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古代人用什么刷牙
- 2、古代的人们是如何刷牙的?牙刷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 3、古代用什么刷牙
- 4、古代人怎么刷牙
- 5、古人用什么刷牙呢?
- 6、“吹花嚼蕊,唇齿留香”,古代没有牙刷、牙膏?古人如何刷牙?
古代人用什么刷牙
古代人用杨柳枝刷牙。
隋唐开始,杨柳枝成为百姓们刷牙的必备品,那时候人们将杨柳枝放到水中,等到用的时候再放到嘴巴里咬一咬,杨柳枝内部纤维会变成类似牙刷的小木梳,配合上盐,就形成了牙刷和牙膏,如此一来就可以轻松解决口腔卫生。
除了杨柳枝外,桑树枝、槐树枝均能做成牙刷,在此基础上才出现了最早的牙刷,那时候牙刷以木头和马尾巴做成,如今已经被人发现。
古人牙齿清洁的历史发展
古人十分重视对牙齿的护理,为此也想出了护理牙齿的办法,早期他们以盐水、茶水漱口来保证牙齿的卫生。接着牙粉和柳枝等方式也相继出现。
这当中牙粉是无数人的首选,只不过早期的牙粉材料来源于城墙的砖石磨碎。他们之所以会选择城墙砖石在于他们觉得城墙的石头很坚硬又牢固,而且也不容易变形,所以他们将城墙上砖石磨碎用于清理牙齿,只不过并没多大用处。
所以,又相继出现了以清水、茶水漱口方式清理牙齿,只不过他的用途依旧不大,因而便出现以草药磨成的牙粉,这东西价格不仅便宜,清理效果也不错,受到了很多人欢迎。
古代的人们是如何刷牙的?牙刷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中国人非常注重牙齿的健康,进行口腔清洁与保健自古有之。
最早的牙刷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东汉高世安所译《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中讲到洗浴所需的七种用具,其“六者杨枝”,是将杨枝的一端打造成刷状蘸药或香料刷牙。还有直接咀嚼杨柳嫩枝清洁牙齿的,即“晨嚼齿木”。明代李时珍也认为将嫩柳枝“削为牙枝,涤齿甚妙”。到了南宋,民间已经可以买到批量生产的牙刷,即用骨、角、竹、木等材料做握柄,一端鑚毛孔两行,刷毛为马尾,几乎和现在的牙刷外观一致。
古代漱口普遍采用含漱法,最早使用的漱口剂有酒、醋、盐水、茶及清水等。
药物牙膏的雏形,最早出现在宋太宗下令编纂的《太平圣惠方》中:将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姜汁、细辛等,用来擦牙。后来还在药膏中又加入清热解毒的中药,如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藿香、佩兰等,不仅能去除异味,还有治疗口腔疾病的作用。
从史料上看,至少有一部分宋朝人是坚持每天刷牙的,例如寺庙里的和尚。
和尚为什么要刷牙?因为戒律上要求他们刷牙。唐朝时编写的戒律宝典《百丈清规》规定,僧人早上起来一定要洗脸,洗完脸一定要刷牙。怎么刷?“右手蘸齿药揩左边,左手蘸齿药揩右边。”所谓“齿药”,就是牙膏。不过唐朝并没有哪一部戒律或者法律明确规定俗家人也要刷牙,包括后来的宋朝、元朝、明朝和清朝,也没有强迫俗家人刷牙的规定。因为僧人是佛教徒,而佛教源于古印度。古印度人很早就有刷牙的习惯,以至于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时候,捎带着就把这个习惯变成了戒律。后来佛教传入中国,释迦牟尼制定的戒律自然就变成了中土僧人的生活规范。
换句话说,最早一批中国人之所以学会刷牙,正是受了佛教的影响。
古印度人刷牙的方式特别原始。他们没有牙刷,饭后为了清新口气,从树上折一根细枝,扯去花叶,剥去表皮,劈成两半,拿其中一半在牙齿上刮,刮完扔掉,再把另一半树枝放进嘴里,轻轻嚼一会儿,再吐出来。并不是所有的树枝都能拿来刷牙,有些树是有毒的,例如漆树;有些树被人们神化,例如菩提树。用漆树的枝条刷牙,容易中毒;用菩提树的枝条刷牙,等于亵渎了神佛。所以佛陀在传教的时候做出规定:僧侣们不能用毒树和神树刷牙,最适合刷牙的树是柳树,因为柳树无毒,不亵渎神佛,口感又好,苦涩中带着一丝清甜。所以佛陀管柳树叫“齿木”,意思是最理想的刷牙材料。
佛教传到中国以后,中国的僧侣最初也是用树枝来刷牙,到了唐朝,中国僧人发明了一种远远胜过树枝的刷牙用品:牙香。
“牙香”是用香料和药材合成的名贵牙膏。据宋人洪刍记载,唐朝有个大道场叫化度寺,化度寺的和尚采购了沉香、檀香、麝香和冰片,把这些香料和药材磨成粉末,再用熬好的蜂蜜拌匀,密封到瓷坛子里面。每天吃完斋饭以后,执事僧打开坛子,给大家各舀一点出来,放进嘴里含一会儿,咽下去,清新口气,还能败火。
加工牙香的成本太高,寺院里必须特别有钱才能保证每个和尚都能用上牙香。好在唐朝帝王大多崇佛,经常给寺院拨田地,拨房产,或者直接拨付大笔香火钱,搞得大型寺院都有存款,都有佃户。
到了北宋初年,又有聪明的僧人发明了“牙香筹”。牙香筹是牙刷和牙膏的结合品,也是用香料和药材制成,在模具里压一下,压成牙刷的样子,用小袋子装起来,挂在腰带上。每天早上起来和斋饭过后,从袋子里掏出牙香筹,放进嘴里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擦几遍,然后再漱口。膏状的牙香是一次性的,而一支牙香筹却可以刷很多次,每刷一次就用清水涮一涮,再用小袋子装起来,留着下回再刷。
宋朝人并不管牙刷叫牙刷,而叫“刷牙”,又叫“刷牙子”。南宋吴自牧在其着作《梦粱录》里回忆道:“狮子巷口有凌家刷牙铺,金子巷口有傅官人刷牙铺。”又说“诸色杂货中有刷牙子”。说明南宋杭州已经有人专门开店卖牙刷了。
古代用什么刷牙
古人也是要刷牙的,这时候很多人开始提问古代用什么刷牙的呢?为此我为大家推荐了一些古代刷牙工具以及方法,欢迎大家参阅。
古人的刷牙方法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形容美女的牙齿“齿如瓠犀”,即牙齿如同葫芦子一样整齐洁白。反之,对牙齿参差不齐者则称之为龃龉,咬合不齐者称之为龊,排列不正者称为龇,不平整者为龋,均视之为病态。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掌握了一些护齿方法。在《礼记》中有“鸡初鸣,咸漱”的记载,可见在清晨漱口是当时的一种洁牙方法。古人常使用的漱口水有酒、醋、盐水、茶水等。酒、醋、盐水等有 解毒 杀菌的作用,而茶叶中含有氟和维生素,可以防蛀,保持口腔清洁卫生。
西晋时出现了“牙签”的记载。晋代陆云在致其兄的书信里有“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签,今以一枚寄兄”之语,其制法虽不详,但可看出牙签在当 时尚 属稀罕之物。
1、盐擦牙
早在春秋时代,当权者已经懂得利用盐来谋取暴利,它不仅是烹饪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有时也一些另类的功效。《红楼梦》中曾记载贾宝玉每天清晨就有用盐擦牙的习惯。食盐不但能稳固牙齿,还具有 保健 作用,两全其美,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2、茶
饮茶 自古是 养生 的一种方法,据术中记载,苏轼自创造了一套浓茶固齿法,把普通的茶泡得浓浓的,在饭后用来漱口,既去了腻味,又不伤脾胃。残留在齿缝里的肉屑便会“不觉脱去”,不需要再剔牙,而“齿性便若缘此渐坚密,蠹病自己。”明代开封人宴请宾客,饭前必有茶,饭后常有汤。其实茶不仅可以作为一种饮料,还可以调解肠道,起到清新口气的作用。
3、杨柳枝牙刷
中国最早的牙齿洁具是杨柳枝,在晚唐时期,那时都把杨柳枝泡在水里,要用的时候,用牙齿咬开杨柳枝,里面的杨柳纤维就会支出来,好像细小的木梳齿,很方便的牙刷。古语“晨嚼齿木”就是这个来源。
从古书记载来看,到了南宋,城里已经有专门制作、销售牙刷的店铺。那时的牙刷是用骨、角、竹、木等材料,在头部钻毛孔两行,上植马尾。和现代的牙刷已经很接近了。也有青盐用布或者手指,在不然上面提到的古代牙刷,用这些蘸了,擦牙齿,然后用清水漱口。
4、果蔬香料去口臭
据记载,橘子、橙子、香芹、花椒、茴香等都能起到口气清新的作用。嘉庆年间的男人,身上常拴一荷包,荷包里装满胡椒籽儿,会客之前,手先伸进荷包里,捏出一粒胡椒来,撂嘴里嗑。见人说话,一嘴的胡椒味儿,把口臭盖过去了。虽为笑闻,方法倒可以一试。
5、茯苓当牙膏
宋代,已有了类似牙膏的替代物,古人以茯苓等药材煮成“古牙膏”,早起用来漱口。如果怕清洗不干净,便用手指代替现在的牙刷,在不然,就是先前说的杨柳枝,沾上古牙膏 清理 牙齿。
6、含香圆清新口气
北宋时期,《圣济总录》中都有口香剂与口香糖丸的秘方。如“含香圆”,是采用鸡舌香、藿香、零陵香、甘松香、当归、桂心、木香、川弓、香附子、肉豆蔻、槟榔、白芷、青桂香、丁香、麝香共15味药研为细末,加蜜炼制成如同榛子大小的糖圆, 使用方法 是“常含一糖圆,咽津”,具有抗菌杀虫,生津润燥,止血消肿的作用。
古代人自制的牙膏配方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配制过牙粉,他用松脂和茯苓做原料,晒干捣末,拿小筛子筛一下,然后装起来。但是这种牙粉并不结合牙刷一起使用,苏轼刷牙的时候,用小勺子舀一勺配好的牙粉,倒嘴里,喝一口水,咕嘟嘟,咕嘟嘟,然后吐出来。这与其说是刷牙,不如说是漱口。
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也配制过牙粉,他用的原料很单一,只有苦参,同样是晒干捣末,拿筛子筛细。跟苏轼不一样的是,沈括刷牙是要用牙刷的,马尾巴牙刷蘸清水,洒上牙粉,左刷刷,右刷刷……打住,沈括用的不是高露洁,是苦参末。
宋朝时除了牙粉,还有牙膏。北宋末年,洪刍编《香谱》,收录了十几个牙膏配方,取例三个:
1、龙脑香、乳香各半斤,青盐二两,一起捣成粉末,用熟蜜调成糊。
2、沉香一两半、白檀香五两、苏合香一两、甲香一两、龙脑香半两、麝香半两,以上香料捣成粉末,用熟蜜调成糊。
3、黄熟香、馢香、沉香各半斤,檀香、零陵香、藿香、甘松、麝香、甲香、丁香皮各三两。以上香料捣成粉末,用苏合香油和熟蜜调成糊。
下一页更多精彩“中国古代刷牙漱口的知识”
古代人怎么刷牙
在晚唐时期,人们都把杨柳枝泡在水里,要用的时候,用牙齿咬开杨柳枝,里面的杨柳纤维就会出来,好像细小的木梳齿,很方便的牙刷。古语“晨嚼齿木”就是这么来的。
从古书记载来看,到了南宋,城里已经有专门制作、销售牙刷的店铺。那时的牙刷是用骨、角、竹、木等材料,在头部钻孔两行,上植马尾。和现代的牙刷已经很接近了。
宋代,已有了类似牙膏的替代物,古人以茯苓等药材煮成“古牙膏”,早起用来漱口。如果怕清洁不干净,便用手指代替现在的牙刷,要不,就用先前说的杨柳枝,蘸上古牙膏清理牙齿。也有用布、手指或者上面提到的古代牙刷,蘸了青盐,擦牙齿,然后用清水漱口。
扩展资料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配制过牙粉,他用松脂和茯苓做原料,晒干捣末,拿小筛子筛一下,然后装起来。但是这种牙粉并不结合牙刷一起使用,苏轼刷牙的时候,用小勺子舀一勺配好的牙粉,倒嘴里,喝一口水,咕嘟嘟,咕嘟嘟,然后吐出来。这与其说是刷牙,不如说是漱口。
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也配制过牙粉,他用的原料很单一,只有苦参,同样是晒干捣末,拿筛子筛细。跟苏轼不一样的是,沈括刷牙是要用牙刷的,马尾巴牙刷蘸清水,洒上牙粉,左刷刷,右刷刷??打住,沈括用的不是高露洁,是苦参末。
宋朝时除了牙粉,还有牙膏。北宋末年,洪刍编《香谱》,收录了十几个牙膏配方,取例三个:
1、龙脑香、乳香各半斤,青盐二两,一起捣成粉末,用熟蜜调成糊。
2、沉香一两半、白檀香五两、苏合香一两、甲香一两、龙脑香半两、麝香半两,以上香料捣成粉末,用熟蜜调成糊。
3、黄熟香、_香、沉香各半斤,檀香、零陵香、藿香、甘松、麝香、甲香、丁香皮各三两。以上香料捣成粉末,用苏合香油和熟蜜调成糊。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最早牙齿洁具是杨柳枝宋代用茯苓煮"古牙膏"
古人用什么刷牙呢?
牙齿也是美的一部分,在《诗经·卫风·硕人》中对美女的牙齿就有记载,形容为“齿如瓠犀”,意思是说牙齿像葫芦子一样洁白又整齐。古人对牙齿的护理不是用刷,而是用漱。漱口是古人清洁牙齿最主要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都没有被淘汰。
古人漱口并不是用清水,种类很多。其中最常用的一种漱口水就是盐水,在《红楼梦》里的贾宝玉,每天早上要用盐来擦牙。盐本身有杀菌消炎的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还可以预防牙周疾病。此外,古人还有用茶水、酒和明矾水来漱口,据说明矾加橄榄可以去除口臭。
那么“刷牙”是什么时候进入历史舞台的呢?
刷牙在隋唐时期开始在中国出现了,最早用的是“揩齿法”,与佛教有关。相传,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布教,弟子的口臭相当严重。于是释迦牟尼劝告弟子们要重视清洁牙齿,并手把手教弟子们如何制作“牙刷”。
唐朝医书《外台秘要》对牙刷的做法有记载:
每朝杨柳枝咬头软,点取药揩齿,香而光洁。
意思是说杨柳枝一小截,将一头用牙齿把它咬软了,然后再蘸上药粉,用来刷牙,口香,牙齿光洁。这种刷牙方法叫做“杨柳枝揩齿法”,所用的杨柳枝也叫做“齿木”。这种“揩齿法”据说是随着佛教一起传入中国的。“齿木”也可以说是最早的刷牙工具了。
唐朝虽有了关于“揩齿法”的记载, 但学界认为,这种刷牙方式在唐朝并没有普及,仅限于僧人内部,对此存有争议。
到了宋朝,又出现了一种牙刷工具“刷牙子”。宋人周守中在《养生类纂》中记载:
盖刷牙子皆是马尾为之
它说最初的牙刷毛是用马尾制作而成的,有一寸长,置于牛角上,形状和现代的牙刷很接近。不过马尾成本太高,市场上也有猪毛制作的牙刷。并且在南宋时的杭州已经有人开牙刷店了,在南宋周密在《梦粱录》里记载:
狮子巷口有凌家刷牙铺,金子巷口有傅官人刷牙铺
古人刷牙也和现代人一样,也是要用到牙膏的,牙膏有膏状的也有粉状的,成分主要是皂角、生姜、地黄等中草药,还会放点盐进去。所以古人用的牙膏是真正的纯草本牙膏。
宋朝人还发明了一种牙膏和牙刷的二合一产品,叫做“牙香筹”。这是一种固体牙齿清洁剂,使用时,先用牙香筹反复清洁牙齿,然后再漱口。牙香筹可以多次使用,方便携带,是古人外出旅行的必备佳品。
“吹花嚼蕊,唇齿留香”,古代没有牙刷、牙膏?古人如何刷牙?
俗话说 “寒从脚起,病从口入” ,牙齿与口腔的卫生对于身体 健康 至关重要,因此我们每天早晚必须做的一件事就是刷牙。在中国古代 社会 ,人们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用一些原始的方法保持牙口的清洁。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古人刷牙的方式也在不断地改良。
鲜为人知的是,中国最早的“牙刷”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 历史 ,而欧洲直到17世纪才出现,比我们足足晚了六百年。
在远古时代的氏族 社会 ,人们过着茹毛饮血的群居生活,以捕鱼狩猎、采集野果为生。随着火的发现和使用,人们的饮食条件得到了质的飞跃,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大大改善。但是,每次吃完食物之后,都会遇到残渣塞进牙缝的尴尬之事,既不舒服,也不卫生。
古代又没有牙签剔牙,怎么办呢?
于是,古人找来细小的树枝和鱼骨,或者直接用指甲,剔除齿间的残留物,而后用清水漱口,以达到清洁口腔的目的。当时的人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牙齿和口腔的益处,只是觉得这样做很舒服,完全出自自然反应,后来一传十、十传百,这种洁齿习惯逐渐流传开来,形成了最原始的口腔卫生清洁行为。
商朝诞生了最早的牙齿与口腔的保健理念。众所周知,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古老的文字,它以刻写在兽骨龟壳之上而得名,在《殷墟书契》中,我们发现了很多与牙齿有关的文字,如“龋”字下部呈口腔中牙齿排列的形态,上部则有一条弯曲的小虫正在蛀蚀牙齿。“蛊”字则更为形象,也代表牙齿生虫的意思。
酒在中国的 历史 源远流长,至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前后。元朝以前人们大都喝的是度数不高的发酵酒,但如果饮用过量也会对牙齿造成腐蚀。殷人尤其喜爱喝酒,所以常有患牙口疾病的人,在商朝的甲骨卜辞中,关于“疾齿”的记载共计40多条,而且还对各类口腔疾病进行了细致的划分。
据《礼记》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养成了每天起床之后用盐水漱口清洁牙齿的习惯。 汉朝医书《 养生 方》中则有“朝夕啄齿不龋”,提倡用漱口预防和治疗口腔疾病。西汉年间齐中名医淳于意认为,龋齿的形成原因有二,一是睡觉用嘴呼吸,二是吃过饭不漱口。他让患者每天用苦参汤漱口,一天漱三升,不出一个礼拜即可痊愈。
随着 社会 生产力和百姓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漱口这件事也越来越重视,不仅饭后,晨起、睡前都要漱口,才能保持牙口清洁,不生疾患 。除了用清水漱口之外,还有盐水、浓茶、中药汤等多种材料。盐水不但可以消毒,而且有保健牙齿的功效;浓茶可以调节脾胃,消除烦腻;用草药熬煎的汤剂则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龋齿等牙口疾病。
含漱法简单易行,大大改善了古人的卫生习惯和生活质量,对于强身健体、益寿延年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后来,人们渐渐发现了漱口的不足之处,那就是无法彻底清除牙缝间的食物残渣。于是,古人发明出了一些揩齿刷牙的方法。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手指清洁牙齿,这种方式有着悠久的传统,最早的相关记载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类苑》中有记载,将盐或药物放入嘴里咀嚼,或者涂抹在手上揩齿清洁。敦煌莫高窟位于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辉煌灿烂的壁画闻名天下。
在著名壁画《劳度叉斗圣变》中,绘有一幅有趣的揩齿图,只见一位五大三粗的受戒者头发剃光,正蹲在地上用手清洁牙齿,左手握着一只长颈瓶,右手放在牙齿上“刷牙”,画像栩栩如生,将古人揩齿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唐朝开始,人们学会了用布代替手指擦拭牙齿的方法,人们在手指上缠裹干净的白布揩齿,有时还会在揩齿布上蘸抹中草药 。孙思邈是唐朝著名的医药学家,也是 “悬丝诊脉” 的首创者,他将在民间积累的偏方汇编成《千金要方》,获得了“药王”的美名。孙思邈出身寒微,长大后逐渐对老庄的道家学说产生了兴趣,长期隐居于太白山中,别称 “妙应真人” 。
《千金要方》“齿病”一章有言: “每天取少许盐放入嘴里,用暖水含漱,用揩齿布擦拭牙齿,同时轻叩百遍,坚持五日,牙齿就能变得牢固紧密。” 唐朝佛教碑文《法门寺物帐碑》中有 “揩齿布一百条” 的记录,这些揩齿布就是朝廷供奉给佛祖的。
如果说唐朝是中国中世纪的“昏”,那么宋朝就是近代 社会 的“清晨”。
宋朝是中国古代 社会 经济发展的一个顶峰时期,海晏河清,民殷国富,科学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医疗保健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人们发现了杨柳枝对于牙口保健的特殊作用, “晨嚼齿木” 的方法开始出现。人们把杨柳条用水泡软,将其一段砸平,使其中的植物纤维散开,形成 “牙刷” 状,可以上下左右全方位地清洁到牙口的每一个角落 。
这种用杨柳条制成的揩齿工具质地柔软、富有韧性,不仅能够有效地剔除食物残渣,而且清洁起来令人感觉很舒适。此外,杨柳枝还具有祛风湿、消肿痛的医学价值,自然成为了人们刷牙清口的最爱,宋朝时期的许多医学经典中都可以看到相关的记载。
据民间传说,用杨柳枝刷牙的方法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发明的。释迦牟尼非常讲究个人卫生,他将饭后刷牙列为子弟修行的内容,严加约束。在我们的印象中,观音菩萨永远都是左手持净瓶,右手握一根杨柳枝,可见佛教对于杨柳这种植物有着特别的情愫。
古代称洗头作“沐”,称洗身作“浴”,在印度佛教经典《佛说温室洗浴经》中记载了标准的洗浴方式,提到七种净身之物:燃火、净水、澡豆、苏膏、淳灰、杨枝和内衣。两汉年间佛教从天竺(古印度)传入华夏大地,这种用杨柳枝清洁口腔的方法对汉族人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考古学家考证,大约在唐朝末期,中国人就已经发明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牙刷,同时人们的刷牙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85年,成都的唐代灰坑出土四把骨质牙刷柄。长17.8厘米,前宽后窄,头部凿了12个植毛孔,两排各六孔,与现代的牙刷造型非常类似。
无独有偶,1953年赤峰的辽国驸马墓中,也发现了两把骨质牙刷柄,放置在一个白色的瓷盆中,里面还有鎏金龙纹的银碗,三者应是古人洗漱时的配套用具,体现了辽国时期牙刷先进的制作工艺。
古代没有塑料,牙刷柄一般只能用兽骨、竹枝和木材制作,在头部钻两行细孔,内植刷毛,而刷毛常用马尾制成 。 日本道元禅师曾旅居中国,回国后写下《正眼法藏》一书,其中就详细记载了1223年他在中国山寺中所见僧侣刷牙的场景。
古人并不将这种清洁口腔的工具称作“牙刷”,而将其称为“刷牙子”。第一个发明“牙刷”一词的当属南宋人严用和,他写就的《济生方》一书中首次提到“牙刷”。“每天清晨用牙刷刷牙,再用皂角粉制成的汁液揩牙,可以避免牙齿疾病。”
宋朝已经出现专门制作和经营牙刷牙具的店铺。南宋都城临安街市繁华,店铺林立, “诸色杂货” 中陈列着各式洗漱用品,镜子、木梳、瓢盆等应有尽有。
商品交易的繁荣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将刷牙看作是日常生活中的必做之事,所以牙刷才会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这一时期甚至还出现了最早的牙膏。宋朝人用柳枝、槐枝、桑枝等各类中草药熬煎成“膏”,混以姜汁、芍药末,用来清洁牙口 。
刷牙是我们生活当中司空见惯的小事,但在中国古代,它却生动地反映了 社会 生产力的进步,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追求的提高。从最早的漱口、揩齿,到宋朝的植物牙刷、草药牙膏,中国人的口腔卫生不断改善,口气清新的同时更能益寿延年。从宋朝人使用牙刷开始,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 历史 ,可以说是中国对现代人文明生活方式的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