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王道和君道的区别
- 2、君道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 3、文言文君道
- 4、汉代,刘向《说苑》原文 卷一 君道译文!
- 5、荀子·君道篇译注
- 6、君道的古文翻译
王道和君道的区别
区别如下,主要区别有,指代不同、基本解释不同、引证解释不同,具体如下:
一、指代不同
1、霸道
①、指强横,蛮不讲理。
②、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与“王道”相对。
③、指强横无理的人。
④、指猛烈,厉害。
2、王道
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处理一切问题的时候,按照当时通行的人情和社会,道德标准,在不违背当时的政治和法律制度的前提下,所采取的某种态度和行动。
3、天道
指天的运动变化规律。
二、基本解释不同
1、霸道
①、古时指以武力、刑法、权势等统治天下的政策。
②、做事专横。例如:这人够霸道的。
③、[酒] 烈。例如:这酒真霸道,不能多喝。
2、王道
①、古时指以仁义统治天下的政策。
②、利害,严厉。
3、天道
“天道”的字面含义是天的运动变化规律。世界必有其规则,是为天道。所谓天道,即万物的规则、万物的道理,一切事物皆有一定的规则。
三、引证解释不同
1、霸道
鲁迅《且介亭杂文·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在中国的王道,看去虽然好像是和霸道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这之前和之后,一定要有霸道跑来的。”
2、王道
鲁迅《且介亭杂文集·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在中国,其实是彻底的未曾有过王道。”
3、天道
①、陈毅 《哭叶军长希夷同志》诗:“我不信天道,故不言天道之不公。”
②、梁斌 《红旗谱》十:“看天道不早,她要回家去。”
③、柳青 《铜墙铁壁》第八章:“因为藏反的都是些老人、娃娃和婆姨女子们,要是天道一变,人们往哪里跑是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霸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道
君道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1. 君道 文言文阅读答案
只有翻译,因为不知道问题。
请参考一下。君 道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
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善!” 齐宣王谓尹文曰:“人君之事何如?”尹文对曰:“人君之事,无为而能容下。
夫事寡易从,法省易因;故民不以政获罪也。大道容众,大德容下;圣人寡为而天下理矣。
书曰:‘睿作圣’。诗人曰:‘岐有夷之行,子孙其保之!’”宣王曰:“善!” 成王封伯禽为鲁公,召而告之曰:“尔知为人上之道乎?凡处尊位者必以敬,下顺德规谏,必开不讳之门,撙节安静以借之,谏者勿振以威,毋格其言,博采其辞,乃择可观。
夫有文无武,无以威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既成威德,民亲以服,清白上通,巧佞下塞,谏者得进,忠信乃畜。”伯禽再拜受命而辞。
陈灵公行僻而言失,泄冶曰:“陈其亡矣!吾骤谏君,君不吾听而愈失威仪。夫上之化下,犹风靡草,东风则草靡而西,西风则草靡而东,在风所由而草为之靡,是故人君之动不可不慎也。
夫树曲木者恶得直景,人君不直其行,不敬其言者,未有能保帝王之号,垂显令之名者也。易曰:‘夫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于身,加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
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君子之所以动天地,可不慎乎?’天地动而万物变化。诗曰:‘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
’此之谓也。今君不是之慎而纵恣焉,不亡必弑。”
灵公闻之,以泄冶为妖言而杀之,后果弑于征舒。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君子不博,有之乎?”孔子对曰:“有之。”
哀公曰:“何为其不博也?”孔子对曰:“为其有二乘。”哀公曰:“有二乘则何为不博也?”孔子对曰:“为行恶道也。”
哀公惧焉。有间曰:“若是乎君子之恶恶道之甚也!”孔子对曰:“恶恶道不能甚,则其好善道亦不能甚;好善道不能甚,则百姓之亲之也,亦不能甚。”
诗云:‘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诗之好善道之甚也如此。
哀公曰:“善哉!吾闻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微孔子,吾焉闻斯言也哉?” 河间献王曰:“尧存心于天下,加志于穷民,痛万姓之罹罪,忧众生之不遂也。
有一民饥,则曰此我饥之也;有一人寒,则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则曰此我陷之也。仁昭而义立,德博而化广;故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治。
先恕而后教,是尧道也。当舜之时,有苗氏不服,其所以不服者,大山在其南,殿山在其北;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川;因此险也,所以不服,禹欲伐之,舜不许,曰:‘谕教犹未竭也,究谕教焉,而有苗氏请服,天下闻之,皆非禹之义,而归舜之德。
’” 周公践天子之位布德施惠,远而逾明,十二牧,方三人,出举远方之民,有饥寒而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以入告乎天子,天子于其君之朝也,摄而进之曰:“意朕之政教有不得者与!何其所临之民有饥寒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其君归也,乃召其国大夫,告用天子之言,百姓闻之皆喜曰:“此诚天子也!何居之深远而见我之明也,岂可欺哉!”故牧者所以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也,是以近者亲之,远者安之。诗曰:“柔远能迩,以定我王”,此之谓矣。
河间献王曰:“禹称民无食,则我不能使也;功成而不利于人,则我不能劝也;故疏河以导之,凿江通于九派,洒五湖而定东海,民亦劳矣,然而不怨者,利归于民也。” 禹出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左右曰:“夫罪人不顺道,故使然焉,君王何为痛之至于此也?”禹曰:“尧舜之人,皆以尧舜之心为心;今寡人为君也,百姓各自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
书曰:“百姓有罪,在予一人。” 虞人与芮人质其成于文王,入文王之境,则见其人民之让为士大夫;入其国则见其士大夫让为公卿;二国者相谓曰:“其人民让为士大夫,其士大夫让为公卿,然则此其君亦让以天下而不居矣。”
二国者,未见文王之身,而让其所争以为闲田而反。孔子曰:“大哉文王之道乎!其不可加矣!不动而变,无为而成,敬慎恭己而虞芮自平。”
故书曰:“惟文王之敬忌。”此之谓也。
成王与唐叔虞燕居,剪梧桐叶以为圭,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唐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封虞耶?”成王曰:“余一与虞戏也。”
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唐叔虞于晋,周公旦可谓善说矣,一称而成王益重言,明爱弟之义,有辅王室之固。
当尧之时,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稷为田畴,夔为乐正,倕为工师,伯夷为秩宗,皋陶为大理,益掌驱禽,尧体力便巧不能为一焉,尧为君而九子为臣,其何故也?尧知九职之事,使九子者各受其事,皆胜其任以成九功,尧遂成厥功以王天下。
2. 说苑·君道的全部译文
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 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译文:
齐景公出去打猎,上山时看见老虎,到沼泽地看见蛇。回去后,他把晏子叫来问:“今天我出宫打猎,上山看见老虎,到沼泽遇见蛇,难道这就是所说的不祥吗?”晏子说:“国家有三种不祥,这些是不在其中的。所谓三种不详,第一是国家有贤能的人却不知道;第二知道有贤能的人却不任用;第三是任用但是不委以重任、授予权力。上山看见老虎,因为那山是老虎的家;到沼泽看见蛇,因为那沼泽是蛇的巢穴。去老虎的家,去蛇的巢穴,看见它们,那是很正常的事情,怎么能算不祥呢?
3. 君道邓牧文言文的翻译
与人主共同治理天下的人,是官吏。
朝廷之内(即中央政权机构)有九卿、百官,外有刺史(州一级的长官)、县令,其次为佐(州县长官的辅佐)、史(掌管文书的官吏)、胥徒(胥是承办书牍的僚属,徒是官署中的差役)。像这样的人,级别不同,但都属于官员。
古代君民之间相安无事,所以不紧缺官吏,人员不多。陶唐氏(远古部落名,其首领为尧)、虞氏(远古部落,其首领为舜)设置官制,这是可以考查的,这是他们距离百姓很近的缘故(贴近百姓的需要)。
选择有才学并且高尚的人,但贤士又不愿意做官。上古之世的志士远避尘世而隐居在大山深谷,国君求访他们,诚恳相待恐怕他们不肯出来做官。
所以为官的人常因迫不得已(而做官),因而天下百姓暗中受到他们的福泽。 后世以危害人民的人治理人民,因为惧怕(百姓)作乱,严密的防范不得不周备,禁令和法制不得不详尽,然后大小官吏遍布天下。
榨取百姓越来越多,危害百姓越来越深,有才学且高尚的人越发不肯来做官,天下越发不堪了。如今一名官员,大到封邑数万户,小的虽无采邑的奉养,却也依靠(在衙门里的差事)混口饭吃以代替耕作。
数十名农夫的劳动不够奉养他们,致使不贤之人和游手好闲之人混入官吏的行列。让虎狼来放牧猪羊,而希望它们繁衍滋生,怎么能够得到呢?天下人并非那么愚蠢,哪能厌恶安定而盼望混乱,忧惧安乐而渴望危难啊?(这样一来)好像应该可以长治久安了,却还有混乱与危难,为什么呢?夺取他们的食物,不得不使之发怒;耗尽他们的气力,不能不使之怨恨。
人民的作乱,是由于夺取了他们的食物;人民的危难,是由于耗尽他们的气力。而号称治理百姓的人,耗尽人民的气力而使他们危难,夺取他们的食物而使他们作乱。
二帝三王(尧舜夏禹商汤周文王)治理天下的办法是像这样的吗? 上天诞生了这些民众,所从事的职业不同,皆能够自食其力。如今治理百姓的人不能够自食其力,日夜窃取人民的财物,搜刮而得到它们,不也同盗贼之心吗?盗贼危害百姓,一有盗贼就予以消灭(刚站起来就倒下),(因此盗贼)没有达到很厉害的地步,是存有害怕顾忌的缘故。
官吏没有害怕和顾忌,日夜肆意横行,使天下百姓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杀。难道是上天不仁义,鼓励、助长贪婪奸邪的人,使他们与虎豹蛇虺(一种毒蛇)一起危害百姓吗? 然而拿它怎么办呢?说:得到有才学且高尚的人启用他们;如果(一时)还办不到,废除专司,罢去县令,听任天下人自己治理混乱安危,不是还要好一些吗?。
4. 王省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王直,字行俭,泰和人,幼而端重,家贫力学。举永乐二年进士,帝善其文,召入内阁,俾属草,寻授修撰。历事仁宗、宣宗,累迁少詹事兼侍读学士。正统五年出莅部事。尚书胡濙悉以部 *** 之,直处之若素习者。八年正月代郭璡为吏部尚书。
帝将亲征也先(北方某部族),直率廷臣力谏曰:“国家备边最为谨严。谋臣猛将,坚甲利兵,随处充满,且耕且守,是以久安。今敌肆猖獗,违天悖理,陛下但宜固封疆,申号令,坚壁清野,蓄锐以待之,可图必胜。不必亲御六师,远临塞下。况秋署未退,旱气未回,青草不丰,水泉犹塞,士马之用未充。兵凶战危,臣等以为不可。”帝不从,命直留守。王师覆于土木(地名)。大臣群请太后立皇子为皇太子,以安反侧。时变起仓卒,朝臣议屡上,皆直为首。而直自以不如于谦,每事推下之,雍容镇率而已。加太子太保。
直为人方面修髯,仪观甚伟。性严重,不苟言笑。及与人交,恂恂如也。在翰林二十余年,稽古代言编纂纪注之事,多出其手。与金溪王英齐名,人称“二王”,以居地目直曰“东王”,英曰“西王”。及长吏部,兼廉慎。时初罢廷臣荐举方面大吏,专属吏部。直委任曹郎,严抑奔竞。凡御史巡方归者,必令具所属贤否以备选擢,称得人。其子为南国子博士。考绩至部,文选郎欲留侍直,直不可,曰:“是乱法自我始也”。朝廷以直老,命何文渊为尚书佐之。文渊去,又命王翱,部遂有二尚书。直为尚书十四年,年益高,名德日益重。帝优礼之,免其常朝。
比家居,尝从诸佃仆耕莳,击鼓歌唱。诸子孙更迭举觞上寿。天顺六年卒,年八十四。赠太保,谥文端。
(摘自 《明史·列传第五十七》)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尚书胡濙悉以部 *** 之 悉:全部
B. 陛下但宜固封疆 固:坚守
C. 直为人方面修髯,仪观甚伟 方:正直
D. 必令具所属贤否以备选擢 具:陈述
5. 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王直“才干出色”的一组是(3分) ( )
①俾属草,寻授修撰 ②直处之若素习者
③朝臣议屡上,皆直为首 ④稽古代言编纂纪注之事,多出其手
⑤及与人交,恂恂如也 ⑥考绩至部,文选郎欲留侍直
A. ②③⑤ B. ①②④ C. ③④⑥ D. ①⑤⑥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皇帝亲征也先。王直从敌我形势、自然条件等方面阐述了充分的理由,极力劝谏,但皇帝不听,结果兵败土木,事变仓猝,国家动荡倾危。
B. 国难当头,王直带头为国家做了许多事,却总是推举于谦出头,甘居人下,默默地恪尽职守。面对严重的忧患,他心思沉重,不随便谈笑。
C. 王直任吏部长官,更加廉洁谨慎。他对奔走钻营跑官要官的乱象严加打击,对以备选拔的地方官员严格审查,其选人的做法颇受人们称赞。
D. 王直晚年幸福美满。离职回乡后,他常随同佃户仆从们一起在田间劳作,打鼓唱歌,其乐融融;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最后高寿而终。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坚甲利兵,随处充满,且耕且守,是以久安。
译文: 。
(2)时初罢廷臣荐举方面大吏,专属吏部。
译文: 。
答 案:
4. C 方:(脸型)方正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实词和相关句子的理解能力。首先要注意对原文“直为人方面修髯,仪观甚伟”的理解。这句话写的是王直的外貌,与性格无关,所以解释为“正直”必错无疑。这句话的意思是“王直脸型方正胡子长,仪表堂堂。”
5. 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信息的筛选能力。5.(③说的是王直关心国事;⑤说的是王直与人交往谨慎谦和;⑥说的是王直的儿子经考核合格到吏部任职。这三项与王直的才干无关。)
6. 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能力。“面对严重的忧患,王直心思沉重”,是对“性严重”的误解,应当是“王直性情严肃庄重”;另外“默默地”应当是“大度从容地”。
5. 文言文阅读题要答案和译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②先子度其足:③而置之其坐: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文中的 之 字解释。①而置之其坐( ) ②至之市( ) ③而忘操之( ) ④反归取之( ) ⑤何不试之以足( )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母曰: “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解。或牵牛来责蹊田,充分反映出这个北方人的愚昧,求剑若此,指尺子,遂不得履,何地不有,市罢。
5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市罢,曰郑人有欲买履者。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②辄默记 辄 ( )③儿痴如此 痴( )④恬若不见 恬 ⑤父怒挞之 挞( ) ⑥曷不听其所为 曷( )2,曷不听其所为,其剑自舟中坠于水,父怒挞之。
③然后把尺子放在他的座位上.翻译句子舟已行矣、1 ①自,求剑若此,指尺子。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而剑不行。”
反归取之;冕小儿,而忘操之.解释加点字①窃入学舍 窃,不亦惑乎:②先子度其足。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自( )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 )2,而忘操之。已得履。
暮归:就,席而啖菱,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读书,而他说是在土中生产; ④恬。二。
及反:“前山后山; ②到……去.翻译句子舟已行矣,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3,执策映长明灯读之,指尺子,恬若不知,按照事物的发展来办事,曰,不亦惑乎.这寓言叫什么,琅琅达旦。 至之市,狞恶可怖:③而置之其坐,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 楚人有涉江者。
暮归,选问中前两句的是( )?突出了他什么特点,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求剑若此。 ②一到夜里?”曰,诸暨人。
及反,或牵牛来责蹊田。 3 吃苦耐劳:这。”
问者曰,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用鞭子打,先自度其足。 ②出:同“何”:( )②辄默记 辄 ( )③儿痴如此 痴( )④恬若不见 恬 ⑤父怒挞之 挞( ) ⑥曷不听其所为 曷( )2.翻译句子①王冕者,诸暨人(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 “ 儿痴如此,父怒挞之;听已、1 ①窃。
⑥曷。 ②是?4、1 ①郑国有一个想要买鞋的人!”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而剑不行?( )6?一。
像这样寻找剑,不亦惑乎.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①而置之其坐( ) ②至之市( ) ③而忘操之( ) ④反归取之( ) ⑤何不试之以足( ) 王冕者?4。
( )阅读本文,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6 刻舟求剑:“啖菱须去壳,勤奋学习.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听诸生诵书。
已而复如初。” 1.解释加点字,无自信也.翻译句字。
已而复如初,诸暨人,琅琅达旦? 3 记述,仕于南方。夜潜出坐佛膝上:“我非不知。
佛像多土偶:吃,并角入口,不虚心求教,最后一句是( )。 3 不要墨守陈规,为什么; ②辄,依僧寺以居; ③代词.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自( )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 )2.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 2 船已经前进了,不也太愚蠢了吗:“我非不知,摆脱腐朽思想的束缚?1。
七八岁时,而置之其坐、1 ①啖:“北土亦有此物否; ③痴,乃曰,并壳者.翻译句字。1? 冕因去.解释加点字①席而啖菱 啖( ) ②欲以去热也 去( )2。
三:“啖菱须去壳。1。
3 自己不懂的事物,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王冕暗地走出来?”答曰,而剑不行.解释加点字①席而啖菱 啖( ) ②欲以去热也 去( )2,,反而自吹自己知道,何地不有,并壳者,席而啖菱,依僧寺以居,而剑不行:“是吾剑之所从坠:从.解释加点字。 至之市:“何不试之以足:坦然。
夜潜出坐佛膝上.翻译句子①王冕者!”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结果闹出笑话。母曰?(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解释加点字①窃入学舍 窃?1,窃入学舍。
①而置之其坐( ) ②至之市( ) ③而忘操之( ) ④反归取之( ) ⑤何不试之以足( ) 王冕者,辄默记,欲以去热也。”其人自护所短; ⑤代词,辄默记。”
舟止,窃入学舍,忘其牛.翻译句子?”曰,指鞋。舟已行矣。
人曰。”舟止.翻译句子,先自度其足。
已得履,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③而置之其坐,这是本来不知道的事情却硬说自己知道:“吾忘持度,忘其牛.这寓言叫什么,乃曰。(其它答案合理均可)四; ④代词,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3,诸暨人(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
5。七八岁时,遽契其舟?郑人有欲买履者。
2 ①王冕是诸暨县人:“是吾剑之所从坠?突出了他什么特点,曰,要知道变通。舟已行矣:“前山后山;冕小儿,选问中前两句的是( ):“北土亦有此物否; ⑤挞。
②先自己测量自己的脚:3,并角入口,最后一句是( )。” 1,父命牧牛陇上。
2 菱是在水中生长,遂不得履,怎么。或曰; 议论。
1?( )从表达方式上看.文中的 之 字解释。”其人自护所短。
4 ①代词,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佛像。
6. 文言文与古诗词阅读《义犬》翻译及答案
义犬
潞安①某甲,父陷狱将死。搜括囊蓄,傅百金,将诣郡关②说。跨骡出,则所养黑犬从之。呵逐使退。既走,则又从之,鞭逐不返,从行数十里。某下骑,乃以石投犬,犬始奔去。视犬已远,乃返辔疾驰,抵郡已暮。及扫腰橐③,金亡其半,涔涔汗下,魂魄都失,辗转终夜。候关出城,细审未途。又自计南北冲衢④,行人如蚁,遗金宁有存理!逡巡至下骑所,见犬毙草间,毛汗湿如洗。提耳起视,则封金俨然。【文言文《义犬》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文言文《义犬》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感其义,买棺葬之,人以为义犬冢云。
(选自《聊斋志异》有删减)
【注释】①潞安:县名。 ②郡关:州府。 ③扫橐③:扫,清理。橐③,钱袋。④冲循:交通要道。
【译文】
山西潞安地方的某甲,父亲被人诬陷关在牢房里,快要死了,倾家荡产,把所有的积蓄都拿了出来,一共才百把两银子,准备拿到府里去打通关节,说个人情。骑着骡子出了门,家里养的那只黑狗就跟着他走。(某甲)大声喝退了它,等到他一走,那只狗又跟着来了。鞭它赶它,它也不回去,跟着走了几十里。某下了马,拿起石头来打狗,狗才跑开;某一走,狗突然又来了,咬着骡子的尾巴。某大发脾气,用鞭子打它,它大叫不止。忽然跳到前面,愤怒地咬了骡子的脑袋,好像硬要挡住骡子的去路似的。某以为不是个吉祥的兆头,更加发着脾气,勒转马就去追逐它。看到狗已经走得很远了,才勒转辔头飞跑,到达府城时已经快黑了。等他来摸系在腰间的袋子时,银子已丢了一半,急得汗如雨下,魂飞魄散。【文言文《义犬》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古诗词鉴赏/article/gushicijiansan。一夜翻来覆去,没有入睡。忽然想起狗的狂吠乱咬,一定是有原故的。等到城门一开,便离开了府城,仔细地观察了来的道路。自己又在心里划算,这是通往南北的大道,来往的行人多得像蚂蚁一样,丢了的银子哪还能在那里呢?犹犹豫豫地走到昨天下马的地方,看到狗死在草丛里,身上的毛全都被汗湿透了。提起它的耳朵来看,那一包银子分明还在那里。某甲为它的义气所感动,买了一口棺材埋葬了它,人们都呼作“义犬冢”。
7. 李崇矩传文言文翻译及关于阅读题材及答案
李崇矩[2]上党,史弘肇时为先锋都校,闻崇矩名,召署亲吏。乾祐初,弘肇总禁兵兼京城巡检,多残杀军民,左右惧,稍稍引去,惟崇矩事之益谨。及弘肇被诛,独得免。
周祖与弘肇素厚善,即位,访求弘肇亲旧,得崇矩。谓之曰:“我与史公受汉厚恩,戳力同心,共奖王室,为奸邪所构,史公卒罹大祸,我亦仅免。汝史氏家故吏也,为我求其近属,吾将恤之。”崇矩上其母弟福。崇矩素主其家,尽籍财产以付福,周祖嘉之,以崇矩隶世宗帐下。显德初,补供奉官。从征高平,以功转供备库副使,改作坊使。恭帝嗣位,命崇矩告哀于南唐。还判四方馆事。
宋初,李筠叛,命崇矩率龙捷、骁武左右射禁军数千人屯河阳,以所部攻大会砦,拔之,斩首五百级。改泽、潞南面行营前军都监,与石守信、高怀德、罗彦瑰同破筠众于碾子谷。及平泽、潞,遣崇矩先入城,收图籍,视府库。因上言曰:“上党,臣乡里也。臣父尚槁葬,愿护榇归京师。”许之,赐予甚厚。师还,会判三司张美出镇,拜右监门卫大将军,充三司使。从征李重进,还为宣徽北院使,仍判三司。
乾德二年,代赵普拜枢密使。五年,加检校太傅。时剑南初平,禁军校吕翰聚众构乱,军多亡命在其党中,言者请诛其妻子。太祖疑之,以语崇矩。崇矩曰:“叛亡之徒固当孥戮,然案籍合诛者万余人。”太祖曰:“朕恐有被其驱率,非本心者。”乃令尽释之。翰众闻之,亦稍稍自归。未几,翰败灭。
开宝初,从征太原。会班师,命崇矩为后殿。次常山,被病,帝遣太医诊视,命乘凉车还京师。崇矩叩头言:“凉车乃至尊所御,是速臣死尔。”固辞得免。[3]
时赵普为相,崇矩以女妻普子承宗,相厚善,帝闻之不悦。有郑伸者,客崇矩门下仅十年,性险诐无行,崇矩待之渐薄。伸衔之,因上书告崇矩阴事。崇矩不能自明。太祖释不问,出为镇国军节度,赐伸同进士出身,以为酸枣主簿;仍赐器币、袭衣、银带。六年,崇矩入为左卫大将军。
太平兴国二年夏,河防多决,诏崇矩乘传自陕至沧、棣,按行河堤。是秋,出为邕、贵、浔、宾、横、钦六州都巡检使。未几,移琼、崖、儋、万四州都巡检使,麾下军士咸惮于行,崇矩尽出器皿金帛,凡直数百万,悉分给之,众乃感悦。时黎贼扰动,崇矩悉抵其洞穴抚慰,以己财遗其酋长,众皆怀附。代还,拜右千牛卫上将军。雍熙三年,命代宋偓判右金吾街仗兼六军司事。端拱元年,卒,年六十五。赠太尉,谥元靖。
崇矩性纯厚寡言,尤重然诺。尝事史弘肇,及卒,见其子孙,必厚礼之,振其乏绝。在岭海四五年,恬不以炎荒婴虑。旧涉海者多舣舟以俟便风,或旬余,或弥月,崇矩往来皆一日而渡,未尝留滞,士卒僮仆随者皆无恙。信奉释氏,饭僧至七十万,造像建寺尤多。又喜黄白术,自远迎其人,馆于家以师之,虽知其诈,犹以为神仙,试已终无悔恨。子继昌
文言文君道
君 道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善!” 齐宣王谓尹文曰:“人君之事何如?”尹文对曰:“人君之事,无为而能容下。夫事寡易从,法省易因;故民不以政获罪也。大道容众,大德容下;圣人寡为而天下理矣。书曰:‘睿作圣’。诗人曰:‘岐有夷之行,子孙其保之!’”宣王曰:“善!”
成王封伯禽为鲁公,召而告之曰:“尔知为人上之道乎?凡处尊位者必以敬,下顺德规谏,必开不讳之门,撙节安静以借之,谏者勿振以威,毋格其言,博采其辞,乃择可观。夫有文无武,无以威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既成威德,民亲以服,清白上通,巧佞下塞,谏者得进,忠信乃畜。”伯禽再拜受命而辞。
陈灵公行僻而言失,泄冶曰:“陈其亡矣!吾骤谏君,君不吾听而愈失威仪。夫上之化下,犹风靡草,东风则草靡而西,西风则草靡而东,在风所由而草为之靡,是故人君之动不可不慎也。夫树曲木者恶得直景,人君不直其行,不敬其言者,未有能保帝王之号,垂显令之名者也。易曰:‘夫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于身,加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君子之所以动天地,可不慎乎?’天地动而万物变化。诗曰:‘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此之谓也。今君不是之慎而纵恣焉,不亡必弑。”灵公闻之,以泄冶为妖言而杀之,后果弑于征舒。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君子不博,有之乎?”孔子对曰:“有之。”哀公曰:“何为其不博也?”孔子对曰:“为其有二乘。”哀公曰:“有二乘则何为不博也?”孔子对曰:“为行恶道也。”哀公惧焉。有间曰:“若是乎君子之恶恶道之甚也!”孔子对曰:“恶恶道不能甚,则其好善道亦不能甚;好善道不能甚,则百姓之亲之也,亦不能甚。”诗云:‘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诗之好善道之甚也如此。哀公曰:“善哉!吾闻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微孔子,吾焉闻斯言也哉?”
河间献王曰:“尧存心于天下,加志于穷民,痛万姓之罹罪,忧众生之不遂也。有一民饥,则曰此我饥之也;有一人寒,则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则曰此我陷之也。仁昭而义立,德博而化广;故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治。先恕而后教,是尧道也。当舜之时,有苗氏不服,其所以不服者,大山在其南,殿山在其北;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川;因此险也,所以不服,禹欲伐之,舜不许,曰:‘谕教犹未竭也,究谕教焉,而有苗氏请服,天下闻之,皆非禹之义,而归舜之德。’”
周公践天子之位布德施惠,远而逾明,十二牧,方三人,出举远方之民,有饥寒而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以入告乎天子,天子于其君之朝也,摄而进之曰:“意朕之政教有不得者与!何其所临之民有饥寒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其君归也,乃召其国大夫,告用天子之言,百姓闻之皆喜曰:“此诚天子也!何居之深远而见我之明也,岂可欺哉!”故牧者所以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也,是以近者亲之,远者安之。诗曰:“柔远能迩,以定我王”,此之谓矣。
河间献王曰:“禹称民无食,则我不能使也;功成而不利于人,则我不能劝也;故疏河以导之,凿江通于九派,洒五湖而定东海,民亦劳矣,然而不怨者,利归于民也。”
禹出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左右曰:“夫罪人不顺道,故使然焉,君王何为痛之至于此也?”禹曰:“尧舜之人,皆以尧舜之心为心;今寡人为君也,百姓各自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书曰:“百姓有罪,在予一人。”
虞人与芮人质其成于文王,入文王之境,则见其人民之让为士大夫;入其国则见其士大夫让为公卿;二国者相谓曰:“其人民让为士大夫,其士大夫让为公卿,然则此其君亦让以天下而不居矣。”二国者,未见文王之身,而让其所争以为闲田而反。孔子曰:“大哉文王之道乎!其不可加矣!不动而变,无为而成,敬慎恭己而虞芮自平。”故书曰:“惟文王之敬忌。”此之谓也。
成王与唐叔虞燕居,剪梧桐叶以为圭,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唐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封虞耶?”成王曰:“余一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唐叔虞于晋,周公旦可谓善说矣,一称而成王益重言,明爱弟之义,有辅王室之固。
当尧之时,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稷为田畴,夔为乐正,倕为工师,伯夷为秩宗,皋陶为大理,益掌驱禽,尧体力便巧不能为一焉,尧为君而九子为臣,其何故也?尧知九职之事,使九子者各受其事,皆胜其任以成九功,尧遂成厥功以王天下,-----------(可以网络上参阅一下)
以上来自百度知道
汉代,刘向《说苑》原文 卷一 君道译文!
说苑卷一 君道
【题解】
君道,即为君之道,指作为君王应该懂得的治国治民的道
理,应该掌握的原则、方法,以及个人应具有的操守和德行等.
概言之,即君王应该掌握的统治臣民、治理国家的法术.此卷共
记夏、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君王为政轶事四十六则,集中说明
为人君者应重教化、省法事、任贤去谄、居安思危、善纳谏、严
责已、专赏罚、修文武,如此方能治国安邦,成为一代明主.反
之,则会家败国灭而祸患及其身.刘向采记以上轶事,多以儒家
说教为主,也杂以道家之言,间参以申韩之术,目的是为最高统
治者提供历史借鉴.
【原文】
1.1晋平公问于师旷曰①:“人君之道如何?”对
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②,趋在任贤③,
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
廓然远见④,踔然独立⑤,屡省考绩⑥,以临臣下⑦.
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善!”
【注释】
①晋乎公:春秋时晋国国君,名彪.公元前557年至前532年在位.
师旷:晋国的盲乐师.《通志·民族略·以官为氏》:“乐人瞽者之称,晋有
师旷,鲁有师乙……”《楚辞章句》:“师旷,圣人,字子野,生无目而善
听,晋主乐太师.”
②务:致力,从事.
③趋(qù去):旨趣.《孟子·告子》:“二三子不同道,其趋一也.一者
何也,曰:仁也.”
④廓然:开阔、广大貌.
⑤踔(zhuō卓)然:超越,高绝貌.
⑥屡省考绩:屡省(xǐng醒),多次检查;考绩,考核官吏的政绩.
⑦临:统治,管理.《荀子·性恶》:“故为立君上以临之,明礼义以化
之.”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做人君的道理有哪些?”师旷回答说:“做
人君的道理应是清心寡欲,以德政感化人民而不施行刑治;努力
做到博大仁爱,把任用贤能作为自己的宗旨;开阔自己的见闻,
明察各方面的情况;不拘执、沉溺于世俗的偏见,不受身边亲信
的影响和羁绊;做到目光开阔、视野远大,见解独特超群;经常
检查考核官吏的政绩,以此来驾驭臣下.这就是人君所掌握的道
理啊!”晋平公说:“很好!”
荀子·君道篇译注
君道
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乱。故明主急得其人,而暗主急得其势。急得其人,则身佚而国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不急得其人而急得其势,则身劳而国乱,功废而名辱,社稷必危。故君人者劳于索之,而休于使之。《书》曰:“惟文王敬忌,一人以择。”①此之谓也。
[注释] ①“《书》曰”句:引自《尚书·康诰》,但与今本《尚书》略有出入。
合符节、别契券者①,所以为信也;上好权谋,则臣下百吏诞诈之人乘是而后欺。探筹、投钩者②,所以为公也;上好曲私,则臣下百吏乘是而后偏。衡石、称县者③,所以为平也;上好倾覆,则臣下百吏乘是而后险。斗、斛、敦、概者④,所以为啧也⑤;上好贪利,则臣下百吏乘是而后丰取刻与,以无度取于民。故械数者,治之流也,非治之原也;君子者,治之原也。官人守数,君子养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上好礼义,尚贤使能,无贪利之心,则下亦将綦辞让,致忠信,而谨于臣子矣。如是,则虽在小民,不待合符节、别契券而信,不待探筹、投钩而公,不待衡石、称县而平,不待斗斛敦概而啧。故赏不用而民劝,罚不用而民服,有司不劳而事治,政令不烦而俗美,百姓莫敢不顺上之法,象上之志,而劝上之事,而安乐之矣。故藉敛忘费,事业忘劳,寇难忘死,城郭不待饰而固,兵刃不待陵而劲,敌国不待服而诎,四海之民不待令而一。夫是之谓至平。《诗》曰:“王犹允塞,徐方既来。”⑥此之谓也。
[注释] ①契券:古代作凭据用的契约,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②探筹:抽签。投钩:抓阄。③衡石:泛指称重量的器物。衡,秤。石,古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县:通“悬”,指秤砣。④斗、斛(hú胡)、敦(duì兑):都是古代量器。概:刮平斗斛的木板。⑤啧(zé则):实际。⑥“《诗》曰”句:引自《诗经·大雅·常武》。犹,道。允,确实。塞,充满。
请问为人君? 曰: 以礼分施,均遍而不偏。请问为人臣?曰: 以礼待君①,忠顺而不懈。请问为人父? 曰: 宽惠而有礼。请问为人子? 曰:敬爱而致文。请问为人兄? 曰: 慈爱而见友。请问为人弟? 曰:敬诎而不苟。请问为人夫? 曰:致功而不流,致临而有辨。请问为 *** ? 曰:夫有礼,则柔从听侍;夫无礼,则恐惧而自竦也②。此道也,偏立而乱,俱立而治,其足以稽矣。请问兼能之奈何? 曰: 审之礼也。古者先王审礼以方皇周浃于天下③,动无不当也。故君子恭而不难④,敬而不巩⑤,贫穷而不约,富贵而不骄,并遇变态而不穷,审之礼也。故君子之于礼,敬而安之;其于事也,径而不失;其于人也,寡怨宽裕而无阿;其所为身也,谨修饰而不危⑥;其应变故也,齐给便捷而不惑;其于天地万物也,不务说其所以然而致善用其材;其于百官之事、技艺之人也,不与之争能而致善用其功;其待上也,忠顺而不懈;其使下也,均遍而不偏;其交游也,缘义而有类;其居乡里也,容而不乱。是故穷则必有名,达则必有功,仁厚兼覆天下而不闵,明达用天地、理万变而不疑,血气和平,志意广大,行义塞于天地之间,仁知之极也。夫是之谓圣人,审之礼也。
[注释] ①待:当为“侍”字。②竦(sǒng耸):肃敬。③方(páng旁)皇:广大。 ④难:(nǎn),畏惧。 ⑤巩:通“恐”,恐惧。 ⑥危:通“诡”,诡诈。
请问为国? 曰: 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①,仪正而景正;君者,槃也②,槃圆而水圆;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君射则臣决③。楚庄王好细腰④,故朝有饿人。故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
[注释] ①仪:日晷(guǐ轨),利用日影来测量时间的仪器。此句下当有“民者,景也”一句。②槃:通“盘”。此句下当有“民者,水也”一句。③决:古代射箭时套在右手大拇指上的象骨套子。④楚庄王:依史书记载当为“楚灵王”。
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已,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劲、城不固,而求敌之不至,不可得也。敌至而求无危削、不灭亡,不可得也。危削、灭亡之情举积此矣,而求安乐,是狂生者也。狂生者,不胥时而落。故人主欲强固安乐,则莫若反之民;欲附下一民,则莫若反之政;欲修政美国①,则莫若求其人。彼或蓄积而得之者不世绝,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以天下之王公莫好之也,然而于是独好之②;以天下之民莫欲之也③,然而于是独为之;好之者贫,为之者穷,然而于是独犹将为之也④,不为少顷辍焉。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是其人者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敌;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诗》曰:“介人维藩,大师为垣。”⑤此之谓也。
[注释] ①国: 当为“俗”字。②于是: 当为“是子”。下两个“于是”同。③欲:当为“为”字。④独:当为衍文。⑤“《诗》曰”句:引自《诗经·大雅·板》。
道者,何也? 曰: 君道也①。君者,何也? 曰: 能群也。能群也者何也? 曰:善生养人者也,善班治人者也②,善显设人者也③,善藩饰人者也。善生养人者人亲之,善班治人者人安之,善显设人者人乐之,善藩饰人者人荣之。四统者俱而天下归之④,夫是之谓能群。不能生养人者人不亲也,不能班治人者人不安也,不能显设人者人不乐也,不能藩饰人者人不荣也。四统者亡而天下去之,夫是之谓匹夫。故曰: 道存则国存,道亡则国亡。省工贾,众农夫,禁盗贼,除奸邪,是所以生养之也。天子三公,诸侯一相,大夫擅官,士保职,莫不法度而公,是所以班治之也。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其人载其事而各得其所宜。上贤使之为三公,次贤使之为诸侯,下贤使之为士大夫,是所以显设之也。修冠弁、衣裳、黼黻、文章、琱琢、刻镂皆有等差,是所以藩饰之也。故由天子至于庶人也,莫不骋其能,得其志,安乐其事,是所同也。衣暖而食充,居安而游乐,事时制明而用足,是又所同也。若夫重色而成文章,重味而成珍备,是所衍也。圣王财衍以明辨异,上以饰贤良而明贵贱,下以饰长幼而明亲疏,上在王公之朝,下在百姓之家,天下晓然皆知其非以为异也,将以明分达治而保万世也。故天子、诸侯无靡费之用,士大夫无 *** 之行,百吏官人无怠慢之事,众庶百姓无奸怪之俗,无盗贼之罪,其能以称义遍矣。故曰:“治则衍及百姓,乱则不足及王公。”此之谓也。
[注释] ①君道:当为“君之所道”。②班:通“辨”,治理。③显设:任用。④俱:通“具”。
至道大形: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 *** 知方,纂论公察 *** 不疑,赏克罚偷 *** 不怠①,兼听齐明则天下归之。然后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如是,则德厚者进而佞说者止,贪利者退而廉节者起。《书》曰:“先时者杀无赦,不逮时者杀无赦。”②人习其事而固,人之百事如耳目鼻口之不可以相借官也,故职分而民不探③,次定而序不乱,兼听齐明而百事不留。如是,则臣下、百吏至于庶人莫不修己而后敢安正,诚能而后敢受职,百姓易俗,小人变心,奸怪之属莫不反悫。夫是之谓政教之极。故天子不视而见,不听而聪,不虑而知,不动而功,块然独坐而天下从之如一体,如四胑之从心④。夫是之谓大形。《诗》曰:“温温恭人,维德之基。”⑤此之谓也。
[注释] ①克:当为“免”字,通“勉”。②“《书》曰”句:见伪古文《尚书·胤征》。③探:当为“慢”字。④胑(zhī支):同“肢”。⑤“《诗》曰”句:见《诗·大雅·抑》。
为人主者,莫不欲强而恶弱,欲安而恶危,欲荣而恶辱,是禹、桀之所同也。要此三欲,辟此三恶,果何道而便? 曰:在慎取相,道莫径是矣。故知而不仁不可,仁而不知不可,既知且仁,是人主之宝也,而王霸之佐也。不急得,不知;得而不用,不仁。无其人而幸有其功,愚莫大焉。今人主有六患①:使贤者为之,则与不肖者规之;使知者虑之,则与愚者论之;使修士行之,则与污邪之人疑之。虽欲成功,得乎哉!譬之是犹立直木而恐其景之枉也,惑莫大焉。语曰:“好女之色,恶者之孽也。公正之士,众人之痤也②。循乎道之人③,污邪之贼也。”今使污邪之人论其怨贼而求其无偏,得乎哉! 譬之是犹立枉木而求其景之直也,乱莫大焉。故古之人为之不然。其取人有道,其用人有法。取人之道,参之以礼;用人之法,禁之以等。行义动静,度之以礼;知虑取舍,稽之以成;日月积久,校之以功。故卑不得以临尊,轻不得以县重,愚不得以谋知,是以万举不过也。故校之以礼,而观其能安敬也;与之举措迁移,而观其能应变也;与之安燕,而观其能无流慆也④;接之以声色、权利、忿怒、患险,而观其能无离守也。彼诚有之者与诚无之者,若白黑然,可诎邪哉!故伯乐不可欺以马,而君子不可欺以人,此明王之道也。
[注释] ①六:疑为“大”字之误。②痤(cuó嵯):疖子。③乎:当为衍文。④慆(tāo滔):通“滔”,放荡。
人主欲得善射,射远中微者,县贵爵重赏以招致之,内不可以阿子弟,外不可以隐远人,能中是者取之,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 虽圣人不能易也。欲得善驭速致远者①,一日而千里,县贵爵重赏以招致之,内不可以阿子弟,外不可以隐远人,能致是者取之,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 虽圣人不能易也。欲治国驭民,调壹上下,将内以固城,外以拒难,治则制人,人不能制也,乱则危辱灭亡可立而待也。然而求卿相辅佐,则独不若是其公也,案唯便嬖亲比己者之用也,岂不过甚矣哉! 故有社稷者莫不欲强,俄则弱矣;莫不欲安,俄则危矣;莫不欲存,俄则亡矣。古有万国,今有十数焉,是无它故,莫不失之是也。故明主有私人以金石珠玉,无私人以官职事业,是何也? 曰:本不利于所私也。彼不能而主使之,则是主暗也;臣不能而诬能,则是臣诈也。主暗于上,臣诈于下,灭亡无日,俱害之道也。夫文王非无贵戚也,非无子弟也,非无便嬖也②,倜然乃举太公于州人而用之③,岂私之也哉! 以为亲邪? 则周姬姓也,而彼姜姓也。以为故邪? 则未尝相识也。 以为好丽邪? 则夫人行年七十有二,齳然而齿堕矣④。然而用之者,夫文王欲立贵道,欲白贵名,以惠天下,而不可以独也,非于是子莫足以举之,故举是子而用之。于是乎贵道果立,贵名果明⑤,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如是者,能爱人也。故举天下之大道,立天下之大功,然后隐其所怜所爱,其下犹足以为天下之显诸侯。故曰:“唯明主为能爱其所爱,暗主则必危其所爱。”此之谓也。
[注释] ①“速”字前当脱一“及”字。②便嬖(bì):宠臣、亲信。③倜(tì惕)然:超远的样子。州人:当为“舟人”。 ④齳(yǔn允):没有牙齿的样子。⑤明:疑为“白”之误。
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①,耳不闻也;而人主之守司,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天下之变,境内之事,有弛易龋差者矣②,而人主无由知之,则是拘胁蔽塞之端也。耳目之明,如是其狭也;人主之守司,如是其广也;其中不可以不知也,如是其危也。然则人主将何以知之? 曰:便嬖左右者,人主之所以窥远收众之门户牖向也,不可不早具也。故人主必将有便嬖左右足信者然后可,其知惠足使规物、其端诚足使定物然后可,夫是之谓国具。人主不能不有游观安燕之时,则不得不有疾病物故之变焉。如是,国者事物之至也如泉原,一物不应,乱之端也。故曰:人主不可以独也。卿相辅佐,人主之基、杖也③,不可不早具也。故人主必将有卿相辅佐足任者然后可,其德音足以填抚百姓,其知虑足以应待万变然后可,夫是之谓国具。四邻诸侯之相与,不可以不相接也,然而不必相亲也。故人主必将有足使喻志决疑于远方者然后可。其辩说足以解烦,其知虑足以决疑,其齐断足以距难,不还秩④,不反君,然而应薄扞患足以持社稷然后可⑤,夫是之谓国具。故人主无便嬖左右足信者谓之暗,无卿相辅佐足任者谓之独,所使于四邻诸侯者非其人谓之孤,孤独而晻谓之危。国虽若存,古之人曰亡矣。《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⑥此之谓也。
[注释] ①里:指居民区,周代以二十五家为一里,里有门。 ②(yú)差:参差不齐。③基:当为“綦”字,指鞋带。④还:营。秩:当为“私”字。⑤扞:同“捍”,抵御。⑥“《诗》曰”句:见《诗经·大雅·文王》。
材人:愿悫拘录①,计数纤啬而无敢遗丧②,是官人使吏之材也。修饬端正,尊法敬分而无倾侧之心,守职循业③,不敢损益,可传世也,而不可使侵夺,是士大夫官师之材也。知隆礼义之为尊君也,知好士之为美名也,知爱民之为安国也,知有常法之为一俗也,知尚贤使能之为长功也,知务本禁末之为多材也,知无与下争小利之为便于事也,知明制度、权物称用之为不泥也,是卿相辅佐之材也,未及君道也。能论官此三材者而无失其次,是谓人主之道也。若是,则身佚而国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是人主之要守也。人主不能论此三材者,不知道此道,安值将卑势出劳④,并耳目之乐⑤,而亲自贯日而治详,一内而曲辨之⑥,虑与臣下争小察而綦偏能,自古及今,未有如此而不乱者也。是所谓“视乎不可见,听乎不可闻,为乎不可成”,此之谓也。
[注释] ①愿悫:谨慎诚实。拘录:通“劬碌”,勤劳。②纤啬:精打细算。③循:当为“修”字。④值:同“直”,只是。⑤并:通“屏”,摒弃。⑥内:当为“日”字。
【鉴赏】 荀子一生,三为稷下学宫之祭酒,也曾奔走于齐、秦、赵、魏之间,向君主们宣讲自己的哲学思想和政治理想。作为儒者,他的际遇比孔子和另外一位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要好一些,但总的来说,仍是郁郁不得志。当诸侯们试图向这位端立于学术大殿上的儒者发问时,到底有多少虚心求教,又有多少敷衍戏谑的成分呢?而这些好奇和猜忌目光最终往往集中于这么一个问题:“请问为国?”此时,荀子凝神正颜道:“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主是万民的仪表,是天下的标准。您那么急迫地问我如何治国,于其身也,却身不正,礼不尊,人才不重,何谈为国之道呢?
荀子因势利导,继续说:河水的清澈取决于水源的纯净,而不是河道的变更。先王的法律条令至今仍在,但曾经辉煌一时的大治之国早已经四分五裂,这难道不应归咎于历代的君主吗?所以,一个国家治乱的关键不但在于法律的严谨和各部门官吏的尽心尽职,更在于作为统治中心的君主理应担负起最重要的责任。
什么是君主最重要的责任呢?除了修身正己之外,荀子在此又提出了君者的必要条件:隆礼至法,选相取才。运用礼、法这些统治的工具,来建立上下有序、各守其位、各尽其用的稳定社会。因此,统治之道的核心就在于“能群”,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整个社会组织成一个紧密协作的集体,从而加强国家的中央集权,达到君民一体的理想境界。在荀子的政治蓝图中,君主承担着一个国家的宗教领袖、法律的制订者和维护者的责任,一言一行都严格遵守礼法的规定,并且宣扬礼法的尊严,因此,后世儒者往往诟病于此,认为荀子的思想带有浓重的法家色彩。
事实上,在君主如何实行君道这一问题上,荀子也始终在现实和理想中苦苦思索,反复权衡。儒家至仁、大治的蓝图是他终生所追求的理想,但在烽烟四起、狡诈丛生的现实面前,君贤臣忠也只是一场一厢情愿的幻梦。梦醒了,便又是欺诈丛生、你死我活的相互屠戮。因此,在具体贯彻时,荀子也往往会出现两难的矛盾。一方面,他认为君主要亲贤人、远小人,竭力批驳“唯便嬖亲比己者之用”的做法,认为这是国家衰弱的发端;另一方面,为了避免君主为下臣所蒙蔽,他又肯定左右亲信的作用:“便嬖左右者,人主之所以窥远收众之门户牖向也,不可不早具也。”其初衷是为了加强君主权力的集中,而事实上却也埋下了君臣猜忌、小人弄权的种子。
从根本上来说,荀子的思想始终给人一种戴着镣铐跳舞的感觉。这一镣铐就是君主集权。虽然他对君主提出了种种的要求,例如修身、隆礼、选相、重贤等等,但这所有的一切最终仍是为君主服务的。相对于孟子的民本思想,荀子眼中的君主几乎是不可动摇、不可替代的国家核心。作为天下黎民的本原,他的爱民、利民最终目的是“求民之亲爱己”,“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以保得自己的国家兵劲城固。可见,在温情脉脉的礼法面纱之下,荀子所维护的仍是君尊臣卑的森严等级。从这一点来看,其对于法律的推崇也以此为前提。“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在法治和人治的根本区别上,荀子还是选择了后者;而在民本和君本之间,更是毫无犹疑地选择了后者。虽然在后世正统的官方儒学之中,荀子并未列名,但他的思想却为后世统治者汲取,维护着君权至上的千年体统。
君道的古文翻译
为君之道。
就是做君王、做一国之主的规律和道理。
君 道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善!” 齐宣王谓尹文曰:“人君之事何如?”尹文对曰:“人君之事,无为而能容下。夫事寡易从,法省易因;故民不以政获罪也。大道容众,大德容下;圣人寡为而天下理矣。书曰:‘睿作圣’。诗人曰:‘岐有夷之行,子孙其保之!’”宣王曰:“善!”
成王封伯禽为鲁公,召而告之曰:“尔知为人上之道乎?凡处尊位者必以敬,下顺德规谏,必开不讳之门,撙节安静以借之,谏者勿振以威,毋格其言,博采其辞,乃择可观。夫有文无武,无以威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既成威德,民亲以服,清白上通,巧佞下塞,谏者得进,忠信乃畜。”伯禽再拜受命而辞。
陈灵公行僻而言失,泄冶曰:“陈其亡矣!吾骤谏君,君不吾听而愈失威仪。夫上之化下,犹风靡草,东风则草靡而西,西风则草靡而东,在风所由而草为之靡,是故人君之动不可不慎也。夫树曲木者恶得直景,人君不直其行,不敬其言者,未有能保帝王之号,垂显令之名者也。易曰:‘夫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于身,加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君子之所以动天地,可不慎乎?’天地动而万物变化。诗曰:‘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此之谓也。今君不是之慎而纵恣焉,不亡必弑。”灵公闻之,以泄冶为妖言而杀之,后果弑于征舒。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君子不博,有之乎?”孔子对曰:“有之。”哀公曰:“何为其不博也?”孔子对曰:“为其有二乘。”哀公曰:“有二乘则何为不博也?”孔子对曰:“为行恶道也。”哀公惧焉。有间曰:“若是乎君子之恶恶道之甚也!”孔子对曰:“恶恶道不能甚,则其好善道亦不能甚;好善道不能甚,则百姓之亲之也,亦不能甚。”诗云:‘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诗之好善道之甚也如此。哀公曰:“善哉!吾闻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微孔子,吾焉闻斯言也哉?”
河间献王曰:“尧存心于天下,加志于穷民,痛万姓之罹罪,忧众生之不遂也。有一民饥,则曰此我饥之也;有一人寒,则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则曰此我陷之也。仁昭而义立,德博而化广;故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治。先恕而后教,是尧道也。当舜之时,有苗氏不服,其所以不服者,大山在其南,殿山在其北;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川;因此险也,所以不服,禹欲伐之,舜不许,曰:‘谕教犹未竭也,究谕教焉,而有苗氏请服,天下闻之,皆非禹之义,而归舜之德。’”
周公践天子之位布德施惠,远而逾明,十二牧,方三人,出举远方之民,有饥寒而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以入告乎天子,天子于其君之朝也,摄而进之曰:“意朕之政教有不得者与!何其所临之民有饥寒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其君归也,乃召其国大夫,告用天子之言,百姓闻之皆喜曰:“此诚天子也!何居之深远而见我之明也,岂可欺哉!”故牧者所以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也,是以近者亲之,远者安之。诗曰:“柔远能迩,以定我王”,此之谓矣。
河间献王曰:“禹称民无食,则我不能使也;功成而不利于人,则我不能劝也;故疏河以导之,凿江通于九派,洒五湖而定东海,民亦劳矣,然而不怨者,利归于民也。”
禹出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左右曰:“夫罪人不顺道,故使然焉,君王何为痛之至于此也?”禹曰:“尧舜之人,皆以尧舜之心为心;今寡人为君也,百姓各自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书曰:“百姓有罪,在予一人。”
虞人与芮人质其成于文王,入文王之境,则见其人民之让为士大夫;入其国则见其士大夫让为公卿;二国者相谓曰:“其人民让为士大夫,其士大夫让为公卿,然则此其君亦让以天下而不居矣。”二国者,未见文王之身,而让其所争以为闲田而反。孔子曰:“大哉文王之道乎!其不可加矣!不动而变,无为而成,敬慎恭己而虞芮自平。”故书曰:“惟文王之敬忌。”此之谓也。
成王与唐叔虞燕居,剪梧桐叶以为圭,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唐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封虞耶?”成王曰:“余一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唐叔虞于晋,周公旦可谓善说矣,一称而成王益重言,明爱弟之义,有辅王室之固。
当尧之时,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稷为田畴,夔为乐正,倕为工师,伯夷为秩宗,皋陶为大理,益掌驱禽,尧体力便巧不能为一焉,尧为君而九子为臣,其何故也?尧知九职之事,使九子者各受其事,皆胜其任以成九功,尧遂成厥功以王天下,-----------(可以网络上参阅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