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台湾岛的风土人情
- 2、台湾有什么最具特色的风土人情
- 3、台湾有哪些风土人情?
- 4、台湾的风土人情有哪些?
- 5、台湾有什么风土人情
台湾岛的风土人情
台湾的风土人情
台湾本岛是一个多山的海岛。岛的中部和东半部大部分是海拔一千米至三千米的高山,面积约占全岛的三分之一,一千米以下、一百米以上的低山、丘陵、台地及一百米以下的海岸平原也大约各占三分之一。在东半部高山地带,海拔三千米以上的山峰达六十二座,其中三千五百米以上的就有二十二座。在这样一个面积不太大的海岛上集中有这么多的高山,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从太空俯瞰地球,你会发现在祖国大陆东南浩瀚的海面上,镶嵌着许多晶莹的宝石般的岛屿,其中有一个状若芭蕉叶片的狭长开岛屿,这就是美丽富饶、迷人多姿的台湾岛。公元1544年(明嘉靖二十三年),一支葡萄牙船队驶入台湾近海时惊异地发现,在晨曦之中、碧波尽处浮现出林木葱茏、飞瀑若练的一列青山,红日和彩霞将其映照得碧海流金、峰峦苍翠,他们由衷地赞叹“Ilhas!Formosa!”(意思是美丽的岛)。这是西方国家首次发现台湾。
在台湾,日月潭地区原住居民的婚姻,虽由媒妁的撮合,但颇为自由,感情不睦便可离婚,男家亦不阻挡。不过结婚的方式却近掠夺式的婚姻。最有趣的是两家亲戚相殴打
台湾有什么最具特色的风土人情
1、皮影戏
皮影戏的产生约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于台湾流传也有两百年,发祥地为高雄县,盛行于清初,俗称"皮猴戏"。
演出时间多为夜晚,舞台高约丈余,前台张挂白布为幕,后置灯光,把皮影投射在布幕上。皮雕人像高约一尺到一尺半左右,是用兽皮揉成半透明状,再雕刻人形、上色,涂上桐油,以增加其透明度,然后磨平而成。
头部可调换、影人精雕细琢,人像本身就是一种工艺品。剧团的组成很精干,有主演、助演、歌唱者各一人,乐师约4人。
2、台湾小吃
台湾饮食文化中有著名的“小吃”文化,各式风味小吃云集的夜市是台湾庶民生活文化的代表之一。
常见的小吃有蚵仔煎、炸鸡排、臭豆腐、盐酥鸡、生煎包、米血糕、蚵仔面线、甜不辣、卤肉饭、肉圆、担仔面、牛肉面、小笼包等。 凤梨酥、牛轧糖等台湾特产的烘焙美食是知名的伴手礼。
3、孔子诞辰祭典
至圣先师孔子在台湾民俗信仰中,地位相当特殊。早期祭孔大典分春秋两季举行,后改在每年农历9月28日孔子诞辰纪念日举行,并将这一天确定为教师节。台湾全岛共建有十二座孔庙,最大的一座是位于台北圆山动物园西面的"台北孔子庙"。
祭孔大典这天,要举行隆重而庄严的仪式,不仅学校的师生都要参加,各级的政府官员也要全部出席,以示尊师重教。
4、中元节普渡祭典
农历的7月15日,俗称"中元节",又名"盂兰节"、"鬼节",是民间祭奠祖先之魂的日子,也是道、佛信徒一个极重要的节日。
在这个大节日中,台湾农村家家户户要杀猪宰羊,准备极为丰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及阴间鬼魂,企望"普渡"众生与亡灵。
在台湾,最普遍的传说是:每年农历7月1日凌晨,地府开鬼门,让所有在阴间受苦难的鬼魂,能回阳间探望生前的老家和后世子孙,阳间的人们统一在7月15日,为所有鬼魂举行大拜拜,让鬼魂享宴一番。到7月30日,假期结束,这些鬼魂重返阴间。
5、饮茶
茶是台湾民众的传统饮品。台湾全境皆产茶,名茶有冻顶乌龙茶、文山包种茶、东方美人茶和铁观音等。茶艺形式主要是功夫茶。泡沫红茶文化是台湾茶文化新的发展,代表性茶饮珍珠奶茶广受欢迎。
台湾有哪些风土人情?
春节
初一 早(开门大吉取於早)
初二 巧(女婿回娘家是稀巧之事)
初三 困甲饱(初三是赤狗日,不宜外出,启困到饱。)
初四 接神(诸神於12月24日返天后,在正月初四又重回凡间)
初五 隔开(这天也是五路财神生日,故商家都在此日「开市」。
初六 挹肥(清除水肥,把几天来的秽物清除出去)
初七 七元(此日为人诞生日),上供七宝汤,生果,祈求解除百病,长生不老。)
初八 完全(暂时把春节的玩乐复原。)
初九 天公生(玉皇大帝的寿诞。)
初十 有食食(拜完天公生的牲礼,又有得吃了。)
十一 请子婿
十二 查某子转来拜(由正月初二至十二均是女儿,女婿回娘家之日。)
十三 食盐糜配芥茶(吃稀饭配素菜,食幽默讽刺之意。)
十四 月光(开始为上元月结灯棚。)
十五 上元暝(元宵节,庙宇展示花灯,新年活 动也就在一片灯海中结束了。)
台湾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的省份之一,据截至1998年8月的统计,已达2181万多人,加金门、马祖的人口,总数为2186万多人。人口年平均增长率约为7.31‰。 平均每平方公里586.83人。台北市的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1万人。人口密度超过了广东、四川等省份。
台湾人口分布的特点是西密东疏,全岛人口多集中在西部平原。西部平原一共17个县市(台北、高雄、基隆、台中、新竹、嘉义、台南7个市和台北、桃园、新竹、苗栗、台中、彰化、云林、嘉义、台南、高雄10个县),面积为18,710平方公里,占全岛面积的52%;而人口则占全岛总人口的86.1%。
中部和东部多是丘陵和山地,共有5个县(南投、屏东、台东、花莲、宜兰),面积17,063平方公里,约占全岛面积的48%,人口只占全岛人口的13.9%。
台湾同胞绝大部分为汉族。约占全省人口的98%。1946年以前,他们中的80%左右祖籍福建,其中以漳(州)、泉(州)人为最多;约20%祖籍广东,以梅(县)、潮(州)人为最多。故全省通行闽南话。1949年前后自大陆去台湾的人则各省都有。少数民族占人口的2%,约40万人左右。
台湾原住民分为平埔族和高山族。平埔族又分为蛤仔难、凯达格兰、道卡斯、拍则海、巴拔埔拉、巴布萨、洪雅、西拉雅等八族。分布于北部和西部平原及沿海。明清时代的大陆汉族移居台湾,多居于西部平原和东、北、南部沿海平地,与平埔族杂居。平埔族已与汉族融合,生活与文化都接近汉族。据统计:平埔族1943年有62,119人,80年代有约10万人。
台湾的少数民族同胞因受历代统治阶级的歧视和压迫,其经济、文化的发展,长期受到阻滞。迄今有些地区的高山族同胞仍过着半耕半猎的生活。高山族同胞勤劳、豪放,能歌善舞。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杵舞”,音节铿锵,优美动人。
台湾居民信奉宗教相当普遍,其中佛教、道教的信徒最多,约占全省人口的1/3。天主教、基督教居次,约占全省人口的3%。另外还有部分居民信奉回教、天理教、轩辕教、大同教、理教等。在民间还有白莲教、救世教、一贯道、真空教等各类会道门组织的活动。高山族中还保留一些原始宗教。全省各类教堂和寺庙甚多,平均每4.5平方公里就有1座,将近各类学校总数的1倍。
台湾的普通话很普及,它不仅是官方语言,在社会上也成为通用语言。但在民间,广泛应用的是“福佬话”即台湾的闽南话。早期的大陆移民主要来自闽南,特别是漳州和泉州。他们在台湾杂居之后,泉州音与漳州音逐渐形成一种“不漳不泉”的闽南话,即福佬话。它吸收了高山族语言和日本语的一些语汇及语法,因而福佬话已与福建的闽南话有些不同。
客家移民来自广东省的三个地区,客家话也有三种语群,即“四县”(属于旧嘉应州的兴宁、五华、平远、蕉岭等四县使用的客家话)。“饶平”(属于旧潮州府的饶平一带使用的客家话)。
台湾的风土人情有哪些?
1、饮食习俗
类似闽、粤,但加以变化而有台湾特色:佐料常用沙茶、咖喱、花生酱等,甜味更重,多用清汤炖煮。风味小吃品种极多,台北新店碧溪潭香鱼,基隆豆签羹,桃园石门沙锅鱼头,台中菜根香原汁牛肉,新竹贡丸,高雄六合夜市贝类海鲜等。
2、台湾布袋戏
台湾布袋戏以戏路、词调、乐调不同,分成不同的流派,主要有南管、北管、潮调、外江和歌仔调等。它们各具特色,相互影响渗透,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色彩且十分精美的民间戏曲艺术深受台湾同胞的喜爱。
3、台湾地理坏境
台湾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风和暴雨。
4、台湾送东西的讲究
毛巾:台湾俗语有“送巾,断根”之说,送巾便有永别之意,不要赠人毛巾。
扇子:台湾民间有俗语:“送扇,不相见”。意味利用完毕后,再无利用价值,即予狠心抛弃。扇子也万不可当礼物赠人。
刀剪:其含义有“一刀两断”、“一剪两断”。这在赠予者与受赠者之间,不但不怀好意,而且有威胁之意。所以台湾民间有不得送刀子给人的忌讳。
雨伞:台语伞与散同音,若把伞拿来赠人,犹表送“散”给对方之意,且台语雨与给同音,“雨伞”与“给散”同音同义,难免会引起对方误解。
5、台湾的节日
妈祖诞辰日是台湾较为隆重的一个节日,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三,都会有很多虔诚的善男信女都会来到朝天宫,为这万人敬仰的妈祖诞辰日举行庄严而隆重的活动。
这个时候很有虔诚的善男信女不远千里,长途跋涉来到台湾,为妈祖进香。此时的朝天宫热闹非凡,有许多的戏目都让游客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家家户户都为这隆重的节日献上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台湾
台湾有什么风土人情
台湾省风土人情 台湾自从明末清初福建、广东人民大规模移居开垦,才逐步被开发。日本殖民者虽然挖空心思实行民族同化,但遭到台湾同胞的顽强抵制。国民党迁台又有大批大陆人员来到台湾,所以台湾汉族同胞的生活习惯和社会风俗许多与大陆基本相同,一般保持着闽、粤地区的特征。衣食住行 1衣饰。以往乡村男女多穿汉服。中年以上的妇女喜着长衫,或短衣短裤;老年人喜着青黑色衣衫或香云纱;日本统治时期西装革履开始流传到乡村,几十年来已相当普及。城市妇女有的穿旗袍等民族服装。目前,青年人多穿西装或港衫西裤。乡村男女则常戴斗笠或裹毛巾,以蔽风日。 2饮食。台湾居民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食。节日喜庆时,多用鸡鸭等丰盛酒菜宴请客人。台湾居民都嗜酒,祭祀神明,宴请客人,必备良酒。春夏之交,秋冬之际,多以中药炖煮动物性食品以提神补身。菜肴多用味精、砂糖等调味。酒楼饭店经营川粤、京、津、苏、浙、湘、闽等地风味饭菜。高山族同胞目前生活水平还较低,有些仍以芋头、甘薯为主食。 3居住。台湾的房屋造型,大体可分为中、西、日式三种。中式为平房,多是闽南式样,有一条龙、辘轳把、三合院、四合院等。以浊水溪为界,农村村落,北部为散居型,南部为聚居型,大多建在山凹近水处,以避风沙。西式多是楼房,从前都是砖造,近年来大多改为钢筋水泥。日式则在平房内铺以榻榻米。市镇房屋多属西式,随着近年来工商业的发展,新式公寓住宅迅速增加,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但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住房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仍有许多人居住在简陋斗室。 4行走。目前,台湾最普及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摩托车。近些年来汽车、飞机、轮船、火车的数量增加,比较方便,私人汽车大量增多。出租汽车普遍于市镇。有不少的客车备有冷气。但大部分农村地区仍交通不便,河流多的地方尚需帆船、舢板,山区无路可走,只能沿山路登攀跋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