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熏习的解释
熏习的解释
熏陶染习。 南朝 陈 慧思 《大乘止观法门》 卷二:“随对者,即喻浄心体具一切法性,故能受一切熏习,随其熏别,现报 不同 也。” 宋 叶适 《黄子耕墓 志铭 》 :“﹝ 子耕 ﹞悍顽易节,嚚险改行,而郡称平治,自顷吏道熏习,所师用往往暴民之事也。” 清 赵翼 《 静观 》 诗之十四:“惟人则不然,熏习有不定,或先贤后奸,或始邪终正。” 蔡元培 《 文明 之 消化 》 :“如 普通 社会 ,为宗教臭味所熏习,迷信滋彰,至今为梗。”
词语分解
熏的解释 熏 ū 气味 或烟气接触物品,引申为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 品行 、 习惯 的 影响 :熏染。熏陶。熏制。利欲熏心。 火烟上出:熏蒸。 气味 刺激 人:臭气熏人。 暖和 :熏风。 熏 ù (煤气)使人窒息中毒。 笔画数 习的解释 习 (习) í 学过后再温熟 反复 地学,使熟练: 练习 。学习。实习。 学:习文。习武。 对某事熟悉:习见。习闻。 习以为常 。 长期重复地做, 逐渐 养成的不 自觉 的活动:习惯。积习。陈规陋习。 相因:世代相习。
教育贵于熏习出自哪里
教育贵于薰习出自郭秉文的名言。
教育贵于薰习的意思是教育重在熏陶学习,其下句是“风气赖于侵染”。
整体都是在说,教育方面要关注环境的作用,学校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
“教育贵于熏习,风气赖于侵染”是什么意思
教育重在熏陶学习,风气的形成依赖于环境的相互侵透感染。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从这个角度说,教育关乎成长,预约未来。要对每一个生命充分重视,关注每个个体的未来和整个人类的未来。
教育又是一种思维的传授,而人因为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又有着另样的思维走势,所以,教育当以最客观、最公正的意识思维教化于人,如此,人的思维才不至于过于偏差,并因思维的丰富而逐渐成熟、理性,并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拥有最正确的思维认知,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教育也是一种教书育人的过程,可将一种最客观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后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得以自己所认为的价值观。教育,是一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
什么是名言熏习
说白了,就是后天薰习到阿赖耶识里面。 【名言熏习】 名即名字,言即言说。此分别名字言说之识,即是第六意识。由第七识传送熏习第八种子之识,而能成就染分之相,故云名言熏习。
息诸缘务 正闻熏习 是什么意思
转载师父开示
悟光法师开示的: 师父的新年寄语:息诸缘务,正闻熏习。
只要把很多的杂缘,世俗各种的缘,该放下的尽量放下,安心正住听闻、熏习。我刚才想了一下,师父这个开示很深了。这两句话来自于哪里呢?息诸缘务,来自于天台小止观,天台小止观的25种方便的第一种方便,具足五缘的第四缘,叫息诸缘务,这个很深,换句话说就是要我们修定。我告诉大家,我们发心学习、修行,如果没有定的力量,没有念力的摄持,很难真正突破,以及降伏各种烦恼,这是事实。必须有念力的摄持,才能够办足事情,也就是说,戒捉住烦恼,定绑住烦恼,慧杀掉烦恼,总之都是为解决烦恼而办的事情。
息诸缘务,就是要把外面的杂缘、杂务,尽量不应该攀缘的东西,都要放下。这些就障碍我们提高定力,障碍生命,没有念力,没有定力,我们诵经不得力,念佛不得力,承担不得力,干一切佛法事情都不得力。
有了念力,那完全是两回事儿。为什么说修定能得轻安,轻安自在之相,带给我们很自在。自在的特点就是清凉,就是把烦恼降伏住,按住他的一种状态,换句话说,我们不被烦恼所障碍,能够左右烦恼,就如大地制服什么,一个小动物一样,换句话说,就如一个人抓住老鼠一样,这是一种自在的概念,当然要、必须要通过息诸缘务,各种各样的,这里有几点,这是天台小止观里讲的,几种缘务呢?第一个:职业,第二个:人事,第三个技术,第四个:学问。全都要放下,大家要记得是杂务,杂事,不是让你把该做的放下,不然就没饭吃了。息诸缘务,第一个就是讲的停止所有外缘俗务。这里有很多,我这里跟大家分享的是杂缘杂务,这里面讲的是什么?是生活的俗务:不应该做的一切,不应该做的东西都应该放下。第二个工厂技术方面的俗务,包括很多的手工艺呀,铊铨呀、研究机器呀,各式各样的东西。换句话说,我们这里面讲的杂缘杂务,不是指该做的要放下啊,甚至说息
学问缘务,就是搞一些研究啊,这些东西都要放下,跟佛法无关的都要放下,这是天台小止观里讲的。 第二句,讲的是正闻熏习,是广行派,也就是咱们唯识派的重要论著,无着菩萨所著的《摄大乘论》里面的一句话,就是成立唯识的三性,遍执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讲的种子,是世俗种子污染的,叫一切都熏在阿赖耶识里面,唯识里面的清净种子相,最极清净法性等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唯明唯知的体性,也就是佛性。这是最极清净的,讲的是这个,要去熏,我们凡夫熏的是什么?烦恼的种子啊!熏、一直在六道轮回当中永远不能出离,就是这个,现在反过来,要熏清静的,对最极清净法性等流。这个东西,当然我们说这个是太高了。我们现在日常生活当中,设立翻译中心,给我们开各种的学习、承担、活动都是在熏呀,就是熏好的东西。你坐在这个见行堂,坐在这个法会当中。我们杂染的习气、毛病、等流就不很容易现起,大家说是吗?你出来了,
回到红尘当中,回到了世俗社会上,容易不容易现起?只要一对境烦恼就出来了。这时候,我们就要想到在龙泉寺的体会、感觉而去熏习。所以为什么我们提倡:大家在家要学习呀,要研讨呀,要做定课呀,做功课呀,就是要熏呀!正闻熏习,师父的两句话,涉及到两大宗派,是不是?内涵很深,希望我们在2017年实践它,争取每个人都在戒定慧的功夫,特别是在定力、念力和摄持力方面增强。这个时候我们拜佛也得力,念佛也得力,承担也得力,在世间,在公司上班,在事业单位工作,都得力。你就会发现,你能够摄持,我只能这么告诉大家,你能够摄持很多的相,有几件事情在你脑海里,你都不用说特别疲惫,就能轻松地摄持住他,这是念力的作用,明白吗?我们为什么很多时候、很多事情一承担,做一点事情,甚至就做一件事情就疲惫起烦恼,念力摄持不住他,自然就会有压力。当摄持住之后,师父说的一句话:'事来则应,事去则静'是这个道理。不可思议的一个境界。我相信我们在努力的过程当中,每一位最终都能够渐次得道,并且能够圆满,最终成佛。
唯识学叫熏习,种熏现,现熏种,
种熏现,现熏种即是: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在实质上是相续相生、相辅相成的。过去的种子可以成为现在的行为,而现行中又可以熏习新的种子,这种子在未来又会遇缘而成为“现行”,现行造作之中又有新的因而成为未来之果,如此永远相续不断、生灭不已。明白了这个学佛的道理,将知见转变成修养,就可以展现智慧,同时可以出离生死轮回的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