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红颜自古多薄命”的下一句是什么?
“红颜自古多薄命”的下一句是:莫怨东风当自嗟。
释义:漂亮出众的女人命运都不好,不要怪罪这个世界而独自感叹。
出自:《商调 金络索挂梧桐 咏别》——高明
原文:看镜里花,憔悴难禁架,耽阁眉儿淡了教谁画?最苦魂梦飞绕天涯,须信流年鬓有华。红颜自古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无人处,盈盈珠泪偷弹洒琵琶。恨那时错认冤家,说尽了痴心话。一杯别酒阑,三唱阳关罢,万里云山两下相牵畦。念奴半点情与伊家,分付些儿莫记差:不如收拾闲风月,再休惹朱雀桥边野草化。无人把,萋萋芳草随君到天涯。准备着夜雨梧桐,和泪点常飘洒。
作者简介:高明(1305年-1359年),字则诚,自号菜根道人,元朝末年温州瑞安人。 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年)进士,官拜处州录事。元末方国珍起兵,欲强迫高明担任幕僚,不从,遂辞官,旅居明州(今 宁波市)并加入栎社。其后明太祖慕名征召,亦佯狂不出。高明擅长书法、诗、词曲,著有《柔克斋集》、《 琵琶记》。其中《琵琶记》号称为“南曲正宗”,为最早流传海外之传奇。
自古红颜多薄命
“自古红颜多薄命”是出自苏轼“薄命佳人”
历来诗词里常有慨叹红颜薄命的句子。如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
这是欧阳修“再和明妃曲”中的末二句。明妃就是王昭君。东汉元帝时,徵选天
下美女入宫,按图召幸。众女皆贿赂画工,昭君自恃其貌,只有她不肯行贿。画
工毛延寿便将昭君画得很丑,因此无法被元帝选上。一直深居后宫的昭君,觉得
没有出路,遂愿意嫁给匈奴王呼韩邪和亲。临出发前元帝召见,惊为天人,所谓
“光彩射人,悚动左右,貌为后宫冠。”元帝悔恨之余将画工斩了,但昭君还是
出嫁。可怜的昭君,皇帝选不选她,只是依美貌。即使发现真相懊悔莫及,也不
过斩了画工,仍让昭君远托异国,这样的皇帝不要也罢。自天子以至庶人,多半
皆是以类似的态度对待红颜。他们看到的往往只是红颜的表象,所以轻易喜欢,
也轻易放弃。这是身为红颜的悲哀。昭君最后老死异乡,杜甫“独留青冢向黄昏”
的诗句就是咏怀她。苏轼“薄命佳人”中也有
自古佳人多薄命,闭门春尽杨花落。
一般说的“自古红颜多薄命”,可能便是结合上二者而来。更悲壮的句子尚有
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
红颜薄命尚有一些原因。天下君王贵侯,总是迷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的美女,难免荒废国政,引发民怨。一旦有战乱,
渔阳鼙鼓动地来,
美女便成千夫所指。当初是
汉皇重色思倾国,
此时只好
江山情重美人轻,
美女遂不得不
宛转蛾眉马前死。
另外,古代女性自主权较小,美丽的女子为男人所争夺。例如,吴三桂为陈圆圆
的引清兵入关:
痛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将陈圆圆从李自成手中夺回。被几个男人强取豪夺,陈圆圆的命运显然不会太好。
有些红颜即使上天并未亏待,嫁得一青年才俊,以为可仰望而终身。但才华
卓越的男子,有不少是薄情寡恩,为求功名或志兮天下事,而不留恋伊人。最恨
多才情太浅,就是指此类男子。於是
悔教夫婿觅封侯
的红颜,遂有闺怨。红颜虽是以美取胜,但也会遇到不知欣赏的木头人,或红颜
未老恩先断的郎君:
妾有容华君不省,花无恩爱犹相并,花却有情人薄幸。
於是怨情因此而生: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其他本来是五陵年少争缠头,后来是门前冷落车马稀,落得老大嫁作商人妇,
遂只能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这类色衰爱弛的女子就不提了。
好吧!那是古代,今天的情况是否好些呢?男女平等,女性有充分的自主权,
红颜是否皆能“有一个能够白头偕老的先生以及幸福美满的家庭”?
这当然不是过份的要求,只不过是红颜及非红颜一个合理的愿望。身为红颜,
自然追求者众。当男生们趋之若鹜,前仆后继时,是很难让女孩当机立断,弱水
三千只取一瓢的。尤其这些男生的想法是单向的:这个女孩适合我,而未想自己
是否也适合这个女孩。因此追求者虽多,真正可选者说不定并不多。如此年华似
水流,转眼几年便很快地过去了。年纪的压力可能使红颜降格以求。我们看到历
来有不少优秀女子,最后嫁的可能都远非当初她看不上的男子可比,令人扼腕。
灿烂的光景无法持久。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的人生,才应是所该追求的。红
颜及早有这种体认,才较易有幸福美满的未来。
其实红颜也者,乃是一种特质,此特质易於吸引人:美丽的外表是无言的推
荐。不只是对人,我们对各种动物及山川草木皆然。外貌出众者本来就引人注意,
内涵反而为人所忽视,下焉者还有买椟还珠者。美丽的外表易於令人想一亲芳泽。
有些特质就不是那麼会让人想亲近,如高学历。高学历之女子,常也有稳定的经
济基础与一定的社会地位,而且见多识广、性格独立。再加上年龄不会太轻,不
免让多数男子信心不足,觉得难以掌控,因而却步。
不论追求者众或追求者寡,具备特质者,便具有较大的选择权甚至主动权。
只是有太多选择究竟真的很好吗?大型百货公司物品琳琅满目,如果只能买一件,
真得容易找到合适的用品吗?去符合自己的小店选购,可能是较明智轻松的。先
清楚自己要什麼,是要嫁得金龟婿,还是嫁一位志向太高,不愿被羁绊,而让你
日日思君不见君者?或者是适当放弃主动权,化主动为被动。要知自己再怎麼千
挑万选,由於个性使然,难免就是挑到同质性很高的。好比每个人总有他习惯的
餐厅,但跟著朋友,才较有机会去到一些不同风味的餐厅,扩大接触面。由於天
赋不同,并非每个人都擅长挑选。只是要了解自己不擅挑选,愿意转为被动,又
是一种天赋。性格真是决定一切。
我认识一女子,她交过数个男友,但都是对方来追她,她只是适时地祭出否
决权。细数她历任男友,差异性便很大。最后的选择倒也还不错。
让把找到
一个刻骨不忘的女子,
当做人生四大乐事之首的男子来追求你。俗语说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
有心郎是如此的不可得,因此要给这位有慧眼,能欣赏及珍惜你的有心郎机会。
当然要能看出谁是有慧眼者,本身也要有慧眼
自古红颜多薄命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自古以来,无数事例证明,美女的命运总是坎坷的,甚至是悲惨的。
出自: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四回《幽淑女悲题五美吟,浪荡子情遗九龙佩》《五美吟·明妃》。
原文:“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释义:绝色的美女离开了汉宫(指汉元帝遣王昭君和亲事),美女的命运总是坎坷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君王总是注重相貌,为什么把决定权交给画工呢?
这首诗是《红楼梦》中林黛玉惜“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的寄慨之作。林黛玉自谓:“曾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者甚多,……胡乱凑几首诗,以寄感慨。”恰好被贾宝玉翻见,将这组诗题为《五美吟》。《五美吟·明妃》就是其中之一。
扩展资料:
诗文赏析
这首诗中的议论原本是借古讽今,为现实感受而发。林黛玉讥刺汉元帝大权旁落,听命于画工,表现了她自己不肯听人摆布的独立性格。
组诗中所写的人事其实并非都据史实。如东施效颦出自《庄子》,带有寓言性质;《西京杂记》中所写王昭君不肯贿赂画工以致不为汉元帝所知而被诏使出塞的情节只是传说;至于出自《虬髯客传》的红拂形象则更经传奇作者的艺术加工。
诗中所咏与小说情节的某种照应关系,这是可以研究的问题。《五美吟》写的都是关于死亡或别离的内容,有的还涉及事败或者获罪被拘系,这就不是偶然的了。在现存材料很少的条件下,要确切地阐明作者的意图还是不容易的。
在《红楼梦》戚序本与甲辰本上有一条早期批语说:“《五美吟》与后《十独吟》对照。”《十独吟》在后四十回续书中没有,当是已散失的后半部原稿中薛宝钗或史湘云所写的诗。
从诗题看,大概是借古史上十个独处的女子如寡妇、弃妇、尼姑和离别丈夫的妇女等的愁怨,来写书中人物的现实感触的。所谓“对照”当也不仅仅限指诗题。
林黛玉,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女主角。
金陵十二钗正册双首之一,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身魂,荣府么女贾敏与巡盐御史林如海之独生女,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姑表妹、恋人、知己,贾府通称林姑娘。
自古红颜多薄命是什么意思
"自古红颜多薄命" 是一句古语,意思是"自古以来,美貌的女子命运常常是不幸的"。这句话主要表达了一个悲剧的情境:美貌的女子虽然受人们的喜爱和欣赏,但往往会遭受到各种不幸的遭遇,比如爱情的不顺利、命运的坎坷等等。
这句话最早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其中"红颜"指的是美丽的女子,"薄命"则是指命运不好、遭遇不幸的意思。这句话至今仍经常被人引用,用来形容美貌女性的悲剧命运。
自古红颜多薄命是什么意思?
"自古红颜多薄命"的基本意思是:自古以来,无数事例证明,美女的命运总是坎坷的,甚至是悲惨的。令人感慨唏嘘! 出自宋代诗人欧阳修的《再和明妃曲》。
《再和明妃曲》
宋.欧阳修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
虽能杀画工,於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自古红颜多薄命的下一句是什么?
自古红颜多薄命的下一句是闭门春尽杨花落。
出自:宋代 苏轼《薄命佳人》
原文:
自古佳人多命薄,闭门春尽杨花落。
译文:
自古以来,无数事例证明,美女的命运总是坎坷的,甚至是悲惨的,不如关上门待在家中等到春天过去杨花落下。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内心苦闷之下作的一首诗。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题西林壁》和《和子由渑池怀旧》两诗。
在这些诗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这样的诗歌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是名副其实的理趣诗。
“不识庐山真面目”和“雪泥鸿爪”一问世即流行为成语,说明苏轼的理趣诗受到普遍喜爱。苏诗中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如《泗州僧伽塔》、《饮湖上初晴后雨》、《慈湖夹阻风》等。苏轼极具灵心慧眼,所以到处都能发现妙理新意。
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这在苏诗中有充分的体现。苏轼在逆境中的诗篇当然含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但苏轼更多的诗则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