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宋朝有哪些宰相?
宋朝宰相有:
1、范质(911年—964年),字文素,大名宗城(今河北邢台市威县)人。五代后周时期至北宋初年宰相。范质自幼好学,博学多闻。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登进士第,官至户部侍郎。后周建立后,历任兵部侍郎、枢密副使等职。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病危,托孤于范质等人。
获封萧国公。陈桥兵变后,范质与宰相王溥、魏仁浦被迫拥立赵匡胤为天子。曾举荐赵普、吕庆余、窦仪等人。乾德元年(963年),封鲁国公。次年罢相。同年九月去世,获赠中书令。
2、王溥(公元922年-公元982年),字齐物,宋初并州祁人。历任后周太祖、周世宗、周恭帝、宋太祖——两代四朝宰相,又为著名之史学大家,编撰《世宗实录》、《唐会要》、《五代会要》——三部史籍共170卷。
出生于官宦世家,乾祐年间,甲科进士第一名,任秘书郎,广顺三年(公元953年),官至宰相。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正月,罢相,任太子少保。
王溥任丞相十年,三次迁升一品。太平兴国初年(公元976年),封为祁国公,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八月去世。朝廷停朝两天,赠侍中,谥文献。
3、魏仁浦(911年—969年),字道济。卫州汲县(今河南卫辉市)人。五代后周至北宋初年宰相。历官后晋小吏、后周枢密都承旨、中书侍郎、平章事,居高位而不念私怨,宋初,进位右仆射,从征太原中途病死。
他为人清静俭朴、宽容大度,能言善辩、足智多谋、与人为善、左右逢源。“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可以说是他心胸的体现。他博闻强记,殚精竭虑,为后周统一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
4、沈义伦(909—987),因避太宗光义名讳而单名伦,字顺宜,开封太康(今属河南)人。北宋的开国功臣之一,在太祖和太宗两朝执掌财政大权,后任宰相。沈义伦少习《三礼》,以讲学授徒为生。沈义伦是赵匡胤霸府幕僚中继赵普之后第二个升任宰相。曾经因得罪卢多逊被罢相。
5、李沆(hàng)(947年-1004年7月23日),字太初,洺州肥乡(河北邯郸)人。北宋时期名相、诗人。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李沆登进士第,任将作监丞、通判潭州,召直史馆。累迁至礼部侍郎兼太子宾客,辅导太子赵恒(宋真宗)。
至道三年(997年),真宗即位,拜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咸平元年(998年),拜平章事、监修国史。次年,改中书侍郎,拜东京留守。咸平四年(1001年),加门下侍郎。咸平五年(1002年),加尚书右仆射。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范质
百度百科-王溥
百度百科-魏仁浦
百度百科-沈伦
百度百科-李沆
北宋统一战争为什么要先南后北呢?
喜欢历史的朋友可能知道,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曾经与赵普有过一次“雪夜定策”,参与人可能还有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雪夜定策”的主要内容就是“先南后北”的统一中国的策略。在这个策略的引导下,宋朝经过了太祖和太宗两代皇帝的努力,才把宋朝局促的地盘逐渐扩大,完成了中原地区的基本统一。随后,宋太宗赵光义才得以向北进军,消灭了蕞尔小国北汉,然后再两度大规模北伐契丹,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
如果燕云十六州顺利收复,那么宋朝还真的可能“复汉唐旧疆”。但是,两次大规模北伐(太平兴国北伐和雍熙北伐)都以宋朝惨败告终,这也导致了两宋三百多年始终处于被北方强盛政权的压制状态之下。那么,宋太祖赵匡胤指定的“先南后北”策略真的错了吗?
赵匡胤作为一代雄主,他制定这个宏伟的策略当然不是因为自己一时冲动,毕竟,这个策略一共执行了长达二十年之久。在制定这个策略之前,赵匡胤至少曾经与三位大臣一起商讨。最初,赵匡胤是想先解决北方的问题——也就是先除掉最强大的敌人。但是在这三位大臣的建议以及自己的思考之下,赵匡胤改变了主意。
魏仁浦是周世宗柴荣临终指定的托孤大臣之一,他在宋朝初期继续担任宰相职务。赵匡胤曾经问魏仁浦:“朕欲征太原,如何?”魏仁浦给的答案是“欲速不达”。
第二位:张永德
张永德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也是周世宗柴荣执政时期的权臣(殿前都点检)。柴荣临终时,为了防止权臣篡位而将张永德调离京城,让赵匡胤接替了他的职位。宋朝建立之后,张永德被任命为武胜军节度使。赵匡胤曾经询问张永德“并(今太原)、汾(今汾阳)之策”,张永德认为:“彼兵虽少而悍,加之北虏之援,未可遽也,待其困弊,乃可图耳”。
有关智慧的古代故事有哪些
01
王陵曾经是沛县的豪强,被刘邦认作兄长。
楚汉之争中,王陵占据南阳一带,很有势力,项羽为了拉拢王陵,便扣押了王陵的母亲在军营中。
王陵无奈只能派出使者前往拜见项羽,答应归顺。
王陵的母亲请求亲自送一下王陵的使者,临行的时候王母对使者说的:“替我告诉王陵:好好侍奉汉王,汉王是个忠厚的长者,不要因为我而心生二心。”
说罢,王陵的母亲拔剑自杀。
项羽一怒之下将王母的尸体扔进锅里煮了。
后来,王陵忠心耿耿追随刘邦,并被刘邦视为未来丞相的候选人。
《史记》记载:“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为老妾语陵,谨事汉王。汉王,长者也,无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剑而死。”
02
张汤执法严酷,深得汉武帝的器重和信赖,出任御史大夫,地位仅次于丞相庄青翟。
有人盗走汉文帝陵墓中的财物,丞相庄青翟拉着御史大夫张汤一起去向汉武帝谢罪。
张汤认为这不是自己的职责因而拒绝,所以丞相和属下三位长史便谋划陷害张汤,煽动人状告张汤。
最终,张汤被逼自杀。
张汤非常清廉,死的时候家里有五百两金子,三位长史反复查证都是皇帝的赏赐,最终无法株连张汤的家人。
张汤兄弟子侄打算厚葬张汤,张汤的母亲说道:“张汤是天子的大臣,被奸臣陷害而死,怎么能够厚葬!”
最终,他们把张汤的尸体放在牛车上,下葬的时候只有棺木而没有外椁。
皇帝听闻此事,感慨地说道:“没有这样的母亲,怎么能生出这样的儿子呢?”
汉武帝下来诛杀了丞相的三个长史,吓得丞相庄青翟自杀而死。
《汉书》记载:“昆弟诸子欲厚葬汤,汤母曰:“汤为天子大臣,被恶言而死,何厚葬为!”载以牛车,有棺而无椁。上闻之,曰:“非此母不生此子。”乃尽按诛三长史。丞相青翟自杀。”
03
隽不疑年轻时期,受到酷吏暴胜之器重,一举破格提拔为青州刺史。
汉昭帝时期,隽不疑因挫败燕王的谋反出任京兆尹,京城附近的官吏和百姓都非常畏惧。
但是隽不疑的母亲则对其要求非常严格,希望其广施仁政。
每次隽不疑出去视察州县的犯罪案件回来,母亲总要问他:“你这次有没有平反的案件?拯救了几个人啊?”
如果隽不疑审讯平反的冤假错案很多,那么母亲就喜笑颜开,进食也会增加;
如果审讯的错案很少,那么母亲就甩脸子,并且拒绝进食。
因此,隽不疑做官很有威严,却不像暴胜之那样被人称作酷吏。
《汉书》记载:“京师吏民敬其威信。每行县录囚徒还,其母辄问不疑:“有所平反,活几何人?”即不疑多有所平反,母喜笑,为饮食言语异于他时;或亡所出,母怒,为之不食。故不疑为吏,严而不残。”
04
宋初宰相魏仁浦,出身农民家庭,父亲在其幼年便得病去世了。
有一次放学,魏仁浦看到母亲四处奔走,借来一块粗布,为自己赶制夏天的衣服。
魏仁浦感动地说道:“作为儿子不能供养母亲,反而是母亲借布给我做衣服,我怎么能够心安呢?!”
说罢,魏仁浦声泪俱下。
年长以后,魏仁浦到洛阳求学,乘船渡过济河的时候,将母亲做的上衣脱下发誓:“此生不显贵,绝不在渡此河。”
后魏仁浦官至宰相,宽厚大度,勤俭节约。
一个好母亲死多么重要!
《宋史》记载:“幼孤贫,母为假黄缣制暑服,仁浦年十三,叹曰:‘为人子不克供养,乃使慈母求贷以衣我,我能安乎!’因慷慨泣下。辞母诣洛阳,济河沉衣中流,誓曰:‘不贵达,不复渡此!’”
05
东晋大将陶侃幼年家贫,由于没有人脉,所以只能在县里做小吏。
隆冬积雪时节,鄱阳郡孝廉范逵路过陶家做客。
仓促之间,陶侃家中拿不出酒菜。
陶侃的母亲拿出剪刀剪断长发,让陶侃拿去换作酒菜招待,连范逵的仆人都招待的非常周到。
临行的时候,陶侃送范逵百余里。
范逵感动地推荐陶侃到庐江太守张夔处任职,从此开启了陶侃的开挂人生。
《晋书》记载:“鄱阳孝廉范逵尝过侃,时仓卒无以待宾,其母乃截发得双髲,以易酒肴,乐饮极欢,虽仆从亦过所望。”
陶侃曾做过管理渔业的小官,利用职务之便,弄到一坛子腌制的鱼,兴冲冲地跑去送给母亲。
母亲严肃地问:“哪里来的?”
陶侃如实相告。
母亲贴上封条,责备陶侃说道:“你身为官员,将官府的东西送给我,不但对我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愁。”
《世说新语》记载:“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鲊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06
苏轼小时候,父亲苏洵忙着游历四方,由母亲程夫人照顾并教导读书。
程夫人给苏轼读汉书里面的《范滂传》,深入浅出生动形象,自己也叹息流泪。
范滂是东汉末年的饱学之士,伸张正义铁面无私被奸臣害死。
范滂死前临危不惧与母亲诀别:“我要魂归黄泉,不能孝敬母亲,希望母亲能忍受分离的痛楚,不要增加哀伤。”
范滂的母亲骄傲地说道:“能够与李膺、杜密齐名,值了。长寿和好名声怎么能够兼得呢!”
小苏轼听后拉着母亲的手说道:“将来我长大了做一个范滂这样的人,母亲允许吗?”
程夫人说道:“倘若你能做范滂,我又何尝不能做一个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呢?”
《宋史》记载:“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乾隆年间魏甫仁是谁
魏仁浦(911年~969年),字道济,卫州汲县(今河南省卫辉市)人。北宋初年宰相。出身贫寒,机敏聪慧,博闻强记。后晋时期,担任枢密院小吏,抵御契丹进攻。归附后汉高祖刘知远,选为托孤大臣
北宋初年宰相魏仁浦是怎样的人?
魏仁浦(911—969)字道济,卫州汲(今河南卫辉市)人。五代后周至北宋初年宰相。
历官后晋小吏、后周枢密都承旨、中书侍郎、平章事,居高位而不念私怨,宋初,进位右仆射,从征太原中途病死。
他为人清静俭朴、宽容大度,能言善辩、足智多谋、与人为善、左右逢源。“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可以说是他心胸的体现。
他博闻强记,殚精竭虑,为后周统一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
魏仁浦少年时以孝顺谨慎闻名,后晋时开始出仕,从此步入宦途,尤受后周太祖郭威、后周世宗柴荣的重用,官至宰相。他为人清静俭朴、宽容大度,能言善辩、足智多谋、与人为善、左右逢源。“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可以说是他心胸的体现。他博闻强记,殚精竭虑,为后周统一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晚年遇上“陈桥兵变”,他虽竭力想保住后周政权,但终因势单力薄,以失败告终。处乱世,显忠良,他对后周政权一片忠心,晚年自责,孤独寂寞,怀念先祖,不幸染疾而死。他与范质、王溥不可同日而语。他是那一时代少有的尽忠之臣。后人都称他为“寂寞的魏仁浦”,就是因为他一生尽忠尽职,不同流合污,尽显一代忠臣风范。
后汉隐帝的宠臣作坊使贾延徽常常利用受宠之机,诬告贤良,对于自己看不顺眼的事情,也总是加以扭曲地告诉后汉隐帝。因他常向后汉隐帝进言,居然获得了“谏臣”的称号。而受他迫害的臣僚们则苦不堪言。就连办事谨慎、小心翼翼的魏仁浦也受到牵连。贾延徽和魏仁浦曾是邻居,贾想扩建自己的房屋,于是四处征地。他贪心无止境,认为魏仁浦的房地风水好,想吞为己有。他多次向后汉隐帝说魏仁浦的坏话,差点儿给魏仁浦招来杀身之祸。后汉亡后,有人抓获了贾延徽,交给魏仁浦处罚,魏仁浦却说:“乘人之危于乱世报私怨,我是不会做的!放了他吧!”他的手下都称赞他的大度。他办事效率高,素有浩气在身,有人评他为“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