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十大开国将军
十大将军包括: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开国十大大将
1、大将——粟裕(1907-1984)湖南省会同县人粟裕,他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在全军首屈一指, 许多方面甚至超过了林彪。
2、大将——徐海东(1900-1970)湖北省黄陂县人徐海东,陕北方面的代表, 他的大将军衔完全是派系平衡的典型。
3、大将——黄克诚(1902-1986) 湖南省永兴县人黄克诚,第四野战军的代表。
4、大将——陈赓(1903-1961)湖南省湘乡县人陈赓,第二野战军的代表。
5、大将——谭政(1902-1988)湖南省湘乡县人谭政,当时任总政治部主任, 与元帅中罗荣桓的情况一致, 是大将中政工方面的代表, 同样意味着中国军队的特色,与派系平衡无关。
6、大将——萧劲光(1903-1989)湖南省长沙人萧劲光,第四野战军的又一代表。
7、大将——张云逸(1892-1974)广东省文昌县人张云逸,除粟裕外第三野战军的又一代表。
8、大将——罗瑞卿(1906-1978)四川省南充县人罗瑞卿,华北野战军的代表。
9、大将——王树声(1905-1974)湖北省麻城县人王树声,红四方面军的代表。
10、大将——许光达(1908-1969)湖南省长沙市人许光达,作为红二方面军在大将中的代表人物列名最后 。
扩展资料:
大将,为一些国家将级军官中最高一级的军衔称号。
大将军衔最早由苏联红军设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一些国家以及朝鲜、越南、古巴、尼加拉瓜、缅甸等国也相继设置大将军衔。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955年第一次实行军衔制时也曾设立大将军衔。
军衔标识:
陆军大将军衔主要标识为,金黄色肩章两佩镶红色边饰,肩章底版上缀有四枚星徽。
海军大将军衔主要标识为,金黄色肩章两佩镶代表海军的黑色边饰,肩章底版上缀有四枚星徽。
空军大将军衔主要标识为,金黄色肩章两佩镶代表空军的蓝色边饰,肩章底版上缀有四枚星徽。
此套军衔肩章式样自1955年起用,到1965年废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大将
朱元璋手下曾有十名开国大将,他们究竟是谁?
朱元璋麾下的十大名将,若以军功论,依次为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冯胜、傅友德、汤和、朱文正、沐英、蓝玉。“张士诚,小字九四,泰州白驹场亭人。有弟三人,并以操舟运盐为业,缘私作奸利。颇轻财好施,得群辈心。常鬻盐诸富家,富家多陵侮之,或负其直不酬。
徐达 (1332年—1385年),他戎马一生,善于治军,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死后明太祖朱元璋追封为“中山王”。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败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以为左相国。
也是早年追随朱元璋的,能力也是一般。擅长治国。资历很深。 第八名邓愈,前期有过不少军功。能力突出。可惜死的太早。 第九名蓝玉,能力还行,但是资历较浅,后来慢慢熬成了大将。武将第三,朱元璋外甥,封曹国公,禄三千石,世袭。追封岐阳王,谥号武靖。
随着朱元璋一声号令,朱元璋麾下的大军在徐达的带领之下大举进攻张士诚的领地,不久之后,张士诚的军事重镇相继陨落,只剩下平江这一张士诚的老巢了。之后被升为右都督。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以冯胜为大将军,与傅友德、蓝玉等率兵二十万远征辽东,降服纳哈出,肃清了元朝在辽东的势力,因累积军功而受封宋国公。
成吉思汗的血液在蒙古骑兵重新觉醒,普通的起义军难以抵挡。但朱元璋却可以在骑兵对骑兵硬碰硬的对决中取胜,有四位将领功不可没,还有一位在对抗蒙古骑兵时并未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