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什么是护国战争
护国战争
保卫中华民国、反对帝制复辟而进行的战争
护国战争是1915年12月至次年6月,在云南等省组织的护国军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维护中华民国而进行的一场进步的、革命的战争。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加快步伐向民主共和势力进攻,一步步向帝制接近,直至
称帝。
1913年10月,袁世凯胁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11月,下令解散国民党,撤销
国民党议员资格,使国会不足法定人数不能开会。1914年1月,又将其余议员遣散回籍,
象征民主政治的国会被彻底破坏。1914年5月毁弃《临时约法》,另颁袁记《中华民国
约法》,年底又炮制《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大总统可连选连任,并可确定继任人。
1915年5月9日,为寻找靠山,袁世凯又与日本签订了卖国的“二十一条”,以主权换取
日本对他称帝的支持。1915年8月,袁世凯授意其亲信杨度等6人成立筹安会,鼓吹恢复
帝制。12月11日,参政院(国会解散后成立的新机构,参政员多清朝遗老和袁的亲信)
上推戴书,“恭戴今大总统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12日,袁世凯申令接受帝位。31
日,宣布改民国五年(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元旦举行登极大典。
袁世凯的复辟活动引起了全国各阶层人民的强烈反对。
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1915年夏决定组建中华革命军武装讨袁。梁启超领导的进
步党也在国内组织反袁。1915年8月20日,梁启超不顾枪弹威胁,在《大中华》杂志上
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反对帝制。1915年11月,梁启超帮助具有民主思想的爱
国将领蔡锷秘密离开北京,由日本转赴云南。云南一部分军官和士兵,在原国民党将领
李烈钧等人的鼓励下,早就酝酿武力讨袁,由于云南将军唐继尧态度不明朗,所以迟迟
没有发动。12月19日,蔡锷抵昆明,促使了各派力量的统一。12月21日,唐继尧、蔡锷、
李烈钧、罗佩金、方声涛等人举行秘密会议,共商讨袁大计。25日,云南独立,护国战
争拉开帷幕。起义领导人设想以云南为根本,先向川、黔、桂进军,继而会师武汉,然
后北上直捣袁逆老巢。
他们将云南的1.5万兵力编成三个军,军以下设梯团。蔡锷为第一军总司令,攻四
川;李烈钧为第二军总司令,攻桂;唐继尧兼任第三军总司令,攻黔、湘。第一军6000
余人,是护国军的主力。为适应作战需要,实行紧急扩军,使三个军的兵力都有充实。
云南宣布独立后,袁世凯命令驻岳阳的第三师师长曹锟、驻南苑的第七师师长张敬
尧、驻江西的第六师师长马继增,立即率部分别向四川、湘西开进,准备对滇作战。湘
西方向为第一路军,马继增为司令;四川方向第二军,张敬尧为司令;
曹锟为总司令,负责组织前方作战。
蔡锷领导的第一路军打算在北方援军到达之前,迅速攻取叙州(今四川宜宾)、泸
州,然后东取重庆,但由于护国军运动太慢,主力尚未到达沪州,北洋援军已先期赶到。
于是,护国军决定分兵三路(一路入贵为右翼,一路攻叙州为左翼,中路攻泸州),派
左翼第一梯团攻叙州。
1916年1月17日,护国军第一军第一梯团在新场与敌接战,袁军一触即溃,护国军
连占燕子坡、黄坡耳、捧印村等要点。18日晨占横江城。21日占叙州。
叙州失守,使袁世凯大为震怒。四川将军陈宦集结兵力万余人反攻叙州。从1月29
日到2月7日,护国军勇猛顽强,与敌激战七八昼夜,将敌各个击破。后因纳溪战场吃紧,
需分兵往援,守叙州兵力单薄,在敌冯玉祥部攻击下,于3月3日放弃叙州,退守横江。
冯玉祥本非真心拥袁,因而在进占叙州后,即屯兵不前。
与第一梯团进军四川的同时,1916年1月16日,蔡锷率第一军总司令部离开昆明向
泸州进发。在护国军先遣队董鸿勋部的影响下,驻扎永宁的川军第二师师长刘存厚于
1916年2月2日在四川纳溪宣布独立。董、刘两部会师,准备合攻沪州。2月6日,护国军
进至沪州以南之蓝田坝,与泸州之敌隔江对峙。同一天,袁军援军赶至泸州,加强了防
御。2月8日,董部渡过长江,9日占领罗汉场。但袁军于当天夜里偷渡成功,于2月10日
袭取了蓝田坝。董部闻讯,急忙收缩兵力,于11日夜退往江南,企图恢复蓝田坝阵地,
次日激战一天,未能奏效,只得退往纳溪。攻取泸州计划未能实现。
袁军占领蓝田坝之后,立即向纳溪进攻。此时,泸州袁军已达2万余人。2月14日,
袁军田树勋部占领纳溪外围高泉场两侧高地,以猛烈炮火压制护国军。同一天,袁军精
锐第三师第六旅吴佩孚部猛攻纳溪镇东之高地棉花坡,护国军刘存厚师之工兵营顽强防
守。2月16日,护国军梯团长赵又新又调董鸿勋支队一部赴棉花坡,接替刘师工兵营。
这时,正在开进途中的蔡锷闻讯,急令第三梯团之朱德支队,火速往援。18日,袁军再
次发动进攻,护国军顽强作战,与敌军激战竟日,适逢天降大雨,袁军撤兵回守。护国
军于19日、20日展开反击。由于袁军兵众,护国军弹药接济不上,被迫于23日转于防御。
2月23日,蔡锷赶至纳溪前线,决定从25日晨起,再次发动攻击。由于袁军兵力较
厚,注意纵深设防,护国军没能攻破敌之正面阵地。这次作战,护国军虽予敌以重大杀
伤,但本身伤亡和失踪也不下千人,兵力大为削弱,蔡锷认为,“此三星期之剧战,实
吾国有枪炮后之第一战也”。鉴于伤亡较大,弹药不济,蔡锷决定暂时退却,于3月6日
下令后撤至大洲驿一线。袁军占领纳溪。
经过休整,护国军的兵力和弹药得到补充,士气有所恢复。而袁军方面则因后援不
继而士气低落。至3月中旬,前线袁军粮弹告竭。蔡锷决定趁机全线反击。3月17日,护
国军各路开始进攻。经过数日作战,歼敌900余人,缴获大量枪支弹药。
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作战,袁军死伤惨重。这时,袁世凯也迫于国内外形势,于3
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陈宦派人到大洲驿护国军第一军司令部,要求休战。双方议定从
3月31日至4月6日停战一周,后又谈判继续休战。
与泸州、纳溪之战同时,戴戡率滇军徐进先遣队进入贵阳,贵州于1月26日宣布独
立,并于2月2日出兵攻四川綦江。但因兵微力弱,没有什么结果。
湘西方面的作战,主要由护国军第一军右翼军东路司令王文华所率黔军一、二、三
团进行的(原计划由第三军入黔,与黔军会师后攻湘,后情况有变)。早在贵州独立前,
王文华即率所部秘密离开贵阳,进入湘境,准备分三路从晃州(今新晃)、漠滨、铜仁
突破,进攻湘西。
1916年2月2日(农历除夕)夜,王文华率中路第一团乘晃州守敌虚弱(仅一连兵
力),突然发起进攻,占领县城。
2月4日,攻占蜈蚣关,毙敌80余人。然后乘胜直逼沅州。同时令右路吴传声第三团
向中路靠拢,与第一团钳击沅州。吴团于2月3日攻克漠滨、吒口,5日克黔阳(今黔城
镇),6日占拱江镇,然后赴沅州。
2月13日,护国军第一团、第三团会攻沅州,战斗异常激烈,吴传声阵亡。14日,
护国军占领沅州,守敌逃遁。
左路第二团在进攻开始后,由铜仁出发,连克米沙、小坡等边界据点,逼近麻阳。
2月16日,在第一团援兵的配合下,攻占麻阳。这时,护国军游击队司令王华裔联络原
湘西守备司令周则范起义讨袁,乘正面战场胜利之机,连克靖县、绥宁等城,敌军退守
武冈。
护国军攻下麻阳后,进行补充休整。王文华将所部扩编为四个团,分驻所占各县。
湘西连失数县,袁世凯十分不满,迭令第一路军司令马继增迅速开进。袁军进入湘
西后,烧杀抢掠。民怨沸腾。2月29日,马继增途中暑卒,由第六师第十一旅旅长周文
炳代其职。至3月中旬,袁军第一路军陆续抵达湘西,随之分四路进攻护国军。3月31日,
袁军卢金山混成旅攻破沅州。4月2日,王文华组织力量反攻沅州,与敌激战四昼夜,歼
敌400余人,但自己也遭巨大损失,不得不于6日退守斐家店。4月7日,袁军攻占麻阳。
黔阳方向,护国军也退守瓮洞一带。当夜,贵州护国军奉蔡锷电令,与敌停火休战,双
方遂成对峙状态。
湘西之战中,护国军以不足四个团的兵力,牵制了两个师又四个混成旅的敌军,有
力地配合了四川、广西方向的作战,战绩显著。
1916年2月21日,护国军第二军总司令李烈钧率所部方声涛梯团千余人,由昆明出
滇南,趋广西,准备东征粤浙。
唐继尧也将准备开往湘西的第三军一部调往桂粤方向,以增加第二军兵力,保证攻
粤计划完成。正在这时,新任云南查办使的广东一师师长龙觐光(广东将军龙济光之兄)
率8000余人经广西进攻云南。李烈钧闻讯,立即命令正在开进途中的张开儒、方声涛两
梯团在云南之富州(今富宁)、广南一线展开,准备阻击来犯之敌。另请待出湘西的黄
毓成挺进军和准备增援贵州的赵钟奇梯团,经贵州兴义折向广西西隆,从翼侧进攻龙军。
1916年2月底,龙军分兵两路进窥云南。虎门要塞司令黄恩锡率四个营为右翼,经
龙潭乡向广南县城潜进,广东陆军第二旅第三团团长李文富率该团主力为左翼,进攻剥
隘、皈朝。
3月2日,李文富攻占剥隘。张开儒在皈朝构筑工事,据险扼守。3月11日,李文富
猛攻皈朝,护国军坚守虹山阵地,双方激战7昼夜,彼此呈僵持状态。
与此同时,方声涛部也与敌在龙潭激战,在龙潭以南之石洞与敌激战数日,将敌击
退。
3月15日,广西将军陆荣廷在其老上司岑春煊和梁启超等人的鼓励下,宣布广西独
立。这一变化,使护国军第二军士气大振。3月16日,方声涛部收复龙潭。赵钟奇也由
贵州兴义进入广西西隆,使黄恩锡腹背受敌,失败而逃。坐镇百色的龙觐光又被桂军包
围,只得投降。在皈朝与滇军激战的李文富部,见大势已去,也向护国军投降。至此,
袁世凯进攻云南护国军后路的计划完全破产。滇桂边作战结束。
从1916年4月开始,双方停战,护国战争实际上已经停止。停战以后,全国政治形
势继续向前发展。1916年4月6日,广东将军龙济光在桂滇军的军事压力和革命党人领导
的民军胁迫下,被迫宣布独立。4月12日,浙江独立。4月16日,冯国璋致电袁世凯,劝
其退位。5月8日,南方已独立各省在广东肇庆成立军务院,遥戴黎元洪为总统,推唐继
尧为抚军长,岑春煊为副抚军长,逼迫袁世凯交出政权。随后,四川、湖南也宣布独立。
6月6日,袁世凯在众叛亲离中病死。
6月7日黎元洪继任总统。7月14日,护国军方面撤销军务院。25日,中华革命党发
出通告,宣布停止一切军事行动,护国战争到此正式宣告结束。
护国战争之所以取得胜利,主要原因是全国人民拥护共和,反对帝制,护国军的兴
起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意愿,因而仅有2万余人的护国军能够打败优势袁军的进攻。从军
事方面分析,护国军的领导者蔡锷、李烈钧、方声涛等人以及大部分中下级军官,都是
忠于共和的、爱国的,有的还是革命的军人,他们首先举起义旗,武装讨袁,因而能够
极大地激发和调动广大士兵的战斗热情,从而发挥出强大的力量。另外,护国军习惯于
山地作战,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而北洋军则对西南的地形和气候都不适应,以致士气低
落,在护国军英勇作战面前,无可奈何。
但是,护国军将领在作战指挥上也有失误之处,战略目标与主观条件不相符合。护
国战争刚开始,就分向川南、湘西、桂粤三个方面进攻,兵力过于分散,因而在四川这
个主要作战方向上未能达到占领叙、泸、綦并进而攻占重庆的作战目的,反而在袁军反
击下后撤。其次,战前准备不足,使战争过程中兵员、饷械的补充和供应跟不上。
护国战争的精神是什么?
“护国”就是保卫国家不受侵犯和损害,护国是爱国行为的践行。护国精神是护国军爱国情怀的缩影,代表着是爱国、敢打必胜、责任与担当、团结和奉献的民族精神,是护国运动留下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护国战争时间
护国运.动(1915年-1916年,又称护国战役、护国战争、护国之役、洪宪之役),是辛.亥革.命后发动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运.动。
护国运.动起因是袁世凯在1915年12月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并且出兵讨袁。袁世凯的军.队受挫,南方其他各省之后亦纷纷宣布独.立。袁世凯在内外压.迫后宣布取消帝制,并于数月后病逝。
【往史记】孙中山的政治翻身仗——“护国战争”始末
在袁世凯以及其他多重因素推动和催化下,由1953名代表组成的中华民国国民代表大会,在1915年12月11日投票决定,“中华民国”由共和之国改制为“君主立宪”的“中华帝国”,袁世凯大总统和北洋政府决议接受国民“拥戴”和国民代表大会决议案,宣布自1915年12月12日起进入帝制筹备阶段,并将1916年改为洪宪元年。但就在国民大会决议案公布没几天的12月25日,三次匍匐在袁世凯面前,虔诚劝进的蔡锷辗转回到云南后即联合滇系军阀唐继尧、滇军将领李烈钧等发动了起义,并宣布云南独立,同时成立了护国军政府和护国军,唐继尧任护国军政府都督兼护国军第三军司令,蔡锷和李烈钧分任第一军和第二军司令。1916年1月1日,云南军政府发布讨袁檄文,历数袁世凯二十大罪状,号召全国军民共同讨伐袁世凯,保卫共和民国。
因发动“二次革命”被北洋政府通缉逃往日本的孙中山,知道袁世凯即将称帝的消息后即发表通电,痛斥其倒行逆施行为,并号召革命党人积极投入讨袁之役当中,过程中曾短暂回国参与和筹划反袁讨袁计划。
由于护国军出师有名,占尽了道义上优势,因此,护国军北进四川、东攻黔桂湘粤的攻势进展顺利,而袁世凯的三路攻滇大军屡屡受挫,贵州、陕西、湖南和四川相继宣布独立,鉴于军事作战不顺,加上冯国璋等北洋系嫡系反对,特别上西方列强不支持的态度,袁世凯看称帝无望,于1916年3月23号下令撤销中华帝国国号和洪宪年号,恢复中华民国年号,仍任中华民国大总统。1916年6月6日悲愤欲绝的袁世凯死去,副总统黎元洪于当日继任大总统,并宣布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护国战争结束。
一、为何称为“护国战争”? 在因袁世凯“废都裁兵”被撤职的滇系桂系军阀和革命党人看来,袁世凯即将建立的改制运动是复辟行为,意欲将“共和国体”改变为“帝制”国体,因此谓为之为“护国”,护的是“中华民国”之国。
二 、 中华民国是“共和立宪”,中华帝国乃“君主立宪”,所以,当时以及后来有人认为将中华民国改称中华帝国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复辟,而是改制,君主立宪的政体与共和政体并无二致。
三、 “ 洪宪年号”意蕴弘扬宪法之意。
四、蔡锷三次虔诚的劝进,是“戏”演的好,还是真性流露,反正袁世凯和北京政府很多高管都认为真的,以至于袁世凯看到蔡锷起义反袁的通电后,认为是假的,还多次安排人核实。西南和东南是反对袁世凯最起劲的地方,邀蔡锷来京主要为怀柔西南地区反袁势力,袁没有伤害蔡锷的动机和胆量,蔡锷为何如此谦卑?未有史料佐证,还需后续进一步研究。
五、客观而言,在当时国内国际环境下,建立君主立宪的政权形式,符合绝大部分国人的价值观,系主流民意。一是当时真正采用共和国体的发达国家只有美法,绝大部分发达国家都采用了英日等君主立宪政体。二是实行共和国体后,因为没有平衡或制约政治或军事集团的力量,总统或议会选举往往意味着动荡和战争,拥立一个强权人物,既利于稳定,也可能有利于有秩序的向民主过度。三是有些人认为“有王才有王法”。
六、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陆荣廷和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为首的西南新旧滇桂和以张作霖、张学良为首的奉系军阀,由于与国民党或国民政府关系密切之关系,其 历史 作用评价并不完全客观,这两个军阀形式的地方割据势力,除大量糜费了地方资源和百姓财富外,严重妨碍了共和民主的实行以及中央集政权的形成,解放前夕东北和西南地区土匪横行于此大有关联。他们最大的作用就是制约。
七、袁世凯殂落,黎元洪继任总统时,宣布恢复的是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时,为限制袁世凯权力制订的《临时约法》,而非袁世凯制订的《中华民国约法》。《临时约法》主张内阁制,《中华民国约法》主张总统制。既然黎元洪自己主张内阁制,为什么当上大总统后却要按《中华民国约法》行使总统权?盖因为人的贪心和得寸进尺。
八、此次护国战争最大的受益者是孙中山。以袁世凯善后大借款和独裁等台面理由发动“二次革命”后,孙中山以及不满袁世凯“裁兵废都”政策的李烈钧等,因违背用法律和民主手段解决政治问题的传统文化观念和共和民主理念,被主流价值观所抛弃,被北洋政府所通缉,政治上倍受打击,只得逃往根据之地东瀛日本暂避,要不是袁世凯称帝给了孙中山一个独裁的口实,恐怕强势复出还需相当时日。
这就是人,都有糊涂的时候;这就是政治,起起落落乃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