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李郭的解释
- 2、李郭同船是什么意思
- 3、李傕郭汜是怎么死的?
- 4、谁劝李郭二人以董卓报仇为名进兵京师
- 5、李郭是复姓吗
李郭的解释
李郭的解释
(1). 东汉 李膺 与 郭泰 的并称。按, 郭泰 ,《后汉书》作者 范晔 避父讳改作 郭太 。 (2). 唐 代名将 李光弼 与 郭子仪 的并称。 唐 颜真卿 《开府仪同三司太尉李公神道碑铭》:“ 临淮 、 汾阳 秉文 武忠义之资,廓清 河 朔 ,保乂王室,翼载 三圣 , 天下 之人,谓之 李 郭 。” 宋 文天祥 《平原》诗:“ 唐 家再造 李郭 力,若论牵制公威灵。” 明 许时泉 《同甲会》:“文如 元 白 ,武若 李 郭 。” 清 王式丹 《睢阳庙》诗 之一 :“名先 李 郭 悬青简,血并 南雷 染碧莎。”
词语分解
李的解释 李 ǐ 落叶小 乔木 ,果实称“李子”,熟时呈 黄色 或紫红色,可食:李代桃僵(原用“桃”“李” 共患难 来喻兄弟 相爱 相助,后喻互相顶替或代他人受过)。投桃报李。李下不正冠(喻要避免 不必要 的 嫌疑 )。 桃李 不言,下自 郭的解释 郭 ō 城外围着城的墙:城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物体的外框或外壳。 姓。 部首 :阝。
李郭同船是什么意思
李郭同船意思是:比喻知已相处。
拼音:lǐ guō tóng chuán。出处:宋·吕渭老《水调歌头·陈性孺不相见十年》词:“闻道山阴回棹,相去都无百里,李郭可同船。”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结构:主谓式。相近词:李郭同舟、李郭仙舟。
李郭同船成语故事
后汉时的郭太,字林宗,对《坟典》极为精通。所谓《坟典》,就是上古的典籍,亦称《三坟五典》他又善于谈论,又懂得音制。有一次他到洛阳去游览,见到了河南尹李膺。李膺听了他的谈论,十分敬佩他,于是就和他交为朋友,郭太的名字就在京师传开了。
后来他要回家去了,许多名流都来相送。郭太只和李膺同舟而济,大家看了,都觉得是神仙飘然而去。这时正好下雨,郭太就把头巾折一角挡雨。大家就学他这个样子,把头巾折一角认为风流得很,名为“林宗巾”。
古例
1、南朝·梁·陆倕《以诗代书别后寄赠》:“李郭或同舟,潘夏时方驾。”
2、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八:“一时门外瞻望颜色,伺侯车骑者,骈肩累迹,几如荀陈会坐、李郭同舟,东汉风流,再见今日也。”
3、宋·吕渭老《水调歌头·陈性孺不相见十年》:闻道山阴回棹,相去都无百里,李郭可同船。”
4、明·李贽《直沽送马诚所并高张二居士》:“直沽今日赋将归,李郭仙舟亦暂违。”
李傕郭汜是怎么死的?
李傕和郭汜在董卓死后可是风云人物,杀死王允、击败吕布,挟持汉献帝把持朝政,而且官都做得很大,是董卓西凉军系统中的两个猛人,当然这二人毫无政治头脑,只知道武力解决一切,最终下场也很惨。李傕是被梁兴、张横等击败斩首而死。而郭汜是被部将伍习杀死的。
李傕和郭汜本来是董卓的部将,排名在吕布之后。后来董卓事发,李郭二人请求朝廷豁免他们过去跟随董卓所犯的罪过,掌握大权的司徒王允坚决不同意。李郭二人在谋士贾诩的建议下,召集董卓的旧部,又招纳了十万人马,以为董卓报仇的名义攻打长安。
王允和吕布竟然不堪一击,被李郭二人临时拼凑的乌合之众打败了。王允为国捐躯;吕布跑出京城投奔了陈留太守张邈。李傕和郭汜打败了吕布,又打败了前来勤王的马腾,震动了天下。胜利就这么突如其来,李郭二人飘飘然了。
开始,贾诩劝说李郭二人安抚百姓,结纳豪杰,李郭二人还能采纳。朝廷也有了点生气。有人说贾诩是第一毒士。我认为:贾诩的计谋毒辣不假,但是人家是为了自己的主公着想的,有何不可呢?这不,贾诩也为天下着想,出过好的主意。
后来李郭二人就变得专横跋扈、无所不为了。汉献帝深受二人的欺辱,就派太尉杨彪想办法对付二人。太尉杨彪就安排自己的夫人到郭汜的府中串门。杨夫人就对郭夫人说,听说郭大将军同大司马的夫人之间有无耻之事,要防备一点等等的流言蜚语。结果郭夫人还真的上当了,就开始离间郭汜和李傕的关系。
于是李郭二人开始自相残杀了,杀得整个长安城是天昏地暗,鸡犬不宁。长安的老百姓惨了,生命朝不保夕,财产被抢掠一空。韩暹、李乐等山贼也参与进来了。小军阀杨奉也趁机扩充势力。长安许许多多的老百姓家园被毁,流离失所。
总结:李傕和郭汜曾经在不经意间获得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他们没有珍惜这百年不遇的大好机会,没有利用权力来开创基业,也没有用权力来造福苍生,而是被权力送上了断头台。
谁劝李郭二人以董卓报仇为名进兵京师
是贾诩,因为王允扬言会杀光董卓的大小党羽,不接受他们的投降。贾诩作为董卓余党,不想坐以待毙或亡命天涯,主观上出于自保,而不是谋求个人好处,故此他劝李郭二人杀回长安。杀回长安对李郭二人而言,是一次风险投机,“成则王侯败为寇”
李郭是复姓吗
李郭是复姓吗?不是复姓,是两个姓,姓李就是姓李。各姓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