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为何说明兰“纯臣”的思想被正午阳光植入多部热播剧中?
- 2、在皇帝的眼里,权臣和纯臣谁更值得信赖呢?
- 3、大臣可分为能臣忠臣纯臣三类,关羽张飞等算什么?
- 4、纯臣石碏,大义灭亲—《左传》
- 5、不如做个纯臣
- 6、纯臣是什么意思
为何说明兰“纯臣”的思想被正午阳光植入多部热播剧中?
在盛家庄学究的课堂上,庄学究曾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立嫡长乎,立贤能乎,孰佳?” ,这就像一个辩论题一样,引的底下坐的每个人都据理力争,就比如说小公爷和顾二叔,两人就分属两派,一个支持立长,一个支持立贤,争得脸红耳赤。
最后庄学究将这个问题抛给一直不发言的明兰,明兰当时是这样回答的:“没定论就是定论,贤与不贤,易于伪装,难以分辨,可嫡庶长幼,便一目了然,不必争执,庶子若是真贤德,便不会为了一己私欲,毁灭家族,反过来说,嫡子掌权,若是能够约束庶子,使其不敢犯上造次,也能永保昌盛。大丈夫当忠君爱国,不如做个纯臣,何必无谓争执!”
明兰的这几句话真的是智慧超前,在场的人无不刮目相看的,庄学究啧啧称赞她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觉悟,就连盛老爷得知了,也是大吃一惊,没想到自己从不关注的女儿竟然有如此深刻的见地。
言归正传,这里我要说的就是 “纯臣”二字,所谓纯臣就是忠纯笃实之臣,在《左传·隐公四年》中有这样的记载:“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这个石碏就是所谓的纯臣代表了。
首先是《都挺好》里的明玉,她是怎样用自己的经历验证了赵丽颖在《知否》里说的“纯臣”这一思想。
她和柳青同样是众诚的骨干人员,同样是老蒙倾囊教授一辈子的销售本领,一手带出来的杰出人才,为什么最后明玉会一次次经得起老蒙的考验,成为他最信任的人,成为集团的总经理,而柳青却做出了虚报业绩这样出格的事,不是明玉从中斡旋,也许早就被老蒙弄得身败名裂,没法在行业内混下去了。
当然你会说明玉更信任自己的师父,柳青更冲动,我不排除这样的客观原因,但是我想说的是明玉最终能上位成功的主观原因就是她有一颗纯臣之心。在剧中明玉和柳青在海边的最后一次谈话中,我清楚的记得明玉对柳青说过这样的话:“对老蒙,我未必有你了解,因为我根本不想去揣摩他,我只想做好自己的事情,因为众诚好,我才能好!”
细细分析这句话,才知道其中暗含的纯臣智慧。集团就像一个国家,老蒙像高高在上的君主,她和柳青都是打工的,都只是这个国家的臣子,做臣子的不需要去揣测圣意,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只要竭尽全力辅佐君王治理好这个国家就可以,国好家才能好。
明玉就是这样一个一心只为集团利益着想的纯臣,她没有柳青那么多的怀疑,那么多的顾忌,更没有他和老蒙之间算计来算计去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她实实在在捧着一颗纯臣之心,反而得到了狡猾的老蒙的信任,晋升为集团总经理。
纵观正午阳光的几大热播剧,除了《知否》和《都挺好》植入了这样的纯臣思想,其他的热播剧里,也是有的,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两部热剧里的人物,来佐证一下。
《琅琊榜》里的逆流而上,反败为胜的靖王萧景炎
当时的梁国君臣不思国政,沉迷于党争,致使国力衰弱。以太子和誉王为首的两大阵营都在争权夺利,想成为下一位皇上,不论从后宫的皇后和越贵妃,还是到前朝的六部和宁国侯和庆国公,谁不是想着站队,好为自己的未来筹谋呢?只有靖王不是!
他尽管不受的梁王的看重,还处处打压他,但是他继承了皇长子和赤焰军的纯臣之心,不攀附,不纵容,一心做好自己的事,一心为国为民,正是他身上的这种正气才让梅长苏拼劲全力辅导他,不但是为了平反赤焰冤案,更是想为自己的国家找一个勤政爱民的君主,好让国力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欢乐颂》里的期待转正职场小白关雎尔
关雎尔出生在良好简单的家庭氛围下,不是名校毕业的她,在父母的帮助下,毕业进了一家世界500强的公司,和其他一同实习的人相比,论学历,论长相,论工作能力,她都资质平平,是最不受关注的那个。她特别的自卑,只想通过自己默默无闻的努力证明自己,不让爸妈小瞧了。
在年底考核,转正的关键时刻,新人里闹出了一些走后门,鸣公平的动静,很多人都在私底下联名签署告发信来求公平,他们也找到了关关,只有她最后时刻,秉持一颗纯臣之心,不偏不倚,踏踏实实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扎扎实实完成上司交代的人,勤勤恳恳地修改年终总结,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成功转正,证明了自己。而那一群不安分的人,都只能打包走人了。
所以说“纯臣”的思想早已被正午阳关深深植入各大热播剧里,向观众传递了这一从古至今的正能量观念。回过头来看看正午阳光这样一个制作团队,为什么“正午出品,必属精品”,是因为他们这个团队实事求是,精益求精,从方方面面努力完成自己作品,做好自己作为一个影视剧出品方该达到的水平,追求的目标。
可以这样说“纯臣”的思想不仅是他们塑造的剧中人物的价值观,也是他们这样一个优秀影视制作团队的价值观。
在皇帝的眼里,权臣和纯臣谁更值得信赖呢?
当然是纯臣啊!俗话说得好,位高权重,中国古代的皇帝都很忌惮权臣,比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所以说,皇帝是更喜欢纯臣。
大臣可分为能臣忠臣纯臣三类,关羽张飞等算什么?
忠臣、能臣、纯臣是有区别的,这区别不仅仅是字面上,更在深刻的内涵中。在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都可以算能臣,但是他们对大汉天子刘协有多少忠心,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我们可以说曹操曾经是个忠臣,刘备是个口头上的忠臣,孙权从头到脚都不是忠臣。同样道理,有很多人可能是忠臣,但能力却差得很远,他们斗不过曹操,看不破刘备,也管不了孙权,只能算“烂忠厚没用”。
咱们今天就以刘备手下的十大重臣为例,也把他们分成忠臣能臣纯臣三类,这其中关羽张飞自然是忠臣,而诸葛亮赵云算什么,就值得深思了,至于庞统法正,似乎也不好评价。所以就请读者诸君翻开三国正史,听其言观其行,看看他们属于哪一类臣子。
一、关羽张飞自然是忠臣,除了关张二人,刘备驾前还有哪些忠臣?
忠臣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蜀汉的忠臣、东吴的忠臣,在曹魏阵营或者在当时的大汉朝廷官员眼中,可能就是乱臣贼子。
即使是在曹操麾下,也有荀彧荀文若那样反对曹操进魏公加九锡的大汉忠臣,他曾公开表示:“(曹操)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也有只想做曹操部将而以为刘协之臣为耻的夏侯惇:“时诸将皆受魏官号,惇独汉官,乃上疏自陈不当不臣之礼。”
刘备阵营的忠臣当然是只忠于刘备而不忠于大汉朝廷和刘协的,就像诸曹夏侯和五子良将眼里只有曹操、江表十二虎臣心中只有孙坚孙策孙权一样。
关羽张飞是刘备的忠臣,这是毫无疑义的:“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这一点连曹魏阵营也承认:“(关羽张飞与刘备)义虽君臣,恩若父子。”刘备对张飞高度评价:“以君忠毅,侔踪召虎。”
除了刘备,关羽连天王老子都不放在眼里,就更不要说刘协曹操了。张飞以刘备为君父,以关羽为兄长,除了这两个人,张飞谁都不服。他们生为刘备之人,死为刘备而死,自然是千载难寻的大忠臣——只是相对于刘备而言,在大汉天子刘协眼里,他们可能只是割据军阀刘备的帮凶爪牙。
关羽和张飞是忠臣,糜竺、简雍、孙乾也是,不管刘备是飞黄腾达还是穷途末路,他们都痴心不改不离不弃,糜竺不但倾家荡产帮助刘备招兵买马,还把自己的亲妹妹送给了刚丢了老婆的刘备:“先主转军广陵海西(当时已经饿得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竺于是进妹于先主为夫人,奴客二千,金银货币以助军资;于时困匮,赖此复振。”
曹操知道糜竺糜芳都很有名望和本事,以皇帝刘协的名义分别封他们为嬴郡太守和彭城相。为了追随刘备,这兄弟二人放弃正规朝廷命官的身份,跟着刘备四处漂泊。如果不是关羽弄丢了糜夫人(护送二位嫂子过五关斩六将是没有的,当时甘夫人没有被抓,关羽只身逃离曹营,糜夫人和刘备的儿子下落不明,但不知那个比刘禅还大的孩子,是不是糜夫人生的),“国舅爷”糜芳也未必反水。
在诸葛亮没来之前,刘备阵营的首席外交官是孙乾。刘备领徐州牧的时候,孙乾是治中从事,但他没有像陈登陈元龙那样留在徐州,而是跟着抛家舍业跟刘备同甘共苦:“后随从周旋,先主之背曹公,遣乾自结袁绍,将适荆州,乾又与麋竺俱使刘表,皆如意指。”
简雍是刘备发小,比关羽张飞更早加入刘备阵营(少与先主有旧,随从周旋)。刘备大军围困成都一年也拿不下,是简雍单车入城,说服刘璋出城投降——不知道的还以为是马超把刘璋吓投降的呢:“备闻超至,喜曰:‘我得益州矣。’乃使人止超,而潜以兵资之。超到,令引军屯城北,超至未一旬而成都溃。”
刘备取成都,是军事压力与说客劝降双管齐下的结果,马超带着刘备的兵在虚张声势——他自己的部队已经被曹操打光了。
关羽张飞糜竺孙乾简雍,是不是大汉忠臣,这个可以不去讨论,但他们是刘备的忠臣,这一点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但是接下来咱们要说的这三位,可能就不能完全算是刘备的忠臣了,当然也更不能算纯臣。
二、马超不孝,庞统谋川,法正卖川,他们算什么臣?
“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在这一方面,马超可以算是一个反面典型:马腾被曹操杀害,马超起兵报仇,杀得曹操割须弃袍,那是演义小说的说法。真相是马腾在朝为官,马超联合马腾的宿敌韩遂(杀马腾正妻,夺马腾地盘,马腾穷途末路进京为官当了九卿之一的卫尉)起兵造反。如果马超打赢了还好说,马腾还有利用价值,但是马超跟韩遂也闹掰了,最后被曹操打得一败涂地,先投张鲁后降刘备(是主动写信请降,没有大战张飞,刘备派出的接受大员是督邮李恢李德昂)。
马超不孝,也不可能对刘协和韩遂张鲁尽忠,就是到了刘备阵营,也是闷闷不乐——他有资格瞧不起刘备,但刘备还得倚重他。马超虽然不孝,但是其能力是一流的,在西凉的威望也是极高的。
在后汉三国乱世,忠孝仁义已经被枭雄们像抹布一样都丢掉了,不忠不孝的能人,曹操欢迎(见《求贤令》),刘备也不抵触。所以马超在刘备那里享受到了极高的待遇:“先主为汉中王,拜超为左将军,假节。章武元年,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
刘备驾崩前,马超与章武二年薨了,否则以刘备的脾气,可能也会采取一些措施,吗,免得马超这个能臣给后主刘禅制造麻烦。
在刘备眼里,马超是个可以控制使用的能臣,但是马超在刘备心目中,分量和亲近程度,远远不如另外两位能臣:首任参谋长庞统庞士元和继任参谋长法正法孝直。
“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孝直若亡,则蜀汉难兴。”关于庞统和法正,熟读三国正史的人都知道,他们的军事才能还在诸葛亮之上,起码知人善任的刘备是这么认为的:入川,带的是庞统,取汉中,带的是法正。
庞统和法正是能臣,但却没有从一而终的忠诚。读者诸君可能不知道,庞统原先是周瑜的部下:周瑜当南郡太守,庞统是他手下的功曹,周瑜病故,护送灵柩回江东的,就是庞统。庞统是完全的能臣,但是就忠诚这一方面来说,他只能算半个——历经两个主公,对刘备忠心耿耿。
至于法正法孝直,那是典型的能臣而非忠臣,跟张松一样,他们都算西川叛臣,就是到了刘备阵营,也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之所以给刘备打工,是因为可以随心所欲而诸葛亮也不敢管:“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
如果是一个完全的忠臣,为了主公大业着想,是不会胡作非为的——有人说和珅是乾隆的忠臣,这是不对的,和珅是能臣,但却未必忠于乾隆,乾隆只是他利用的靠山,如果和珅真是忠臣,就不会挖墙脚大肆敛财。
三、为什么不能说诸葛亮和赵云仅仅是刘备的忠臣能臣?
为什么不能说诸葛亮和赵云仅仅是刘备的忠臣能臣?这时候我们就要看一看能臣、忠臣、纯臣的含义了。
所谓能臣,指的是“高才干练之臣”,有能力不代表有忠心,如果没能力,是连奸臣都做不成的。我们纵观历史历朝历代奸臣,发现他们大都是能臣——如果没能耐,忽悠不了皇帝,也不能残害忠良。
忠臣很好理解: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是为忠臣。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端谁的碗就帮谁干活,吃饭砸锅的是奸臣,烧火添柴的是忠臣。和珅吃着乾隆的饭,砸了清朝的锅,所以他只是能臣而不是忠臣。
至于纯臣,那几乎是臣子能得到的最高评价了:明见事体,不溺近情,为大义而灭亲,忠纯笃实之臣,是为纯臣。
纯臣是忠臣能臣的结合,但境界比忠臣还高,他们有自己的见解,会对自己的君王提出诤谏,而不是一味的愚忠甚至助纣为虐,远的如比干,近的如荀彧,都能算是纯臣。
诸葛亮之所以帮助刘备,目标不是让刘备割据一方做土皇帝,而是“兴复汉室”。诸葛亮一辈子念念不忘而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是打曹操。在这一点上,诸葛亮并没有完全按照刘备的意思办。
事实上诸葛亮有好几次机会替关羽张飞乃至刘备报仇雪恨——孙权曾经被曹军打得丧魂落魄,江东小儿闻张辽之名不敢夜啼。在东吴新败、人心惶惶之际,诸葛亮兴兵伐吴,可是要比刘备当年亲征的胜算高。但是诸葛亮一门心思打曹操,同时也缓解了东吴面临的曹魏军事压力。
刘备拿下汉中之后,就没有再跟曹操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也没有主动北伐,因为刘备知道刘协那个烫手山芋还活得好好地当着山阳公呢,如果击败曹操“救出”刘协,这大汉天子由谁来做?
注销了刘协户口并举办追悼会,加谥号曰“孝愍皇帝”,都是刘备的表演——两军交战,谍报工作是重中之重,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刘备要是不派千八百个细作侦骑刺探曹魏动向,那他就不配称为三巨头之一了。
诸葛亮对刘备来说是忠臣,这一点不用怀疑,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诸葛亮对大汉朝廷也是忠诚的:刘协当皇帝当然最好,姓刘的玄德公当皇帝,也可以接受。诸葛亮呕心沥血事必躬亲,甚至忽略了对子孙的培养(诸葛瞻诸葛尚重臣有余能力不足),说明有曹操的权势和能力,却没有曹操的私心贰心。
跟诸葛亮比较相像的,是赵云赵子龙。
赵云对刘备的忠诚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蜀汉阵营唯一敢两次跟主公刘备唱反调的,不是诸葛亮而是赵云。赵云这两次唱反调,都唱得有道理。第一次刘备听了,停止了瓜分蜀中有主田产,一定程度上稳定了西川人心;第二次刘备没听,执意伐吴,结果夷陵惨败,蜀汉元气大伤,到最后也没缓过来。
赵云劝谏刘备的话很值得深思:“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
刘备不可能听赵云的,因为前面咱们已经说过了,万一打败曹丕拿下中原,刘协那块烫手山芋不好处理。通过这两件事,我们似乎能得出一个结论:赵云赵子龙,是无愧于“纯臣”称号的……
纯臣石碏,大义灭亲—《左传》
公元前753年,卫庄公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庄姜做妻子,庄姜虽然长得漂亮,但却没有生孩子。之后,卫庄公又娶了陈国一个叫厉妫的女子做妻子,虽然这回有了个孩子,不幸的是这个孩子夭折了!还好,厉妫的妹妹戴妫为卫庄公生了个儿子,叫公子完。因为戴妫死的早,庄公就叫正妻庄姜抚养公子完,并把他立为太子。
卫庄还有一个宠幸的小妾,这个不知名的小妾生了个儿子,叫州吁,也是卫国州吁之乱的主角!卫庄公非常喜欢这个儿子,十分宠着他。相反,庄姜十分讨厌他。这个和郑庄公和弟弟共叔段差不多。不过一个是母亲喜欢,一个是父亲喜欢,一个夺位成功了,一个失败了!
州吁长大后,很是勇武,喜欢军事 。有事没事带着一帮子人带着一帮人耀武扬威。庄公很喜欢他,所有就由着他疯。这个时候,卫国大夫石碏,看到了这种情况潜伏的危机。 因为他认为那些大凡受到宠爱的人,多半都骄横无比。那些骄横霸道惯了的人,一旦地位下降必然不会心甘情愿接受,必然会产生怨恨,而心怀怨恨的人,是很少有人能够克制住自己的。 对于州吁,一向恃宠而骄,今后他的哥哥继位后,肯定会因为不安分而作乱,这是国家潜在的隐患。
的确如此,你看那些骄横惯了的,几个是安分守己的,一旦不如意,往往怨恨别人,从而做出一些报复别人、报复社会的事。 时间在变,道理却依然。
于是,这个颇有远见卓识的大夫石碏,就跑去对卫庄公说:“庄公啊,我听说父母疼爱孩子,就要好好教育他遵守道义,走正道,千万要防止他走上邪路!如果总是溺爱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往往会让他变得骄横、奢侈、淫乱和放纵,这样就会走上邪路啊!现在如果你想立州吁为太子,那么就明确下来他的地位。不然,那就该好好管一管他了,不然终究是会酿成祸患的啊!”
但是,卫庄公和所有宠溺孩子的父母一样,对于石碏的忠告,他听之任之,并没有放在心上。石碏有个儿子,名字叫石厚,和这个州吁那算是臭味相投,一天就鬼混在一起。石碏想制止,但也没有制止得了。劝国君,国君不听,管孩子,也管不住,老贤人石碏,也是很无奈啊!公元前735年,宠溺州吁的卫庄公死了,公子完继位,就是卫桓公。这个时候,石碏申请退休,也回家养老去了。估计是心想,既然管不了,就由着你们去折腾吧!
卫桓公一继位,自然就看不惯这个骄横奢侈的弟弟,而且也是他执政的威胁,于是就便罢了他,州吁逃离卫国。在逃亡途中,他遇到了被郑庄公打跑的共叔段,也算是同命相怜,他乡遇知己了。公元前719年,逃亡在外十多年的州吁聚集了一帮人回到卫国,并与石厚等密谋,终于在一次宴会上弑杀了卫桓公,自立为君,史称卫前废公。 卫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遭到弑杀的国君,从此开启了弑君的先例。
当上了国君的州吁,想转移国内的注意力,加上卫桓公时期因为共叔段的儿子公孙滑与郑国打了几仗。当时宋国公子冯跑到郑国,郑国给保护了起来。所以,州吁就联络了卫、宋、陈、蔡四国联军进攻郑国,不过被老奸巨猾的郑庄公化解了。
由于州吁是靠阴谋篡的位,加上又连连发动战争,得不到卫国百姓的拥护。于是,石厚就跑去向他退休的老爹石碏讨教稳固国君地位的办法。一直在想办法除掉这两个祸患的石碏就给他们出了个注意,说是去朝见周天子,得到天子的肯定,百姓就会拥护他了。石厚又问:“这个周天子远在洛阳,怎么才能去朝见呢?”
石碏说:“陈国的陈桓公现在很是得周天子的宠幸,而陈国和我们卫国关系又好,委托他向周天子求下情,应该没得问题。”于是,州吁和石厚就按照老爷子说的,一起出差到了陈国。他们做梦都没想到,还是中了石碏设计好的套路。
没想到虎毒尚且不食子,石碏却派人跟陈国说,这两个人是杀害卫国国君的凶手,现在自己老了,卫国又小,拿他们没办法,请陈国趁机帮忙处置一下这两个人。估计这种弑君的人和助纣为虐的人,陈国君臣也是看不惯吧,就顺水推舟派人吧州吁和石厚抓了起来。并请卫国派人来处理。这一年的九月,卫国右宰(官名)丑(人名)到陈国,在濮地杀了州吁。州吁弑君篡位,不到一年,便被石碏借刀杀人给除掉了。本来考虑到石厚是石碏的儿子,想给他条活路。结果,石碏派家臣懦羊肩前去,把石厚也杀了。
《左传》记载: 君子曰:"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29)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就是说,石碏是个纯粹正直的人,讨厌石厚与州吁一起为恶多端,就把自己儿子一起杀了。大义灭亲,说的就是这样的人!
从这段故事和共叔段的故事可以也看到,州吁和共叔段都是由于父母溺爱,导致骄横,产生了非分之想,从而引起身败名裂。 父母溺爱孩子,小到导致一个家庭分裂,大到引起国家动乱。 教育孩子,就当像触龙说赵太后说的那样,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何为深远?就是引导其走正道,不要太过宠溺,导致其骄横、奢侈、淫乱和放纵,而是教育他做一些顺应道理的事,就像国君行事得当、臣子奉命行事、父母对孩子慈爱、孩子孝顺父母、兄长爱护弟弟、弟弟敬爱兄长。
不如做个纯臣
“不如做个纯臣”,电视剧《山河月明》中,又出现这句经典台词。
《知否》中明兰也说过同样的台词:“不如做个纯臣,何必无谓争执。”
见地非凡,着实令所有人赞叹不已,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明兰常以守拙自保,不露锋芒,实则聪慧过人 。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真理,嫡与庶易分清,贤却可以伪装,与其争论立嫡立庶,不如做个纯臣。
我对明兰的一鸣惊人是钦佩的,她不仅成功地出圈争论,而后还间接地救了自己的父亲。
于我而言,不如做个纯臣,就是做一个纯粹的人,做一个单纯的笔者,做一些纯粹的事情,笔耕不辍,简单地过活。
做好近景的事情,想好远景的未来。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淡定从容,也是一种人生方向。
漫漫人生路,工作也好,生活也罢,不如做个纯臣,纯真,纯善、纯美。
纯臣是什么意思
纯臣的解释
忠纯笃实之臣。《 左传 ·隐公四年》:“ 石碏 ,纯臣也。” 晋 葛洪 《 抱朴 子·仁明》:“盖明见事体,不溺近情,遂为纯臣。”《资治通鉴·晋怀帝永嘉 元年 》:“ 苟晞 有大志,非纯臣也,久令处之,则患生心腹矣。” 清 赵翼 《李忠定公墓在福州怀安桐口大安山》诗:“若论纯臣心,岂愿全躯 国家 覆。”
词语分解
纯的解释 纯 (纯) ú 专一不杂: 纯粹 。纯然。 单纯 。纯金。纯铜。纯正。纯净。 纯熟 。纯度。 丝:“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大:纯嘏(极大的福分)。 人品 的 美好 :纯朴。 纯真 。纯厚。纯笃。 纯洁 臣的解释 臣 é 君主时代的官吏,有时亦包括百姓:臣僚。臣子。臣服。君臣。 官吏对君主的 自称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古人谦称自己。 古代指男 * 隶:臣仆。臣虏。 君 部首 :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