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铁事

登录

许地山简介(许地山简介50字以下)

wangsihai

本文目录一览:

许地山的简介是什么?

许地山

许地山(1893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男,名赞堃(kūn),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与印度文学有关的文章。

妻子周俟松,为晚清民初诗人周大烈的六女儿。

中文名

许地山

外文名

Xu Dishan

别名

名赞堃,字地山

国籍

中国

民族

人物关系

许南英

父亲

快速

导航

作品特色主要作品人物评价人物成就人物纪念家庭成员

人物生平

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许地山

1893年2月3日,许地山生于台湾台南。[1]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台湾被占领后,举家迁回大陆,于福建龙溪落户。

三岁时,许地山随父漳州定居。

四岁时入私塾读书。

不多时,许地山家道中落,开始自谋生计。他在石码眉麓小学当过教员,也曾在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任教。[2]

民国二年(1913年),许地山受聘到缅甸仰光华侨创办的中华学校任职。

民国四年(1915年)12月,许地山回国,住在漳州大岸顶(今苍园街一带),后在漳州华英中学任教。

民国六年(1917年),他重回省立二师,并兼任附小主事(校长)。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

民国九年(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3]

民国十年(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

民国十一年(1922年)2月10日,许地山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短篇小说《缀网劳蛛》,为其早期的代表作。1922年8月,许地山与梁实秋、谢婉莹等到美国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学习。

民国十三年(192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以“研究生”资格进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史、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及民俗学,两年后又获牛津大学研究院文学学士学位。

民国十六年(1927年),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皖南事变"发生,即与张一廛联合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息战。同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3月,在汉口成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许地山和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等45人当选为理事。当时大批文化人与青年学生流亡到香港,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会员通讯处”,许地山任常务理事兼总务。

民国三十年(1941年)8月4日,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4]

许地山简介

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kun),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许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192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

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一生著作颇多,有《花》《落花生》等。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空山灵雨》《道教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与印度文学有关的文章,书籍。

扩展资料:

部分代表作品内容:

1、《落华生》散文是中国现代作家许地山的作品。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

散文描述了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情景,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2、本书收录了许地山在逝世前一年于《大公报》连载的13篇议论文章,涵盖宗教、文物、语文三个领域。宗教部分主要论述儒、儒学、儒教之间的关系;医学和道教的关系;宗教对妇女的态度等问题。文物部分既有对器物、制度等的考证,对礼俗的议论,也有对香港考古工作的记述。

语文部分除《国粹与国学》这篇文章外,主要讨论的是汉字改革问题。《国粹与国学》则提出了作者对"国粹"的定义,并讨论了国学的价值和路向等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许地山

许地山简介20字左右

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后落籍福建龙溪,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作家、学者。

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落华生),以字行。

许地山是二十世纪中国在大学开梵文课的华人第一人和当代华人研究印度学的先行者,先前只有陈寅恪的梵文老师,西方汉学家钢和泰教授在北大教过梵文,学生有罗世方等人,编有北京商务印书馆版《梵语课本》和《梵语诗文图解》等书籍。

扩展资料:

生平

许地山于1894年2月3日(清光绪19年12月28日丑时)生于台南府城延平郡王祠附近的自家庄园窥园(人称马公庙许厝),乳名叔丑、丑官,母吴慎。父亲许南英是清帝国台籍进士出身,襄助刘永福在台南延续台湾民主国,鼻祖许超明朝嘉靖三年(1524年)住在荷兰管治下的赤崁教书。

1895年末1896年初,许地山三岁时(约18个月)随母、大伯父、婶等二十多位家人逃到台南府城南门外,后由安平港坐船离台到汕头,住汕头𬶍浦(今广东省汕头地级市金平区𬶍莲街道)桃都的许家祠堂,1896年在𬶍浦由吴献堂先生开蒙。

父亲许南英在台湾民主国事败后从安平经厦门到汕头依亲,到东南亚暹罗、新加坡等地发展,后来寄籍福建漳州龙溪,在广东工作。从父亲南洋回到广东后,许地山跟随家人移居广州府城,在广州读书多年,学会了广州话、粤曲、粤讴、琵琶。

许地山母语是台湾话及潮州话,从小受书斋的传统汉学教育,在广州入读新式学堂,能操流利的广州话、漳州话、官话及英文。

1911年辛亥革命后,许南英到闽南做行政工作,许地山便在漳州的小学、中学、师范学校教书,第一份教职是在龙海,又曾经到缅甸仰光的侨校任教。

1912年,许地山跟随父亲首次回到日治时期的台湾访亲。1915年与台中雾峰林家的小姐林月森订婚,林月森家住漳州,1918年婚后生女儿许懋新,1920年夫人林月森病逝。

1917年,许地山进入燕京大学文科宗教学院。1920年取得文学士(Bachelor of Arts, B.A.)学位后留校任教,做过包括周作人在内的几位教授的助教,还在燕京大学神学院读神学。1921年1月,许地山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京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

1922年,许地山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宗教史和比较宗教学。1924年得文学硕士(Master of Arts, M.A.)学位,转入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史学、印度学、梵文等,并研究佛教。习得法文、德文、希腊文、拉丁文及梵文。

1926年得牛津大学文学学位(Bachelor of Letters, B.Litt.这个牛津学位学历上相当于台湾的文学硕士学位,但对学力的要求比普通的文学硕士(Master of Arts)高。

许多攻读这个学位的研究生都已有文学硕士学位,钱锺书在牛津也被授与B.Litt.学位,离开英国后到印度研究印度学。(在伦敦时,建议老舍将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寄回中国发表,连载于“小说月报”)

1927年回国任燕京大学教授,另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兼课。1929年5月1日与周俟松自由恋爱并结婚。1931年,儿子周苓仲出世。1932年生女许燕吉。

1933年与妻到台北帝国大学做学术访问,与日本汉学家神田喜一郎教授交流,世兄吴守礼做日本语翻译,并回台南会见许丙丁等文化人。

1935年出任香港大学中文系主任,进行教育改革。此后便住在英属香港香港岛半山区罗便臣道125号直至逝世。1941年8月4日,许地山卒于英属香港,葬于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薄扶林道坟场。编号是甲段11A级3穴2615,墓碑设计平凡简单,上面只写上“香港大学教授许公地山之墓”,及其在世日期,而下款是其儿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许地山

相关阅读

  • 关于我想变成什么的作文(我想变成什么的作文)
  • 关于父女情的作文(关于父女情的高三作文)
  • hbs是什么意思,hbeag是什么意思
  • 关于忏悔的作文
  • 关于情人节生日的作文(诞生之日的初中作文)
  • 工作邮件结尾礼貌用语(礼貌用语)
  • 关于目标的英文作文
  • 测试你的古代身份(测试你的古代身份有哪些)
  • 关于感动的事作文600字合集(关于感动的事的作文)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