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智识机制的定义
- 2、智识的意思
- 3、“知识”和“智识”的区别
- 4、智识行为规范
- 5、什么是智识勇气
智识机制的定义
智识机制的定义是能够将哲学、科学、艺术与技术融合在一起的一种机制,主要在当下艺术史发展与博物馆研究领域被提倡,其本质是对新博物馆学从教育动能到体验动能转向的认知。
智识是英文单词Intellect的翻译,“智识”是指的人们判断事物和解决矛盾的逻辑与能力,以思考、理智、判断为特征——从哲学层面上说,它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科学性相关;从心理层面说,它描述了人们理性认识世界的高水平。
智识的意思
智识的意思是指在知识积累基础上形成的理解力和判断力。
拼音:zhìshí,释义:1、犹智力,识见。2、知识。
出自《韩非子·解老》:“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
“智识”有名词解和动词解两种用法。
“智识”所指的不是知识,而是用以统领知识的智慧。俗语所谓“依智不依识”,惟以智慧为归依,才是真正重要的知识——或者说,知识转化为智慧才是重要的。否则,只能是无关紧要的知识,这可能是迂腐的,是可能限制人发展的,也可以等待未来再被转为智慧。
“知识”和“智识”的区别
无分别是智,分别是识。智如日月当空,明照万物;识如盲人摸象,互相是非。
所谓知识,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就它的反映活动形式而言,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知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知识
智识行为规范
小目标
1想要对争议问题持有牢固可靠的观点,第一步是承认自己是有可能犯错误的,要随时准备接受新观点。
2提出问题的语言条理清晰,避免不恰当的把不同问题混在一起。
形成原则
1程序标准
理性解决争议
形式化:平息争议、确定判断、订正信念。
最好是达成高于原来立场的更优结果。
2伦理标准
前提:遵守理性讨论规则
目标不是输赢,而是一起发现问题最佳的解决办法,或者发现争议事项上最可靠的观点。
这个问题之前错的太离谱,改正。
3形成自己智识风格的原则
这个智识, 是智慧识别嘛……
(1)或谬原则
我可能是错的。
总是不想承认自己不对并为自己找借口是不对的,所有观点都有缺陷,何况已经知道自己有不正确的地方。
问题原因:在争论观点时想为自己立场谋求私利。情绪化难以避免,但是要注意避免把观点的不正确性带来的利益损失和胜负欲带来的不良情绪做区分,要有迅速平静的能力。
(2)求真原则
探求真义,至少探求所能达到的最合理论证。
(3)清晰原则
表达观点、辩护、反驳不可有语义混乱,并能够从不同的观点区分开来。
对论证和批评中有任何可能造成迷惑或误解的关键词,仔细推敲。
要先讨论问题的一个方面,避免各种问题联系造成混乱。
语义上的混乱不应该成为争论结束的原因。注意表达的清晰准确。不可以像现在一样频繁使用模糊词汇。
(4)举证原则
提出主张的人举证。对方质疑,举证人有证明的义务。
注意举证时遵循(1)(2)(3)
(5)善意原则
客观复述对方论证。对方意图或清晰度存在疑问,应给予补正机会。
(6)结构原则
结论前提: 理由
不使用相互矛盾的推理
不先预设假设的真实性
不进行不合逻辑的演绎推导
以后拒绝任性
(7)相关原则
真实性。
不能凭空想象各种联系,这样好傻逼。
(8)接受原则
(9)充分原则
论点数量➕质量
(10)辩驳原则
对于对方立场预见的关键性非难给予辩驳。训练自己反应速度,不能总后知后觉。多在平时谈话的小细节训练。
批评对方论证不应回避其强有力处。
(11)延迟判断原则
暂时没有解决结果,比如达到更好的解决立场,或者平衡两种不同立场。选择延迟。
(12)终结原则
结构完满,使用相关可接受推理,为相应结论提供充足基础,包含对所有关键性异议的反驳。
什么是智识勇气
有见识和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魄。
"智识"所指的不是知识,而是用以统领知识的智慧。俗语所谓"依智不依识",惟以智慧为归依,才是真正重要的知识--或者说,知识转化为智慧才是重要的。否则,只能是无关紧要的知识,这可能是迂腐的,是可能限制人发展的,也可以等待未来再被转为智慧。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勇气是个体意志过程中的果断性和具有积极主动性的心理特征相结合而产生的士气状态。勇气与胆量不同,胆量往往是人们天生就有的或是后天训练出来的,因而比较稳定,属于性格的范畴;而勇气并不象胆量一样总是会表现在各种情景与状态下,勇气只是具有暂时的稳定性。然而,行动勇气是一种进取型的士气种类,它将士气所具有的唤发人们潜在能量的作用主要发挥于较具有危险性、冒险性的群体行动中,所以它往往是“军人”和“警察”等高危险职业在执行目标任务时所必须具有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