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铁事

登录

王阳明心学四句(王阳明心学四句是)

wangsihai

本文目录一览:

王阳明心学四句励志

王阳明的心学经典语录汇总如下

1、何为第一等事?当读书做圣人耳。

2、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3、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4、昔镜未开明,可以藏垢。今镜明矣,一尘之落,亦难住脚,此入圣之机也。

5、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6、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

7、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8、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9、若先暴白其过恶,痛毁极底,使无所容,彼将发其愧耻愤恨之心,虽欲降以相从,而势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为恶矣。

10、一齐众楚,最易摇夺。

11、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乎?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华美太发露耳。

12、譬之金之在冶,经烈焰,受钳锤,当此之时,为金者甚苦;然自他人视之,方喜金之益精炼,而惟恐火力锤煅之不至。既其出冶,金亦自喜其挫折煅炼之有成矣。

13、后之君子,亦当素其位而学,不愿乎其外。素富贵,学处乎富贵;素贫贱患难,学处乎贫贱患难。则亦可以无入而不自得。

14、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

15、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16、一有谋计之心,则虽正谊明道,亦功利耳。

17、夫精藏则太和流,神守则天光发,累释则怡愉而静,机忘则心纯而一。四者,道之证也。

18、苟无尊崇笃信之心,则必有轻忽慢易之意。

19、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20、地灵则人杰,人之无良,亦足以为山川之羞!

21、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

22、夫美质难得而易坏,至道难闻而易失,盛年难遇而易过,习俗难革而易流。

23、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责己则昏。

24、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

25、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

26、动亦定,静亦定。

27、古之君子,洞物情之向背而握其机,察阴阳之消长以乘其运,是以动必有成而吉无不利。

28、功盖天下而莫之嫉,善利万物而莫与争。

王阳明心学四句是什么?

王阳明心学四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无善无恶心之体

王阳明认为,“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没有善恶就是心的本体,类似于佛教的心形归空,但又不同于佛教的空,也就是心中没有想法,应机而动,如果水一般没有形态,心体本空就像圣人和天地一般无有思虑和欲望。

2、有善有恶意之动

心体本空就像圣人和天地一般无有思虑和欲望,当人有了善恶之分的时候,说明人的主观意识有了活动,也就是所谓的意动(意识活动,也就是凡人的状态)。

3、知善知恶是良知

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理,天理本来就是不存在的,因为人的主观意识去接触天地万物,对其运作等到有了认识,才产生了所谓的理。天理也是人心的认知产生的,属于主观意识的产物。

人欲是自己的主观意识活动,天理是给自己意识活动以及意识活动衍生的行为作出的规定,两者的关系是紧密结合本生同源的。

4、为善去恶是格物

通过传统的儒家教程“格物致知”来领悟心学的奥义。因为天理和人欲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就要不断的减损自己的人欲,来达到圣人无有忧虑无有欲望的境界。

阳明心学的四句教是什么?

这四句话是明朝大儒王阳明所做,是阳明心学的观点。 尽管是心学,但是用佛法来解释更加的准确。

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是指人的清净自性(“真如佛性”或者“真心”)是无善无恶的,既不是孟子的性善论,也不是荀子的性恶论。清净自性不着一物,没有名相,离语言文字相,所以古大德讲,说似一物即不中。从善恶的角度上来讲是善恶俱遣的。真如佛性是众生本自具足的,释迦牟尼佛成道之时不禁感叹,“奇哉,奇哉,一切众生咸具如来智慧德相”,释迦世尊所指的就是这个无善无恶的真如佛性。

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为什么凡夫众生都是有是非善恶的观念的呢?而且很多人的是非善恶的观念非常强烈,常常看到别人的恶和非,从而导致自己内心里面无尽的烦恼。然而我们的真如佛性本来是没有非善恶分别的。圆觉经讲,“众生都具有无始无明,一念妄动起了分别执着”,于是就生发出了一个善和恶的分别,也就落入了二元对立的观念,也就是有善有恶,有对有错。因为这个区分是非善恶的就是我们第六意识的分别心,它本质上就是妄念。心本不有因境生,我们对一切事情不生分别就是佛,拥有的就是佛的平等性智,我们执着于别人的是非对错和善恶,就是用的第六意识的分别心,而它恰恰是我们烦恼的根源。

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王阳明的意思是人们能够区分善和恶,从而弃恶从善,这就是良知。这个说法从佛法的角度来看不究竟,前面讲佛拥有平等性智,平等性智就是对世间万法不起分别。知善知恶,说明还有一个分别心在,就不是佛陀的平等性智,而是有分别的邪见。楞严经讲“知见立知,是无明本”,还有个能知所知,能分别和所分别的东西在,还是在相上,所谓“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还是不究竟,还没有悟到真心之所在,还停留在于第六意识层面。金刚经讲“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果我们能对世间任何的事物不起分别执着心,知道所有的事情都是假相,都是因缘而生的,那么我们当下就是佛,我们就拥有佛陀的大智慧,同时也就能消灭一切的烦恼。般若智慧和世间知识的区别就在于这个能知善知恶的分别心,所谓有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我们应该追求智慧,而不是知识。尽管是分别,是妄念,但是究其源头,还是那个无善无恶的本体在起作用。有分别能力而不去分别,因为善恶都是缘起法,是有相的东西,缘起性空而不可得。世间万法平等,万法无咎,一切事情都是平等不二的。换句话说世界没有不平,唯有我们的心不平。烦恼痛苦都是自找的,放下一切,看一切平等,内心如如不动,这样的生活会非常的好过。当然从来另一个角度来讲,作为世间人如果没有区分是非善恶的能力,那是愚痴,和佛陀的平等性智无关。

第四句 为善去恶是格物。这里的格物经常被错解,现代人理解格物是研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这不是古人造这个词的本意,这种错误的认知印光大师曾予以批判。所谓格物就是格除物欲,人有私心物欲,就不能获得正确的知见。我们的真如佛性如同镜子一样,朗照一切而纤尘不染,我们的物欲私心如同尘垢一样遮盖了镜子的表面,从而让我们变的狭隘,愚痴,烦恼丛生。王阳明讲为善去恶,就是在格除自己的物欲和私心,扫除镜子表面上的尘垢,从而找回我们那个原本充满智慧和光明的真心。格物在佛家来讲也就是持戒,就是做到身口意五戒十善。朱熹理学讲心外无物,佛家讲心外无法,万法从心想生。(万法在这里就是指万事万物)我们每一个人原本像佛一样具足智慧和福德,但是我们追求的方向却是错的,追求财色名利这些空花水月般的东西,落入无边的烦恼陷阱。所以释迦牟尼佛讲我们就像是衣服里藏着摩尼宝珠的乞丐一样,本来十分的富有,可惜不知道。这颗摩尼宝珠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里。心外无法,向外求是求不来的,有智慧的人向内求,向心地上求,无尽的宝藏,应时会自然显发。放下一切其实就是得到,拼命追求恰恰是迷失了自我,放下一切,智慧就现前,这才是真正的财富。绝大多数人因为迷失在这个有相的世间,秉持着眼见为实的邪见,不能看破世间森罗万象的假相,颠倒执着妄想,生不能自在,死不能解脱,实在是可悲!

最后,总结一句,阳明心学取材于佛学,但是不能超越佛学。所以欲学心学者,尽可以先研佛学,佛学通,则世间学问自然通矣。

相关阅读

  • 挖掘机培训学费多少钱(铲车驾驶证哪里报考)
  • 关于手机的英语作文
  • 关于写活动的作文
  • 关于体育课的英语作文(体育课英语作文)
  • 生活中的父爱作文400字作文600字(生活中父爱的启示作文600字)
  • 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
  • 什么是冬虫夏草(什么是冬虫夏草菌粉)
  • 生活需要阅读作文500字(生活需要书500字作文)
  • 写小学生活的作文750字(难忘小学生活作文700字)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