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铁事

登录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的作者是什么?)

wangsihai

本文目录一览:

本草纲目简介

分类: 医疗健康

解析:

“东方药学巨典”-《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明朝医学家李时珍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全书共有190多万字,记载了1892种药物,分成60类。其中374种是李时珍新增加的药物。绘图1100多幅,并附有11000多个药方。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

在这部书中,李时珍指出了许多药物的真正效用,如常山可治疟疾,延胡索能够止痛。他还举了日常生活中容易中毒的例子,象锡做盛器,因有毒素能溶解在酒中,久而久之,会使饮酒的人慢性中毒。他在写作中遇到难题时还跑到实地进行观察。如看到旧本草中所说,穿山甲吞食蚂蚁是通过鳞甲来诱捕。他觉得奇怪,认为百闻不如一见,他搞到一只活穿山甲,仔细观察了它的生活规律后,发现它是用舌头吃蚂蚁。他又解剖了穿山甲的胃囊,发现里面竞有蚂蚁一升之多,于是写下了这段记载。

李时珍就这样认真刻苦,一丝不苟地写下了他的巨著《本草纲目》。由于他在书中批判了水银“无毒”,久服“成仙”“长生”等说法,当时皇帝大臣都信道士们的水银炼丹,所以这部著作大书商们都不敢出版,直到他死后于公元1596年才与读者见面。出版后立即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人们到处传播它,并进行翻刻,成为医生们的必备书籍。从17世纪起《本草纲目》陆续被译成日、德、英、法、俄等五国文字。1953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共收集531种现代药物和制剂;其中采取《本草纲目》中的药物和制剂就有100种以上。

李时珍的伟大学术成就还受到世界人民的 为世界上对人类最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本草纲目》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1 拼音

《běn cǎo gāng mù 》

2 概述

《本草纲目》系本草学、博物学巨著。明代李时珍撰成于1578年,初刊于万历21年(1593年)。全书共52卷,载药物1892种,其中植物药1094种,其余为矿物及其他药。由李时珍新增入的药物为374种,书中附有药物图1,109幅,方剂11,096首,约有8,000多首是李氏自己收集或拟定的。

《本草纲目》产生于明代中叶,当时社会上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各种手工业作坊规模较大,采矿业发达。在自然科学方面,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经验,需要进一步进行分析研究和加工,使之系统化; 在工作方法方面,发展了初步的科学实验方法,这些都是《本草纲目》产生的客观条件。作者李时珍搜罗百氏,穷览群书,躬亲试验的实践精神和勤奋虚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则是《本草纲目》取得成就的决定因素。《本草纲目》以药物的天然来源及属性为纲,把药物分成十六部;同一部的药物,又以相近的类别为目,全书分六十类目。这一本草条目的分类叙述方法,是在原有本草书基础上的创造性发展,它条分缕析,读者可一目了然。更重要的是本书的分类方法,具有相当高的科学价值。

《本草纲目》的植物药,是根据各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的特点及其性味、外形、皮核以及其生长环境、生活习性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各种因素,综合分析、归纳比较而进行分类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最为突出的是《本草纲目》对动物类药物的分类方法,书中把444种动物药分成虫、鳞、介、禽、兽、人等六部,每部又分若干类。根据其中各类所列,虫类相当于无脊柱动物;鳞类相当于鱼类;又有一部分爬行类、介类相当于两栖类(其中含有少数软体动物在内);禽类则相当于鸟类;兽类系指哺乳动物,最后则是人类。这样的排列顺序,《本草纲目》认为是“从贱至贵”的顺序。这里指的不是各种药物的经济价值,也并非动物体型的大小,而是指一种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发展过程。书中把那些在封建社会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动物如龙、凤等,均列入相应的低一级的类别,说明这个贵贱是指动物机体的复杂性,这正是生物进化的一种概念。《本草纲目》中记载着丰富的关于生物学的资料,动物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对每一类动物,都有概括性的定义,充分抓住各类动物的生物学特征,例如:“鸟产于林,故羽似叶;兽产于山,故毛似草”,“毛合四时,色合五方”,这是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本草纲目》中关于动物的相关变异,如乌骨鸡但验舌黑、红花莲藕及白花莲藕在莲藕方面的量有所不同的事实,说明作者对生物的适应和变异已有一定认识。《本草纲目》还指出生物受到人工方法的干预而发生生活习性改变的特性,如野生动物可人工驯养,家种植物优于野生植物,等等,说明当时已经注意到动物遗传的某些特征。

《本草纲目》对矿物质所做的科学分类,表明当时的无机化学已具备一定的水平。书中记载了19种单体元素,即钠、钾、钙、镁、铜、银、金、汞、锌、锡、铝、锰、铅、铁、硼、碳、硅、砷及硫等,如以化合物论,则多至数十种。对每一种物质的来源、鉴别及化学性,都有较详细的介绍。书中以各种单体元素为纲,对各种化合物做了分类,基本上澄清了过去这方面的混乱。书中对药物的分类学,尤其是生物的分类,是划时代的。它采用了“双名法”的命名方法,这种双名法虽则不如目前应用的拉丁系统的双名法那么科学精确,但在当时却是最先进的。在制药化学方面,也有较突出的成就,书中记载了包括蒸馏、蒸发、升华、重结晶、风化、沉淀、干燥、烧灼、倾泻等各种化学反应。其制取堿式碳酸铅(粉锡)及醋酸铅(铅霜);利用消石与矾石分解和氧化作用以制备铅丹; 区别软石膏与硬石膏等方法,都说明当时的化学水平。其制备没食子酸的方法,系先以浓茶煎熬五倍子后,使其产生沉淀,经曲菌发酵水解而析出没食子酸的白色结晶,这是以五倍子制没食子酸的最早记录。有关其他学科的记录也不少,如指出古代动物粪便可以变成化石;月球中的“阴魂”、“婆娑”,并非有树,而是“山河之影”。书中对雨中降落金钱铅汞、毛血鱼肉等物,进行了科学的解释;还有以瓦瓶精确称量空气含水蒸汽(湿度)之多寡,而预测晴雨等等,说明这确实是一本内容丰富的古代科学巨著。书中还记载大量宝贵的医学资料,除去大量的附方、验方及不少精彩的治验病案外,还有一些宝贵的医学史料。其中属于首次记录的病症有铅中毒、汞中毒、一氧化碳中毒、肝吸虫病;首次记录的治疗技术有冰块冷敷退热法、蒸汽消毒法以及辛烈香窜原料薰烟消毒法等等。在人体生理解剖学方面,书中创造性地提出大脑是全身的主宰,即“脑为元神之府”,这就打破旧有的“心为君之主官”的传统概念。还认为古代所说的脾,即俗名“联贴”亦即今之胰脏,这些见解都是有启发性的。

《本草纲目》的内容讲的是什么?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我国植物学与药物学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问世300多年的历史时期里,始终放射着灿烂的光辉。至今仍不失为世界上极其珍贵的植物学与药物学巨著。

《本草纲目》全书共52卷,约190万字。分为16部62类,收录药物1892种,药方11096条,附图1092幅。全书仅收录植物药就有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再加上有名未用153种,总计1095种,占药物总数和58%。囊括了植物界的所有门类:低等的藻菌植物、地衣植物和高等的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同时,还收录了不少国外的植物药材,称得上是当时植物之大全。在书中,李时珍把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及本部等5部,共30类,又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湿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9类。李时珍的这种植物分类方法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它甚至比西方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提出的植物分类法还要早175年,而且内容也丰富得多。

《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字东壁,号濒湖,为湖北蕲春人。他从青年时起就随父从医,具有十分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医术高明,名闻远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李时珍发现,过去的本草书错误不少,名目混乱,种类很不完善,于是他跋山涉水,苦心钻研,花费了27年的时间,编写成了这一部积历代本草学之大成的世界巨著。在书中他增加了过去本草中所没有的370多种新药物,这些药物后来被证明具有重大的医疗价值。如具有麻醉作用的曼陀罗花,现代医学证明也是一种有效的麻醉剂,至今仍应用于临床手术中。

《本草纲目》成稿于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但经过12年之后才刻印成书。而且其第一版(称作金陵版)一直得不到当时朝廷的重视与推广。然而,《本草纲目》却很早就传至国外。最早由波兰的一位叫卜弥格节的传教士译为拉丁文,题目为《中国植物志》,于1656年在维也纳出版。接着被两次译为法文,两次译为英文,同时传入日本与朝鲜,后来陆续又被译为俄文、德文和日文。它几乎传遍世界各地,对世界植物的研究起了很大和推动作用。国外把它称为“中国的百科全书”。作者李时珍被赞誉为“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博物学家”。

相关阅读

  • 美年大健康怎么样(晋中美年大健康怎么样)
  • 合肥户口迁入怎么网上办理
  • 蛟龙拼音(蛟龙的读音)
  • 绕口令儿歌(zh ch sh r绕口令儿歌)
  • 面试考核评语怎么写
  • 我的家乡合肥作文字
  • 合肥学院各专业录取排名
  • 二年级赞美家乡合肥的作文
  • 写合肥的游记的作文400字左右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