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古诗《司马光·客中初夏(居洛初夏作)》注释与赏析
司马光·客中初夏(居洛初夏作)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赏析
司马光(公元1019年—公元1086年),初字公实,更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籍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人,世称“涑水先生”。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中进士甲科,在华州(今河南郑县)任职。初任奉礼郎、大理评事,后入京为馆阁校勘,同知礼院。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任并州(今山西太原)通判。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同知谏院。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迁起居舍人同知谏院。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始历时十八年撰成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宋神宗即位后,因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自请离京,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现陕西西安),次年退居洛阳,任西京留守御史台,后升资政殿学士。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入京主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数月间罢黜新党,尽废新法,史称“元祐更化”。一年半后辞世,葬于高陵。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赐碑“忠清粹德”。司马光一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其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堪称大儒,受人景仰。
这首诗是诗人退居洛阳时所作,诗中描绘了一个风和日丽的初夏之景。云消雨霁,门外的南山更加清新秀美。春天刚过,已经见不到柳絮随风飘舞。只见圆圆的葵花面向太阳,默默地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之下。诗人似是写景,实为抒情。他自从离开京城,谪居长达十五年,专心编撰《资治通鉴》。那些过去与自己持相同政见的人,都纷纷倒戈,投靠新贵。因此,诗人以柳絮暗指那些没有立场、见风使舵的小人。而以葵花比喻自己一片忠心,心向朝廷。在隐居洛阳期间,诗作甚多,如《闲居》一诗:“故人通贵绝相过,门外真堪置雀罗。我已幽慵僮更懒,雨来春草一番多。”也表达了同样的感触。
《客中初夏》原文及翻译赏析
《客中初夏》原文及翻译赏析1
客中初夏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翻译
初夏四月,天气清明和暖,下过一场雨天刚放晴,雨后的山色更加青翠怡人,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了。
眼前没有随风飘扬的柳絮,只有葵花朝向着太阳开放。
注释
清和:天气清明而和暖。
南山当户:正对门的南山。
惟有:仅有,只有。
鉴赏
前两句写雨后初晴的景色,后两句的景物描写是有寄托的。第三句的含意是:我不是因风起舞的柳絮,意即决不在政治上投机取巧,随便附和;我的心就像葵花那样向着太阳,意即对皇帝忠贞不贰。诗人托物言志,笔法委婉含蓄。
赏析一
客居它乡,在春尽夏初之际,一幅雨后乍晴清明和暖的秀丽画面跃入诗人的视野.而在这富于变化情趣的画面中,诗人不喜雨丝蒙蒙的南山,也不赞随风飞舞的柳絮,而把自己的独钟给了向日而倾的葵花,其意何在呢不难发现诗人非独爱葵花,而是性情使然,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人久在官场,自是看够了人云亦云的柳絮,却无论如何也不愿自己"摧眉折腰"随风飘摆,终而选择了做株向日的葵花,真金如色,笑脸为形,且懂得珍惜阳光,这也许才是葵花的可爱之处吧!
赏析二
本诗语言浅白,色彩明丽清新,犹如摄影师抓拍的一个镜头,"当户转分明""清和雨乍晴",作者调动我们熟悉的景物布置了一个清明和暖的气氛。“乍”“转”“起”“倾”,使这些景物鲜活生动,使整首诗充满了雨和夏的味道,从嗅觉,感觉,视觉各个方位来攻占读者的心.最后两句点明本诗主旨,作者的心犹如葵花向日,任雨打风吹,不动不摇,绝不改变自己的政治理想.
赏析三
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状物抒怀的托物言志诗.起笔点明节令:初夏的一场细雨,驱散了春天的寒意,洗净了空气的尘埃,使得万里江山在经历了夏雨的洗礼后添得一份明朗,显得更加妩媚.紧接着转笔入近景:春去夏来,眼前已没有了那随风飞舞的柳絮,只有自始至终向着明媚阳光的葵花.诗人有意选择"柳絮","葵花"作比,言此意彼,恰恰要表明内心的情志:风雨之中我不会像称为"水性杨花"的败絮,我要做"永远向日"的葵花!
赏析四
一首平白如话的小诗,既无险字,也无丽词,似乎一览无余.初夏时节,一场清雨刚停,对着门的南山又清清楚楚地展现在眼前.随风飘舞的柳絮杨花已不见,只有葵花对着太阳在开放.这其实只是字面上的意思.作为政治家的司马光决非如此浅薄;甚至用不着细细咀嚼,便可知其所指,其所托,其所寄寓着的深意.风风雨雨,雨雨风风,我(作者)也永不会像柳絮一样没有固定的操守,而会永远像葵一样忠心于国家.此诗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托物而言志。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在皇帝支持下实行变法,司马光竭力反对,因而被迫离开汴京,不久退居洛阳,直到哲宗即位才回京任职,这首诗是在洛阳时写的。
赏析
首联,描述了四月初夏天和暖的天气,恰又是雨过天晴的时候。通过描浅白的语言,在春尽夏初之际,一幅雨后乍晴清明和暖的秀丽画面跃入读者的视野。
颔联,描述了下过雨后,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青翠怡人了。诗人调动读者熟悉的景物布置了一个清明和暖的气氛,使整首诗充满了雨和夏的味道。
颈联,通过描述眼前没有随风飘荡的柳絮这一情景。这句是有寄托的,寄托出诗人不是因风起舞的柳絮,意即决不在政治上投机取巧,随便附和。
尾联,指出了向日葵向着太阳开放这一景象,也是有寄托的。看看那些像柳絮般随风转舵的小人,唯有那向阳怒放的葵花才值得尊敬。
整首诗描述了变化的画面,诗人不喜雨丝蒙蒙的南山,也不赞随风飞舞的柳絮,而把独钟给了葵花,不难发现诗人非独爱葵花,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人久在官场,自是看够了人云亦云的柳絮,不愿诗人本人"摧眉折腰"随风飘摆,终而选择了葵花,且懂得珍惜阳光,这也许才是葵花的可爱之处。诗人托物言志,意即对皇帝忠贞不贰,会永远像葵一样忠心于国家。
《客中初夏》原文及翻译赏析2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古诗简介
《客中初夏》是宋代诗人司马光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通过对于初夏时节的景色,尤其是对于柳絮和葵花的'之间的对比,暗含了对于诗人自己政治抱负的描写即决不在政治上投机取巧,随便附和,而要像葵花一样对于皇帝忠心不二。诗人把王安石等人比作“柳絮”,用“葵花”自比,表达诗人自己对君王的一片忠心。
翻译
初夏四月,天气清明和暖,下过一场雨天刚放晴,雨后的山色更加青翠怡人,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了。眼前没有随风飘扬的柳絮,只有葵花朝向着太阳开放。
注释
⑴客中:旅居他乡作客。
⑵清和:天气清明而和暖。
⑶南山当户:正对门的南山。
⑷惟有:仅有,只有。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在皇帝支持下实行变法,司马光竭力反对,因而被迫离开汴京,这里须了解的是,作者司马光其时与王安石不合,暗含了对王安石变法不满,不久退居洛阳,直到哲宗即位才回京任职,这首诗是在退居洛阳时创作。
赏析
首联,描述了四月初夏天和暖的天气,恰又是雨过天晴的时候。通过描浅白的语言,在春尽夏初之际,一幅雨后乍晴清明和暖的秀丽画面跃入读者的视野。
颔联,描述了下过雨后,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青翠怡人了。诗人调动读者熟悉的景物布置了一个清明和暖的气氛,使整首诗充满了雨和夏的味道。
颈联,通过描述眼前没有随风飘荡的柳絮这一情景。这句是有寄托的,寄托出诗人不是因风起舞的柳絮,意即决不在政治上投机取巧,随便附和。
尾联,指出了向日葵向着太阳开放这一景象,也是有寄托的。看看那些像柳絮般随风转舵的小人,唯有那向阳怒放的葵花才值得尊敬。
整首诗描述了变化的画面,诗人不喜雨丝蒙蒙的南山,也不赞随风飞舞的柳絮,而把独钟给了葵花,不难发现诗人非独爱葵花,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人久在官场,自是看够了人云亦云的柳絮,不愿诗人本人"摧眉折腰"随风飘摆,终而选择了葵花,且懂得珍惜阳光,这也许才是葵花的可爱之处。诗人托物言志,意即对皇帝忠贞不贰,会永远像葵一样忠心于国家。
《客中初夏》原文及翻译赏析3
【原作】
客中初夏——[宋]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注释】
客中:做客的日子。
清和:天气清明而和暖。亦为农历四月的别称。
乍:刚,初。
南山当户转分明:意思是说,正对着门户的南山,变得更加分明了。
【古诗今译】
初夏四月,天气清明和暖,雨后天刚放晴,山色*更加青翠怡人,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了。此时已经没有随风飘扬的柳絮了,只有向日葵朝着太阳开放着。
【赏析】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史学家。祖籍山西,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自幼聪慧好学,宋仁宗宝元六年(1038,考入进士甲科,历任仁宗、神宗、哲宗四朝,先后任天章侍制兼侍讲、知谏院、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等职。他在政治上比较保守,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后退居洛阳,主编《资治通鉴》。司马光为文记叙周详,词句简练通畅。也能诗。遗者尚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著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对后世影响是巨大深远的。
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在皇帝支持下实行变法,司马光竭力反对,因而被迫离开汴京,不久退居洛阳,直到哲宗即位才回京任职,这首诗就是在洛阳时写的。第三句的含意是:我不是因风起舞的柳絮,意即决不在政治上投机取巧,随便附和;我的心就像葵花那样向着太阳,意即对皇帝忠贞不贰。诗人托物言志,笔法委婉含蓄。
前两句写雨后初晴的景色*,四月的天气清明暖和,雨过天晴,对着门的南山更是青绿分明。诗人的感情倾注不在此,真正想要写的不是雨后乍晴的清明和暖的天气,也不是也不是明净如洗的南山,而是要借此引出后面的“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来表露坚定的不可动摇的政治情怀。
后两句的景物描写是有寄托的,是在抒情。诗人客居它乡,在春尽夏初之际,一幅雨后乍晴清明和暖的秀丽画面跃入诗人的视野。看看那些像柳絮般随风转舵的小人,唯有那向阳怒放的葵花才值得尊敬。这里不难发现,诗人非独爱葵花,是性*情使然,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人久在官一场,自是看够了人云亦云的“柳絮”,却无论如何也不愿自己“摧眉折腰”随风飘摆,终而选择了做向日的葵花,心犹如葵花向日,任雨打风吹,不动不摇,绝不改变自己的政治理想。
《客中初夏》古诗赏析
《客中初夏》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注释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是北宋 司马光 的名句。而今许多人把“葵花”释为“向日葵”,连许多古
书编者都不例外,实为谬误。因为向日葵是菊科植物,原产美洲,明代后期才传入中国,与中国本土的几种“葵”不能混为一谈。
葵,在我国原指葵菜,属锦葵科,此外还有蜀葵等,也都有向阳的习性。
而向日葵属菊科,原称丈菊、西番菊,原产美洲,是明代后期才从南洋传入中国的油料作物。明王角晋《群芳谱》:“西番葵,茎如竹、高丈余,叶似葵而大,花托圆二、三尺,如莲房而扁,花黄色,子如荜(蓖)麻子而扁。”这是我国最早关于向日葵的记载。
所以,司马光笔下的“葵花”,并不是指向日葵,而应当是指蜀葵等亦有向阳性的植物。
译文
初夏四月,天气清明和暖,下过一场雨天刚放晴,雨后的'山色更加青翠怡人,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了。眼前没有随风飘扬的柳絮,只有葵花朝着太阳开放。
赏析
一首平白如话的小诗,既无险字,也无丽词,似乎一览无余.初夏时节,一场清雨刚停,对着门的南山又清清楚楚地展现在眼前.随风飘舞的柳絮杨花已不见,只有葵花对着太阳在开放.这其实只是字面上的意思.作为政治家的司马光决非如此浅薄;甚至用不着细细咀嚼,便可知其所指,其所托,其所寄寓着的深意.风风雨雨,雨雨风风,我(作者)也永不会像柳絮一样没有固定的操守,而会永远像葵一样忠心于国家.此诗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托物而言志。
鉴赏
前两句写雨后初晴的景色,后两句的景物描写是有寄托的。第三句的含意是:我不是因风起舞的柳絮,意即决不在政治上投机取巧,随便附和;我的心就像葵花那样向着太阳,意即对皇帝忠贞不贰。诗人托物言志,笔法委婉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