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游媚笔泉记翻译全文
(1)解释带点字
1、连石若重楼 若:好像。
2、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也 或:有人。
3、乃引坠溪内 乃:于是,就。
(2)翻译下面句子
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大石头的缝隙里,长出来一棵大树,(其树冠)可为数十人遮阴。
(3)
在文中作者是以什么为序来记叙自己游览媚笔泉的经过的 。从东向西,沿溪而上溯十多里,至大石深潭,再西行二里至,“媚笔之泉”的摩崖大石。记其沿途景物。
游媚笔泉记原文及翻译注释
游媚笔泉记原文及翻译注释:
原文:
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迤平。其将平也,两岸忽合,屏矗墉回,崭横若不可径。龙溪曲流,出乎其间。
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溪上大声从然,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15]。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
翻译:
桐城的西北方向,重山叠岭大概有好几百里,一直到县政府所在地才开始平坦。平地和山地交界的地方,两座山崖合立一起,像屏障一样耸立,高的横的缝隙几乎不能走人(几乎不能成为路)。像龙一样曲折的溪流,从这里边流出来。
去年三月上旬,我们徒步顺着溪流从西边走进去。连续下了较长时间的雨,天气刚刚转晴,溪流发出很大的哗哗声。走了十多里路,山道两旁有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蕙草、松树、枞树、槐树、枫树、栗树、橡树等,不时听到山鸟的叫声。
注释:
媚笔泉:在今安徽桐城县西北。
桐城:县名,在安徽中南部。
连山:绵延的山峰。殆:恐怕,大概。
及:到。县治:县政府所在地,指桐城县城。迤(yí)平:渐渐平复。
屏矗(chù)墉(yōng)回:山崖像屏风一样矗立,像城墙一样曲折环绕。“墉”,城墙。
崭横:形容山崖高陡的横挡在前面。径:通行的意思。
作者简介:
1、姚鼐(1732~1815),清代散文家,安徽桐城人。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学者因而称之为惜抱先生。
2、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进士,官刑部郎中,后辞去官职,历主江宁(今南京市)、扬州等地书院四十余年。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著有《惜抱轩全集》。
3、写媚笔泉,一是泉漫石上,为圆池,但终引坠龙溪;一是左学冲于圆池侧筑室,未就,邀客饮宴于此;并以山风骤起,游者惊然而归结尾,隐约含蓄地表现了作者积极入世、不意隐逸的情怀。
《游媚笔泉记》翻译是什么呢?
白话译文:
桐城的西北方向,重山叠岭大概有好几百里,一直到县政府所在地才开始平坦。平地和山地交界的地方,两座山崖合立一起,像屏障一样耸立,高的横的缝隙几乎不能走人。像龙一样曲折的溪流,从这里边流出来。
去年三月上旬,我们徒步顺着溪流从西边走进去。连续下了较长时间的雨,天气刚刚转晴,溪流发出很大的哗哗声。走了十多里路,山道两旁有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蕙草、松树、枞树、槐树、枫树、栗树、橡树等,不时听到杜鹃的叫声。
溪下面有个很深的大水潭,一块大石头露出在水面上,好像在里面洗澡的马刚刚站起身,甩着鬃毛回头看它的伙伴。扒着石头向上爬,俯视云彩,飞鸟看起来就像要坠落的样子。
接着沿着悬崖往西走大约二里,层叠的石头好像高楼,翅膀一样探出在溪流的右方。有人说:“这是宋代李公麟所说的垂云沜啊。”有人说:“后人寻找李公麟记载的地方,没有找到,于是就称这块石头为‘李公麟垂云沜’。”石头的缝隙间长出一棵大树,树阴能容下几十个人,树前有平地,可以铺上席子坐下。
树南边有泉水,明代的何文端先生的摩崖书刻在上边,泉水叫做“媚笔泉”。泉水漫过石头形成一个圆形的水池,上边的溪水流落进去。左丈学冲在水池边的平地上建造房子,还没建成,邀请九位客人在这里饮酒。傍晚天气转为半阴,山风突然刮起来,猛烈地吹打悬崖峭壁,树木草丛、许多泉水、碎石乱响。游玩的人感到十分害怕,于是回去了。
这一天,我的伯父姜坞先生也去了,我跟随他,他让我记下来这件事。
原文:
清·姚鼐《游媚笔泉记》
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迤平。其将平也,两崖忽合,屏矗墉回5,崭横若不可径。龙溪曲流,出乎其间。
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溪上大声从然,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14,振鬣宛首而顾其侣15。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
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也。”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
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要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
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记。
创作背景:
《游媚笔泉记》是姚鼐随其伯父姚范等游览本乡名胜媚笔泉后写的一篇游记,文字简洁生动,状物写景传神。据作者的《左笔泉先生时文序》,此文作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姚鼐成进士返里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