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古人假传圣旨怎么办,在接到圣旨后,如何辨别真假?
- 2、古代假传圣旨会怎么样
- 3、认真求问“假传圣旨”这一词的历史出处多谢
- 4、古代人是怎么辨别“真假圣旨”的?接到假圣旨怎么办?
- 5、假传圣旨的解释
- 6、古代假传圣旨可能吗?技术上难度大,几乎无法模仿复制
古人假传圣旨怎么办,在接到圣旨后,如何辨别真假?
皇帝在古代拥有无上尊严,他们金口玉言,就算是带来尸横遍野的后果,他们也极少承认自己的过失。古人没有电话,想要传达皇帝的各种诏令,就要用圣旨传话。我们在影视剧经常看到官员们看到圣旨后,都会立马照办,根本没有怀疑圣旨的真伪。那么,古代有没有人做假圣旨,古人又究竟是如何辨别圣旨的真假呢?
以清朝的圣旨为例,其用材都是极为讲究的。比如上面的圣旨上写字的部位,都是用绸缎制成,因为上面要写皇帝的话,所以这绸缎必须是全国质量最上乘的。对于很多朝代来说,皇室用的东西都是专供的,尤其是皇上用的东西,又和其他皇族成员不同,用来写圣旨的绸缎,也是特制的。而民间想要用普通的丝绸都是十分困难的,更何况是给皇帝特供的,这在民间几乎是不可能做出来的。
其次圣旨的轴部材料都是珍贵无比。给一品大员的圣旨一般都是玉轴,做工考究,这样的手艺一般全国没几个人,而且很多类似的手艺都是常年被供在皇宫里面练出来的,又很少外传手艺,所以这上面的玉轴,珍贵无比,民间几乎是不可能做出来的。
因为一份圣旨做工各方面都要求极高,所以想从民间找到这么多会这手艺的人,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官员们通过上面的做工,一般来说就能断定这是不是真圣旨。
古代假传圣旨会怎么样
古代假传圣旨会被诛九族。
圣旨,是指中国封建社会时皇帝下的命令或发表的言论。今常用于比喻,假传圣旨。
圣旨是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展示和象征,其轴柄质地按官员品级不同,严格区别:一品为玉轴,二品为黑犀牛角轴,三品为贴金轴,四品和五品为黑牛角轴。 圣旨的材料十分考究,均为上好蚕丝制成的绫锦织品,图案多为祥云瑞鹤,富丽堂皇。
圣旨两端则有翻飞的银色巨龙作为防伪标志。作为历代帝王下达的文书命令及封赠有功官员或赐给爵位名号颁发的诰命或敕命,圣旨颜色越丰富,说明接受封赠的官员官衔越高。
认真求问“假传圣旨”这一词的历史出处多谢
如果是三国的那应该是,汉灵帝刘宏死后,十常侍秘不发丧假传圣者宣大将军何进进宫那里!
还有就是方腊起义那里
方腊起义是爆发在北宋末年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领导这次起义的领袖方腊原是两浙路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西)西部山区的一个漆园主(另一说是佣工)。
当时,宋徽宗重用“六贼”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朱勔、李彦等人,分别在苏州和杭州设立应奉局和造作局,由朱勔主持其事,年复一年地强取民间奇花、异木、怪石。
应奉局的官员只要听说哪个百姓家里有块石头或者花木比较精巧别致,就带了兵士闯进去,用黄封条一贴,算是进贡皇帝的东西,要百姓认真保管。
如果有半点损坏,就要被派个“大不敬”的罪名,轻的罚款,重的抓进监牢。
有的人家被征的花木高大,搬运起来不方便,兵士们就把墙壁毁了或干脆将房子拆掉。
应奉局官员还乘机敲诈勒索,逼得民户倾家荡产,有的人家卖儿卖女,到处逃难。
朱勔把搜刮来的花石竹木,用大批船只经由运河运往首都开封。
十艘左右的船只组成一个运输队称一纲,因而称为“花石纲”。
由于抢夺来的花石数量太多,络绎不绝的花石纲船队,致使运河航道不畅而部分改用海运。
花石纲把东南一带闹得昏天黑地,出产花石多的地方,百姓遭殃也最重。
睦州青溪地方,出产各种花石竹木,应奉局常常派人到那里搜刮。
方腊家里自然也经常遭到勒索。
方腊恨透那些官府差役,又看到当地农民兄弟受尽花石纲的苦楚,就决心把大家组织起来,造官府的反。
宣和二年(1120)十一月底,起义军打下青溪县城。
深受花石纲之害的两浙人民纷纷响应,起义军随即占领睦州、歙州(今安徽歙县),逼近宣州(今安徽宣城)。
农民军所到之处,见官即杀,对恶霸土豪则坚决镇压,焚烧他们的房屋,把财产分给贫苦的农民。
起义队伍迅速壮大,发展到几十万人,并先后攻下了六州五十二县的广大地区。
方腊起义军的蓬勃兴起和迅猛发展,吓坏了以宋徽宗为首的北宋统治集团。
当时,宋朝与金国订有“海上盟约”,约定两国共同进攻辽国。
为了执行这一盟约,宋朝已调集各路精兵强将,准备进攻辽国南京(燕京,今北京)。
当得知方腊起义的消息后,宋朝马上停止对辽作战,以童贯为江淮荆浙宣抚使,率领准备攻辽的十五万大军前往镇压。
宋徽宗授予童贯极大的权力。
在给童贯送行时,宋徽宗握着他的手嘱咐说:“东南方面的事情就全部交付给你了。
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就用‘御笔手诏’下达命令。”所谓“御笔手诏”,其实就是皇帝的手谕,也就是皇帝写的白条子。
白条子也能处理政务,本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但在北宋后期,用“御笔手诏”处理政务、任免官员,不但十分盛行,而且比正式公文还管用。
童贯到了江浙前线后,看到百姓苦于花石纲的严重侵扰,知道东南地区为害最大的就是这可恨的花石纲;又听大家说“乱贼”之所以不能迅速平定,就是因为花石纲的危害使得民怨沸腾,老百姓都痛恨 *** 而袒护叛党。
出于剿抚结合、分化瓦解的战略需要,童贯当即利用宋徽宗授予他的权力,命令下属董耘撰写诏书,并以宋徽宗“御笔手诏”的名义罢除花石纲和苏杭应奉造作局,以平息百姓怨气,收拾民心。
诏书用语既谦虚又诚恳,就像古代帝王颁布的《罪己诏》一样,通篇表示自责,把所有的不是都归到皇帝身上。
江浙一带的老百姓见到这一诏书后,哪里分得清是皇帝颁布的真圣旨还是童贯代行的假圣旨,他们就如拨开云雾见日出一样,不仅消除了对朝廷的怨恨,而且还高兴得欢呼雀跃起来;就连那些深切同情和积极拥护方腊起义的人,态度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由于失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持和积极参与,加上起义军战略上的某些失误,方腊起义很快被镇压下去⑴。
童贯是北宋末年的著名大宦官,他靠逢迎讨好宋徽宗而获得宠信,充当监军,手握兵权近三十年,不但在战事中冒领军功,掩盖败绩,迷惑人心,得邀恩宠,而且培植党羽,残害忠良,卖官鬻爵,胡作非为,被称为“六贼”之一。
但他在平定方腊起义时以皇帝“御笔手诏”的名义罢除花石纲和苏杭应奉造作局,还是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
这份“圣旨”虽然是假的,但它确实起到了平息民怨、挽回人心的作用。
童贯到了江浙前线后,如果不是迅速采取这一争取民心的措施,他要平定方腊起义,那是相当困难的。
然而昏庸的宋徽宗并没有吸取这一教训,形势稍有改观就马上恢复了应奉局,继续原来的错误政策。
五年后,北宋被金国灭掉,他自己也当了俘虏,也就不奇怪了。
追问
十常侍秘不发丧假传圣者宣大将军何进进宫→求详文,带出处的那种!
追答
三国演义第二回那里……
董太后尝劝帝立皇子协为太子。
帝亦偏爱协,欲立之。
当时病笃,中常侍蹇硕奏曰:“若欲立协,必先诛何进,以决后患。”帝然其说,因宣进入宫。
进至宫门,司马潘隐谓进曰:“不可入宫。
蹇硕欲谋杀公。”进大惊,急归私宅,招诸大臣,欲尽诛宦官。
座上一人挺身出曰:“宦官之势,起自仲、质之时;朝廷滋蔓极广,安能尽诛?倘机不密,必有灭族之祸:请细详之。”进视之,乃典军校尉曹操也。
进叱曰:“汝小辈安知朝廷大事!”正踌躇间,潘隐至,言:“帝已崩。
今蹇硕与十常侍商议,秘不发丧,娇诏宣何国舅入宫,欲决后患,册立皇子协为帝。”说未了,使命至,宣进速入,以定后事。
操曰:“今日之计,先宜正君位,然后图贼。”进曰:“谁敢与吾正君讨贼?”一人挺身出曰:“愿借精兵五千,斩关入内,册立新君,尽诛阉竖,扫清朝廷,以安天下!”进视之,乃司徒袁逢之子,袁隗之侄:名绍,字本初,现为司隶校尉。
何进大喜,遂点御林军五千。
绍全身披挂。
何进引何禺、荀攸、郑泰等大臣三十余员,相继而入,就灵帝柩前,扶立太子辩即皇帝位
古代人是怎么辨别“真假圣旨”的?接到假圣旨怎么办?
古代造假工艺不及现代,供给皇宫的东西质量又比较上乘,加上假传圣旨是要杀头的罪名,因此古代造假圣旨是很小概率的事件。接下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件事的看法。
第一个方面,圣旨制造材料特殊,有防伪功能。制造圣旨的布料,都是最顶级的布料,民间是难以买到的。然后上面的纹饰也是经过工部设计的,民间很难仿制,而且纹路也有寓意。不仅圣旨布料稀有而且,圣旨的轴材料也非常特殊,有玉轴、黑犀牛角轴、贴金轴等等,民间如果要仿制光找材料都很不容易。布料也是用的上好的蚕丝制品,制作的流程也是有专人看护,工艺非常复杂,民间难以仿制。
第二个方面,假传圣旨是要斩首的,重罚之下无勇夫。古代对于假传圣旨的惩罚非常重,毕竟封建社会一国之君的至尊地位不容挑战。假传圣旨的人通常也会被斩首,情节严重居心叵测的人还可能被株连九族。
第三个方面,古代圣旨留有副本。写圣旨的人都是一国之君钦点的进士,行文习惯固定,因此稍有变化就可辨认。而且圣旨都有留有备份,一式三份或者一式两份,因此如果有人质疑,也都是有据可循的。
所以,古代虽然看起来生产力落后,不过也不乏高人。小小一道圣旨暗藏了这么多机关,足以见得我国古代工艺高超。由此可见,圣旨不易伪造,如果接到假圣旨一看便知道真假,也瞒不过别人,顶多钻空子假传口谕。以上就是我对此事的个人看法,望采纳。
假传圣旨的解释
比喻 假借 上峰的旨意去达到自己的目的。
成语出处: 郭沫若《洪波曲·反推进》:“他们假传圣旨,说是奉了第三厅 厅长 郭沫若的命令搜查书店。”
古代假传圣旨可能吗?技术上难度大,几乎无法模仿复制
在一些古装影视剧中,常看到谁谁“假传圣旨”,或者是一个人拿着一份自己伪造的圣旨宣读,实际上这些都是错误的,因为在古代,想要造出一份假的圣旨,根本是不可能的。
众所周知,古代圣旨是皇帝用来下达命令或者宣告事情的,是一种特殊卷轴,仅限于皇帝使用,同时也是身份的象征,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一份圣旨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死与祸福。
从外形看圣旨似乎是一种布匹一般,而且还是明黄色的绣有龙纹的布,古代真正的圣旨其长度可达5米,如是此长的圣旨一个人是无法打开的,需要两人合作才能把圣旨打开。
就算最短的圣旨也有2米多,这些一点都不夸张,在民间或是一些博物馆之中,依然保存的有古代圣旨,比如在河北民间,一位叫孙登选的老人就有一道祖传的圣旨,是明朝万历年间的。
孙登选家传的圣旨长度为3.6米,真正的圣旨外形大气,甚至显得有点夸张,而颜色也并非只有明黄色,而是分青、黄两种颜色,圣旨的文字内容也非常丰富,不仅仅是几句话,而是几百个字。
有可能会说这样的东西很容易模仿做假,就连字迹也是可以模仿的,但是现实中却并非如此,首先是制造圣旨用的材料是非常高级的,圣旨用来书写的部分用的是上等的蚕丝。
其次圣旨上织出的图案多为祥云瑞鹤,看起来十分华丽,再次下发圣旨根据官员级别也有不同,这一点在清朝的时候已经成为了定制,圣旨下达给五品以上的官员,圣旨颜色根据级别高低成正比。
圣旨分为三色、五色和七色,其中七色圣旨是最高等级的,因此从圣旨的颜色来看,就能知道是下达给那些官员的,而五品一下的官员收到的圣旨是纯白绫制作的,这一点在现实中绝对不会出错。
而在一些影视剧中,即便是一个九品芝麻官收到的圣旨也是黄色的,这就非常不符合 历史 了,除了圣旨绸缎部分外,圣旨轴炳也是有讲究的,其中给一品大员的圣旨轴炳是玉制的。
二品官员的圣旨轴炳是犀牛角制成的,三品官员的圣旨轴炳是贴金的,其余的为黑牛角轴炳,由此可见圣旨下发是非常严格的,一段有一点差错就要有人为此负责,通常就是人头落地。
古代等级森严,制作一道圣旨光材料就非常严格,更别说是制作工艺了,如圣旨上的图案,祥云要求在字右上角,等等细节很难假冒,圣旨无处不体现独特和华丽,根本没办法假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