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四大名螺是哪四样?
- 2、四大名螺是什么?
- 3、世界四大名螺中那个价值最高?
- 4、四大名螺可以赠送人吗
- 5、-- 四大名螺与两大名贝 --
四大名螺是哪四样?
鹦鹉螺(Nautilus Pompiplius)是属于头足纲四鳃亚纲鹦鹉螺目的软体动物及贝类动物。
现有的种类不多,但都是暖水性动物。它们是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区特有的种类,在我国台湾、海南岛和南海诸岛均有发现。
鹦鹉螺基本上属于底栖动物,平时多在100米的深水底层用腕部缓慢地匍匐而行。也可以利用腕部的分泌物附着在岩石或珊瑚礁上。它们能够靠充气的壳室在水中游泳,或以漏斗喷水的方式“急流勇退”。在暴风雨过后,海上风平浪静的夜晚,鹦鹉螺惬意地浮游在海面止,贝壳向上,壳口向下,头及腕完全舒展。这类动物有夜出性,主要食物为底栖的甲壳类,特别以小蟹为多。
鹦鹉螺的贝壳很美丽,构造也颇具特色。这种石灰质的外壳大而厚,左右对称,沿一个平面作背腹旋转,呈螺旋形。贝壳外表光滑,灰白色,后方间杂着许多橙红色的波纹状。这在各国发行的鹦鹉螺邮票上均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壳有两层物质组成,外层是磁质层,内层是富有光泽的珍珠层。壳的内腔由隔层分为30多个壳室,动物藏身于最后一个隔壁的前边,即被称为“住室”的最大壳室中。其他各层由于充满气体均称为 “气室”。每一隔层凹面向着壳口,中央有一个不大的圆孔,被体后引出的索状物穿过,彼此之间以此相联系。被截剖的鹦鹉螺,像是旋转的楼梯,又像一条百褶裙,一个个隔间由小到大顺势旋开,它决定了鹦鹉螺的沉浮,这正是开启潜艇构想的钥匙,世界上第一艘蓄电池潜艇和第一艘核潜艇因此被命名为“鹦鹉螺号”。
鹦鹉螺现有的种类不多,但化石的种类多达2500种。鹦鹉螺化石也称菊石,这些在古生代高度繁荣的种群,构成了重要的地层指标。地质学家利用这些存在于不同地址年代的化石,可以研究与之相关的动物演化、能源矿产和环境变化,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提供科学的数据。
揭示大自然演变的鹦鹉螺
1952年9月阿尔及利亚主办第十九届国际地质大会,首次为大会发行了一套纪念邮票,其中第一枚邮票上出现的就是鹦鹉螺化石,它具今已有4.5亿年的历史。此后,鹦鹉螺化石图片就频频在邮票上出现。
一九九六年《中国剪报》上转载了一篇文章,讲述了鹦鹉螺化石的又一作用:
“最近,美国两位地理学家根据对鹦鹉螺化石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极为大胆的见解,月亮在离我们远去,它将越来越暗。
鹦鹉螺在古生代几乎遍布全球,但现在基本绝迹了,只是在南太平洋的深海里还存在着六种鹦鹉螺。
这两位科学家观察了现存的几种鹦鹉螺,发现贝壳上的波状螺纹具有树木一样的性能。螺纹分许多隔,虽宽窄不同,但每隔上的细小波状生长线在30条左右,与现代一个塑望日(中国农历的一个月)的天数完全相同。观察发现鹦鹉螺的波状生长线每天长一条,每月长一隔,这种特殊生长现象使两位地理学家得到极大的启发。他们观察了古鹦鹉螺化石,惊奇地发现,古鹦鹉螺的每隔生长线数且随着化石年代的上溯而逐渐减少,而相同地质年代的却是固定不变的。
研究显示,新生代渐新世的螺壳上,生长线是26条;中生代白垩纪是22条;中生代侏罗纪是18条;古生代石炭纪是15条;古生代奥陶纪是9条。由此推断,在距今42000多万年前的古生代奥陶纪时,月亮绕地球一周只有九天。
地理学家又根据万有引力定律等物理原理,计算了那时月亮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得到的结果是,4亿多年前,距离仅为现在的43 %。
科学家对近3000年来有记录的月蚀现象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果与上述推理完全吻合,证明月亮正在远去。”
鹦鹉螺对揭示大自然演变的奥秘真是功不可没。
近日,与大熊猫一样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活化石”之称的鹦鹉螺也在北京海洋馆安家了。这些鹦鹉螺,历经六千五百万年演化,外形、习性和四亿五千万年前就已经生活在海洋中的祖先相比几乎没有变化,这让科学家们也惊叹不已!
6只从国外来到北京海洋馆安家的鹦鹉螺吸附在水下礁石上,有成年人拳头大小。它们的外表非常美丽,很像一个染了五颜六色的搪瓷缸。鹦鹉螺的壳薄而轻,呈螺旋形盘卷,壳的表面呈白色或者乳白色。从壳的脐部辐射出红褐色的曲折条纹,很像鹦鹉的头部。饲养员用长镊子夹着鱿鱼肉伸入水下,本来一动不动的鹦鹉螺很快行动起来,通过排出壳室内的水向前推进,可以像潜水艇一样悬浮在水中,非常神奇!
据海洋馆专家杨道明先生介绍,这些1岁大的鹦鹉螺还没有到达生儿育女的年纪,因此从外表还看不出是男是女。目前,这些珍稀海洋生物正在休养状态中,每天都可以吃到非常新鲜的虾肉、鱼肉,过着饭来张口的生活。当然,它们还肩负着科研任务,北京海洋馆将对它们进行深海鱼类养殖和动物进化上的科学研究。
鹦鹉螺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属于古老的软体动物,已有上亿年的生活史,素有“活化石”之称,在研究动物进化上有很高价值。目前世界上仅残存四种。鹦鹉螺与乌贼同属于软体动物头足纲,外形却与腹足纲普通的螺相似:具有单一螺旋形的外壳;它们将身体蜷曲于外壳中,通过壳室内空气的调节来控制身体的沉浮。它们昼伏夜出,在傍晚上浮于水表层觅食,经人工驯化后可在白天喂食,吃食冷冻的鱼肉、鱿鱼及虾等。
鹦鹉螺有着多重迷人的身世。它被古生物学家习称为无脊椎动物中的“拉蒂曼鱼”,一种活化石的代名词。这些具有分隔房室的鹦鹉螺,历经六千五百万年演化,外形似乎鲜少变化,这让科学家惊叹不已!而它们的祖先族群多达三十多种,却在六千五百万年前那场大劫难中,与恐龙同遭被扫荡一空灭绝的命运。少数残存的现生鹦鹉螺后裔,栖息在印度洋与大西洋海域,剩下了“庞氏鹦鹉螺”、“深脐鹦鹉螺”、“大头鹦鹉螺”以及两个不大确定的种。科学家称它为活化石,是因为和同样具有多房室外壳的菊石类相关联。
鹦鹉螺属于软体动物这一大门类中的头足动物纲,它们还包括了乌贼、章鱼、墨鱼等,是海洋软体动物门中最特化者,被海洋生物学家称为汪洋中的喷射推进器。借由水流不断通过动物体的外套膜,然后经管状肌肉本身以及动物体膨胀软件而喷射往后方推进游行。而鹦鹉螺则更为特化,它的外壳由横断的隔板,分隔出三十余个独立的小房室,最后一个(也是最大一间)房室就是动物体居住处。当动物体不断成长,房室也周期性向外侧推进,在外套膜后方则分泌碳酸钙与有机物质,建构起一个崭新的隔板。在隔板中间,贯穿并连通一个细管:得以输送气体(多为氮气)进到各房室之中,这样就像潜水艇似的,掌控着壳室的浮沉与移行。鹦鹉螺通常夜间活跃,日间则在海洋底质上歇息,以触手握在底质岩石上。生活在海洋表层一直到六百米深,气体的量必须能够调控,使鹦鹉螺适应不同深度的压力。当动物死亡后,身躯软件脱壳而沉没,外壳则终生漂泊海上。它的名字事实上就是源自拉丁文“水手”一字,古代人们,仅发现到成群鹦鹉螺的空壳随波逐流;而数学家们,更着迷于鹦鹉螺外壳切面所呈现优美的螺线。
自古,鹦鹉螺就以它令人炫目的美丽让人发出由衷的赞美。出土于东晋南京王兴之夫妇墓的鹦鹉杯以海里稀有贝类动物鹦鹉螺壳为杯身,壳外用铜边镶扣,两侧装有铜质双耳,螺内自然形成的水车轮片状可以储存酒,构思精巧,造型独特,是目前为止六朝考古中唯一的一件。鹦鹉螺杯在出土文物中罕见,但在古代诗文中并不罕见。李白的《襄阳歌》中就有“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的诗句。
除了外表,鹦鹉螺的精密构造也是造物的奇迹。人类模仿鹦鹉螺排水,吸水的上浮、下沉方式,制造出了第一艘潜水艇。1954年世界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诞生,“鹦鹉螺”号总重2800吨,共花费5500万美元。整个艇体长90米,航速平均20节,最大航速25节,可在最大航速下连续航行50天、全程3万公里而不需要加任何燃料。该艇与当时的普通潜艇相比,航速大约快了一半。整个核动力装置占船身的一半左右。艇体外形与内部、动力仪器与作战装备,都是最精密的科学产品,都是用最流线型的外貌与简便的控制装配起来的,与普通潜艇相比,“鹦鹉螺”号艇体外壳显得更为厚实,潜水深度在150米以下,在深海中行进时,凭其特装的声呐,可以自由探路,绝无触礁撞石的危险。
据以色列国防部透露,美以联合研制的“鹦鹉螺”激光武器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击落火箭的战术高能激光武器系统。
虽然鹦鹉螺和大熊猫一样稀有,但是许多人却并不知道。据了解,我国沿海一些城市都出现过贩卖鹦鹉螺工艺品的现象。根据《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法》规定,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鹦鹉螺,若需出售,每只得向国家交3万元资源保护费,同时得经农业部批准才能经营。但非法经营鹦鹉螺的行为却屡禁不止。有关人士认为,之所以屡禁不止是因为店主非法贩卖的方式非常隐秘,货不上架,有的店主甚至把鹦鹉螺壳藏在离商店有一定距离的家里,或其他难以查到的地方,而渔业和工商部门的人店主一般都认识,查处非常难。
万宝螺
拉丁文名称:Cypraecasis rufa
英文名称:Bull's-mouth Helmet
贝类动物:腹足纲、鹑螺超科、唐冠螺科。
万宝螺表有许多排列整齐的纯瘤,贝壳厚而重,螺塔低、壳口大。整体呈艳红色或褐红色。万宝螺分布于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栖息地为珊瑚礁附近,一般尺寸为15厘米。该螺不仅可作为观赏收藏,还可以置于手掌中进行按摩保健。
唐冠螺:(Cassis cornuta)
软体动物、腹足纲(Gastropoda)、前鳃亚纲、中腹足目、唐冠螺科
大型海螺。贝壳大而厚重,长和高都可以达到30厘米,灰白色到金黄色,具金属光泽,形状象唐代的冠帽,因而得名。螺旋部低矮。肩部有5~7个角状突起。内、外唇扩张,呈桔黄色的盾面。外唇内缘有5~7个齿。
在中腹足目中有一科动物的贝壳十分珍贵,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螺壳个体大,形状独特而美丽,是具家陈设和把玩的珍品,其市场价格也不菲。这就是唐冠螺(Cassis cornuta),现存80多种。另外还有一种是形状亦如帽,壳面有凸起的瘤突,光滑而晶莹的万宝螺也是其成员之一。
这种软体贝类动物通常螺塔低,贝壳膨胀,体层丰满,一般具有结节、肋或纵胀肋。雌雄形态有别,喜栖息于砂底。大多数以海胆为食。因其内唇扩张如帽缘,体形如唐朝僧人的帽子而得名。
在中国分布于台湾和西沙群岛。多生活在水深1~20米的沙质海底。肉可食用,壳供观赏,还可作为雕刻工艺材料。
例如:
1. 火焰唐冠螺 (Cassis flammea)
2. 唐冠螺 (Cassis cornuta)
3. 侏儒唐冠螺 (Cassis nana)
4. 万宝螺 (Cypraecassis rufa)
5. 棋盘鬘螺 (Phalium areola)
大法螺(Trumpet Triton):属法螺科,也称海神法螺,海南民间俗称凤尾螺。螺塔高而尖,高度低于总壳高的一半,螺顶常缺损。每层宽大的体层常有两条明显的纵胀肋。体层上的螺肋光滑、宽大而且低平,其间有较深的螺沟及少数细肋。缝合线深刻,各螺层在缝合线下的螺肋常呈波状并有皱纹。前水管沟宽大而短,沿螺轴壁有折褶。壳表为乳白色,有深褐色斑纹和新月形斑纹。壳口橙褐色,外唇齿间有白色沟槽。轴齿白色,齿间为深褐色。
分布:印度太平洋、日本南部、大洋洲;
栖息地:珊瑚礁;
四大名螺是什么?
海南四大名螺指的是万宝螺、唐冠螺、凤尾螺和鹦鹉螺,也并称为世界四大名螺,属珍贵海螺,海南旅游的绝佳纪念品,具有相当高的观赏性的收藏价值。
海南四大名螺
万宝螺
万宝螺
拉丁文名称:Cypraecasis rufap
英文名称:Bull’s-mouth Helmet
世界分布范围:太平洋及印度洋的热带区域内的珊瑚礁周围
中国分部区域:中国绝多部份产于海南岛东北海域
万宝螺属大型贝类,是该属螺类中最具观赏性的,该贝壳厚而沉,整体色彩主要由红褐色和少量白色交叉溶合。该螺不仅可作为观赏收藏,还可以置于手掌中进行按摩保健。
其整体颜色金黄,尊贵无比,手感光滑而温润,数量稀少难捕捉,收藏、观赏、装饰价值一流。据民间传说收藏家中可以招财进宝。万宝螺的摆放位置也讲究方位,唇口面向大门寓意迎贵人,财宝来。
唐冠螺
唐冠螺
拉丁学名:Cassis cornuta
世界分布范围:分布在东非沿岸、加罗林群岛、萨摩阿群岛、夏威夷群岛、日本南部、中国南部等。
中国分部区域:中国分布于台湾和西沙群岛,产于小琉球,台湾南部海域、南海一带。
唐冠螺贝壳大而厚重,长和高都可以达到30厘米,灰白色到金黄色,具金属光泽,形状象唐代的冠帽,因而得名。螺旋部低矮。肩部有5~7个角状突起。内、外唇扩张,呈桔黄色的盾面。外唇内缘有5~7个齿。
目前现存80多种。这种软体贝类动物通常螺塔低,贝壳膨胀,体层丰满,一般具有结节、肋或纵胀肋。雌雄形态有别,喜栖息于砂底。大多数以海胆为食。因其内唇扩张如帽缘,体形如唐朝僧人的帽子而得名。足的背后有一个由足腺分泌而成的厣,当身体缩入壳内後,可用厣完全关闭壳口。
贝壳的表面为灰白色,有不规则的红褐色斑纹,在近壳口处有很大的红褐色斑块。贝壳大而坚厚,壳的顶端较尖。共同特点是螺壳个体大,形状独特而美丽,是具家陈设和把玩的珍品,其市场价格也不菲。
凤尾螺
凤尾螺
拉丁学名:Trumpet Triton
世界分布范围:分布于印度太平洋、日本南部、大洋洲、西南太平洋
中国分部区域:中国以南海为最多
凤尾螺又称法螺,凤尾螺塔高而尖,高度低于总壳高的一半,螺顶常缺损。每层宽大的体层常有两条明显的纵胀肋。壳表为乳白色,有深褐色斑纹和新月形斑纹。壳口橙褐色,外唇齿间有白色沟槽。轴齿白色,齿间为深褐色。可作号角。
该螺栖息与珊瑚礁中,花纹如“凤尾”般绚烂。其雄壮而神气的外观是力量的象征,据说能驱魔辟邪、保佑平安,海民和山民常用来作号角驱魔,在藏传佛教中被视为重要法器,倍受尊崇。
鹦鹉螺
鹦鹉螺
拉丁文名称:Nautiloidea
英文名称:Nautilus
世界分布范围:主要分布于西南太平洋热带海区,向西则从西南太平洋一直散布到印度洋。
中国分部区域:中国的西沙群岛、海南岛南部,从台湾东部沿着琉球群岛均有发现。
其壳薄而轻,呈螺旋形盘卷,壳的表面呈白色或者乳白色,生长纹从壳的脐部辐射而出,平滑细密,多为红褐色。整个螺旋形外壳光滑如圆盘状,形似鹦鹉嘴,故此得名“鹦鹉螺”。
世界四大名螺中那个价值最高?
1、凤尾螺(Trumpet Triton):四大名螺之首 就是大法螺,俗称凤尾螺。凤尾螺和唐冠螺、万宝螺和鹦鹉螺并称世界四大名螺。又因其独特的外型和酷似孔雀尾羽的漂亮花纹和稀少的数量而位居四大名螺之首,在所有贝壳中,凤尾螺是最名贵的。凤尾螺大多生长在西南太平洋,以南中国海为最多。栖息于珊瑚礁石之下,是大自然赐予人类极宝贵的资源。凤尾螺的颜色如孔雀尾翼,布局均匀,色彩斑斓,个体大,壳表装饰丰富。可作号角,号声浑厚嘹亮,为佛之法音标帜,吹之则诸天神欢喜,且闻之者灭诸罪障,被视为保平安,驱邪魔之物。
2、鹦鹉螺(Nautilus Pompiplius):四大名螺第二
鹦鹉螺被誉为海洋“活化石”。它是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动物中的特殊成员,一般头足类动物如章鱼等均没有外壳,而鹦鹉螺却长有一个外形线条流畅带有美丽斑纹的外壳。它上浮或下沉时依靠壳内数个气室的充、放气来调节。目前生存在全球深海底层的鹦鹉螺活体的数量已十分稀少,在我国仅在南海诸岛及台湾南部深海区有它的足迹,我国已把它定为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在国外众多博物馆中也多是只能见到其美丽的躯壳标本了。
3、皇冠螺又名唐冠螺(Cassis cornuta):排名第三
世界四大名螺之一,排名第三。因其形状很像我国唐代武士的头盔,故有唐冠螺的称号。海洋世界里珍贵的大型海螺,螺壳大而厚重,形状独特而美丽,长和高都可以达到30厘米。壳面颜色从灰白色到金黄色,呈金属光泽,壳唇内外呈桔黄色盾面,是居家陈设和把玩的珍品。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栖息地为珊瑚砂底该螺体形状较美,十分适于家中摆设观赏。
4. 万宝螺:四大名螺老四
属大型贝类。栖息地为珊瑚礁附近,一般尺寸为15厘米。该螺不仅可作为观赏收藏,还可以置于手掌中进行按摩保健。整体颜色金黄,尊贵无比,手感光滑而温润,数量稀少难捕捉,收藏、观赏、装饰价值一流。据民间传说收藏家中可以招财进宝。
四大名螺可以赠送人吗
四大名螺可以赠送人。
万宝螺、皇冠螺(唐冠螺)、凤尾螺和鹦鹉螺并称世界四大名螺,具有相当高观赏性及收藏价值。
(一)形态特征:
世界四大名螺之一,万宝螺的壳厚而沉,前端还有些翘,像是撅起的小嘴,整个螺壳两种颜色,白色和咖啡色红色纵横交错,颜色鲜艳,光泽度很好,螺唇厚而圆润,颜色浅咖啡色,靠近螺的里面色泽颜色变深。壳重而厚,螺塔低,壳口大,末端的前水管小且翘,壳表有三到四列钝瘤,越向前端越小,列间有较小的瘤和凹槽,在前水管沟的上方有分散而明显的纵肋,并被同样强度的螺肋一分为二。沿外唇内缘有22-24枚齿,体层和螺塔上有红色式褐色斑纹,纵肋和螺肋白色,轴唇褶白色,褶间深褐色。且螺塔无纵胀肋。
(二)万宝螺适合送给哪些人?
1、恋人。送喜欢的人一件信物,最好的选择莫过于贝壳海螺。万宝螺好就好在名贵,稀有,且厚重实在,比喻对爱情的珍惜。
2、老人。万宝螺颜色鲜艳,本就有吉祥喜庆之意,送给老人有延年益寿的寓意。
3、创业者或事业有成者。万宝螺因为口向外张,唇厚的特点,象征招财进宝。对于创业者有鼓励和祝福的作用,而对于事业有成者,这样的礼物也很拿得出手。
4、贝壳爱好者和收藏家。给天生热爱他们的人,这当然是不二之选。
-- 四大名螺与两大名贝 --
大法螺、万宝螺、唐冠螺、鹦鹉螺并称为世界四大名螺,为海螺贝壳中之上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