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分别是谁
春秋五霸,指春秋时期五个诸侯之长。中学历史教科书兼顾两种说法。其中,《荀子·王霸》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史记索隐》的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战国七雄是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诸侯国的统称,分别是:秦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齐国。
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但已名存实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七国争雄的局面结束。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是指哪些
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时期五个诸侯之长。
多种说法
1.孔子—孟子的说法:
(春秋)孔子删定的《春秋》说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
(战国)《孟子》继承它,指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公。《孟子·告子》:“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又说:“五霸,桓公为盛。”
东汉《风俗通义·五霸》曰:“《春秋》说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是五霸也。”
唐代《史记索隐》继承它。
2.墨子—荀子的说法:
(春秋)《墨子·所染》谓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所染当,故霸诸侯”。
(战国)《荀子·王霸》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荀子·议兵》又说上述五君,“可以霸而不可以王”。3.西汉《四子讲德论》说: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
4.东汉《白虎通·号》记异:“或曰五霸谓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也。”
5.唐代颜师古的《汉书注·诸侯王表》说: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吴王夫差。
6.清代《鲒崎亭集外编》说: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7.1934年出版的《辞通》说: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郑庄公。
战国七雄,是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
分别是:秦、楚、齐、燕、赵、魏、韩。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指的是什么?
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 秦穆公和楚庄王,也就是说这5个君王代表的国家在春秋时期称霸。
战国七雄指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战国前期,魏文侯任用李悝实行变法,较早地实行了社会改革,使魏国成为最先强盛的国家,先后打败了秦国(变法前)、齐国、赵国,一家独霸,但后来马陵之战败于齐国从此衰落。
中期七雄中最强的是齐、楚、秦三国。三国都有争霸中原定鼎天下的实力。但后来齐国灭燕不成,被秦利用合纵差点被燕灭了,虽然最后还是赢了,但从此元气大伤。楚国虽强但碰上几个笨蛋君主后,不思进取忍辱偷安割地求和,也就衰弱了。
后期大家都知道了,秦国一家独大,横扫六合,最终统一了天下。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分别是谁?
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战国七雄是指齐、楚、秦、燕、赵、魏、韩。
春秋时代,通常用来指中国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史称“春秋时期”。
据说是由于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
扩展资料:
东周前期又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性大分裂形成的时期。史家一般以“三家分晋”作为春秋时代的结束和战国时代的开始。
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建立了东周王朝,但此时周已衰弱到了极点,统治范围方圆不足六百里,各诸侯国纷纷割据称雄,不再朝见周王,其统率诸侯的权利也是名存实亡。
此间,全国共分为一百四十多个大小诸侯国,而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齐国、晋国、宋国、陈国、郑国、卫国、鲁国、曹国、楚国、秦国、吴国、越国、燕国等。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是什么?
一、春秋五霸
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在这290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仅据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余次。
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历史上把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五霸”又作“五伯”,其说首见于《左传》。
关于春秋五霸,各类史家、学者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两种最具代表性的:
1、《史记索隐》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2、《荀子·王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二、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实际上已形同灭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国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
战国时代最后三十多年,山东六国已无力与秦国对抗,秦国不断向东蚕食六国国土,后来至秦王嬴政在位时,一举灭六国,一统中国。
公元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
公元前287年,苏秦、李兑合齐、楚、赵、魏、韩五国,合纵攻秦,罢于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秦归还部分赵、魏失地求和。
公元前286年,齐灭宋,秦遂主谋合纵攻齐。前284年,燕昭王使乐毅为将,合燕、秦、韩、赵、魏五国攻齐,攻入齐都临淄,占领齐国长达五年。
公元前279年,齐将田单组织反攻,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从此无力与秦抗衡。这以后秦的对手主要是赵国。秦在进一步削弱楚的基础上,向东积极发展,与赵形成正面对抗。
公元前262-260年,秦、赵在长平邑(今山西晋城高平市)激战,秦大败赵(长平之战)。
公元前259年,秦进围赵都邯郸,达三年。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赵败秦,解除邯郸之围。赵虽转危为安,但受创惨重。
公元前251年,燕乘赵国新败,出兵攻赵,反被赵国击败。然而在秦的威胁下,东方六国又结成暂时的联盟。
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国兵攻秦,败秦于河外。
公元前241年,赵庞煖合赵、楚、魏、燕、韩五国兵攻秦,但为秦所败。从此,东方六国联盟不复存在。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乘势各个击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统一天下,七国争雄的局面结束。
扩展资料:
战国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这是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
以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慎到、乐毅、剧辛、韩非、李斯等人为代表的法家在战国时期独步天下。
杨朱学派的为我、贵己,拔一毛以利天下不为也。
墨子(约前479年—前381年)的墨家主张兼爱、非攻。
张仪、公孙衍、苏秦和范雎等纵横家,以谋略游说天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的儒家主张守旧。
许行的农家主张君民并耕而食。
惠施、公孙龙、邓析子等名家主张辨别“名实同异”的逻辑。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发展道家的无为而治。
邹衍(约前305年—前240年)的阴阳家提倡“五德终始说”。
兼取各家学说的杂家,以《吕氏春秋》的帝王学为代表,还有喜欢引用历史典故和寓言故事的小说家虞初、燕丹子,世称“九流十家”。
战国时期的连年混战使军事理论和技术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孙膑兵法》、《鬼谷子》、《吴子兵法》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五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战国七雄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是谁
春秋五霸分别是:尊王攘夷齐桓公、春秋大义宋襄公、会盟天下晋文公、 独霸西戎秦穆公、问鼎中原楚庄王。
战国七雄分别为齐、楚、燕、韩、赵、魏、秦。
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
齐国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开国国君是姜子牙(姜太公),被周武王分封在齐地。
春秋五霸之二——宋襄公
宋国国君,子姓,宋氏,名兹甫。开国国君是微子,微子是商纣王的庶兄。武王伐纣后,恢复了微子的官职。在周成王当政时,商纣王子武庚作乱,被周公旦诛杀。周成王、周公旦命微子继承殷商的祭祀,封在宋地。
春秋五霸之三——晋文公
晋国国君,姬姓,名重耳。开国国君是唐叔虞;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弟弟。往上,周后稷,名弃,是帝喾的儿子,母亲是帝喾的元妃。往上,帝喾,黄帝的曾孙。
春秋五霸之四——秦穆公
秦国国君,赢姓,赵氏,名任好。开国国君是秦襄公;当时周幽王无道,被西戎犬戎与申侯所杀;秦襄公将兵救周,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周平王正式封为诸侯,遂始有秦国。往上,秦庄公,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垂大夫。往上,蜚廉,为商纣王采石于北方,没赶上武王伐纣;蜚廉一子曰恶来,其后是秦国,一子曰季胜,其后是赵国。
春秋五霸之五——楚庄王
楚国国君,芈(mi)姓,熊氏,名旅。开国国君是熊绎,被周成王封在楚蛮,子爵。往上,帝颛顼。往上,帝颛顼,黄帝的孙子。
战国七雄之一——田氏齐国
开国国君是田和,被周安王封为齐侯,遂正式有国。往上,陈完,是陈国国君陈厉王的儿子,避祸陈乱,逃到齐国;陈完到齐国,把陈氏改为田氏。往上,妫(gui)满(胡公),武王伐纣后,寻得妫满,奉舜帝之祭祀,所以他们姓妫。往上,帝颛顼,帝舜七世祖。往上,帝颛顼,黄帝的孙子。
战国七雄之二——楚国
参考春秋五霸之楚庄王。
战国七雄之三——燕国
开国国君是召公奭(shi),是周武王的弟弟。往上,参考春秋五霸之晋文公。
战国七雄之四——韩国
开国国君是韩虔,被周威烈王命为诸侯,遂正式有国。往上,韩武子,事奉晋国,被封在韩原,往上,韩国的祖先与周天子同姓,姓姬氏。往上,周后稷,名弃,帝喾的儿子,母亲是帝喾的元妃,周后稷始有姬姓。往上,帝喾,黄帝的曾孙。
战国七雄之五——赵国
开国国君是赵籍,被周威烈王命为诸侯,遂正式有国。往上,叔带,周幽王无道,遂往晋国,事奉晋文侯。往上,季胜。往上与秦国同宗。
战国七雄之六——魏国
开国国君是魏斯,被周威烈王命为诸侯,遂正式有国。往上,毕万,事奉晋献公。往上,毕公高,武王伐纣后,被封在毕地,于是为毕姓。往上,与周同姓。
战国七雄之七——秦国
最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封建社会正式开始!
扩展资料:
文字
春秋时代开始,各地诸侯相争,而原本周文化独尊的局面逐渐破坏,各地区文化开始有“本地化”的改变趋势。到了战国时代,在文字使用方面可以粗略依照地域分为五大系统:东方齐系、东北燕系、南方楚系、北方晋系和西方秦系文字,各系统的文字大体上相近,只有小部份文字有所差异,因此彼此文书往来并没有太大问题。
文学
屈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屈原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
思想
春秋战国之交,掀起了一场社会大变革的风暴。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旧的制度和道德伦理观念,被新的制度和意识形态取代了;一部分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阶级矛盾尖锐激烈,兼并战争连年不断,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
社会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奉行侠义文化,“士为知己者死”和荆轲在易水旁留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千古绝唱。战国时代养士之风风靡一时,养士著名的“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
参考链接:百度百科-春秋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