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毕加索十大最著名的画
毕加索十大最著名的画有《老吉他手》、《哭泣的女人》、《镜前少女》、《格尔尼卡》、《三个音乐家》、《坐着的女人》、《朵拉与小猫》、《梦》、《画家与模特》、《戴帽子男人的半身像》。
1、《老吉他手》
《老吉他手》作品里面一个弯着腰的人拿着吉他,是毕加索在1903年画的。画里面的人物是毕加索刚刚自杀死亡的好朋友卡萨吉马斯。
2、《哭泣的女人》
《哭泣的女人》是一幅油画作品,画中是一个哭泣的女人,毕加索画出了一个比较独特的形象,这幅画表现出他的艺术才华,通过奇妙的艺术作品获得了很多人的赞誉。
3、《镜前少女》
《镜前少女》是毕加索1932年3月画的,这部作品画出了玛丽泰伦斯的形象,作品以立体派描绘女人形象,再结合古典派风格画出来的,是线条和色彩自由组合的杰作。
4、《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是一部非常著名的画作,这幅画的风格是田园和史诗的结合。从画中可以看出来画家描绘的是战争的悲剧和无辜老百姓的痛苦。
5、《三个音乐家》
《三个音乐家》是毕加索于1921年在法国巴黎附近的枫丹白露完成的一个作品,这幅画中画出了3个人物形象,左边的那个是吹单簧管,中国在弹吉他,右边是修士表达了对音乐岁生活的追求。
6、《坐着的女人》
《坐着的女人》是毕加索在1937年画的一幅画,这幅画创造了许多宁静的形象。非常的特别,就好像一副扑克牌,用条纹设计的。
7、《朵拉与小猫》
《朵拉与小猫》是毕加索于1941年创作的油画,这幅画里面的女人是一位超现实主义摄影师,也是毕加索的情人。
8、《梦》
《梦》是毕加索1932年创作的一幅油画,画中的人物是一个体态丰美的17岁少女头发的金色的,这个少女是毕加索绘画时的模特。
9、《画家与模特》
《画家与模特》是在毕加索晚年的田园时期画的一幅画,画结构清晰,具有实在感和厚重感,通过立体派面貌来表现出画中的人物,有一种令人惊骇的艺术效果。
10、《戴帽子男人的半身像》
《戴帽子男人的半身像》是一幅经典的绘画作品,是毕加索91岁高龄时所作。这幅画是毕加索晚年一个比较珍贵的画作,画中的人物表情充满趣味,上扬起的帽子增加了喜剧效果。
毕加索的著名作品有哪些?
毕加索于1881年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市。1904年在巴黎定居,从此生活在法国。从19世纪末从事艺术活动,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最具有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那么毕加索的著名作品有哪些呢?
1、 《和平鸽》:《和平鸽》是为联合国专门创作的世界友谊作品,从此和平鸽来代表和平。
2、 《格尔尼卡》:《格尔尼卡》,毕加索作,1937年,布面油画,305.5×782.3厘米,马德里索菲亚王妃艺术馆(Reina Sofía Art Museums)馆藏。
3、 《亚威农少女》:毕加索作,1907年,油画,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1906年毕加索受到非洲原始雕刻和塞尚绘画影响,而转向一种新画风的探索。于是,他画出了一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杰作——《亚威农少女》。
4、 《卡思维勒像》:《卡思维勒像》,毕加索作,1910年,油画,100×61.5厘米,芝加哥,芝加哥艺术中心藏。
5、 《戴贝雷帽、穿格子裙的女子》:《戴贝雷帽、穿格子裙的女子》记录了毕加索与玛莉·德雷莎·沃特微妙的关系变化。当时的他仍然深爱玛莉·德雷莎·沃特,但画中元素却暗示了毕加索新恋人朵拉·玛尔日渐明显的介入。
关于毕加索的著名作品有哪些的相关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作品有哪些?
1.毕加索代表作:《亚威农少女》、《卡思维勒像》、《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 、《格尔尼卡》、《和平鸽》、《戴帽子男人的半身像》
2.各作品简介:
《亚威农少女》
毕加索作,1907年,油画,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1906年毕加索受到非洲原始雕刻和塞尚绘画影响,而转向一种新画风的探索。于是,他画出了一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杰作《亚威农少女》。
这幅不可思议的巨幅油画,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亚威农少女》始作于1906年,至1907年完成,其间曾多次修改。画中五个裸女和一组静物,组成了富于形式意味的构图。脱胎于塞尚那些描绘浴女的纪念碑式作品。它以某种不同于自然秩序的秩序,组建了一个纯绘画性的结构。
《卡思维勒像》
《卡思维勒像》,毕加索作,1910年,油画,100×61.5厘米,芝加哥,芝加哥艺术中心藏。《卡思维勒像》 是毕加索1909—1911年“分析立体主义”时期的绘画,进一步显示了对于客观再现的忽视。张力。
这幅《卡思维勒像》,清楚显示了毕加索是怎样将这种分析立体主义的绘画语言,用于某个具体人物形象的塑造的。令人费解的是,恰是在这种分解形象和舍弃色彩的极端抽象变形的描绘中,毕加索始终不肯放弃对于模特儿的参照。为了画这幅画,他让他的这位老朋友卡思维勒先生耐着性子摆好姿势,在他的面前端坐了有二十次。他不厌其烦地细心分解形体,从而获得一种似乎由层层交迭的透明色块所形成的画面结构。画中色彩仅有蓝色、赭色及灰紫色。色彩在这里只充当次要的角色。虽然在线条与块面的交错中,卡思维勒先生形象的轮廊还能隐约显现,然而人们却难以判断其与真人的相似性。
《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
《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进一步显示了对于客观再现的忽视。这一时期他笔下的物象,无论是静物、风景还是人物,都被彻底分解了,使观者对其不甚了了。虽然每幅画都有标题,但人们很难从中找到与标题有关的物象。那些被分解了的形体与背景相互交融,使整个画面布满以各种垂直、倾斜及水平的线所交织而成的形态各异的块面。在这种复杂的网络结构中,形象只是慢慢地浮现,可即刻间便又消解在纷繁的块面中。色彩的作用在这里已被降到最低程度。画上似乎仅有一些单调的黑、白、灰及棕色。实际上,画家所要表现的只是线与线、形与形所组成的结构,以及由这种结构所发射出的张力。
1912年起,毕加索转向其“综合立体主义”风格的绘画实验。他开始以拼贴的手法进行创作。这幅题为《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的作品,清楚地显示了这种新风格。
《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毕加索作,1937年,布面油画,305.5×782.3厘米,马德里索菲亚王妃艺术馆(Reina Sofía Art Museums)馆藏。
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他说:“我不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我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我总是待在现实的真实情况之中。”这或许也是他选择画《格尔尼卡》的一个重要原因吧。然而他此画的对于现实的表现,却与传统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截然不同。他画中那种丰富的象征性,在普通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的。毕加索自己曾解释此画图像的象征含义,称公牛象征强暴,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
《和平鸽》
《和平鸽》是为联合国专门创作的世界友谊作品,从此和平鸽来代表和平。
布拉克出生于塞纳河畔阿尔让特伊的一个漆工家庭,其父亲和祖父都是业余画家,这使他自幼便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1893年,布拉克全家移居勒阿弗尔,不久他便在当地一所美术学校学习。1902年,他进入巴黎美术学校,受到博纳的指导,后又转入安贝尔学院。他于1904年创办了自己的画室。1905年在参观了秋季沙龙之后,他对野兽派绘画产生浓厚兴趣,遂在以后两年中参加了野兽派绘画运动。不过,他的作品却以其“安详如歌一样”的基调,与那种色彩强烈、笔法奔放而令人兴奋的地道的野兽派作品风格迥异。“他的性情极为平稳,因而不滥用野兽派画家陶醉其中的自由。”(雷蒙·柯尼亚等合著《现代绘画辞典》,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第39页)。1907年,他与毕加索相识,深为其作品《亚维农的少女》所倾倒,两人遂成为至交,共同筹划起立体主义运动。 《戴帽子男人的半身像》《戴帽子的男人》是毕加索91岁高龄时所作,在此画完成的第二年,画家便与世长辞,因此,这幅画可视为毕加索晚年最为珍贵的画作之一。进入画面,中国水墨画的风格立即映入眼前,大笔触挥毫于纸面上,可想象画家在作画时,是何其的酣畅淋漓,画家在晚年还能保持如此的创作精力,实则难能可贵。这大概也是毕加索长时间内不断变换画风,在流派林立的20世纪画坛依然屹立不倒之原因所在。
毕加索的画有哪些
毕加索的作品有:《斗牛士》《科学与慈善》《熨烫衣服的人》《两姐妹》《马上的姑娘》《亚威农的少女》《读书》《穿衬衣的女子》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格尔尼卡》。
毕加索代表作
《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立体主义画家帕勃洛·鲁伊斯·毕加索于20世纪30年创作的一幅巨型油画,长7.76米,高3.49米,现收藏于马德里国家索菲亚王妃美术馆。该画是以法西斯纳粹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重镇格尔尼卡、暴杀害无辜的事件创作的一幅画,采用了写实的象征性手法和单纯的黑、白、灰三色营造出低沉悲凉的氛围,渲染了悲剧性色彩,表现了法西斯战争给人类的灾难。
《哭泣的女人》
该作品画面上是一张看上去杂乱无章的面孔,眼睛、鼻子、嘴唇完全错位摆放,面部轮廓结构也全被扭曲、切割得支离破碎。作品表现了底层社会人们肝肠寸断、痛苦无助的景象。该作是毕加索融合了立体主义与超现实风格的代表作。
《老吉他手》
这部作品里面一个弯着腰的人拿着吉他,是毕加索在1903年画的。画里面的人物是刚刚自杀死亡是毕加索的好朋友卡萨吉马斯。这幅画画出了很多受压迫的穷人的苦难。
《镜前少女》
《镜前少女》是20世纪初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创作的一幅油画。这部作品是毕加索1932年3月画的,这部作品画出了玛丽-泰伦斯的形象。这幅作品是毕加索以立体派描绘女人形象然后再结合古典派风格画出来的作品,线条和色彩自由组合的杰作。
《三个音乐家》
《三个音乐家》这幅作品也是对立体艺术的致敬。作品勾画了三个人物形象:左边吹单簧管,右边的修士,中间弹吉他的主角。每个人物之间看似没有联系,但又彼此相连,相连的不仅仅是人物的线条,也包括了对音乐和生活的共同追求和理想。也有个小幽默在画面上,左边的小狗的描写,狗尾巴在小丑中间,非常可爱之笔!
《拿着烟斗的男孩》
1905年,毕加索创作了《拿着烟斗的男孩》,画面集中展现了一位表情有点忧郁的青春期男孩,他身穿蓝色服装,头戴花冠,手里拿着一支烟斗,画面的背景是两大束色彩艳丽的鲜花。
《拿烟斗的男孩》,成为目前世界上最昂贵的画之一,在2004年5月5日以1亿416万美元的天价售出,一举刷新绘画作品拍卖的世界记录,这副名画背后有一个凄美无比的爱情传奇……
《读书》
《读书》展示了毕加索的金发情人瓦尔特胸口半露地搭着披肩、膝上搁着一本书,坐在椅子上头倚着红色椅背打瞌睡的模样。该画在2011年2月8日于英国伦敦再次成交,以九百万英镑为底价,六分钟内有至少7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买家投标,最后由俄罗斯客户通过电话买下,成交价为两千五百二十万英镑。
毕加索简介
巴勃罗·毕加索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之一,立体画派创始人,毕加索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毕加索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
毕加索艺术风格
早年的“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盛年的“黑人时期”、“分析和综合立体主义时期”(又称“立体主义时期”)、后来的“超现实主义时期”等等。
毕加索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他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
毕加索油画如何欣赏?
欣赏毕加索油画
一、画家生平。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年~1973年)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Malaga),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之一,立体画派创始人,毕加索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毕加索的作品总计近 37000 件,包括:油画1885 幅,素描7089 幅,版画20000 幅,平版画6121幅。
巴勃罗·毕加索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毕加索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毕加索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在毕加索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也正因此毕加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20世纪正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毕加索在这个多变的世纪之始从西班牙来到当时的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开始他一生辉煌艺术的发现之旅。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毕加索的盛名,不仅因他成名甚早和《亚威农的少女》、《格尔尼卡》等传世杰作,更因他丰沛的创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层面的艺术作品。毕加索完成的作品统计约多达六万到八万件,在绘画、素描之外,也包括雕刻、陶器、版画、舞台服装等造型表现。在毕加索1973年过世之后,世界各大美术馆不断推出有关他的各类不同性质的回顾展,有关毕加索的话题不断,而且常常带有新的论点,仿佛他还活在人
二、立体主义
立体主义(Cubism)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运动和流派,又译为立方主义,1908年始于法国。立体主义的艺术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以许多组合的碎片型态为艺术家们所要展现的目标。艺术家以许多的角度来描写对象物,将其置于同一个画面之中,以此来表达对象物最为完整的形象。物体的各个角度交错迭放造成了许多的垂直与平行的线条角度,散乱的阴影使立体主义的画面没有传统西方绘画的透视法造成的三维空间错觉。背景与画面的主题交互穿插,让立体主义的画面创造出一个二维空间的绘画特色。
立体主义开始于1908年,由当时居住在 法国巴黎蒙马特区的乔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和毕加索Pablo Picasso所建立。
立体主义的主将是毕加索和布拉克。其中毕加索的油画《亚威农少女》(1907年),被认为是第一幅包含了立体主义因素的作品。
三、作品欣赏
毕加索的名作《格尔尼卡》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联合国会议大厅里永久陈列的一幅画,完成于1937年。《格尔尼卡》起初是毕加索接受西班牙政府的委托为巴黎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的装饰画,而今天《格尔尼卡》是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代表作品为世人仰慕,并时刻警示人们要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格尔尼卡》宽350.5厘米,长782.3厘米。毕加索对立体主义绘画进行分解,以半立体、半剪纸的方法用寓意和象征的手法进行表现,作品仅用黑、白、灰三色来画。《格尔尼卡》很有名,大到美术史,小到中小学的美术课本都有专门介绍。
1937年4月的某一天,在巴黎躲避战乱的毕加索听到了一个消息:西班牙美丽的商业小镇格尔尼卡镇被德国轰炸机炸成了一片废墟,当时街上满是人群,镇上无辜的居民惨遭屠杀。毕加索对这一野蛮暴行感到震惊,使他本来就忧郁的情绪转化为满腔愤怒。毕加索决定用画笔作武器,揭露这一令人发指的野蛮行径。
毕加索这幅关于战争题材作品《格尔尼卡》的表现手法,在以前的绘画中找不到相似的例子。如德拉克洛瓦的《希阿岛的屠杀》、席里柯的《梅杜萨之筏》、戈雅的《五月三日的马德里》等表现战争场面的作品,都是用写实手法描绘的,用来记录历史和再现历史。这种现实主义手法是时代公认的手法,是描绘大型战争场面的楷模。可是毕加索一反常态,采用了抽象的象征表现手法。《格尔尼卡》完成后在欧洲巡回展出,没有受到任何指责,而且获得了广泛的赞扬。
抽象主义和立体主义在当时刚刚流行不久,只有小范围的少数人清楚它是怎么一回事。可以说,立体主义绘画就是毕加索开创的。在这之前毕加索本人也没有用抽象手法或象征手法正式画过如此严肃的题材、如此巨大的作品。直到今天,西方人也不一定完全能够接受抽象绘画。抽象绘画的产生提出了“艺术不一定是美的”命题。这一命题或主张,标志着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彻底决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正是那不折不扣的现代主义的表现意图。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并没有从唤醒或号召人们武装反抗的角度人手,也没有从谴责和抗议的角度去创作,而是从“悲哀”、“悲伤”、“惊恐”、“痛苦”的角度去表现。虽然这样符合毕加索的性格,但是从美术史的范畴来看不能不说是一个大胆的举动。毕加索在创作过程中写过一首诗很能说明《格尔尼卡》的基调:“……孩子的哭声,女人的哭声,鸟儿的哭声,花儿的哭声,木料和石头的哭声,还有床、椅子、窗帘、瓶罐、猫、纸等的哭声,相互缠绕的气味的哭声……”毕加索从人情味的诗意的角度,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表现战争的残酷,这些都是他与别人不同的地方。
在欣赏《格尔尼卡》时,常常想到一些问题。西方人在接受一个文化事件时,确实具有宽容大度的胸怀,他们很尊重艺术家的才华和人格。姑且抛开作品的效果不说,绘画艺术在一般情况下被认为是画家个人象牙塔中的东西,怎么去表现,怎么去探索是自己的事。立体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更是远离现实生活,作为公众艺术,作为反法西斯的具有政治倾向和针对性的作品,作为一件重要作品,观众还会这样理解?政府还能这样理解?作为画家,谁又能这样表现,谁敢这样表现?如果不是毕加索,确实难以想象。
毕加索之所以是大师是因为毕加索清楚他的使命,并且有能力完成他的使命。毕加索只有通过创造才能赢得他作为生存的权利。当然,艺术创造还取决于艺术家的人格和魄力。艺术家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应该做什么?做了什么?艺术家在改变自己命运的同时改变着社会。西方人对艺术的宽容大度其实是尊重艺术规律的表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理解《格尔尼卡》,艺术作品本来就是供人感觉的。西方美术史家贡布里希说:“就艺术的历史而言,我们必须承认艺术史的主题是艺术家本人,而不是某种民族或风格的结合体。”一部绘画史,可以从多种角度去理解,可以看做是风格演变的历史。时代在变,文化在变,人的审美趣味在变,绘画艺术自然也在变,因此不必要墨守成规。
《亚维农少女》
《亚维农少女》是一件意义重大的油画作品,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画面左边的三个裸女形象,显然是古典型人体的生硬变形,而右边两个裸女那粗野、异常的面容及体态,则充满了原始艺术的野性特质。野兽派画家发现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原始魅力,并将它们介绍给毕加索。
然而用原始艺术来摧毁古典审美的,是毕加索,而不是野兽派画家。在这幅画上,不仅是比例,就连人体有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都遭到了否定。因而这幅油画,“恰似打碎了一地的玻璃”。在油画《亚维农少女中》,立体派油画家毕加索破坏了许多东西,可是,在这破坏的过程中他又获得了什么呢?当我们从第一眼见到此画的震惊中恢复过来,便开始发现,那种破坏却是相当地井井有条:所有的东西,无论是形象还是背景,都被分解为带角的几何块面。我们注意到,这些碎块并不是扁平的,它们由于被衬上阴影而具有了某种三度空间的感觉。我们并不总能确定它们是凹进去还是凸出来;它们看起来有的象实体的块面,有的则象是透明体的碎片。这些非同寻常的块面,使画面具有了某种完整性与连续性。
从这幅油画上,可看出一种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的新手法,这种手法早在画家塞尚的画中就已采用了。我们看见,画面中央的两个形象脸部呈正面,但其鼻子却画成了侧面;左边形象侧面的头部,眼睛却是正面的。不同角度的视象被结合在同一个形象上。这种所谓“同时性视象”的语言,被更加明显地用在了画面右边那个蹲着的形象上。这个呈四分之三背面的形象,由于受到分解与拼接的处理,而脱离了脊柱的中轴。它的腿和臂均被拉长,暗示着向深处的延伸;而那头部也被拧了过来,直楞楞地对着观者。毕加索似乎是围着形象绕了180度之后,才将诸角度的视象综合为这一形象的。这种画法,彻底打破了自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始的五百年来透视法则对画家的限制。
油画《亚维农的少女》始作于1906年,至1907年完成,其间曾多次修改。画中五个裸女和一组静物,组成了富于形式意味的构图。这幅画的标题是由毕加索的朋友安德鲁·塞尔曼所加,据说毕加索本人对之并不喜欢。但不管怎样,这只不过是作品名称罢了。在现代艺术中,标题与作品的相关性越来越小,画家们常常有意识地不以标题来说明作品的内容。画家毕加索这幅油画《亚威农的少女》,想必亦是如此。该画原先的构思,是以性病的讽喻为题,取名《罪恶的报酬》,这在最初的草图上一目了然;草图上有一男子手捧骷髅,让人联想到一句西班牙古老的道德箴言:“凡事皆是虚空”。然而在此画正式的创作过程中,这些轶事的或寓意的细节,都被画家去除了。其最终的震撼力,并不是来自任何文学性的描述,而是来自它那绘画性语言的感人力量。
毕加索的名画有哪些最著名的是哪幅
毕加索的作品有:《斗牛士》、《科学与慈善》、《熨烫衣服的人》、《两姐妹》、《马上的姑娘》、《亚威农的少女》、《读书》、《穿衬衣的女子》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格尔尼卡》。
1、《穿衬衣的女子》中,一袭若隐若现的薄纱衬衣,轻柔地勾勒着自黑暗中涌现的侗体,坚定的延伸,流露出年轻女子的傲慢与自信。鬼魅般地流动着纤细隐约的美感。整体气氛的传达幽柔细致,使得神秘的躯体在氤氲中垂怜着病态美;拼贴艺术形成的主因,源于毕加索急欲突破空间的限制,而神来一笔的产物。实际上拼贴并非首创于毕加索,在19世纪的民俗工艺中就已经存在,但却是毕加索将之引至画面上,而脱离工艺的地位。
2、《亚威农的少女》彻底否定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视三度空间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绘画。毕加索断然抛弃了对人体的真实描写,把整个人体利用各种几何化了的平面装配而成,这一点在当时来说,是人类对神的一种亵渎行为。同时它废除远近法式的空间表现,舍弃画面的深奥感,而把量感或立体要素全体转化为平面性。这幅画,既受到塞尚的影响,又明显的反映了黑人雕刻艺术的成就。强化变形,其目的也是增加吸引力。毕加索说:“我把鼻子画歪了,归根到底,我是想迫使人们去注意鼻子。”
3、《读书》(LaLecture),展示了毕加索(PabloPieasso)的金发情人瓦尔特(Marie-ThereseWalter)胸口半露地搭着披肩、膝上搁着一本书,坐在椅子上头倚着红色椅背打瞌睡的模样。该画在2011年2月8日于英国伦敦再次成交,以九百万英镑为底价,六分钟内有至少7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买家投标,最后由俄罗斯客户通过电话买下,成交价为两千五百二十万英镑。
4、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他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遣责和抗议。
扩展资料:
毕加索作品风格:
1、空间色彩。
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
30岁以后毕加索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时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
2、立体主义。
一般说来,《亚维农的少女》是第一件立体主义的作品,而立体主义运动则通常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1912年之前的所谓分析立体主义。画家们继承塞尚对绘画结构进行理性分析的传统,试图通过对空间与物象的分解与重构,组建一种绘画性的空间及形体结构。
1912年以后,立体主义运动进入第二阶段,通常称为综合立体主义。此时在画中色彩起了有力的作用,但形体仍然支离破碎,只是更大和更富于装饰性。画家们新创出一种以实物来拼贴画面图形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进一步加强了画面的肌理变化,并向人们提出了自然与绘画何者是现实,何者是幻觉的问题。立体主义虽然是绘画上的风格,但对20世纪的雕塑和建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