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铁事

登录

咸阳原(咸阳原点是什么意思)

wangsihai

本文目录一览:

咸阳是哪些朝代的都城

我们常听说咸阳是中国历史上十三个朝代的都城和京畿重地,那么大家知道哪些呢?接下来我搜集了咸阳是哪些朝代的都城,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咸阳是哪些朝代的都城

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

咸阳名词由来

一种说法是:古代有:水之北为“阳”,山之南为“阳”,咸阳位于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7]  “咸”字意为“皆”、“都是”等。

另外,有人根据《史记》和秦都咸阳出上的陶文,以为商秧在此置 “咸亨”、“阳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将两名合一,即为咸阳。

咸阳地形地势

咸阳由东南向西北呈阶梯形,表现为三个单元:一是南部渭河、泾河平原,约占总面积1/5;二是中部台塬区,也约占总面积的1/5;三是北部高原丘陵区,约占总面积3/5。南北长123公里~145公里,东西宽65公里~106公里,总面积10196平方公里。咸阳市地势北高南低,呈阶梯状,高差明显,界限清晰,黄土高原、平原居主导地位。

境内大小11条土石山岭,集中在北部。市区海拔378—421米。东北部的石门山海拔为1885.3米,为咸阳最高点。咸阳最低处在东南部三原县大程镇清河出境地,海拔362米。境内山脉集中分布在中北部,主要有子午岭余脉的马栏山、石门山,中部嵯峨山、笔架山、九嵕山,北仲山和五峰山自南而北依次排列,将咸阳分为南北两个特点不同的自然区。南部九县区(市)属黄土川塬,北部五县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古都咸阳的历史变迁

咸阳市地处“八百里秦川”的腹地,是陕西省第3大城市,省辖市,中国著名古都之一,为中国第一帝都。位于关中平原中部,渭河北岸,九嵕山之南,因山南水北俱为阳,故名咸阳。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咸阳成为全国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下辖秦都、渭城、杨陵三区、兴平市和泾阳、永寿、乾县、礼泉、三原、武功、淳化、旬邑、彬县、长武10个县。是中国甲级对外开放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地热城、全国十佳宜居城市及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市。2004年又被评为首届中国魅力城市。

咸阳市政区建置始于夏代,公元前21世纪,市境西部为有邰氏封地,东南部为有扈氏管辖地,北部为畎夷等原始氏族部落,属禹贡九州之雍州。殷商时期,发展到邰、豳、程、犬方等方国,市区在市境东南部。

公元前1066年(武王十一年),周武王灭商纣,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封其弟姬高于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咸阳原)。

穆王发兵攻犬戎,俘其五王.将犬戎从犬丘(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兴平东南)逐到市境西部至陇山一带。

公元前909年(懿王元年),因俨狁侵扰自镐徙都犬丘。

公元前350年(显王十九年、秦孝公十二年),秦建都咸阳,次年自雍徙都咸阳。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设郡县,在咸阳周边京畿要地置内史,统辖关中各县。秦末项羽入关,废郡县,恢复分封制,将秦内史和上郡一部分划为雍、翟、塞3国,是为“三秦”的由来。汉高祖初年,刘邦恢复被项羽焚毁的咸阳,取名新城。武帝年间,因咸阳临近渭水始更名渭城。

西汉王朝建都长安,离咸阳很近,咸阳一带为西汉皇室的'陵区,地位仍很重要。西汉十一个皇帝中有九个葬在咸阳北原,这些陵墓周围还有许多权贵功臣的陪葬墓。当时还从全国各地迁徒富豪大家,在皇陵周围设置邑县,其繁华不让秦代。

三国时,咸阳的版图分布在扶风、冯翊、新平诸郡内。到西晋,咸阳境内有始平郡、新平郡、安定郡、扶风郡及诸郡所辖数县。东晋南北朝时期,先后有过灵武县、石安县、咸阳郡等建置。至北周末,境内有分属3州辖下的咸阳、扶风、新平、云阳、冯翊、平凉数郡的十余个县。

隋初废除郡制,置州、县两级地方政区,后又改州为郡。至隋末,境内有京兆郡的始平、武功、醴泉、上宜、三原、泾阳、云阳7县,北地郡的新平、三水2县,安定郡的鹑觚县东北部。

唐代,在关中设京畿道,改豳州为州,至唐末,境内有京畿道京兆府的咸阳、三原、泾阳、醴泉、云阳、兴平、武功、好畤、奉天9县,邠州及所辖的新平、三水、永寿、宜禄4县。五代时至后周末,境内有京兆府的咸阳、兴平、泾阳、好畤、醴泉、武功6县,耀州的三原、云阳2县,乾州及所辖奉天县,邠州及所辖新平、三水、永寿、宜禄4县。

北宋在陕甘置永兴军路,置淳化县,撤销乾州,置醴州。北宋末,境内有京兆府的咸阳、兴平、泾阳3县,耀州的三原、云阳2县,邠州及所辖新平、宜禄、三水、淳化4县,醴州及所辖奉天、武功、醴泉、永寿、好畤5县。金末,境内有京兆府的咸阳、兴平、泾阳、云阳4县,耀州的三原县,乾州及所辖奉天、醴泉、武亭、好畤4县,邠州及所辖新平、淳化、永寿、宜禄、三水5县。元代在陕西置行中书省,境内有奉元路的咸阳、兴平、泾阳3县,耀州的三原县,乾州及所辖醴泉、武功、永寿3县,邠州及所辖新平、淳化2县。

明代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公元1371年(洪武四年)将咸阳迁到渭水驿,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秦都区所在地,后置三水县、长武县。明末,境内有西安府的咸阳、兴平、泾阳、三原、醴泉5县,乾州及所辖武功、永寿2县,邠州及所辖淳化、三水、长武3县。清代除将乾州、邠州改省直隶州外,仍延明旧制。

汉文帝霸陵位置确认,竟是这样被发现的

汉文帝霸陵位置确认,竟是这样被发现的

汉文帝霸陵位置确认,竟是这样被发现的,12月14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公布了在甘肃、河南、陕西的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汉文帝霸陵位置确认,竟是这样被发现的。

汉文帝霸陵位置确认,竟是这样被发现的1

12月14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线上会议,公布一项重要考古成果:江村大墓墓主为汉文帝刘恒。

这一成果颠覆了自元朝起700年来史学界的普遍认知,确认了汉文帝陵寝霸陵的真实位置。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推动”这项考古成果问世的,是千百年来令人不齿的一个群体:盗墓贼。

霸陵(江村大墓)所在之处及周边,近年来屡遭“土夫子”(即盗墓者)侵扰。鉴于霸陵陵区文物近年来连续被盗的严峻形势,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17年开始对江村大墓外藏坑、南陵外藏坑进行抢救发掘。12月14日公布的便是四年来取得的考古成果。

薄太后南陵外葬坑考古现场(摄于2020年11月)

汉文帝霸陵真实地点得以确认,与汉武帝刘彻之妃“钩弋夫人”墓被盗密不可分。“钩弋夫人”是汉武帝刘彻之妃、汉昭帝刘弗陵之母赵婕妤,其墓为汉云陵,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铁王镇大圪塔村西。

2016年7月,汉云陵遭盗扰。淳化县公安局对此高度重视,立即成立专案组开展调查。鉴于案情重大,公安部将此案列为挂牌督办案件,直接组织指挥陕西省公安机关开展侦查工作。

警方循线追踪,从一个盗墓团伙挖出其他盗墓团伙,再扩线、扩人,历时一年多,打掉8个盗掘古墓葬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91人,侦破盗窃、盗掘、倒卖等文物案件96起,扣押涉案车辆10台,追缴文物1100余件。

相关裁判文书显示,这些盗墓贼所涉文保单位包括:杜陵(汉宣帝刘询墓)陪葬墓66号墓、汉云陵、江村大墓丛葬坑、甘肃镇原县殷家城乡古墓葬、甘肃武山县王家门村古墓葬、延安市宜川县丹州镇古墓葬等等。

这一系列盗墓案,涉及西安市灞桥区狄寨(江村大墓所在地)一带的,最早可追溯至2001年,但主要集中在2010年以后。咸阳中院“(2018)陕04刑初46号”、陕西高院“(2019)陕刑终292号”等裁判文书显示,上述系列盗墓案基本已由咸阳中院、陕西高院于2018至2020年审理,并作出相应判决。

江村大墓被盗文物(图自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这些盗墓贼分工明确,有提供资金者、有组织实施者、有踩点探墓者、有打洞盗墓者,还有销赃变现者,不同团伙人员既有交叉合作,也有争斗内讧。所涉文物包括陶俑、陶制动物俑、陶制编钟、石罄、青铜编钟、玉器等等。

其中,外号“孟老大”的孟经建,频繁出现在多起案件中,其不仅组织实施盗墓,还负责买赃销赃。

咸阳中院一审查明,孟经建先后实施盗掘古墓葬四次,其中两次犯罪地点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墓葬,其在共同犯罪中起组织作用,系主犯;其又参与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四次,且数额总计达十万元以上,属于情节严重,应依法予以惩处。

2019年7月17日,咸阳中院一审判决被告人孟经建犯盗掘古墓葬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并处罚金100万元;犯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40万元,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十四年,并处罚金140万元;并对其违法所得283万元(已缴纳198.95万元)予以追缴。孟经建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但被陕西高院驳回。

这批盗墓贼中,获刑最重的为张小彦,法院审理查明,其先后实施盗掘古墓葬八次,其中两起犯罪盗掘地点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墓葬,并在一起犯罪中盗掘出珍贵文物。其系盗墓团伙主犯,又系累犯(曾因盗窃获刑五年)应当从重处罚。

最终,张小彦被判犯盗掘古墓葬罪,判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个人财产200万元,对其违法所得482.3万元(已缴纳19.83万元)予以追缴。

此外,汉文帝刘恒母亲薄太后的陵园也曾遭盗扰。不过,该案与上述系列盗墓案无关。

2016年9月4日至9月6日期间,肖强、刘开明、杨彬、赵朋、段肖立携带洛阳铲、探杆、钢钎、铁锨等盗墓工具,乘坐薛国强驾驶的白色金杯面包车多次来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薄太后陵陵园内,由肖强、刘开明、杨彬负责实施盗掘,由赵朋、段肖立负责望风,先后从薄太后陵的丛葬坑盗掘出彩绘男立俑、彩绘女立俑等文物108件,彩绘陶俑头、彩绘跽坐俑等文物49件。

后肖强等人将上述盗掘的文物藏匿于刘琦在雁塔区某甲村租赁的民房内。9月6日21时许,刘琦在该民房内查看盗取的文物后与肖强、刘开明等人约定以每件3000至4000元不等的价格进行收购并将部分文物用车辆拉走。次日,刘琦将该批文物运至其位于高陵区的家中存放时被公安机关当场抓获。事实上,在当日9月6日凌晨3时许,警方便接群众匿名电话举报,称有人在雁塔区某甲村藏匿文物。接警后,警方遂展开调查破获此案。

江村大墓外葬坑出土文物(图自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经西安市文物局确认,该案盗洞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薄太后陵的丛葬坑,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经陕西省文物鉴定研究中心鉴定,被盗的彩绘男立俑、彩绘女立俑等汉代文物共108件,其中二级文物5件,三级文物103件;彩绘陶俑头、彩绘陶立俑、彩绘跽坐俑等汉代文物共49件,均为一般文物。

据秦风网发布的消息,2019年12月10日,陕西省纪委监委通报4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失职失责典型案例,其中第一个案例便是,西安市西汉帝陵保护管理中心对西汉薄太后陵管护不力造成遗址被盗掘问题。

通报称,2014年以后,西汉帝陵保护管理中心未认真组织对其管护的西汉薄太后陵的保护工作,管护制度缺失、日常巡查草率应付、群防力量薄弱。2016年9月,薄太后陵陪葬坑被盗墓团伙盗掘。案件虽经公安机关侦破,多数文物被追回,但仍有部分文物损毁、流失。2018年11月,该管理中心所属霸陵管护部部长冯慰受到党内严重警告、政务记过处分。2019年7月,管理中心主任王京平因还存在其他违纪违法问题被并案处理,受到开除党籍、降低岗位等级处分。

汉文帝霸陵位置确认,竟是这样被发现的2

12月14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公布了在甘肃、河南、陕西的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尤其是备受关注的陕西西安白鹿原的江村大墓,终于确认就是汉文帝(汉武帝的爷爷)的霸陵。

江村大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2016年外藏坑受到盗扰,之后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考古工作者对江村大墓及其附近的窦皇后陵、薄太后南陵、相传为汉文帝霸陵的“凤凰嘴”地点,进行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勘探,并对陵园外藏坑进行了考古发掘,目前基本确认江村大墓为西汉早期汉文帝刘恒的霸陵。

据介绍,江村大墓地处西安东郊白鹿原的西端,东北约800米处为窦皇后陵,西南约2000米处为薄太后南陵,北部约2100米处为原国保单位霸陵所在“凤凰嘴”地点。

考古勘探确认,“凤凰嘴”地点并没有汉代墓葬遗存,因此排除是霸陵的可能。

江村大墓平面为“亚”字形,地表无封土,墓室边长约72米、深30余米,墓室四周发现110多座外藏坑,外藏坑外围有卵石铺砌的陵园设施(暂定名“石围界”),边长约390米,石围界四面正中外侧有门址,推测可能为独立的帝陵陵园(窦皇后陵也有独立的后陵陵园)。

江村大墓与窦皇后陵外围发现陵园园墙遗存,推测共处同一座大陵园内,大陵园东西长约1200余米,南北宽约863米。

考古人员发掘了7座大型陪葬坑、8座外藏坑内,出土了陶俑、铜印、铜车马器及铁器、陶器等1500余件。

其中,铜印印文有“车府”“器府”“中骑千人”“府印”“仓印”“中司空印”等,表明江村大墓周围外藏坑应为模仿现实官署、府库建造。

在长约40多米的外藏坑里,密密麻麻的陶俑尤为引人注目,而且大量陶俑都是彩绘的裸体陶俑,在考古学中被称为着衣式陶俑。

根据考古人员初步清理,这些裸体陶俑的数量足有上千件。

江村大墓的形制、规模均符合西汉最高等级墓葬规格,加之其周边分布窦皇后陵、薄太后陵,专家确认江村大墓为汉文帝霸陵。

本次考古工作确定了汉文帝霸陵的准确位置,解决了西汉十一座帝陵的名位问题。

汉文帝霸陵位置确认,竟是这样被发现的3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今天(2021年12月14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线上会议,会上公布了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即为汉文帝霸陵。

至此,这个长达千年之久的误会被画上了句号。

早在元代,《类编长安志》就记载汉文帝陵位于凤凰嘴,凤凰嘴位于灞桥区席王街道毛窑院村南的白鹿原畔,是一个从原边突出的山头,其南通过一个梁与白鹿原相连,其北坡则呈规整三角状,整个山形很像帝陵封土。在地势加持以及史书“因山为墓”记载的多重影响下,“凤凰嘴”前立满碑石,而其中比较重要的则有“康熙二十七年御制碑”“雍正元年祭祀碑”“嘉庆二十四年御祭碑”。正中最高最大的那块,则为清乾隆四十一年时任陕西巡抚毕沅所书的“汉文帝霸陵”碑。

凤凰嘴

如今,省市考古研究院联合在白鹿原江村大墓、薄太后南陵开展的考古工作取得了重要的收获,在项目负责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马永嬴研究员及考古队成员的帮助下,下文对汉文帝霸陵不选咸阳原反倒选白鹿原、“凤凰嘴”为什么会被很多人认为是霸陵陵址所在地、以及认定江村大墓才是霸陵的决定性证据进行独家解读。

白鹿原畔凤凰嘴:对霸陵千年来的误认

公元前180年,汉文帝作为汉高祖庶子即位,彼时,汉高祖和汉惠帝均已入葬咸阳原,形成了祖陵区,但汉文帝却放弃此处,另择白鹿原一带营建霸陵。什么原因作此选择?历史资料上并无明确记载,经后世学者研究,则给予了两种看法:

一是西汉帝陵按昭穆排列,文帝是继自己兄弟而立的帝主,并不是以往意义上的嫡长子传承,其陵位与惠帝安陵均为穆位,因此无法安排,只能另找地方;

二是西汉帝陵并无昭穆制度,文帝选址白鹿原不过是个人原因。

霸陵如此隐蔽,不似其它西汉帝陵墓址有清晰的封土,源于文帝刘恒提倡“薄葬”以及明确表示“因其山,不起坟”的遗诏。据《汉书·文帝纪》明确记载:“七年夏,六月己亥,帝崩於未央宫。遗诏曰: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葬霸陵。”

没有封土意味着就不像其它汉代帝陵,拥有肉眼可见巨大的“土包”。也因此,造成了学界对于汉文帝霸陵的墓室结构一直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崖墓论”,认为霸陵确实是“因山为藏”,而“凤凰嘴”的高崖即霸陵陵址,也就正好印证了“崖墓”的形式。

另一种观点认为,虽然文献上有记载“不起坟”,但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墓是修在山中的缘故,故此不用另修封土,这和地势有关,霸陵的墓室形制理论上应当同汉代的其他帝陵一样,是“竖穴土圹墓”。

历史上对霸陵记载的文献很多,据马永嬴介绍,《史记》《汉书》《水经注》等多卷史书中都曾有过霸陵“不治坟”的记载,但对于“不治坟”的具体形制却又没有进一步解释,而文献中的记载,由于时代的'变迁,在传抄过程中极易发生偏差。

此外,古代帝王陵墓大都具有保密性,为了安全起见,一般都不会标注详细地点,比如,关于西汉帝陵的位置所在地,《三辅黄图》里就仅仅提到“文帝霸陵,在长安城东七十里,因山为藏,不复起坟。”

“长安城东七十里”概括了霸陵地理位置,以上诸如其类的文字使得大部分学者们在没有考古发掘和实物印证以前,只能凭借文献和经验去分析陵寝所在地。

有关霸陵位于凤凰嘴的说法,最早见于元骆天镶《类编长安志》:“在京兆通化门东四十里,白鹿原北凤凰嘴下,《汉书》治霸陵皆瓦器不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

去过凤凰嘴的人不难发现,该地位于灞桥区席王街道毛窑院村南的白鹿原畔,是一个从原边突出来的山头,其南通过一个梁与白鹿原相连,其北坡则呈规整三角状,整个山形很像帝陵封土的样子。“凤凰嘴”本身,不管是形貌还是后世赋予的历史色彩,都让这重误解变得层层加码。

在地势加持以及史书“因山为墓”记载的多重影响下,“凤凰嘴”前立满了文物保护碑,而其中比较重要的则有“康熙二十七年御制碑”“雍正元年祭祀碑”“嘉庆二十四年御祭碑”。

正中最高最大的那块,则为清乾隆四十一年时任陕西巡抚毕沅所书的“汉文帝霸陵”碑。

即就是说,早在元代,人们就有了霸陵在凤凰嘴的误解,这就给后世的考古工作增加了更大的难度,毕竟在没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完善的考古条件下,没有人敢轻易推翻“前人”的观点。

西汉帝陵及陵邑布局:控扼全国交通网络的枢纽

在西汉时,帝陵的择址和营建,并不简单如今天人们看来的政治和文化象征意义,西汉帝陵的选址,与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密切有关。

汉初,西汉王朝的主要隐患是北方强悍的游牧民族匈奴和关东的六国旧贵族。作为西汉帝陵主要陵区的咸阳原,正位于汉长安城北首,当时通往北部边地和西北地区的交通线,都要从长安城渡过渭河经过咸阳原。西汉政府在这里营建帝陵并设置陵邑,将大批关东六国旧贵、豪杰名家徙入,实际上是在长安城北,人为营造了一道防范匈奴南下的屏障,不仅削弱了地方势力坐大的可能,还充实了京师的力量。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帝国后,为了加强统治,下令修筑了各样道路。而汉承秦制,在秦道路交通系统的基础上又不断发展,新修复开拓了褒斜道、子午道、使得全国形成了以汉长安城为中心辖射的更为发达的交通网络。

西汉帝陵及其陵邑置身于这幅庞大的交通网络中,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有的交通条件,促使长安地区形成了新的交通格局并起到了交通冲要和枢纽的作用。除了西汉帝陵陵区本身良好的道路条件外,从宏观着眼,长陵、安陵、霸陵、阳陵、茂陵、平陵、杜陵等西汉诸帝陵及其陵邑在整个大长安地区的整体交通布局中,地位都非常重要。

比如,汉陵考古队队长马永嬴认为:

长陵和其西的安陵及其陵邑一起控制着北向甘泉、云阳的驰道;

霸陵除跟临潼向关东的大道以外,也是长安通往东南方向,过武关,沿丹水直指江汉平原的武关道实际上的起点;

阳陵及其陵邑在渭北咸阳原上处于最东边的位置,亦当于交通要冲地位;

茂陵及其陵邑则是控制京师长安和西域之间联系的咽喉,也是后来汉武帝北击匈奴,经略西域的交通锁钥;

至于杜陵,位于汉长安城东南的少陵原北端,作为子午道的起点,其作用自不可忽视。

正是在这样的努力经营下,西汉王朝才实现了所谓“长安诸陵,四方福凑并至而会”的交通形势。以诸陵邑为交通枢纽,通向四面八方的渐趋完善的伞形交通网络,对维持长安城及诸陵邑的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翻查西汉帝陵选址,细细归类,能感受到不少相似之处,比如:均在高敞之地,多位于国都之北,距离长安城不远,交通便利等等。而这些特点的形成,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帝陵的营建都遵循了就近原则,为了“宣示崇高威严”和“防水”两方面的考量,帝陵的选址在地势上都要求“高敞”。

例如,作为西汉帝陵主陵区的咸阳原就居高临下,北靠群山,南临渭水,遥望终南,地势一平如砥。至于白鹿原则也不用说,南北宽约25公里,东西长约6-9公里,原面海拔600-780米,东南高,西北低,看起来甚为高亢,东侧是蓝武大道,还有扼控蓝武通道之利。

排除凤凰嘴:源自对西汉帝陵形制结构和布局的总结

80年代以来,我国考古研究者对西汉帝陵做了一系列的考古发掘工作,大致掌握和了解了西汉帝陵的形制结构和布局特点。

西汉帝陵共十一座,除杜陵位于西安东南、霸陵位于西安东北方的白鹿原上以外,其余九座,均位于咸阳原上,从东到西一字排开。而归类整理,则不难发现,西汉帝陵遗址本体大都分为三个部分,即帝后陵园、陵邑、以及陪葬墓区。

布局则习惯坐东朝西,帝后合葬,同陵异穴,陵园以东门为正门,除霸陵“不治坟”以外,其余帝陵封土均为正方形或长方形覆斗形。

也因此,根据霸陵选址的地质、地貌条件及西安帝陵传统来说,霸陵所在地应与窦皇后陵相较不远,西汉帝陵实行帝、后“同茔异穴”合葬制,即帝陵、后陵位于同一陵园内,或帝陵陵园、后陵陵园位于同一陵园内。长陵和安陵的帝陵、后陵位于同一陵园内,从阳陵开始,帝陵、后陵设有独立陵园,但二者外围有园墙、壕沟,形成双重陵园制。

霸陵处于安陵与阳陵之间,暂不讨论其属于前者还是后者,但帝陵、后陵位于同一陵园内应是毫无疑义的。

但细观曾经认定的凤凰嘴一地,其与窦皇后陵封土相距2100米,比西汉国力最强的武帝茂陵帝后陵墓之间的距离还大。

再者,帝陵与后陵的营建形制应基本类似,出现一个崖墓一个竖穴土圹墓的可能是很小的(窦皇后陵寝已确认无误,墓葬形制为竖穴土圹墓。)

西汉帝陵继承了秦始皇陵园的特点并有所发展,陵园独立化、陵区规模化、设施复杂化、功能完善化,营建前有过仔细的规划设计,工程是按照一定的规划设计蓝图施工的。霸陵营建也是如此,若帝陵为崖墓,后陵就不可能为竖穴土圹墓,反之,窦皇后陵为竖穴土圹墓,帝陵的墓葬形制肯定也是竖穴土圹墓。

因此,霸陵应当也是带4条墓道的“亚”字形竖穴土坑墓,与其他西汉帝陵并无二致,只是在于是否有封土的区别。

其次,西汉帝陵一般建于黄土台塬的边部,除帝陵陵园较为高隆外,整个陵园内较为平整,高差不大。若霸陵帝陵位于凤凰嘴,则陵园需依白鹿原东侧陡坡而建,陵园内高低不平,沟壑纵横,高差将超过230米,而且难以建设外藏坑、礼制建筑等设施。这也给凤凰嘴就是霸陵的论证打上了一个问号。

确认江村大墓即霸陵的关键证据

地处西安东郊的江村大墓,在2001年被发现,此前一度被误认为馆陶公主刘嫖(汉文帝与窦皇后嫡女)墓。

窦皇后陵东临灞河河谷,北为任家坡、江村北侧的东南-西北向自然沟,江村南侧也有一条东南-西北向自然沟,沟南为薄太后南陵。窦皇后陵西南侧东西1400米、南北1100米的范围较为平整,适合设置霸陵陵园,向西则为坡地,地势逐渐变低。另外,汉阳陵邑遗址出土有“孝文东寝”封泥,窦皇后陵位于白鹿原东侧边缘,其寝园称为“孝文东寝”也说明帝陵在西侧之处。

灞河从窦皇后封土下流过

最初被“误解”为馆陶公主之墓的“江村大墓”即就位于江村东侧、窦皇后陵西侧。虽然,汉代公主的墓葬皆可类比诸侯王。但以目前考古事实来看,已发现诸侯墓的规模,与江村大墓相比都小了许多。再者,馆陶公主葬于武帝时,其葬制也不可能超越诸侯王。

“江村大墓”近年来因被盗掘而被发现,2017年开始,对江村大墓及南陵外藏坑进行抢救性发掘,目前发现,该墓室长宽40米,深30米,紧贴墓圹砌有一周砖墙,墙内为枋木垒筑的外椁,外椁与第二周枋木墙之间为宽、高各约2米的外回廊,廊内堆积有大量的木炭,第二周枋木墙一端设门,内为第二道、第三道回廊。

该墓位置显赫,规模庞大,外藏坑数量繁多,远远超过了诸侯王的等级,而配得上如此规模、设施、墓道特点和位置的,也就只剩下汉文帝霸陵值得怀疑了。霸陵帝陵无封土,是两千年来不争的事实。而江村大墓也确实没有封土,符合史书中霸陵“不起坟”的记载。

直接让考古学家们认定江村大墓就是霸陵的证据,还是因为在长达5年的考古发掘勘探中,他们找到了大陵园的边界,也就是将窦皇后陵和“江村大墓”包围起来的“以石为界”的最大外陵园。

根据历史文献和田野考古资料,西汉帝陵建筑的基本形制要素包括陵园、封土、墓穴、门阙、寝园、陵庙、外藏坑、道路、陪葬墓、祔葬墓、陵邑、刑徒墓地及园省、园寺吏舍、修陵人居址等部分。

陵园在陵墓结构中是圈定陵墓、界划陵区的重要标志。西汉帝陵的陵园被称为“园陵”或“园”。据考古勘探资料显示,西汉早期的帝陵,如长陵、安陵采用帝、后同陵园的单重陵垣制;早先,因为大家都默认汉文帝霸陵采用“依山为陵”葬制,葬于凤凰嘴下,因此重心大都放于对凤凰嘴的钻探。

霸陵在凤凰嘴之说,因何而起,如今已经不得而知。但遗憾的是,经过对凤凰嘴周围山体的检测,考古学家们发现其中并无空洞,因而其山体内部也就不可能存在着一座大型墓葬。

更叫人觉得奇怪的一点是,熟悉西汉帝陵的人都知道,帝陵除了封土之外,地面还有丰富的陵园建筑。时至今日,建筑虽已不存,无法保留,但陵园内遗存的残砖碎瓦往往随处可见,然后事实却是,凤凰嘴周围并没有出现任何的汉瓦遗存。山体内没有空洞,周围又没有陵园建筑遗存,那就基本上可以否定凤凰嘴是霸陵陵址。不过是一处实心土原罢了。

如今,大陵园垣墙被成功发现的踪迹则为我们揭开霸陵真相一事提供了最直截了当的证据。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西汉时期是我国汉文化的重要形成时期,从某种角度讲,汉文化就是以汉代文化为基础形成的。也正是这种历史交流的核心价值理念组成了我们五千年文化不断裂的事实。

考古从来都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那些被推翻重建又不断论证的史事是一代又一代的考古人“求真”的态度,也是值得我们学习与骄傲的存在。

●感谢汉陵考古队队长马永嬴研究员及曹龙、朱晨露等老师对本文提供的学术指导。

咸阳原的历史起源

咸阳原在历史上曾有过繁华喧闹的一页。它又名五陵原,因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建有陵邑而得名。西汉前期,为了使死后的皇帝另换不致冷清寂寞,在为皇帝建造陵墓的同时,照例在陵旁设置陵邑,也就是要再每座陵园旁边建造一座城市。从全国各地迁移富豪望族到陵邑居住,迁居陵邑成为当时的一种荣耀和时髦,被视为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号称“五陵之冠”的茂陵邑人口竟达到27.7万。咸阳原上形成一个人口十分稠密、财富高度集中的城市群。

西汉时期,人们笃信灵魂不死,厚葬之风愈演愈烈。汉景帝的兄弟梁孝王死后竟埋下几万斤黄金。在这种人文风俗和地理背景下,咸阳原成为人类历史上埋藏宝藏最多的神秘之土。皇帝们首先带头。据《旧唐书》记载“汉室之法,人君在位,三分天下贡赋,以一分入山陵”。也就是说,埋入皇帝陵墓中的财富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按照这一比例计算,西汉王朝历时210年,埋入皇帝陵墓中的财富便相当于70年的国家财政收入。皇亲国戚王侯将相及陵邑巨富豪强门虽然比不上皇帝们这般阔气,但人群数量却逐级递增。三项合计,埋藏在咸阳原上的财富无疑是“世界之最”。尽管西汉末年和魏晋南北朝时汉陵层被盗掘,咸阳原依然是一座巨大无比、神秘莫测的文物宝库。建造咸阳机场时,虽然小心翼翼的避开陵园附近区域,但机场东侧公路穿过阳陵附近时,仍发现巨大的陪葬俑坑。

出汉陵外,咸阳原上的帝王陵墓还有战国时期的秦惠文王陵和秦悼武王陵、唐高祖李渊之父李昞的兴宁陵和武则天之母杨氏的顺陵。

汉武帝刘彻的陵墓茂陵遗址

刘彻是汉朝的第7位皇帝,他有着出色的政绩,开创了汉王朝军事最鼎盛的时期,并采纳了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还开拓了汉朝最大的版图。在公元前87年驾崩了,享年70岁,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汉茂陵,是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位于西安市西北40公里的兴平市(原兴平县)城东北南位乡茂陵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元前139年—前87年间建成,历时53年。茂陵封土为覆斗形,现存残高46.5米,墓冢底部基边长240米,陵园呈方形,边长约420米。至今东、西、北三面的土阙犹存,陵周陪葬墓尚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它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咸阳原共葬有西汉11个皇帝中的9个,陵墓自西向东依次排列,长近百里,气势宏伟。

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武帝刘彻在此建寿陵,公元前87年武帝死后葬于此。汉武帝刘彻是历史上可以和相提并论的很有才略的伟大的帝王,他在位时,是汉帝国的鼎盛时期,他采用奖励农耕、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抗击匈奴的宏伟战略,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制的同时,在经济上实行煮盐、冶铁、运输和贸易的官营制度,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开展对外贸易;在军事上抗击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牢固的控制了河西走廊,向南直抵海南,基本上形成了中华民族生存空间的格局,从而使汉帝国以统一、繁荣、强大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茂陵建筑宏伟,墓内殉葬品极为豪华丰厚,史称“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藏之”。

相传武帝的金镂玉衣、玉箱、玉杖等一并埋在墓中。当时在陵园内还建有祭祀的便殿、寝殿,以及宫女、守陵人居住的房屋,设有5000人在此管理陵园,负责浇树、洒扫等差事。而且在茂陵东南营建了茂陵县城,许多文武大臣、名门豪富迁居于此,人口达277000多人。

金人赵秉文有诗云:“渭水桥边不见人,摩挲高冢卧麒麟。千秋万古功名骨,化作咸阳原上尘。”其诗道出了咸阳原上的历史场景。穿越时空距离,透过这些陈列着的苍凉陵冢,人们似乎看到咸阳原的荣辱兴衰,听到古陵主人战马的嘶鸣声,读到咸阳古陵文化的精彩篇章。

秦岭北麓的关中平原,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南北夹于秦岭山地和北山山脉之间,是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自西而东的渭河,流贯条形的关中平原,故亦称渭河平原。古代这一带属秦国,长约七八百里,所以又有“八百里秦川”之称。西周、秦、汉时代,关中是全国最富饶之地,其财富占全国十分之六。古都西安即坐落于这片平原中部的渭河南岸。沣河、沪河、灞河等八条河流,从秦岭北麓蜿蜒而来,形成“八水绕长安”的景象。属于秦岭山脉的华山、骊山、终南山等巍峨高峻的山峰,罗列市区之南,重峦叠嶂,云蒸霞蔚,构成了美丽的山水风光。

位于关中腹地、泾(河)渭(河)之交的咸阳,是西汉皇陵的主要集结地。西汉王朝,凡214年,历经11位皇帝,建陵园11座,有9座位于咸阳原上,其中最为显贵的有五陵,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和昭帝平陵。这五陵当时均建有陵邑管理,故将其称为“五陵原”。古诗中“五陵年少争缠头”,“五陵裘马自轻肥”的记述,即指当年居住在这些陵邑(县)中的纨绔子弟斗鸡走马、为非作歹的事情。

在西汉的11座帝陵中,最大的当数汉武帝茂陵,在中国历史上,如此规模浩大的皇帝陵,只有秦始皇的骊山墓方能与之相比。

茂陵位于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原上,南位乡的东南部,西距兴平县12公里,东距咸阳市15公里。其北面远依九骏山,南面遥屏终南山。东西为横亘百里的“五陵原”。此地原属汉时槐里县之茂乡,故称“茂陵”。它高46.5米,顶端东西长39.25米,南北宽40.60米。据《关中记》载:“汉诸陵皆高12丈,方120丈,惟茂陵高14丈,方140丈。”上述与今测量数字基本相符。总占地面积计为56878.25平方米,封土体积848592.92立方米。陵园四周呈方形,平顶,上小下大,形如覆斗,显得庄严稳重。

茂陵博物馆

公元前139年,茂陵开始营建,至公元前87年竣工,历时53年。《晋书·索绋传》云:“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一供山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也就是说,汉武帝动用全国赋税总额的三分之一,作为建陵和征集随葬物品的费用。建陵时曾从各地征调建筑工匠、艺术大师3000余人,工程规模之浩大,令人瞠目结舌。汉武帝的梓宫,是五棺二椁。五层棺木,置于墓室后部椁室正中的棺床上。墓室的后半部是一椁室,它有两层,内层以扁平立木叠成“门”形。南面是缺口,外层是黄肠题凑。五棺所用木料,是楸、梓和楠木,三种木料,质地坚细,均耐潮湿,防腐性强。梓宫的四周,设有四道羡门,并设有便房和黄肠题凑的建筑,便房的作用和目的,是“藏中便坐也”。《汉书·霍光传》曰:“便坐,谓非正寝,在于旁侧可以延宾者也。”简单地说,便房是模仿活人居住和宴飨之所,将其生前认为最珍贵的物品与死者一起殉葬于墓中,以便在幽冥中享用。“黄肠题凑”是“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料皆内向,故曰题凑。”汉武帝死后,所作的黄肠题凑,表面打磨十分光滑,颇费人工,要由长90厘米,高宽各10厘米的黄肠木15880根,堆叠而成。

公元前87年,汉武帝死后,入殡未央宫前殿。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梓宫内,武帝口含蝉玉,身着金缕玉匣。“匣上皆镂为蛟龙弯凤鱼麟之像,世谓为蛟龙玉匣。”汉武帝身高体胖,其所穿玉衣形体很大,全长1.88米,以大小玉片约2498片组成,共用金丝重约1100克。

茂陵的地宫内充满了大量的稀世珍宝。《汉书·贡禹传》云:“武帝弃天下,霍光专事,妄多藏金钱财物,鸟兽钱鳖牛马虎豹生禽,凡为九十物,尽瘗藏之。”《新唐书·传》也载道:“武帝历年长久,比葬,陵中不复容物。”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因为汉武帝在位年久,又处在经济繁荣的鼎盛时期,所以随葬品很多,除190多种随葬品外,连活的牛马、虎豹、鱼鳖、飞禽等,也一并从葬。另据记载,康渠国国王赠送汉武帝的玉箱、玉杖,以及汉武帝生前阅读的30卷杂经,盛在一个金箱内,也一并埋入陵墓之中。

相关阅读

  • 阅读的好处英语作文
  • 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区别教案
  • 走亲戚50字作文
  • 初三真情类作文
  • 控制面板的作用是的简单介绍
  • 初中运动会的作文200字
  • 英语作文自我介绍初中
  • 中考语文作文万能开头结尾
  • 考研热(考研热门专业)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