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会盟是什么意思
会盟的意思指在神明面前立誓缔约,引申泛指缔约联合,又引申为说出表示和平的誓言。另外,盟也指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单位。设在自治区和县之间,其行政地位与地区行政公署相同。
相关如下
“盟”始见于甲骨文,金文保持了甲骨文的形体结构,但后期金文在形体上变得更加复杂,上部从“朙”或“明”,有的字形在“皿”上加一横,。
小篆在甲骨文、金文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将金文的形体进行了改造,上面写作“囧”,下面写作“血”。小篆也有上面写作“朙”或“明”的。隶书依据小篆,上面写作“明”或“朙”,下面写作“皿”。楷书作盟。
杀牲歃血,朱盘玉敦(duì,一种青铜容器),以立牛耳。“盟”的本义是立誓缔约。“有疑”是不和的意思,诸侯国之间有不和而需解决时,则举行会盟缔约。
会盟缔约有一定仪式,就是“杀牲歃血”。参加者需割牛耳,饮牛血(并非真饮,只是在嘴上涂一下),在神前立誓表示诚信。所以以“血”为“盟”也是有情可原的。
什么叫"会盟"
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自以为是的地方诸侯开碰头会啊、吹风会啊什么的,最后情愿好不情愿也好,总之就是达成共识,举一个最霸气的当盟主,以后吃饭全是他请客的。
隐公时期的会盟,是怎样从维护秩序到加速动荡的?
说到“会盟”,大多数人的脑海都会不自觉地出现“结盟”一词。是的,随着时代的变迁“会盟”的实际意义的确有结盟的意思。但“会盟”最初的本意更多偏向盟誓,在远古时期,它是人们为了某一约定而对会盟彼此进行特定的约束形式。
人们通过“会盟”的形式来制定盟约,并且规定会盟双方必须遵循盟约,以此来达到对双方的约束,从而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由此看来,“会盟”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影响,尤其在隐公时期,“会盟”的作用更是得到更加淋漓尽致地展现。
一、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下的会盟正悄然变化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力逐渐衰弱,周王室衰微,与之恰恰相反的是各地诸侯国的崛起。各诸侯国在发展自身的同时,逐渐脱离周天子的统治,社会出现了“大变革”。 与此同时,这时候的各个诸侯国发展早已成为独立的国家。
所谓:“一山容不得二虎”,更何况当时众多的诸侯国。各国为了发展壮大本国实力、维护本国的利益,不断拓展疆土,因此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几乎就没有间断。这也正为“会盟”的发展演变提供了大环境。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些实力较弱的诸侯国面对强烈的争霸战争只能惺惺相惜,彼此依靠,为了抵御较为强大诸侯国的侵略,纷纷达成协议进行结盟。还有一些较大的国家为了本国更好发展,利用自己本国强大的优势强制其他较小国家进行结盟。
由于诸侯之间的结盟牵扯着各种相关利益,但为了自身的利益,各诸侯国又不得不进行沟通交流。正因为如此,“会盟”的发展在春秋时期达到顶峰。
二、“似同非同”,隐公时期的“会盟”特殊性显而易见
“会盟”的历史渊源已久,但其发展的目的意图却在不断演变。相比整个春秋时期来说,隐公时期也就是春秋早期的“会盟”单单只是诸侯国为了保护本国的一种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时的“会盟”只是隐公时期单纯的外交沟通方式,不是称霸各国的手段,但同时它更像是诸侯国之间没有信任的象征。
各诸侯国为了不被别国侵犯,只得让自己不断结盟,不断强大。因此,隐公时期的“会盟”与整个春秋时期有很大不同,具有显而易见的特殊性。
(一)形式简单,没有强烈的仪式感和严格的等级要求
纵观整个春秋时期,“会盟”的举行仪式相对来说都是比较复杂隆重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会盟”仪式的规范性,参加仪式的人大部分是最有权势国君或卿大夫,在一般情况下,地位较为低下的人是没有资格参加的,而且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很大程度上的约束,不得出现相关不合规矩的行为举止。
而隐公时期的“会盟”相对来说就比较简单,它不仅仅存在各个诸侯国之间,诸侯国内也可进行“会盟”,此时更倾向于盟约。并且每一次的“会盟”不一定必须举行相关的大型活动。人们所重视的不在于庄严隆重的过程,而是是否遵守的盟约结果。
(二)目的单纯,仅仅为了建立彼此的友好关系
这里所提到的目的一方面是指举办“会盟”的目的,另一方面是指参加会盟的相关人员的目的。与整个春秋时期的“会盟”不同,隐公时期的“会盟”更多的是考虑会盟双方的共同利益,不存在“弱国被强国欺负”和统治和被统治的现象,这时候达成结盟反而是为了双方都不被侵犯,换句话说,就是在会盟双方任何一国被侵犯时,另外一国都会像朋友一样去帮助它去共同击退敌人。
另外,整个春秋时期的“会盟”参与者很大一部分是奔着至高无上的荣耀去的。对于参加会盟的卿大夫来说,“会盟”能够提高自己的名望,使他们在自己的国家中赢得更多的尊重,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而隐公时期的会盟参与者的目的更多是为了盟约的具体内容是否符合双方的要求。
(三)无关利益,一切采用就近原则
结盟的目的是共同击退敌人,因此结盟更多考虑地理位置的远近,采用就近原则,地理位置较近的一方更具有结盟的优势,即使较远的一方能够带来更多的利益,但为了战争爆发时另一方能够救助及时,最后还是会选择较近的诸侯国。
三、世道交丧,盟诅滋彰,隐公时期的会盟影响深刻
“会盟”的影响对整个春秋时期都十分深刻。从宏观上来看,“会盟”使得变革、动乱不断的春秋时期的社会安定了许多。总体呈现出会盟次数越多,战乱越少的趋势,这就意味着诸侯国之间的“会盟”有维护社会安定的作用。
“世道交丧,盟诅滋彰”这是对当时春秋时期的总体概括,可见“会盟”在春秋时期的次数不断增加。间接证明了“会盟”对春秋时期产生了许多积极影响。但隐公时期的会盟产生的影响却较为多面,并且广受争议。
(一)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之间矛盾丛生,社会动荡不安
与整个春秋时期“会盟”不同,隐公时期的“会盟”次数虽然不多,但诸侯国之间爆发的战争却相对增加。这种现象的出现一切绝不是空穴来风,那是因为举行“会盟”的诸侯国之间无形之中产生“拉帮结派”的现象。
列举中国古代史上几次著名会盟。
渑池之盟,齐鲁。春秋
唐蕃会盟,唐,土蕃
葵丘会盟,齐与诸侯
涂山之会 禹王与诸侯
隆兴和议 宋金1164年
春秋时期诸侯为什么要会盟
这个会盟不一定,或者不全是军事目的,诸侯会盟就好比现在的国际首脑会议,需要就一些急需解决的国际问题进行讨论,达成共识,签署协议,这个过程在古代就被视为“会盟”。
当然,在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之间的问题,主要就是军事合作,其次就是政治势力划分,少部分是针对黄河治理、灾荒处理等问题进行合作。
比如葵丘会盟,就是因为周惠王想废掉太子郑,立自己爱妃生的儿子丰子带为太子,而当时的霸主齐桓公回合诸侯,向周惠王施加压力,确保太子之位。此外,葵秋之盟还达成以下盟约:不准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这次会盟实际上军事考虑不大,更重要的是政治性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