据资料记载,其疆界西至陕西城固、山西万楼永和地区,北至邯(今河北涞易),南至湖北黄坡、江西清江,东至山东曲阜、泰安附近。因此,苑氏族人居住分布很广,主要在今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江西等省境内。在商以后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中,苑氏的后代又以封官、分家封地、居住迁移等分衍出其他姓氏。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党固传》中的记载,有许多姓氏皆出自苑氏,其中的复姓就有平陵氏、平宁氏,皆为以封邑名称为姓氏。古平陵,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旧城秦都区平陵乡一带,苑氏的一支后代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平陵氏。而古平宁,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旧城近郊,苑氏的一支后代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平宁氏。
平陵氏、平宁氏的后代族人,多省文简化为单姓平氏。 源于官位,出自秦、汉朝之际官吏平尚书,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平尚书,是从秦朝开始,由秦始皇指名设置的一种供职在帝王身旁的顾问散职官,职当尚书,却无尚书之权。平尚书有左、右二人,为当世博学之士,左称“平尚书”,右称“奏事尚书”,统称平尚书,官秩一千二百石。在后世的西汉王朝中期,汉武帝刘彻将平尚书改为“平尚书事”,到了汉昭帝刘弗陵执政时期,又改称为“给事中郎”,相当于今天的顾问委员会正、副主任之类。
在平尚书、奏事尚书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平尚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平氏。 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廷尉平,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廷尉平,亦称庭尉平、左右平,为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设置的官位,为廷尉三官之一,即廷尉正、廷尉平、廷尉监。廷尉平为廷刑官,与廷尉正、廷尉监一起长官断决疑狱。廷尉平实际上是专门评议罪案量刑程度的官吏,廷尉三官皆隶属于大理寺。在史籍《史记·张释之传》中记载:“廷尉。天下之平也。”在史籍《前汉·百官表》中也记载:“宣帝地节三年,置廷尉左右平,秩六百石。”
在廷尉平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平氏。 源于官位,出自唐朝时期官吏平章事,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平章事,是唐朝初期由唐太宗李世民设置的一种高爵位官称,起源于唐朝开国大将李靖。唐朝贞观八年(公元634年),著名的大将军、仆射李靖因病辞位,只是每隔三、两日至中书门下坐一坐,审阅平国之奏章。唐太宗为其特设“平章事”之官爵。在史籍《新唐书·百官志》中记载:“贞观八年,仆射李靖以疾辞位,诏疾小疗。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唐朝中期以后,凡具备行使宰相之职能者,皆在其本官之名以外加“平章事”官衔,方能实际行使宰相之职权。到了宋朝时期,特设“平章军国重事”之官名,专以年高望重的大臣承担,地位在宰相之上。后西夏、辽国、金国、蒙古汗国、元朝皆仿设其职,在中央政府评职为“平章政事”者,皆为地方行省政府中的最高长官。
在平章事、平章政事、平章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平章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平氏、章氏。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太宗英文皇帝窝阔台长子元定宗简平皇帝贵由的后人,属于避祸改姓为氏。该支平氏,出自元朝太宗英文皇帝窝阔台的长子、元定宗简平皇帝贵由的后裔。窝阔台逝世后,其国内忧外乱,三年无君,后人深受迫害,只好东渡黄河移居到河北邯郸地区。后因战乱,再次西迁至今河南省焦作市的博爱县一带地区。明朝洪武年间,该支族人为了避免朝廷的迫害,统一改汉姓为平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蒙古族平氏,后因黄河流域频繁水患而被迫西迁至今山西省的临汾地区,后又转入陕西省兴平市小阜村一带定居至今。 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黑龙江女真额勒赫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额勒赫氏,满语为Elhe Hala,汉义“平安、康泰”,世居绥分(今绥分河上游地区)、萨哈连乌拉霍通(今黑龙江瑷珲)、黑龙江沿岸等地。
清朝中叶以后,满族额勒赫氏多冠汉姓为平氏、康氏、安氏等。 平宣教:江西省南丰县后举平氏始祖,其后子孙屡有外迁,遍布江西省南丰县各乡村、江西省各县市以及邻近的福建省等地。第九世孙平伯良(元至正十八年-明景泰五年,即公元1358年-1454年),字万石,享年96岁 。
平从龙:字无心,别号维山,宋末进士,堪称同朝父子登科,前后辉映,至元朝十六年间,为当朝征召,先后授予宣武将军湖广邕州安抚使,怀远大将军,广东琼州安抚使,平服诸黎,功勋卓著,晋授昭勇大将军,至元二十三年,调迁海北广东道提刑按察使,元二十八年任福建闽肃政廉访使,二十九年加授中奉大夫广东宣抚使,元三十八年晋授湖广安南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出将入相,奉统率大军南征交址,仅年余歼渠魁,擒叛逆,蛮顺从,归服中原,于元贞二年奉命回朝,奈天不假年,遂于丙申年二月初七日逝世京都,宣命赠正一品,其政绩彪炳功在南疆,乃赐葬于广东省番禺县之白云山南端,藉以流芳百世,后代子孙称为二世祖,因之落籍广东之顺德、文昌县两地,自宋迄今,根深蒂固,水远流长,子孙繁衍,至今二十七代矣。
平云鉴、平云锴、平云铉:兄弟返归陕西原籍,云鉴奔走广东省顺德县八区罗亨村,次弟云铉,字紫金,为元朝钦州万安知军,钦授钦廉两州安察使,率继曾祖婆苟氏及祖婆雷氏渡海,南迁琼州文昌县东海角宝芳市定居。平云铉生五子,现分为长次三四房,当时先祖财富稍裕,且见识超人,乃将部分子孙移迁分居文昌县属各地区。
平继祖:字宗德,长房住头苑市横山村、田边村、头苑下村、及潭市等村。振祖幼年逝世。
平传祖:字宗亮,次房由头苑移住锦山市、罗豆市、凤尾市、昌理村、老村、湖淡村、茂山村等村。
平嗣祖:字宗义,三房迁居翁田市众户村、抱罗市石盘村、白延市朝奎村、岭上园村等十八乡村。(嗣祖祠建在众户村)
平成祖:字宗美,四房住宝芳市、翁田市、田尾市、新村、莲花心、抱色村、西坡山、大后那、二后那、山头坑、坑尾村、南中村、大江村、曾山道、山内夹、大山道、马当关、南排村。朝窿祖由新村移居头苑市、头苑上下村。成祖(四世)祖祠堂在新村高亮,每年正月十二拜祭。四至十世祖祠堂及祖墓均在新村。
平姓的来源和历史
平姓的来源和历史:
1、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宰相晏婴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2、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韩国君韩哀侯之子诺的封地平邑(今山西省临汾市),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3、源于封地,战国时期韩国君韩哀侯,将少子诺封于平邑(今山西临汾市一带),他的子孙就以封地为姓,相传姓平。
4、齐国相晏平仲的后代,以其父名为姓,相传姓平。
5、陕西平姓,本支为大元太宗英文皇帝窝阔台长子定宗简平皇帝贵由后人。帝崩,是国内忧外乱,三岁无君。后人深受侵害,东渡黄河移居河北邯郸地区,后因战乱,西迁进河南博爱县。至大明洪武年间,族人不堪侵害汉姓为平。黄河发水,西迁至今山西临汾市,后入陕西定居。
平氏-姓平的名人-平姓起名字-平姓的起源与家谱
河南省洛阳市,河南省武陟县
平姓为中国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95位。平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与台湾省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
「平」源出
1.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平贾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典籍《周礼·地官·质剂注》中记载:“市中平贾人,今时月平是也。”在《周礼·地官·质人注》中也记载:“平贾人,质平也。主平定物贾。”在平贾人、贾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平贾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平氏、贾氏,世代相传至今。2.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宰相晏婴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3.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韩国君韩哀侯之子诺的封地平邑,属于封邑名称为氏。战国时期,韩国君主韩哀侯,将少子魏诺(魏姥)封于平邑(今山西临汾),他的`后裔子孙就以先祖封地为姓氏,世代相传为平氏。4.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末期商王武丁之子苑侯,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5.源于官位。6.源自蒙古族、满族、回族。
迁徙分布
春秋时期,齐国有名相晏婴,字平仲,他当时辅佐齐景公,把齐国治理的非常好,他人虽然很矮小,但是却足智多谋,他的子孙后代以这样一位祖先为荣,就以他字中的“平”为姓。因此,这支平姓起源于晏姓。到了战国时期,韩国国君韩哀侯有一个儿子叫“喏”,他受封于平邑(今山西省临汾),他的子孙后代就以封地名“平”为姓。这支平姓起源于韩国的公族之姓,姬姓。平姓后来在河内郡发展成望族,世称河内望。路史云:“韩哀侯少子□,食采平邑,因以为氏。”《姓氏考略》载:齐相晏平仲之后,以字为氏。平姓望居河南省沁阳一带。(另见上文《一、姓氏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