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铁事

登录

百法明门论(百法明门论原文及译文)

wangsihai

本文目录一览:

大乘百法明门论的翻译注明

大乘百法明门论 天亲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译

注释:

“大乘”:表示非小乘,因为小乘只有七十五法。

“百法”:包含心法八种、心所有法五十一、色法十一、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无为法六种,共有一百种。这一百法为天亲菩萨从瑜伽师地论的六百六十法中,撷(xié)取出来而成。因为天亲菩萨见论中六百六十法,实在不是一般人所能受持的,因此从瑜伽师地论的“本地分”中,撷取足以提纲挈领的一百法,以便一般人受持,令知万法之大要。

“明”:为菩萨无漏之智慧,以此智,能破无明暗,故为智明。相对于凡夫的有漏慧,不能破烦恼,故不得心明,或明了一切法。

“门”:出入之方便也;亦开通无滞之义也。意谓这百法乃是凡圣共由之门,也是众生入大乘、及通达一切法之门。

“论”:梵文阿毘达磨,义为无比法;又抉择之义,谓抉择性相,教诫后学,决断疑惑,称之为论。以对于论文中所论列之“百法”中,一切法界有情皆执有我,故招分段及变易二种生死。若能分明了悟此百法中,悉皆无“我”可得,则能超越此二种生死,凡圣情尽,即此便是入大乘之门;此则本论之目的。

“天亲菩萨造”:佛灭度后,慈氏菩萨愍念众生邪见增盛,难入正法,于是从兜率天下,现身于中印度阿逾陀国,为无着菩萨说瑜伽师地论,统收万法,概括成为六百六十法,摄一切名理殆尽。此论文共有五分:一、本地分,二、摄抉择分,三、摄释分,四、摄异门分,五、摄事分。此为唯识学,除解深密经外,最重要的圣典。后天亲菩萨因为见瑜伽论文繁,乃于此论之“本地分”中,略录百法名数,使万法宗要归于指掌之中,方便后学。

天亲菩萨,为北天竺、富娄沙富国(译为丈夫国)人。“天亲”,梵文婆薮(sǒu)盘豆,意为“天亲”,即天之所亲;或云“世亲”,世人之所亲也。天亲之兄无着菩萨(梵云:阿僧伽),以解大乘空义,广造诸论,发挥大乘。天亲菩萨开始时为小乘教,后由其兄无着之教,归于大乘,广造诸论,赞扬大乘,以补前咎。

“造”,即造论。谓此百法虽是从瑜伽论中录出,但论文是天亲菩萨依本论之义所写,故为此“百法明门论”造论之主。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此为译主之名。“三藏法师”,凡通达经律论三藏之法师皆得称为三藏法师。“法师”,以佛法自修教他之比丘僧。“玄奘”602-664,留学印度十九年,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为佛教之重要译经师。

论: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

「如世尊言」:这是论主推尊「法有所自」,也就是:这百法明门论是有根据的,不是论主自己的创作,而是根据世尊所说的修多罗教。

「一切法无我」:「一切法」,即万法。此万法,于瑜伽师地论中概括为六百六十法,于此百法明门论中又再概括为一百种,而分为五大类(即所谓「五位」)。这五大类、一百法即代表一切法。而在这五类百法中,却没有一法,于其中有「我」可得,故说「一切法无我」;若了达「一切法无我」,即不妄执、妄计一切法;以自不执故,即得解脱:自得解脱,亦解脱一切。

这百法最先可分为二大类,即有为法与无为法;于有为法中又可分为四大类: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这「一切法无我」,即是此一论之总纲。

「何等一切法」:什么是一切法?一切法包括那些?

「云何为无我」:什么是无我?为何说无我?「无我」包括两种:「人无我」与「法无我」。以「无我」即是空,故「二无我」 (「人无我」与「法无我」)又称为人空及法空。又,「我」即主宰义,以五蕴和合的「人」中,并无有一法可主宰此身,故称人无我。「法」中亦如是,任何一法中,并无有主宰可得,但因缘和合而起生住异灭之作用,故法无我。以证悟二无我故,即从人、法中得解脱,是为「二无我智」之功用。

五位

论: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

「略有五种」—大略而言,可分五种。这是指:若要细分,则可以有很多类;现在只是大致分类而已。

「心法」:又称「心王」,也就是八种识。这心法也就是一切万法的本源,一切法皆从心法中生,故经云:「心生故一切法生:心灭故一切法灭。」而一切法,皆是心识之所变现,因此,唯识学中,称心识为「能变」,而一切法为「所变」。又,以一切法皆是心识所变现,故除了心识外,并无少法可得,一切法皆是自心现影像(自心之相分),故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就是唯识学主要的宗旨:一切法,唯有识,皆识所变,并无实内外诸法可得。

又,「心」有好几种分类及意义:

一、两种心:

1.肉团心——梵语汗栗驮(Hrdaya),又译为纥哩陀耶,略称为肉心。即凡夫肉身五脏中之心脏,乃意根所依之处,由八瓣肉叶所组成。

据瑜伽师地论记卷一上载,阿赖耶识初受生时,其托处即为肉心:若识舍离肉心,人身即亡。于密教,大日经疏上说,由此肉团心观八叶莲花,以成毗卢遮那佛身,故将肉心解为众生之自性真实心。

2.缘虑心——梵语质多(,Citta),为八识心王及心所之总称,相当于五蕴中之受、想、行、识四蕴。一般佛经所说的心,多指此而言。

二、四种心(此依翻译名义集及三藏法数)

1.肉团心——即汗栗驮心,意如上说

2.缘虑心——缘持思虑之心,即质多心。此通第八识而言,谓眼缘色,乃至第八识缘根身种子器世间。

3.积聚精要心——谓诸经中积集一切要义,名为「文心」亦即心要之义;如般若心经为大般若经六百卷之心要。

4.坚实心——谓坚固真实,乃众生本有之性,诸佛所证之理,亦即第一义心。

三、六种心(此依窥基大师百法明门论解):

1.集起心——这单指第八识,以第八识能集诸种子,而起现行,故称第八识为集起心。

2.积集心——这指前七转识,以前七识能熏且积集诸法种子,故称前七识为积集心。(又第八识亦可称为积集心,以其能含藏积集诸法种故。)

3.缘虑心——以能缘自分境故。

4.识——或识心,即了别心,以识即了别之义。此指前六识,因前六识以能了别为主。

5.意——此指第七末那识,以第七识恒审思量,故名为「意」。

6.心——此指第八识。在佛经中,亦常以「心」指第八识,或称第八识心,而以「心、意、识」表示(或代表)第八、第七、及前六识。

「心所有法」:简称「心所」。「心」,即心王。「所有」,即所拥有。这一类法,是心王所拥有的法:亦即…心王是体,这些法是心体的作用。以作用是依于本体的,若无本体,则无法产生作用,因此说这些作用是「属于心王所有的」,而称「心所有法」,这是依主释。又:心王如主:心所有法如臣、如伴;如世间王之所至,群臣随之,心:心所法亦如是,心王所至,心所法必随之。国王以有群臣,故能有作用,能造作诸事业:心王亦如是,以有诸心所,故能起种种作用,造作种种事业。

「色法」:指由能造的四大(地、水、火、风)与所造的四微(色、香、味、触)这八法共同形成的内五根(眼、耳、鼻、舌、身)、外五境(色、声、香、味、触)十种,再加「法处所摄色」,也就是「法尘」,共十一种色法(即物质之法)。这十一种色法,是诸识之所缘及诸识之所依;其中五根与五境这十种色法,是有质碍之色(「质碍」之义为:凡物皆各有实质,故其「体」相碍而不能相入,如木不能入石,以木与石皆各有「质」而相「碍」故。)有质碍色(有质碍之色法)亦称为「有对色」,以有实境对于根、识故。第十一种色,法处所摄色(法尘),即称「无对色」,因为法处色是意识取五尘落谢之影像,或是第六识自己所变现的相分,所以只有影像,而无实质与意识相对,故称法处色为「无对色」。

「心不相应行法」:据大乘广五蕴论,行蕴有二种:一、心相应行,即是诸心所法,共有五十一法。二:心不相应行法,共有二十四法。亦即,不论其为「相应」或「不相应」,此二类法,都是行蕴所摄。「相应」之义极多,简单而言,即:相呼应,意指与心王相呼应,也就是:「心王一叫,它就应」,称为「与心相应」。因为诸心所法都是属于心王所有,为心王之从属,故时时兴心王相呼应。又,须有四方面相同,才能称为「相应」:「同时、同依、同缘、同事」。意即,「心所」须与「心王」同时起、同所依之根、同所缘之境、同一自证分体事、(同时、同根、同境、同自证分)才能称为相应。而「得」等二十四法因为:

1、它们本身「非能缘」,故不与心王相应;

2、因为「无质碍」,故不与色法相应。

3、因为「有生减」,所以不与无为法相应。

因此,所谓「心不相应行法」,不只是与心(心王)不相应,而是指它们与色法、及无为法,也都不相应。虽然与心不相应,但它们还是属于行蕴(心行)中的一种,只是这种行蕴不能与心王同时相应而起罢了。

「无为法」:「为」即造作义,亦即是生减、来去之义。故窥基大师说:「无为者,即不生不减,无来无去,非彼非此,绝得绝失,简异有为,无造作故,名曰无为。」(百法明门论解)。无为法共有六种。这「无为法」为五位百法中的第五位,前四位(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合为一大类,即是「有为法」。这四类所成的有为法、与这无为法,便涵括了一切法。而整个唯识学的目的,亦在令行者了一切「有为」,而证入「无为」,最后连「无为」亦不住,以无为是依于有为所显;是故既了无为,若住着无为,亦非究竟,仍是依他、徧计。又,有为与无为皆是自心现量、唯识所现,如是契入,名为现证「真如无为」之境。是故当知,唯识「百法明门」之意,即是将所有箭头都指向最后这一法:「真如无为」;是故「真如无为」为「百法明门」乃至整个唯识学最终之依归。这在本论及所有唯识论典中的架构及开示,都是十分明白地显示了:学者于此希留意焉。

论: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分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

「一切最胜故」:这是指第一类心法(心王),亦即八种识;众生由于这八识造善造恶,五趣轮转,乃至成佛,皆是此心所作,一切染净因果,依心而立,故此心在一切有为、无为法中,最胜、最有力,故列为第一位。

「与此相应故」:这是指第二类的心所有法。 「此」,指八识心王。意谓:这类心所有法,因为与心王相应,不离心王,且属于心王所有,故与心王相比,心王较胜,而心所法较劣:先胜后劣,故将「心所有法」列为第二类。又,心王如体,心所为心王之用(作用),先体后用,因此在阐释心体之后,再阐释心体的种种作用、功能,故列「心所有法」为第二位。

「二所现影故」:这是指第三类色法。因为色法不能自起,是由心王及心所所变现的影像,因此,色法不能离于心王与心所而有;心王心所是「能变」、色法是其「所变」:先说「能变」,后说「所变」,因此在心王及心所之后,列「色法」为第三位。

「三分位差别故」:这是指第四类「心不相应行法」,因为心不相应行,也是不能自起,要藉前面三位(心法:心所法、色法)的分位差别而假立。因为比较而言,前三类法是「实」,而这一类「心不相应行」完全是「假立」之法,不能离于心、心所、色法而有,故列于第四类。到此为止,便讲完了「有为法」的大分类。至此,亦可知,这四类法,从心王开始,此后,每一类皆依前而起(依前而立):心王是主,为一切之所依;其次, 「心所」依于心王;再其次,色法又依于「心、心所法」:接着心不相应行法又依于「心、心所、及色法」;真是层层相依。以此之故列「心不相应行」为第四位。

「四所显示故」:这是指第五类「无为法」。无为法共有六种,而这六种无为法,其体性甚深,若不从前面四类法(心、心所、色、不相应行)去对照,即无法彰显其性,因此藉前面四类有为法的「断染成净」,来显示「无为法的体性」,所以要先说「有为」,后说「无为」,从「有为」的断证,来成就及显示「无为」之体性,因此列无为法为第五位。

「如是次第」:这是结语。由于上面所说的诸法有其「胜、劣」(心王与心所),「能变、所变」(心:心所与色法),「实法、假立」(心、心所、色法与心不相应行),「能显、所显」(有为与无为),因此依次而立诸法「五位」之次第如是。 以下详细内容请见成观法师著作之《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大乘百法明门论的讲解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刚晓法师

在要说这部《大乘百法明门论》之前,我私下里了解了一下我们大家对唯识宗的所知究竟有多少,还不错,大家对唯识宗基本上已经有了一个宏观的、系统的了解,这样呢,我们就不必多费时间,直接述说这《大乘百法明门论》。

按照一般的习惯,先要说题目,我们现在也不免俗。

这部论的题目叫《大乘百法明门论》,大乘这两个字呢,其梵文为Mahāyāna,音译则为摩呵衍那。“大”字不必要多说,它一般指范围、程度等比与之相比较的物件广、深。“乘”是运载工具,即四匹马拉一辆车。佛教自西元前二年(或西元六十七年)传入中土,直到唐宋,各种经论基本定型了,而此间呢,中国一般的交通工具,最豪华最高级的就是马车,翻译佛教经论时就用“乘”字了,它表示最殊胜的运载工具。(这里当时说得不太严谨,其实yana的本义就是车子,就是说我把本义车子说成了引申义)与大乘对应的是小乘(Hinayānā,希那衍那),即小的、较劣的运载工具。深一点儿,则是大乘法门可以运载较多的众生,使之脱离生死轮回到达涅槃彼岸;小乘呢,相对来说所度的人就较少。小乘修四谛十二有支等,以达到阿罗汉、辟支佛为最高目标,自利为主。大乘则修六度、四摄等,以成就佛果为最高目标,广利众生。小乘就象自行车、摩托车、小舟,以自己乘为主,最多还可以带有限的几个人,而大乘则象汽车、火车、巨轮,就可以运载很多的人了。而且大乘可以包容小乘,就象相对论可以把牛顿力学包容进去一样。

另外,“乘”呢,既是一种工具,那就还有一个意思,什么意思呢?佛曾说过这样一个事儿:一个人要过河,他就乘了船,过去河后他想,船这么有用,我怎么能丢掉它呢?于是他就背著船继续上路,这是不是很愚痴?也就是说,工具在用过后就该丢掉了,你不要背著它,不然的话,工具就成了障碍。现在“乘”既是工具的意思,也就是说,“乘”含有“舍弃”的意思在里边儿。整个佛法都是工具,这样,也就是说舍弃!这样一来,大家就该记住,乘有两意,一个是运载,一个是舍弃。

百法,这个“百”是数目字,一百。这“法”字呢,梵语为Dharma,读作“达摩”,意思是一个东西,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保持一定的自相。比如这个答录机,它有一定的相貌,这么大的体积,这么大的质量,这么个颜色,由此相貌我可以知道它与这个黑板擦不是同个东西。这个答录机即可称“一法”,这黑板擦也可叫“一法”。我这个人、这支粉笔、那盆花、这座房子等等都可以叫一法,具体的如此。再比如,大清帝国这个朝代,组成它的,有其人民、土地、政治、经济等关系,存在了二百九十五年,这也可以叫一法。故,法即是世间的森罗万物,用规范的话说叫做“任持自性,轨生物解”。这是常用的说法,我现在给大家加一点儿,“法”是自相与共相的紧密结合,就是“一合相”。可是,世间的万物到底数目有多少呢?无限,然而世亲菩萨认为这一百种可以做为代表,比较重要,所以这儿就提出来称百法。

“明门”的“明”字,即明白,知道得清清楚楚了。明白了什么呢?明白了“门”,“门”就是门径。在一个屋子中,你若找不到门,就只能被困在里边,现在你明白了“门”在哪儿,问题就解决了。这“门”也就引申为方法,这是个比喻,这个娑婆世界中,三界火宅,六道轮回,牢牢地困住了我们,使得我们不得快乐,于是世亲菩萨的这部《大乘百法明门论》就是让我们明白出路何在,明白解决生死轮转的方法是什么。与“明”对应的还有一个“无明”,在十二有支中讲得最清楚。这“明门”就是知道了觉悟真理的门路,你只要学习了这百法,依之修行,就可以开启智慧,觉悟真理。

“论”是佛教三藏之一,三藏是“经、律、论”。“经”字按中文的意思是:被尊崇为典范的著作,它是一种理论体系的基石。比如,基督教的《新旧约全书》,它是基督教教义所依据的根本大典;《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佛教呢,《法华》、《华严》、《般若》、《深密》等是其基石,它是指导我们修行的航标灯,用航标灯来对照,随时修正航向,才能保证舟船安全到达目的地,用《法华》等来随时对照我们的行为,看是否修行有偏差才能保证我们出离生死苦海。而“经”,它的梵语为Sūtra,中文叫修多罗,为契经,有好几个意思,其中之一即贯穿,凭经把整个佛法贯穿起来,才有系统、有条理,让我们明白、了解。“律”是我们的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论”叫“阿毗达磨”。为了解脱生死,出离六道轮回,所以要用智慧来观察一切,看哪是善的,哪是恶的,善的努力去做,恶的一定断除;看哪是因,哪是果,努力在因上下手修行,别在果上干打转。然后得到真理,明白“诸法无我”。

接著我们来说著作者世亲菩萨和翻译者玄奘大师。

我们凡夫都有很强烈的分别心,比如说我说了一句话,你们不一定服,但若是老和尚所说,你服气的成份就大一些,若是祖师大德、诸佛菩萨所说,你可能就会口服心服。前一段时间,《甘露》上登了一系列几篇肉身和尚,刚开始就有人怀疑,问那些事儿,是真的还是编出来的。那些肉身都是已死多年的人了,编他们何苦呢。因为是常人写的,就可以怀疑。是否真有其事儿呢?说不清,我只是听别人介绍后,如实地记下来。悟禅老和尚讲了不少,别人说那是悟禅老和尚编的,悟禅老和尚并没有读过几天书,说话还颠三倒四,他若真能编出有头有尾的故事,太高看他了。于是,在《无瑕禅师》、《大兴和尚》中,我就全然注明了出处:这一件事儿是某本书上的,这件事儿是在碑上抄的,这件事儿是某个人说的等都注明了。凡人有这分别心,于是告诉,这著作者、翻译者都不是平凡的人物,是了不起的祖师大德、大菩萨。

佛陀入灭百年左右,五师传承,法水一味,渐渐地,随著各人的见解不同,出现了各个部派……

问得好,佛陀在菩提树下,所悟得的这无一无二的宇宙人生之真理,为什么传承下来会走样变形呢?正如“人生就象一条河,流著流著就成浑汤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第一,语言文字有其局限性。其实祖师大德们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了,“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比如在中国,为什么其他宗派都是气息奄奄,唯禅宗独兴呢?其他宗派教理繁复,而禅宗呢,“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达摩讲堂,一声不响,看谁能悟”。

第二,魔力干扰正法。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立了大愿:“我若不成正觉,终不起此座”,此愿惊动了六欲天魔王波旬,波旬用尽手段来扰乱太子,被太子一一降伏,波旬说,我对付不了你,就以后对付僧团,佛陀不屑,波旬说:“我是让我的人,披上你们的袈裟,吃你的饭,专干坏事”。佛陀就流泪了:“这是众生的业力”。也就是说,自从佛教创立这一天起,魔子们同时就来了,他们也如僧人外形一样。刚开始,佛陀的几代弟子象迦叶、阿难,他们亲自听佛教诲,是证悟了的大阿罗汉,后来人不如他们,魔子的干扰力显示了出来。娑婆世界中,佛、魔都有,比如一日二十四小时当中,日、夜都有,夏至日,白天长到极点,如同佛陀在世。渐渐地,白天短了,夜就渐长,如同佛陀入灭,魔力渐现。夏至那天,也有黑夜,如佛在世时,魔也有;到冬至日,黑夜最长,也有白天,如同佛入灭时,嘱宾头卢等十六罗汉常住世间。

各派争论起来时,有的说有,有的说无,龙树菩萨起大悲心,示现于世,告诉说:这宇宙人生既不是有,也不是无,而是“空”。这个“空”与“四大皆空”的“空”是一个意思,就是“无自性”、“缘起”。龙树、提婆他们在世时,其智慧无人可敌,空宗就弘扬开了。

佛灭度九百年左右,北印度一个婆罗门家庭先后出生了三个孩子,都具大智慧,很了不起。老大叫无著,长大后出了家,当时空宗中观学派呢,已经弘扬了几百年,在龙树菩萨入灭后,人们怎比菩萨,魔力卷土重现,使得人们对龙树的“空”理解成为“恶取空”,认为修行也空,不修行也空,吃也是空、享乐也是空,既然都是一样的空,为什么不选择享乐呢,于是就不按中观教理去真正体悟缘起的“空”。无著在弥勒菩萨帮助下开始弘扬瑜伽。无著的大弟叫世亲,他比无著小二十岁左右,长大后在一切有部出家。哥哥当时已在大力弘扬瑜伽,而弟弟呢还抱著一切有部不放,诽谤大乘。无著想扭转弟弟的观点,于是,就捎信儿给世亲,说我病得厉害,快要死了,临终时想见见世亲,虽然无著、世亲是大菩萨,但他们示现的是凡人,既是凡人,故也有人情味儿(注意,隔世之迷),弟弟得到消息立刻去见哥哥。然当世亲到无著那儿一看,无著正升大座讲法,世亲一见,心说:老兄,你自己连戒律也不守,打妄语,有什么资格升座说法!但无著正在演说《十地经》,世亲不能去捣乱,因世亲一切有部守戒很严,恼听法人的心神是犯戒的,世亲就耐著性子等,等得无聊,就也坐下来听,听听哥哥到底说的什么。然而就这么一听,世亲明白了,原来自己以前犯了大错,是在谤法呀,就向哥哥求忏悔,拿出戒刀:以前我用舌头谤法,现在我要把舌头割去。无著拦住了:“你割舌头有什么用呢,以前用舌头谤法,现在可以用舌头弘扬教法呀~~”于是,世亲转回头来,一生致力于弘扬大乘瑜伽教法,造下了许多著述,人称“千部论主”。

翻译者玄奘大师呢,他十三岁出家,以后历尽艰辛西行印度求法,在印度十七年,学成回国后,主要从事于译经、讲经工作,很少著述,他奠定了唯识宗在中国发展的雄厚基础,他传法给窥基后,唯识宗正式创立。

下边说论文。

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

正如世尊所说的,诸法无我,什么是一切法呢?又为什么说它是“无我”呢?

“如”表示同意下面的观点。“世尊”即佛,佛有十大尊号,就象一个人有好几个名字一样。鲁迅用过一百多个名字,即使我们平常人,户口本上也有姓名是什么,曾用过什么名字。佛不是一个,而是一类,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一类众生,“世尊”与“佛”一模一样。“我”字,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义:

①主宰,即可以自由支配。比如我喝水,水就不能不让我喝;我拿粉笔写字,粉笔不能不让我写;我要往东走,腿就不能不抬。

②常,即存在,而且存在一段时间。比如张三,生于一九二一年,死于一九九五年,那么你说一九二二年的张三是否就是一九九四年的张三?若说不是,举个例子来说,张三二十岁那年杀了个人,当时潜逃,廿二岁时被抓住了,难道说二十岁时的张三不是廿二岁的张三,就不制裁了?若说是,为什么有几年不见,老朋友也会认不出来,即变化著的存在。

③唯一,只有一个。有个怀素和尚,书法极棒,然而你在佛教史上找,会找到好几个怀素和尚,但书法家怀素只有一个,即可以同名,但本质不同。一种商品,都有自己的商标,不能重复,即“单独一个,不可共有”。

一般来说,“我”就有这三义,比如我刚晓,我要喝水,就可以喝;我从出生到现在,一直存在于这世上;只有我一个刚晓,若有重名的,本质也不同。这有很明显的局限性,佛教说的彻底,彻底得“无我”。

什么是一切法,又为什么无我呢?

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

一切法就是所有的法,森罗万象,统统都包括了,也就是“法界尽包罗”。世亲说,所有的这些法,我们可以简略地分为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五种。

下面又说:一切最胜故,这是说的心法。与此相应故,这是说的心所有法,指心所有法与心王相应配合。二所现影故,是说的色法,指色法只是心王、心所所显现出来的相分、影子。三位差别故,是说的心不相应行法。四所显示故,是说的无为法,指无为法是通过修行才可以显示出来。如是次第,百法就是这么个次第。

大乘百法明门论的原文

大乘百法明门论

天亲菩萨造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做。如是次第。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第二心所有。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别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根本烦恼有六。五随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四。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二别境五者。一欲。二胜解。三念。四三摩地。五慧。三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嗔。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四烦恼六者。一贪。二嗔。三痴。四慢。五疑。六不正见。五随烦恼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憍。八害。九嫉。十悭。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沉。十七掉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乱。六不定四者。一睡眠。二恶作。三寻。四伺。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种。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声。八香。九味。十触。十一法处所摄色。第四心不相应行法。略有二十四种。一得。二命根。三众同分。四异生性。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无想报。八名色。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住。十三老。十四无常。十五流转。十六定异。十七相应。十八势速。十九次第。二十时。二十一方。二十二数。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第五无为法者。略有六种。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灭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言无我者。略有二种。一补特伽罗无我。二法无法。

百法明门论和唯识三十论区别

百法明门论和唯识三十论区别如下:

1、大乘百法明门论,世亲造,唐玄奘于贞观二十二年在长安北阙弘法院译出。是把瑜伽论六百六十法中最重要的提纲挈领点编成一百法,以一百个法门来造成一部百法明门论。

2、唯识三十论颂亦称高建法幢论,是印度佛教大乘瑜伽行派论书,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宗所本主要论书之一。世亲著,唐玄奘译,一卷。此外尚有梵、藏本传世。

3、唯识三十论颂全一卷。世亲菩萨造,唐代玄奘译。又作唯识三十颂、唯识三十论、三十唯识论、高建法幢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

4、大乘百法明门论,瑜伽宗的传承,除了释尊与弥勒菩萨外,主要是无着与世亲二菩萨等。

相关阅读

  • 借物喻人的粉笔作文(借物喻人的作文粉笔)
  • 关于春的作文:春(关于春的作文400字 春)
  • 关于《最后一课》续写(关于续写《最后一课》)
  • 写杨玉环的作文(写杨玉环的作文范本)
  • 关于家乡民俗的作文(通用)(家乡民俗的作文400字)
  • 关于潮的作文(关于观潮的作文)
  • 干海参保质期(干海参保质期可存放几年)
  • 关于狗的童话故事作文(童话故事作文狗和马)
  • 关于EXO的400字作文(关于exo的qq说说)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