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最早的一幅春联是什么?
中国第一副对联:
我国第一幅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时间:约1046年前。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世界上最早的春联是什么?
01
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世界纪录协会收录的世界最早的春联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这副春联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
春联,又称“春贴”、“门对”、“对联”,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华人们过年的重要习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年红(春联、福字、窗花等)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据说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
世界上最早的春联
世界纪录协会收录的世界最早的春联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这副春联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卷号为斯坦因0610)上,该遗书记录十二副在岁日、立春日所写的春联。
该联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较后蜀主孟昶的题联早240年。“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打破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世界纪录,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春联。
最早的春联是
中国最早的春联 春联最早的起源于什么时候
由桃符演变成春联,据说是在五代时候,五代十国中的后蜀国主孟昶在公元964年的除夕。令学士辛寅逊在桃符版上写两句吉语献岁,他不中意辛学士的作品,以其词不工,就自己提笔写下: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此后,文人学士把题春联视为雅事,题春联风气便逐渐流传开来。到了宋代,春节贴春联已成为一种士族习俗。王安石《元日》诗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可说明这一点,在宋人笔记中,也记载了文人喜欢书写春联的风气。
如张邦基《墨庄漫录》述苏东坡在黄州,于近岁除时,访王文甫,见其方治桃符,遂戏书一联于其上云: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元代初年,著名书画家赵松雪一次过扬州迎月楼,主人求赵松雪为其春联,赵松雪题曰: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
春联的内容与酒楼非发,主人大喜,以紫金壶奉酬。像赵松雪写的这种春联已被当作交际的礼品来看待了。
据说春联真正普及于民间,用红纸书,而成为年俗之一,是明代以后的事。在陈云瞻的《簪云楼杂记》上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时,有一年的除夕前日,匆然心血来潮,命令公卿士庶,门上一定要贴出春联,表示一番新气象。
第二天,他微服出巡,到民间观赏各家的春联,以为娱乐。在巡游了一段路后,他忽然发现有一家没贴春联,便遗侍从去查问究竟。原来那家主人是阉猪的,既不识字,也不会写,年前事忙,尚未请人代笔。太祖听后,叫人取来文房四宝,欣然挥毫道: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信手拈来,语气不凡。侍从捧着对联,交给了阉猪人家。后来阉猪主人获悉是皇上御笔亲制的对联,便装裱起来,挂在中堂,视为家宝,每日烧香敬奉。据说,春联两字的正式命名,就始于明太祖朱元璋。
从那时起,春联在广大农村乡镇广泛流行,并在后芤一直盛行不衰。一般人家最常用的春联有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迎新年,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等等,家家户户年前贴春联,把春节点缀得春意盎然,喜气洋洋。
中国第一副春联是什么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中国历史上第一幅春联,作者是五代后蜀的皇帝孟昶。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孟昶在除夕让学士在桃木板上写的这两句,成了中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意为新的一年继续接受着上年的恩赐,新春佳节一起期盼春天常在。
语句非常应景,虽然不甚工整,但由于名人的大v效应,很快便流行来。孟昶于是成为中国春联创作第一人。
孟昶写完春联的第二年,赵匡胤北宋的伐蜀大军势如破竹,和以往历次伐蜀一样,一攻破剑门,蜀国马上就投降,毫不拖泥带水。
北宋平定四川后,派来一位官员知成都府,成为四川的最高长官。此人名叫吕胤,字余庆,因避太祖讳,以字行,也就是都叫他吕余庆。
吕余庆签发了一道地方命令,四川人民既然已经成为大宋子民,以后每年二月二十六,都要过“长春节”,这个节是赵匡胤的生日。
中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是什么?它出自谁的手笔?
中国的对联,最早是春联,历来公认以五代后蜀主孟昶(公元919年—965年)写在桃木上的春联为最早。
孟昶的春联是: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
近几年湖北武汉市江夏区在考古中发现了两副对联,以为是初唐时期作品,突破了以上权威认定,将中国楹联的历史向前推进了300多年。
据江夏区旅游局副局长张高荣主编的《新编灵泉志》一书载.唐初李道宗撰写了两幅对联,全文如下:
其一:
深山窈窕,水流花发泄天机,未许野人问渡;
远树凄凉,云起鹤翔含妙理,惟偕骚客搜奇。
其二:
万云归壑许多迂回其神独远;
众水赴溪无数潆洄所见最幽。
以上这两副对联所述皆为江夏区龙泉山景色,其年代比最早的孟昶对联早300多年。
据史书记载,李道宗(公元600年—653年),字承范,唐高祖李渊的侄子,秦王李世民的堂兄。唐太宗即位前后,因有战功,先擢升为刑部尚书,继迁任礼部尚书,后被封为“江夏王”。李道宗死后安葬于今江夏区龙泉山天马峰下。
据《武昌府志》、《江夏(武昌)县志》记载,李道宗在灵泉山(今江夏区龙泉山)建有“紫萼园”。这两副对联即题于灵泉寺大门。
此联已由湖北省图书馆特藏部珍藏。编号为“史地593”的《灵泉志》(共3册)。
还有一种说法:据清人谭嗣同的考证,早在南北朝时期,梁人刘孝绰在本人的门前便写有一副对联,上下联各一句:闭门罢吊庆;高卧谢公卿。
此种说法也有充沛论据,但未被文史权威釆信。
中国楹联学会又有人以为,中国的对联在三国时期就已存在: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三国志.魏书》
还有人说,中国对联在上古时期便已产生,如:谦受益;满招损。《尚书.大禹膜》
但多数专家以为,此类对句虽是工整,但皆是存在于诗文之中,尚末独立成文。只可叫作对偶句,或者是对联的雏形,不可称为对联。
我国最早的春联是什么是由谁写的
我国最早的春联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
世界纪录协会收录的世界最早的春联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这副春联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卷号为斯坦因0610)上,该遗书记录十二副在岁日、立春日所写的春联。
该联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较后蜀主孟昶的题联早240年。“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打破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世界纪录,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春联。
扩展资料:
贴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华人们过年的重要习俗。
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年红(春联和福字等)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据说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春联
百度百科-贴春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