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铁事

登录

胡安国(胡安国主张)

wangsihai

本文目录一览:

是谁创立的湖湘学派?

胡安国,后世称胡文定公。南宋时期的著名经学家和湖湘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胡安国早年拜程颢、程颐弟子杨时为师,研究性命之学。入太学时,又从程颐之友朱长文、靳裁之,得程学真传。

胡安国的治学理念上承二程,下接谢良佐、杨时、游酢,在理学发展史上居于承上启下的地位。胡安国对于心、理、性等理学范畴的研究虽尚未形成规范的理论体系,但其以心为本、心与理一的思想却对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胡安国生于1074年,15岁那年,到州学就读。一天,一个戏班子在州学前演出,州学学生都弃学外出看热闹,仅剩胡安国一人还留在书斋中诵读,州学教授发现后非常感动,赏赠他纸笔佳砚。

两年后,胡安国进入太学学习,这段时间他接受了程颐、程颢学说,成为理学的坚定信奉者,极力推崇二程是孔孟之道的直接继承人。

1097年,胡安国进士及第,踏入仕途,先徙居潭州城南,提举湖南学士,在官6年。以后还任过中书舍人等职。

由于仕途坎坷,他在晚年干脆辞职退隐,致力于学术研究。1123年始撰《春秋传》。北宋末年,黄河流域战争频频,中原士人纷纷南下,给长江流域的文化兴盛创造了机遇。胡安国也于南宋建炎年间,抵湘潭,至碧泉定居,遂落籍湘潭。

胡安国在潭州湘潭建碧泉书院,“前后居潭三十余载”。著书讲学,从游弟子数十人,潜心续撰《春秋传》。胡安国志在经世济民,感于时事,往往借《春秋》寓意,不拘章句训诂,成为宋代理学家以义理治《春秋》的代表作。

然后,胡安国又在衡山山麓办文定书院,以讲学撰述为业,除自己的子侄胡寅、胡宏、胡宪等外,还吸引了众多湖湘士子前来就学。其中仅长沙人就有治《春秋》和《资治通鉴》的谭知礼,以孝友信义著称的黎明等,从而开始奠定了一个在我国古代学术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理学派别,就是著名的湖湘学派。

胡安国认为自己的学问主要来自二程,以二程的弟子自居,并请朱熹前来长沙会讲,此后湖南士人一直与朱熹保持着密切的学术联系。

宋代的许多理学家都有空谈心性,不究实用的倾向。湖湘学派却自创立之初就反对“腐儒”学风;主张“通晓时务”,“留心经济”。

胡安国提倡实际生产劳作,提倡学者不妨锄锄地种种菜;认为君子之学,最重要的就是一“实”’字,除经史之外,还必须致力于兵、农等经世实学,在他自己的著作中对这类知识就多有涉及。

由此,在知行关系上,湖湘学派阐述“知行互发”,特别注重“行”的作用,强调实践,认为“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因为湖湘学派重视务实,所以后人评价他们都是有用之才,而非“迂谈道学者”。 

湖湘学派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不存门户之见,抱兼容并蓄态度,对与程朱理学不同的陆九渊心学派、陈亮事功学派并不一概否定,而是互为取舍。如胡安国等人提出的“性,天下之大本也”的性本体论体系,就兼容了二程的理本论与陆九渊的心本论。 

1138年《春秋传》书成,30卷,进呈朝廷。宋高宗赞他“深得圣人之旨”,诏加宝文阁直学士。同年四月春,胡安国在湖南逝世,葬隐山,朝廷破格赐谥文定。

胡安国去世后,他的学生许多改从朱熹。朱熹在就任湖南安抚使期间,又致力于振兴岳麓书院,经常和生徒讲论问答。于是,程朱理学在湖湘占据了学术的主导地位。虽然以后也有心学、农学渗入湖南,但这一主导地位始终没有动摇过。

胡安国所著《春秋传》成为后世科举士人必读的教科书。又著《资治通鉴举要补遗》100卷,《文集》15卷。《宋史》立传,《宋元学案》中有《武夷学案》,明正统年间从祀孔庙。1706年朝廷赐“霜松雪柏”匾额一方,1737年拨内府库银建祠于隐山。

胡安国对两宋之际的政治和学术领域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胡安国以其《时政论》、《治国论》、《春秋传》奠定了将心性之学与经世致用相结合的“湘派”风,为理学的发扬光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胡安国传学儿子胡宏及弟子。胡宏传学张栻。张栻湘中门人众多,仅见于《岳麓学案》的即有33人。他们先后讲学于碧泉、岳麓、南岳、主一等书院,培养了大批学者。

湖湘学派研究传统理学,提倡修身为学,主张经世致用,重教化,讲名节,轻利禄,憎邪恶,对湘潭乃至湖南的人文教化和道德风尚有深远影响。胡安国父子及他们的门生湖湘文化由他们的门生继承且光大发扬的,他们是湖湘文化的鼻祖。

江西丰城株山,鲜为人知的世外桃源,江南高士隐者的天堂

株山,为江西丰城市的四大名山之一 ,位于该市区东南30公里的株山林场境内, 距省会南昌仅50多公里 ,这里被誉为“首如龙踞,尾若龙盘,腹中大空,聚宝之地”。 因古时该山盛产槠木而闻名,称槠山,后演化为株山。

2018年7月16日,我们南昌几位好友驱车抵达丰城市,然后从市区驶入丰城的株山林场驻地。据了解: 株山林场为丰城市国营林场,成立于1958年8月 ,总面积20平方公里,现工作人员190人,林业面积近60000亩,以杉木林、马尾松、油茶林为主,是丰城市木材主产区之一。

从株山林场到主峰三角山,约5公里的车程,有水泥公路盘旋可到山顶。 据悉, 这条公路是1998年林场负责勘测设计,山上寺庙出资9万元, 修筑的一条4.5公里的山区简易公路,使得游客开车可抵达山顶,避免了徒步登山之苦。

车行至尽处,下车步行,不到10分钟就能登上了三角山之巅。 三角山,因山峰呈三角形而名。它东面与抚州临川区交界 ,南、北、西三面连株山林场,山势呈南北走向,长13公里,宽5公里,面积41平方公里。 主峰海拔556.2米。

山顶之上,古代曾建有寺庙,久废,不可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了宗教政策,上个世纪80年代,丰城市的善男信女在山顶上重建了一座小庙, 取名为“三角名山寺”。 近年来,寺庙得以扩建, 新建了“大雄宝殿”。该寺庙分三殿,供奉各类菩萨观音, 里面供奉的释迦牟尼佛及普贤、文殊等菩萨,都是用整棵巨大的樟木雕刻而成,全身涂上了金粉。我们参观时,寺内无职业僧尼,仅有几个善男信女看守寺庙。

寺庙东南方约20米处 ,有一方形混凝土墩测量点;紧靠不远, 有一巨石平卧,上面刻有棋盘,人们称之为“棋盘石”。 在寺庙的西北方约30米处, 有一棵大桑树 ,估计有20多年树龄,树上 飘动的不少的红绸带 ,寄托善男信女的美好祝愿。

山上还有一个面积不小的平台,相传东汉隐士徐稚 (公元97—168年),字孺子, 曾在这里吟诵诗书,故名“孺子台”。 徐孺子家境贫穷,自幼勤耕,求知好学,知识渊博。因不满宦官专权,虽经多次征聘,终不为官,时称“南州(江南)高士”。豫章太守陈蕃很敬重他的才学,喜欢与他畅谈,有时通夜不止,还特地准备了床榻,专供徐孺子留宿用。他一走,便将床榻悬吊起来。 “初唐四杰”之一的文学家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的“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这句典故,就出于此。 当年徐孺子的家乡,就住在株山林场北面不足3公里的白土乡隐溪村,此村就是因为他在这里隐居不仕而得名。

孺子台边还有一小池 ,相传 宋代太学博士、经学家胡安国( 1074—1138年),字康侯。他潜心研究《春秋》,著《春秋传》三十卷,明代初年曾定此书为科举取士的教科书。 胡安国曾在此读过书、洗过砚,故名“洗墨池”。

行不多远, 在一处悬崖下有一个天然石洞 ,深约5米,宽14米,最高处4米,最低处不足1米,其形如船。崖顶有清泉下滴,似珠帘,终年不绝,水质晶亮,甘甜可口。洞口前有一坪,小屋一间,有一老人在此居住。 坪下有七八棵桃树,春天桃花盛开,如锦似霞,因而这里被称为“桃花岩”。 据传,原桃花岩内有个小洞,每天都流出白米,仅够一僧食用。后来,一庸僧想多得些米,就去钻凿洞,结果,钻断了,洞塞了,米再也不出了。

除此之外,株山上还有龙泽书院、鲶鱼槽、流水石、滴水岩、粽子岩、一线天、仙人洞等众多的名胜和人文景观,每年吸引着不少的游客和骑行者慕名前来游览观光。

然而,株山让我们着迷的还是归隐山林,寻觅隐逸生活的自然山水。 世外桃源的株山,也是江南高士隐者的天堂, 滋养和庇护过众多洁身自好、超凡脱俗、铮铮傲骨之士的灵魂。

衡阳市博物馆胡氏父子是哪几个人

胡安国、胡宏父子。

根据百科发布信息显示,衡阳市博物馆胡氏父子是湖湘学派的开创者胡安国、胡宏父子。

衡阳市博物馆成立于1973年,其前身为衡阳市展览馆,馆舍面积狭小,房屋陈旧破烂。

《宋史》卷四百三十五 列传第一百九十四

   ◎儒林五

○范冲 朱震 胡安国(子寅 宏 宁)

范冲,字元长,登绍圣进士第。高宗即位,召为虞部员外郎,俄出为两淮转运副使。

绍兴中,隆祐皇后诞日,上置酒宫中,从容语及前朝事,后曰:"吾老矣,有所怀为官家言之。吾逮事宣仁圣烈皇后,聪明母仪,古今未见其比。曩因奸臣诬谤,有玷圣德,建炎初虽下诏辨明,而史录未经删定,无以传信后世,而慰在天之灵也。"上悚然,亟诏重修神、哲两朝《实录》,召冲为宗正少卿兼直史馆。冲父祖禹,元祐中尝修《神宗实录》,尽书王安石之过,以明神宗之圣。其后安石婿蔡卞恶之,祖禹坐谪死岭表。至是复以命冲,上谓之曰:"两朝大典,皆为奸臣所坏,故以属卿。"冲因论熙宁创置,元祐复古,绍圣以降弛张不一,本末先后,各有所因。又极言王安石变法度之非,蔡京误国之罪。上嘉纳之,迁起居郎。

俄开讲筵,升兼侍读。上雅好《左氏春秋》,命冲与朱震专讲。冲敷衍经旨,因以规讽,上未尝不称善。会皇子建国公瑗出就傅,首命冲以徽猷阁待制提举建隆观,为资善堂翊善,而朱震兼赞读。诏曰:"朕为宗庙社稷大计,不敢私于一身,选于属籍,得艺祖七世孙鞠之宫中。兹择刚辰,出就外傅,宜有端良之士以充辅导之官,博观在廷,无以易汝冲,德行文学,为时正人。乃祖发议嘉祐之初,乃父纳忠元祐之际,敷求是似,尚有典刑。顾资善之开,史馆经筵,姑仍厥旧。朕方求多闻之益,尔实兼数器之长,施及童蒙,绰有余裕。蔽自朕志,宜即安之。"时张浚在长沙,亦荐冲、震可备训导。冲、震皆一时名德老成,极天下之选,上命建国公见翊善、赞读,皆纳拜。俄迁翰林学士兼侍读,冲力辞,改翰林侍读学士,用其父故事也。寻以龙图阁直学士奉祠。卒,年七十五。

冲之修《神宗实录》也,为《考异》一书,明示去取,旧文以墨书,删去者以黄书,新修者以朱书,世号"朱墨史"。及修《哲宗实录》,别为一书,名《辨诬录》。冲性好义乐善,司马光家属皆依冲所,冲抚育之。为光编类《记闻》十卷奏御,请以光之族曾孙宗召主光祀。又尝荐尹焞自代云。

朱震,字子发,荆门军人。登政和进士第,仕州县以廉称。胡安国一见大器之,荐于高宗,召为司勋员外郎,震称疾不至。会江西制置使赵鼎入为参知政事,上谘以当世人才,鼎曰:"臣所知朱震,学术深博,廉正守道,士之冠冕,使位讲读,必有益于陛下。"上乃召之。既至,上问以《易》、《春秋》之旨,震具以所学对。上说,擢为祠部员外郎,兼川、陕、荆、襄都督府详议官。震因言:"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又给茶盐钞于军中,募人中籴,可以下江西之舟,通湘中之粟。观衅而动,席卷河南,此以逸待劳,万全计也。"

迁秘书少监兼侍经筵,转起居郎。建国公出就傅,以震为赞读,仍赐五品服。迁中书舍人兼翊善。时郭千里除将作监丞,震言:"千里侵夺民田,曾经按治,愿寝新命。"从之。转给事中兼直学士院,迁翰林学士。是时,虔州民为盗,天子以为忧,选良太守往慰抚之。将行,震曰:"使居官者廉而不扰,则百姓自安,虽诱之为盗,亦不为矣。愿诏新太守到官之日,条具本郡及属县官吏有贪墨无状者,一切罢去,听其自择慈祥仁惠之人,有治效者优加奖劝。"上从其言。故事,当丧无享庙之礼。时徽宗未祔庙,太常少卿吴表臣奏行明堂之祭。震因言:"《王制》:'丧三年不祭,惟天地社稷为越绋而行事。'《春秋》书'夏五月乙酉,吉,禘于庄公',《公羊传》曰:'讥始不三年也。'国朝景德二年,真宗居明德皇后丧,既易月而除服,明年遂享太庙,合祀天地于圜丘。当时未行三年之丧,专行以日易月之制可也,在今日行之则非也。"诏侍从、台谏、礼官参议,卒用御史赵涣、礼部侍郎陈公辅言,大飨明堂。七年,震谢病丐祠,旋知礼部贡举,会疾卒。

震经学深醇,有《汉上易解》云:"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许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惇颐,惇颐传程颢、程颐。是时,张载讲学于二程、邵雍之间。故雍著《皇极经世书》,牧陈天地五十有五之数,惇颐作《通书》,程颐著《易传》,载造《太和》、《参两》篇。臣今以《易传》为宗,和会雍、载之论,上采汉、魏、吴、晋,下逮有唐及今,包括异同,庶几道离而复合。"盖其学以王弼尽去旧说,杂以庄、老,专尚文辞为非是,故其于象数加详焉。其论《图》、《书》授受源委如此,盖莫知其所自云。

胡安国,字康侯,建宁崇安人。入太学,以程颐之友朱长文及颍川靳裁之为师。裁之与论经史大义,深奇重之。三试于礼部,中绍圣四年进士第。初,廷试考官定其策第一,宰职以无诋元祐语,遂以何昌言冠,方天若次之,又欲以宰相章惇子次天若。时发策大要崇复熙宁、元丰之制,安国推明《大学》,以渐复三代为对。哲宗命再读之,注听称善者数四,亲擢为第三。为太学博士,足不蹑权门。

提举湖南学事,有诏举遗逸,安国以永州布衣王绘、邓璋应诏。二人老不行,安国请命之官,以劝为学者。零陵簿称二人党人范纯仁客,而流人邹浩所请托也。蔡京素恶安国与己异,得簿言,大喜,命湖南提刑置狱推治,又移湖北再鞫,卒无验,安国竟除名。未几,簿以他罪抵法,台臣直前事,复安国元官。

政和元年,张商英相,除提举成都学事。二年,丁内艰,移江东。父没终丧,谓子弟曰:"吾昔为亲而仕,今虽有禄万钟,将何所施?"遂称疾不仕,筑室墓傍,耕种取给,盖将终身焉。宣和末,李弥大、吴敏、谭世勣合荐,除屯田郎,辞。

靖康元年,除太常少卿,辞;除起居郎,又辞。朝旨屡趣行,至京师,以疾在告。一日方午,钦宗亟召见,安国奏曰:"明君以务学为急,圣学以正心为要。心者万事之宗,正心者揆事宰物之权。愿擢名儒明于治国平天下之本者,虚怀访问,深发独智。"又言:"为天下国家必有一定不可易之计,谋议既定,君臣固守,故有志必成,治功可立。今南向视朝半年矣,而纪纲尚紊,风俗益衰,施置乖方,举动烦扰。大臣争竞,而朋党之患萌;百执窥觎,而浸润之奸作。用人失当,而名器愈轻;出令数更,而士民不信。若不扫除旧迹,乘势更张,窃恐大势一倾,不可复正。乞访大臣,各令展尽底蕴,画一具进。先宣示台谏,使随事疏驳。若大臣议绌,则参用台谏之言;若疏驳不当,则专守大臣之策。仍集议于朝,断自宸衷,按为国论,以次施行。敢有动摇,必罚无赦。庶几新政有经,可冀中兴。"钦宗曰:"比留词掖相待,已命召卿试矣。"语未竟,日昃暑甚,汗洽上衣,遂退。

时门下侍郎耿南仲倚攀附恩,凡与己不合者,即指为朋党。见安国论奏,愠曰:"中兴如此,而曰绩效未见,是谤圣德也。"乃言安国意窥经筵,不宜召试。钦宗不答。安国屡辞,南仲又言安国不臣。钦宗问其状,南仲曰:"往不事上皇,今又不事陛下。"钦宗曰:"渠自以病辞,初非有向背也。"每臣僚登对,钦宗即问识胡安国否,中丞许翰曰:"自蔡京得政,士大夫无不受其笼络,超然远迹不为所污如安国者实鲜。"钦宗叹息,遣中书舍人晁说之宣旨,令勉受命,且曰:"他日欲去,即不强留。"既试,除中书舍人,赐三品服。南仲讽台谏论其稽命不恭,宜从黜削。疏奏不下,安国乃就职。

南仲既倾宰相吴敏、枢密使李纲,又谓许景衡、晁说之视大臣升黜为去就,怀奸徇私,并黜之。安国言:"二人为去就,必有陈论。怀奸徇私,必有实迹。乞降付本省,载诸词命。"不报。

请问湖湘学派的奠基人是谁?

胡安国:湖湘学派奠基人 作者:陈宇宙 (原载《沧桑》2006年第2期) 闽人胡安国(1073~1138)是两宋之际著名的儒家学者和经学家,以治《春秋》而有名于时。建炎三年(1129)冬,他为躲避战乱而携带家眷来到湖南湘潭, 隐居在碧泉并以住宅为书堂,著述《春秋传》并教授子弟生徒。绍兴三年(1133)后,他又在南岳衡山“买山结庐”,建“衡山文定书堂”。胡安国在湖南的实际时间虽只有8年左右,但就在这短短的8年当中,却在湖南形成了相当大的影响。据湖湘学专家王立新《开创时期的湖湘学派》一文考证,胡安国“不仅培养了大量弟子学人,造就了湖南人追求价值人生的理学氛围,……使远近学人开始对湖南刮目相看”,而且也因此成为湖湘学派的奠基人。胡安国毕生致力于《春秋》学,从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开始,直至宋高宗绍兴六年(1136)年底,历时三十余年,完成了在历史上享有盛誉的《春秋传》三十卷,共十余万字,对后世影响很大。起初十年,胡安国“遍览诸家,欲求博取以会众妙”;又用了十余年的工夫,简编思索,“时有省发,遂集众妙,附以己说”,但还是不敢以为已经有所自得;再用五年多的时间,才完成了撰述(黄宗羲《宋元学案·武夷学案》;而后又用了两年多的时间修改、完善,《春秋传》方告最后完成,可谓“用意甚勤”。“初稿不留一字”(俞文豹《吹剑录》,尤见其用心之良苦。

相关阅读

  • 扯虎皮拉大旗(扯虎皮拉大旗的近义词)
  • 跑路是什么意思(跑路是什么意思网络)
  • 黄梅戏的特点(黄梅戏名段)
  • 词帝(词圣词仙词帝)
  • 亵的拼音(亵的拼音怎么写)
  • 腐蚀的拼音(腐蚀的拼音和意思)
  • bid是什么意思啊,亚马逊bid是什么意思啊
  • 紫色的英文单词(紫色的英文单词怎么拼写)
  • 最的组词(捧的组词)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