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什么是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内部效度是指你的研究的有效性,比如结果的可信度,真实性,有效性等等
外部效度是指你的研究结论在具体生活中(也就是实验情景之外)它的有效性,有时我们也把它称为生态效度,这样好理解了一点吧
通常我们认为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之间是相互抑制的,因为那些高内部效度的实验研究通常控制了很多变量后进行的,所以才能有高的内部效度。而这样使得实验结论在外推过程中,其外部效度就受到了限制。
不过 随着越来越多的实验范式的出现,特别是处理多变量的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出现,也许有一天会在这两种效度可以兼顾吧
效度的类型
效度分为内部效度、外部效度、构思效度和统计结论效度。
1、内部效度
研究的内部效度是指在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一定关系的明确程度。
2、外部效度
研究的外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够一般化和普遍适用到样本来自的总体和到其它的总体中的程度,即研究结果和变量条件、时间和背景的代表性和普遍适用性。
3、构思效度
研究的构思效度是指理论构思或假设的合理性、科学性,及其转换为研究目标的恰当程度和可操作性。
4、统计结论效度
统计结论效度是关于研究的数据分析处理程序的效度检验,或者说,它是检验研究结果的数据分析程序与方法的有效性的指标。
扩展资料:
利用SPSS软件进行效度分析的方法:
第一步:打开spss并输入相关信息。
第二步:点击选项、进入分析功能。
第三步:然后选择降维功能项中的因子分析功能。
第四步:将所有变量都加入因子分析。
第五步:勾选原始分析结果功能和球形度检验功能。
第六步:将方法选择为主成分。
第七步:勾选最大方差法。
第八步:至此出的结果就完成效度分析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效度
实验效度分为实验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两者有什么区别?
内部效度是指因变量变化原因的确定性。
比如:人对光的敏感的感受性(因变量)是不是由于灯光强度变化(自变量)引起的。
外部效度是指我们做完实验的可推广性程度。
比如:我们在某些重点校做的被试不一定代表所有学生的程度(重点校和普通校有区别)。
所以这样的话,推广性就比较低。
信度是指多次测量的一致性程度。
比如:一套能力测验,这次给这些人测大家都得80分以上下次测,却集中在60来分一致性程度很低,说明信度低,不知道我解释的清楚不。
外部效度的影响外部效度的因素
影响外部效度的因素主要有4个方面:研究被试方面、变量的定义和测试方面、研究手段和程序方面、实验者方面。具体来说有以下八个方面 :
1.总体效度,指研究结果对于总体的普遍意义,受到样本代表性的影响。
2.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定义与测试方式。
3.对测量的敏感化,由于事前测量或事后测量使得被试发生敏感效应,应尽量少用容易产生敏感效应的测量。
4.多重实验的干扰,被试参加多个实验会产生敏感效应。
5.特异性效应,实验采用了新的情景,减少了研究的外部效度。
6.实验者效应,建议采用双盲实验。
7.研究与实际情景的相似性。
8.被试选择和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交互作用会降低研究的外部效度。
外部效度是指()可以从样本概化到总体的程度
外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够一般化和普遍适用到样本来自的总体和到其它的总体中的程度。
外部效度是指在脱离研究情境后,研究结果还能成立的程度。每一项研究都是在特定的时问和地点进行的,有特定的被试、指导语、测量技术和实验程序。
尽管研究本身具有特异性,但研究者通常期望研究结果不是特异的,可以推广到研究情境之外。
外部效度是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关系的推广性程度,涉及到实验结论的概括力和外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