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在红尘中修行经典语录
- 2、你如何理解“你可以在红尘中修行,却不要在心中修行”
- 3、在红尘中修行
- 4、在红尘中修行――我问佛
- 5、读后感:在红尘中修行
- 6、修行在红尘
在红尘中修行经典语录
在红尘中修行经典语录
在红尘中修行经典语录,在生活中相信大家都看过不少的情感语录吧,情感是每个人都有的,知只是每个人经历的感情都是不一样的,所欲在很多的时候,每个人的感悟也不一样,下面一起看看在红尘中修行经典语录。
在红尘中修行经典语录1
一、除了生老病死,人生里真正重要的事,其实没有几件。没必要为了小事愁容满面,也没必要去跟小人争个长短。记得对自己好点儿。
二、梦想是注定孤独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样,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
三、人生没有假设,当下即是全部。总是看到比自己优秀的人,说明你正在走上坡路;总是看到不如自己的人,说明你正在走下坡路。与其埋怨,不如思变。
四、真正的内心强大,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不是活在别人的眼中和嘴上。人生在世,无非是笑笑别人,然后再让别人笑笑自己。
五、何必勉强与道不同者做朋友,阳关道,独木桥,陌路相逢,客客气气已经足够。——亦舒
六、有些事,你别看清,看清,心痛;有些人,你别看懂,看懂,伤情。人生看不惯的东西太多,看清、看懂,全是自找伤心。凡事太认真,累了自己,苦了心。
七、大多数人的一生只有四个阶段:心比天高的无知与快乐;愧不如人的奋斗与煎熬;毫无回报的愤懑与失望;坦然自若的平凡和颓废。
八、世间路千万条,就看你怎么闯,生活的滋味千万种,就看你怎么尝,活着,适当的逼一下自己,人生才会有出路。
九、沙子是废物,水泥也是废物,但他们混在一起是混凝土,就是精品;大米是精品,汽油也是精品,但他们混在一起就是废物。是精品还是废物不重要,跟谁混,很重要!
十、生活不会怜悯你的无能,也不会迁就你的选择,你能或不能,取决于你想或不想。你想或不想,取决于你肯或不肯。并不是能不能,而是肯不肯。
十一、给自己时间,不要焦急,一步一步来,一日一日过,请相信生命的韧性是惊人的,跟自己向上的心去合作,不要放弃对自己的爱护。
十二、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脆弱的时候。真正的`痛苦没人替你分担,只能把它从一个肩换到另一个肩;真正的孤单是没人走进心间,想找个懂你的人陪伴却又如此之难。
十三、当所有人都拿我当回事的时候,我不能太拿自己当回事。当所有人都不拿我当回事的时候,我一定得瞧得上自己。这就是淡定,这就是从容。
十四、世界再冷漠,别人再虚伪,这些也与你无甚关系,你还是你,若把生活看成一种刁难,你终会输,若把生活当作一种雕刻,你总能赢。
十五、不喜欢的东西就扔掉,讨厌的人就拉黑,不开心的时候就睡一觉,看腻了的照片就删掉,遇见喜欢的人就表白,饿了就去吃最喜欢吃的美食,人生那么短暂,哪有时间让你去犹豫。
十六、把你害怕的、迷茫的、烦恼的、困惑的事一一列举,再一一制定如何面对的计划。心中的焦虑和不安就会被缓解,无法前进的事情也会慢慢出现转机。
十七、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十八、离别和重逢本来就是人生不停上演的戏码。人为什么要离别?离别是为了生活,生活的开支足够有余,才不用再分离。离别是为了重逢,没有离别的苦,哪有重聚的欢乐?
十九、不摔一跤,不知谁会扶你;不缺钱用,不知谁会帮你;不病一场,不知谁最疼你;不经一事,不知人要骗你。人与人,不是都可以信任,心与心,不是都愿意付出诚恳。
二十、少去评论别人的事,多去回顾和清理自己的事,把自己做好了,多出的那份精力,再去帮助和关照他人,并且尽量是向善的。不然,你只是一位凑热闹的,并不是一剂良药。
二十一、真正长得漂亮的人很少发自拍,真正有钱的人基本不怎么炫富,真正恩爱的情侣用不着怎样秀恩爱发截图,真正玩的愉快的时候是没有多少时间传照片的,真正过得精彩的人并不需要刻意的向别人去炫耀自己的生活。
在红尘中修行经典语录2
1、看得破、放得下,才能入佛法之门;只要能看破放下,就能很快地契入佛法。
2、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3、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4、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世间过,即非真修者。
5、品茶,不只是去享受色、香、味、形、韵之美色,更重要的是一种心境。佛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其实,人间的浮华经历过了,蓦然回首时,不也就是那短短的一瞬吗?更多的如这一杯茶,深若秋水,淡若微风。
6、心若有归宿,日子便会馨香;心若随缘,便无烦恼生成;心若超脱,便会淡然;心若感恩,幸福就会来临;心若有禅意,人生则豁然开朗。
7、品一盏茶,洗去尘埃,洗去沧桑,洗去虚情假意。然后,在一盏禅茶时间里,获得坦然,获得清淡,获得宁静。我等你,与我共续一场遗留在前世的禅茶之约。你若来,我定与你听雨品茗,笑谈浮生沧桑,风月年华。
8、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9、昨天是命,已成定数;明天是运,一切皆有可能;今天的一切是命运的根本。把今天过好,命就好;把今天用好,运就好;把今天过好用好,命运就好。
10、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11、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12、放下才能得到解脱。困扰我们的是我们的心灵,而不是当下的生活。如果能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生活中一切,就会祛除心中的杂念,享受一种超然的人生。
13、当一个人忽略你时,不要伤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谁都不可能一直陪你。最尴尬的莫过于高估自己在别人心里的位置,其实你明明知道,最卑贱不过感情,最凉不过人心。是你的,就是你的。有的东西就像手中沙,越是紧握,就会流失得越快。努力了,珍惜了,问心无愧。其他的,交给命运。
14、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15、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16、到了一定年龄,便要学会寡言,每一句话都要有用,有重量。喜怒不形于色,大事淡然,有自己的底线。
17、有为法虽假,弃之则佛道难成;无为法虽真,执之则慧光不朗。
18、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19、佛曰:缘为冰,我将冰拥在怀中;冰化了,我才发现缘没了。
20、生活时常和我们开着玩笑,你期待什么,什么就会离你越远;你执着谁,就会被谁伤害得最深。所以,做事不必太期待,坚持不必太执着;要学会放下,放下不切实际的期待,放下没有结果的执着。所以,凡事要看淡一些,看开一些,看透一些,什么都在失去,什么都留不住,唯有当下的快乐与幸福。
21、人生中有许多的无能为力,我们要学会适应这个多变的世界,只有拿得起,才能放得下,看得开,我们才能读的懂人生。
你如何理解“你可以在红尘中修行,却不要在心中修行”
这两句的意思是: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在红尘中修行。种善因得善果,不能因为遇到了不好的人,不好的事,就放弃自己的修行,也去做不好的人,不好的事。那么,天道轮回,不认真修行的人,最后未必能得善果。
所以不要在别人的心中修行自己。一千个个读者尚且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群熙熙攘攘,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我,但那都不是真实的自我。只有明确自己的方向,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个我,才是最真实的。
在红尘中修行
红尘就是大道场,活着本身就是一场修行。佛家说人都有“七情六欲”,按基督讲是都有“原罪”。人从诞生之日起,就像是入了狱,来到这个世上的目的就是“断欲和赎罪”。所以,我们芸芸众生都要完成一场漫长的人生修行。
在这个过程中,修心、修身、修省、修已……来更好地完善提升自己,使自己的灵魂和社会找到完美的契合点。
寻找自我的满足与人格的超脱,回归本心,从此以后,不畏将来、不念过去。修行的内涵很广,放下、隐忍、坚持、包容、淡定、超脱、感恩……每一样你都要坦然接受、痛苦历练。
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次灵魂的修炼。百年云烟过后,不过是一捧黄沙。当生命结束时,一切都只能留在世界上,唯有灵魂跟着你走下一段路程。
一、 修行,不必在远山
不需要逃脱责任地去寻找一处风景绝美的世外桃源、林泉野径当隐士,也不是脱离生活地跑到庙里、道观里去参禅悟道、拜佛诵经,苦苦思索生命的意义。
真正的修行是在滚滚红尘、嘈杂闹市之中,是呼吸着有汽油味儿的空气,听着刺耳的鸣笛声刹车声,行走在烈日当头、风尘滚滚的马路上。没有碧水蓝天和青草一色,没有暮鼓晨钟和潺潺溪流,也没有蓝天白云和鸟语花香。
在这样的环境下,依然能认真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依然能全心全意做最好的自己,依然能对生活心存感激和热爱,依然能对未来充满活力和希望。
修行不是多么神秘遥远的事,它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平凡琐碎且有迹可遁。我们每天的工作、学习就是一种修行,煮饭、洗碗、做家务也是一种修行。人生处处可悟道,生活处处是修行。
二、 人,生来就是受苦的
生而为人,总要经受很多苦难,“寒窗苦读、工作打拼、生老病死、爱恨离别”等等, 生命是由无数的苦难堆砌而成,这其中的很多苦难又都缘于自身的心态。迈过去,就只是一道坎儿,而过不去,就成了一座山……
经历了岁月沧桑,体会了人情冷暖,我们要学会自我疗伤。有苦自己释放、有泪欣然品尝。风吹雨打知生活、苦尽甘来懂人生。
何处生活不苦楚,而这份苦是可以解脱的,这个解脱的过程就是修行。在苦难中成长,在苦难中修行,万般皆苦,唯有自渡,守得云开见月明。没有等来的精彩,只有拼来的辉煌。
三、 修行,修的是心态
修的是博爱之心、感恩之心、敬畏之心、豁达之心、慈悲之心、忍耐之心、纯净之心、柔顺之心、淡然之心、平和之心……
不为物所累、不为欲所束、不为情所困,使心境越来越清澈,思想越来越单纯,“淡泊是以明志,宁静方能致远”。
不争就是慈悲,不辩就是智慧,原谅就是解脱、知足就是放下……
生命是一种回声,把最好的给予别人,就会从别人那里获得最好的回报。
佛说:“修行是走一条路,一条路通往我们内心最深远的路,而路的尽头是智慧。这种智慧能够让我们了解到生命的真谛。使我们的生命充满喜悦,实现圆满。”
四、 当机会没有到来时,请酝酿沉淀、耐心等待
即使身居陋室、饔飧不继,也能心存大志,敢想才能敢做,敢做才能实现。有眼界才有境界,有实力才有魅力。
红尘修行不是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不是听天由命、放任自流。而是要审时度势,提前做好开拓筹备,机会来临时,适时争取、尽力把握。经历挫败之后,依然能保持最好的生活节奏,平衡好职场与家庭、压力与健康等错综复杂的关系。不动声色的隐忍与坚持,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顺其自然,是一种心灵的洒脱;不计得失,是一种人生的豁达。
五、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万物唯心造,心乃万物之本,凡事由心出发,利已利他,自渡渡人,事必成。人生是一场修行,命运是一种造化。世间百态都有规律,人间万象皆有定数。
历事炼性、对人炼心。与美丽齐行,与恩德并肩。心怀责任和义务,尽心尽力做好你所承担的每件事,享受最好的人生过程,就是一种幸福的能力。
人生浮浮沉沉,如若能淡然处之,就能心生明媚,花草树木皆可入诗、云烟雨雪都可入画、走过的路都是风景。
请以温暖强大的心,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桥,看自己的风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且行且珍惜……
“其实我们的人生,就是一场冷暖自知的修行,是一次单枪匹马的行走,也是投石问路的的求道。内心的从容,能让我们淡然面对一切苦难,成为连灵魂都优雅的人。到最后,我们都会变得更好,哪怕未尝所愿,也是心如菩提。”
——读张其姝《心若从容,便是优雅》
在红尘中修行――我问佛
按语:《佛说未曾有因缘经》是一部非常特殊的经典,从这部经里,我们第一次看到了佛陀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一面,非常的真切动人,原来佛和我们一样,也有家庭的烦恼,也要面对亲人的不解和感情的纠结。佛陀教导妻子,同时也是对所有誓愿行菩萨道的修行人教诲,要为了众生大爱去放弃个人小家庭的小爱。而佛陀的妻子耶输陀罗为保爱子痛陈的那两段话,表达出来的深深的怨妇心态,恰是大多数女性对情爱和家庭的典型的心理写照,读来令人动容。笔者作为一个身陷红尘、渴望情爱,却又深知无常、寻求解脱的现代女性,尝试用自己喜爱的诗词来解读女性的情爱与修行。——刘梅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事不关风与月”
——情爱起自无明、执著
爱,是什么?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奇特的情感,一个永恒无解的哲学命题,一道人类千百年来无法求解的古老迷题;令古今中外各路豪杰英雄气短,儿女情长;让红尘无数痴男怨女孜孜以求、执迷无悔;甜蜜苦涩,难舍难分,爱恨交缠,欲罢不能,从古到今,有几人可以逃脱“情”之一字?又有几人明了“爱”之真相?
情,没有理由,没有借口,也不能逃脱;爱,不可说,不能说,一说即错。也许只是一次偶遇,一个蓦然回首,“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眼神交会,电光火石的刹那,心灵莫名的悸动,似曾相识的亲切。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爱亦如此,无端而起,不能自拔。正所谓“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爱中之人往往似傻如狂,一个“痴”字写尽其形相。以佛教观点析之,“痴者”,无明也,无明正是人类种种苦痛烦恼的起源。2500年前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时,就是观由无明而起的十二因缘,也是有情众生在娑婆世间流转生死的前因后果,从前世之无明而生现世之爱,由爱而取,取而后有,形成现世业力,再造下一世之无明,
“痴”者,在俗世又解为“执著”,即飞蛾扑火,执迷不悔,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也即因爱而迷惑,惑而造业,业而受报,由此而生生死死,轮回不息。
爱中“痴”人,往往无一例外爱作痴语,如表白:“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冬雷震震夏雨雪,乃敢与君绝”;祈愿:“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誓言:“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又有宝玉的“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绵绵情意,旦旦誓言,无一不感人心怀,彻人心肺。几千年来人们不断重复着这些动人的语言,不断被自己感动着,好似真的可以时光永驻、爱情长存,却忘记了在岁月阴暗的角落里,那命运幽秘而得意的笑容,总在不为人知的时候悄悄向爱情伸出它的万能之手。
“事如春梦了无痕”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情爱是空、无常、错位
“自古多情空余恨”,这是被千百年来的情史不断验证着的一个情爱真谛。就连被称为“古今之第一伤心人”的清代才子纳兰容若也作诗曰“情到深处情转薄,而今真个悔情多”。多少惊心动魄、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都无一例外有着令人扼腕的凄婉结局,惊人相似的情节和过程,每天都在红尘世界上演;老掉牙的爱情故事里,每天都有人奋不顾身地投入其中担任男女主角。
情爱,就好像一场梦,“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欢爱宛如烟云,一旦逝去,不留影踪,所以义山感慨“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容若喟叹“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
情爱是空。佛法教导人们开启般若智慧,认识到宇宙万有的本体是空,现实世界不过是种种虚幻现象的结集,人们所见的不过是些假相。《金刚经》里云:“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心经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李义山《锦瑟》一诗中,锦瑟华年是时间的空,庄生梦蝶是身体的空,望帝鹃啼是身世的空,沧海遗珠和蓝玉生烟是理想的空,而“当时已惘然”的“此情”则是爱情的空……然而正是在这空中,幻出锦瑟华年等一系列色相,让义山见色生情,传情入色,因色悟空。
情爱无常。杂阿含经中说“一切众生皆是有为,从诸因缘和合而有,......若假因缘和合者,即是无常......” 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分散则灭。生灭的变换,就是无常。情爱同样也是因缘和合之产物,缘起而聚,缘灭而散,所以无常。《金刚经》里著名的四句偈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梦如前尘往事,不可捉摸;幻是变化无常,颠倒思想;泡影谓事过境迁,迅速消失;露指短暂虚幻,无法驻守;电指瞬间流电,稍纵即逝。凡世间种种,皆如上述各物,来去无定,本性无常。情爱何尝不是如此,爱来时,颠倒靡丽,如痴如醉;爱去时,缥缈无踪,空留余恨;正如那空花水月,原本不实。人生无常,疾于川驶,刹那间欢爱如烟,转眼间青丝成雪。这种梦幻之感,即使在当时已惘然无尽,又何况如今独自抚思!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然投影到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无需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我们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情爱错位。你爱的人不爱你,爱你的人你不爱,你在被人伤的同时又在伤害着别人,三人游戏,爱恨纠缠不清,这种俗气的爱情肥皂剧的经典剧情,却是现实中爱情的真实写照。付出的感情,往往收不回来,不是因为对方不回应,而是因为回应错了位,给了另一个人。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人生这一幕幕的悲喜剧恰恰就是情感错位的结果。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情爱过患,爱别离苦
情爱之甜蜜苦涩,“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几乎每一个有情爱经历的人,无一不尝到其中滋味。为情所困,为爱所伤,只因一个“迷”字。明知情爱如镜花水月,变化无常,却依然“爱我所爱,无怨无悔”;“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对于情爱,既深深向往,又深感其虚幻;虽深感其幻灭,又坚忍不拔地追求,如此执迷不悟,“颠倒梦想”,也就带来无尽烦恼和苦痛。
在《出曜经》里有一首谒,
伐树不尽根,虽伐犹复生;
伐爱不尽本,数数复生苦。
犹如自造箭,还自伤其身;
内箭亦如是,爱箭伤众生。
被仇恨的箭所射固然受伤,被爱情的箭射中更加痛苦,一再的中箭就带来不断的受伤,生生世世地转下去。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后首先说的就是“四谛”和“八苦”,八苦中的求不得苦和爱别离苦正是情爱过患带来的痛苦。欲求爱长久而不得,欲求相厮守而不得,引起烦恼与痛苦,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爱人难以相守;“一生一代一双人,怎教两地相思”,有情人难成眷属,此之种种为求不得苦。
失去一段恋情,与所爱之人别离,往往会感受到极大的痛苦。相爱之人要劳燕分飞。情深意笃,却终不免东西南北各分离,甚至祸起不测,生离死别,“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令人凄惋欲绝,此之种种为爱别离苦。
李义山另有诗云,“初生欲缺还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月亮初生时,我们盼它圆盈;将满欲缺时,我们嗟叹它残缺。世人习惯于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将来,然而“未必圆时即有情”,纵是月亮圆满,好梦成真,仍不免归于失望与幻灭,因为圆满之后就将缺,爱的希望实现后又会产生新的失望,情爱像钟摆一样在希望与失望之间作无休无止的摆动。大宝积经》卷78有言“诸烦恼中爱缘所合,此最为重,如是烦恼,深彻骨髓。”,确实如此。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大乘佛教中情爱之升华
男女情爱以欲望为取,以占有为目的,自然患得患失,受困折磨,此乃狭义之爱,脱不去男女之相和肉体之欲。只有彻底认识到男女情爱的实相乃空,无常变幻,是令世人苦痛的根源,方可寻求解脱和升华之道。
中国古人言“圣人无情”,因为“人之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于性者,情也….情既昏,性斯匿也,非性之过也。”,所以“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其实圣人看似无情却有情,因为“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也就是说,圣人的情感是施于万物无有区别,但却不贪恋执著于万物,如此就不会被万物所拖累,也就是佛家说的无所待,无所待者,也无所求,从而无所执著。
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又曰:“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如此看来,佛家认为男女爱欲是障道之本,恐怖之源,似乎学佛修行弟子都要远离情爱,谈爱色变。但实际不然,世尊经常赞叹菩萨“即烦恼而菩提”,留惑润生的伟大壮举,尤其是地藏菩萨那“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无尽大愿和无穷爱心,不知曾使多少人为之震憾!与应万物的圣人一样,大乘菩萨留驻世间,就是为了“觉有情众生”,“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难道不是爱?
圣人,佛陀和众菩萨,都充满了爱,他们的爱看似无情,却最深最广,因为他们将爱的对象从狭隘的自身推而广之到了众生,他们的爱只有付出,没有索求。如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这样的大爱之下,正是无所住亦无所待,才能不被失去的痛苦和烦恼缠绕;正是脱离了男女之相、才不被肉体欲望折磨;正是无人我众生寿者四相之分,才能具足四无量心,以众生之乐为乐,以众生之苦为苦,慈爱众生,永无停歇。当与众生的苦乐融为一体的时候,正是大乘菩萨爱的最高境界。所以,在佛教里面同样有爱情,只是这一爱情已经超越了个体的、男女的、肉体的狭义之爱,达到无私的大爱境地。
然而,圣人是寂寞的,佛陀是被人(包括他的亲人)误解的,大爱往往是被人质疑的,这恰恰应了那句话“情到深处人孤独”。
“红尘自有痴情者,莫笑痴情太痴狂,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也看女性的情爱与修行
“爱过方知情空,醉过方知酒浓,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惟有倾情之后,始知情本是空;生命总要怒放之后,才能由绚烂归于平淡。若因知晓零落而不再盛开,如何能见证那牡丹的倾城倾国?即使零落又何妨,“化作春泥更护花”。
都说爱情中的女人是最傻的,我却说只有在爱情中,女人才是真正的女人。爱情让女人如此多彩多姿、如此丰富缠绵、如此光彩照人,哪怕是瞬间电光火石,燃烧成灰,也是凤凰涅磐,浴火重生,更有一番摄魂夺魄的炫美。苦海人生的美丽,正是来自于爱情而产生的喜悦、忧伤、痛苦、哀愁,不经历这样的悲欢洗礼,如何能成为一个智慧的女人?只有那些单纯地爱着、痛着并快乐着的女子,才是真正的美人鱼。
那位美丽的海的公主,为了自己理想中的爱情,甘愿丢弃大海中悠然自得的生活,甘愿忍受刀尖行走般的痛苦,甚至将生命化为天亮时分即将破灭的泡沫,只为了那短短的转瞬即逝的爱的甜蜜。如同那朝生暮死的蝴蝶,一天之内绽放全部生命的极致美丽;又如那潜伏水底三年、只有三小时生命的蜉蝣,无怨无悔,只为在水面盛开它隐藏多年的紫蓝色的梦幻。
魏晋时期的王弼与友论圣人是否有情时道:“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红尘中芸芸众生,多为情之所钟之辈,介乎忘情与不及情之间,这样一种人,如果要修行到忘情之地,恐怕都必须先历经世间种种情爱纠缠,燃烧过后,才能真正明了空相而不执著,才可于真正的学佛实现知行合一。
佛学的宇宙观里,时间是无限的,既有消有长而又无始无终。但世界消长的每一周期都必须经历成住坏空四期。坏劫来到时,大火灾起,世界付之一炬。而在禅宗看来,瞬间即永恒,三生即刹那,对于悟者来说,当下的每一时刻即是永恒,即是过去、未来、现在,因此必须珍惜当下。也许全心投入情感,将生命的所有能量耗尽,才会幡然彻悟,从而获得心理的安宁。佛经称俗世为“有情世间” “世间”就是不断迁流变化的世界,“有情”指有情识的生物,也称为“众生”。既然是有情世界,又不断变化,无明爱欲与生俱来,那么要证得菩提智慧,是否不妨纵身情爱,让爱之火彻底焚毁自己,等到情爱之薪成灰,情爱之河涸断,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现无明爱欲只不过是空花而已,所谓“香销梦断,丝尽泪干,情焰炽然,终归灰灭。不至此,不知有情之皆幻也。”
也许只有大死大活,大疑大悟后,才可面对情爱烈焰,“即烦恼而菩提”,“于火中生莲花”,真正达到《圆觉经》卷上描述的“勤断诸爱见,便归大圆觉”的绝情弃爱的境界,也才有望从狭义的男女情爱升华到“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大爱境界。
“不以一朝风月,昧却万古长空;不以万古长空,不明一朝风月”
最后 圆音的故事
圆音寺 蜘蛛 长风 甘露 芝草
——爱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当下可以把握的幸福
附录:《北青萝》李商隐
残阳西入而,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读后感:在红尘中修行
R:今日继续阅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不断更新”这一章节;
R:文中强调人生最值得的事就是磨练自己,从身体,精神,心智与社会情感等四个方面,增进个人产能,累积其他修养的本钱。
T:看到这一章节,我想到了英国的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墓碑上的一段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们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
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是的,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我们唯一能做主的是自己的人生,但又有多少人每天将就着过不痛不痒的日子,无奈的说:我们已经用尽全力的活着了,哪里还有力气去谈诗歌和远方?
我只能说:放下浮躁,在红尘中持续的修行。
我这里指的“修行”,不是深山闭关,坐而论道的修行,而指“修心,修行”,修心智,修行为!
我每天从早上5点起床,到晚上11点睡觉,每做的一件事我都明白其背后意义在哪里,“修”自己的哪一方面?
每天坚持运动,冥想站桩,磨练意志,强健体魄,意在“修体”;
每天坚持阅读,弹琴,培养自己的诸多爱好,意在“修心”;
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尽所能的为别人提供价值,解决问题,意在“修行”;
当自己是一个高阶层高势能的人了,才有可能真正的利他,利他之心,利他之行,影响和帮助身边人。
是的,我们生活在红尘里,有诸多的诱惑让我们本来就不坚定的信念随时动摇,我们很容易随波逐流,如果做人没有自己的底线和原则,又没有强大的意志力和自制力,再加上人性的弱点“贪嗔痴”,我们很快就向生活低头了,待到迟暮之年,梦想还是梦想的样子,生活还是原本的样子。
D:每天觉察自己的一言一行,看是否能从身体,精神,心智与社会情感这四个方面磨练提升自己,每天进步1%,就能成为1%。
修行在红尘
一直有人问我,滚滚红尘之中,到底要如何修道?修道是否必须出家?关于这些问题,我也咨询过许多高道大德,答案大同小异。出家虽然是修道较好的方式,因为出家修行,清净身心,诵经礼忏,清静六根,斩断尘缘,最终了悟大道。这也是很多人的梦想。然而,芸芸众生之中,并没有多少人能真正斩断尘缘,在红尘之中苦修而最终成道者也不在少数。可是,在红尘之中要如何修道呢?
我们所说的红尘,即是俗世,也就是周围的花花世界。俗世中总是充满诱惑,使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很难清净,三魂七魄不得安宁。因为有诱惑存在,便使人无法逃离世俗的羁绊,甚至离道越来越远。欲望如洪水猛兽一般洗劫了很多人赖以存在的善性,最后唯有随波逐流才能不被人当成异类。说实在的,很多人犹如人格分裂一样,在善与恶之间摇曳。这种尴尬的局面,着实令人费解。
摸爬滚打多年以后,很多人开始厌倦世俗的尔虞我诈,于是将目光投向那圣洁的宫观庙宇,因为,在很多人的眼里,宫观庙宇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而唯有神仙世界里才没有痛苦、没有烦恼,逍遥自在。于是,修行成了很多人的心灵寄托。然而,很多人不明白,其实人心就是道场,俗世是最好的修行场所,因为俗世之中才有足够令我们得道成仙的历练,才具备普度众生的缘分。
所以说,就修行本身来讲,未必出家才算修行,在茫茫人海中,我们总能了却一些恶缘,广结善缘。自古修道成仙者皆走入红尘普度众生以积累功德,因此,如若还有些俗缘尚未放下,就将红尘当做道场,不也是很好吗?
一、红尘是练心的道场
一谈到滚滚红尘,总有一种沧桑感,好像红尘就是俗人尔虞我诈的场所,是万劫不复的炼狱一般。其实不然。细心的朋友会发现,身边总有很多人生活的很逍遥,所做的事情也很有意义,丝毫看不出痛苦;也有些人,腰缠万贯,锦衣玉食,从他们的脸上却看不到快乐。
当我们还未开始修行之时,身边总会招来很多与我们臭味相投之人;急功近利时,会招来与我们争名逐利之人;嫉恶如仇时,会招来令我们讨厌的人。我们越讨厌的人或事物,往往越出现在生活中,对我们的肉体、精神进行全方位折磨。这些都是所谓的恶缘。
不过,当我们开始了修行,这些恶缘便慢慢减少,而正能量则会慢慢增多。时间越长,身边的修行人也就越多,反之,恶缘的困扰就会慢慢减少。实际上,不是恶缘减少了,而是我们宽容了,心量大了,则恶缘自退。修行日久,则事业越顺,不是坎坷少了,而是多了帮你解决问题的善缘。
因此,在红尘中修行,修的是心,练的是神,聚的是众生的缘。度化了众生,你就得道成真。即便是遁入玄门的道人都会择机远游度化众生,因为度人积累的是善缘,是修道成真所必须的功德。既然如此,在红尘中修行的我们,又何必纠结于是否出家修行呢?
二、红尘中修行,首重孝道
很多人认为,红尘中修行难度太大,因为欲念重生,难以洁身自好。若这样想了,也许尚未入门。其实红尘之中修行,最重要的是行孝。道教也好,释教也罢,抑或儒家亦可,首重孝道。所谓“百善孝为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若家有高堂,不仅不能尽孝道,而且还打算抛家弃子出家修行,本身就有违伦常,即使宿世与宗教有再深的缘分,也不可能修成正果。道教修行注重“内求”,不仅是精神上的,而且修行上也如此。红尘中寻道,先回家,也许你一直寻求的神佛就在家里。供奉好父母,就是修行。
三、红尘中修行,不可忘伦常
儒家有一套完整的伦理纲常供我们参考践行。可惜的是,这些伦理纲常早已被很多人忘得一乾二净,重新找回这些为人的道理并积极践行,本身就是一种修行。
《太上感应篇》中用二十六句话概括了作为一个人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且采用两百多句话概括了作为一个人应该极力杜绝的言行。其实,如果你一直按照这些伦理道德行事,你本身就在修行,又何必非要求诸于佛道呢?无论道还是佛,只是提供一些修行的法门,并不提供正果。正果的取得,必须靠自己完成。
四、红尘中修行,不可忘经咒
所谓经,是指经文、经典。咒是指咒语。记得师尊说过,无论在宫观还是在红尘之中,经文是修行入门之途径,半点马虎不得。确实如此。若有条件,在家中设坛,焚香祷祝,叩齿演音,念诵经文,必定虔诚之至,否则不能感应神灵。
若能每日不辍,必能悟出很多玄机。当然,若没有条件,可平心静气,冥心望北极,闭目观想逍遥仙界,虔诚礼拜众仙人,并发愿积极度化有缘,也能达到相应功效。须知真正的修行在于修心,心念善则行必善,只要认真践行不辍,久之必得天佑,事业运势逐渐好转。
另外,道教的咒语众多,皈依道门之后,有些修身之咒可以随时念,但有些咒语具有斩妖除魔的功效,切莫乱念,否则会祸及自身。
五、红尘中修行,不可醉心于法术
我想,追求玄妙莫测的法术是很多年轻人修道的原因。这种追求本来就是欲望,越想得到异于常人的本领,往往越会走火入魔。法术存不存在?答案是肯定的,包括6人也曾亲言目睹过道教的法术。只是切莫将其作为道行高低的评判标准。道教的法术众多,多经过师徒秘传。
而且道教师父传法还看个人的根基、缘分及个人德行。若品性差者,再好的根基也未必得到师父真传。我师父曾经得师爷传灵符一道,共传了三年才知道用符的方法。道门里的法术有一个特点,必须在师父有生之年传法完毕,否则就算自己仙逝之后,还要回来传法,否则无法了道。因此,修好自身心性和基本功才是正道,至于是否得到师父传承,顺其自然就好了。
六、红尘中修道,不可忘了度人
道教讲“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度人是修行人必修的功课。度人是积累功德的方式,也是高尚品德的体现。因此,在红尘中修行,记得常常济世度人,虽然听起来有点大且空泛,但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帮助别人。
帮助别人时不要图什么回报,尽心尽力就好。也不必逞能随意承诺别人什么,若有能力就要尽心竭力。不要总想着得失,要心怀欢喜心,多赞赏别人,看到别人的闪光点,不可恶语伤人,更不能以权谋私。如此种种,皆以利益众生为宗旨。
总而言之,红尘中修行实属不易,往往需要我们从点滴做起,去积累善缘,只要积极修行,何愁道业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