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陶渊明的故事 5个小故事
- 2、陶渊明的故事
- 3、陶渊明有什么故事
- 4、陶渊明的生平故事
- 5、陶渊明生平事迹
陶渊明的故事 5个小故事
1,葛巾漉酒
陶渊明正在酿酒。郡将前来探望。适值酒熟,陶渊明顺手取下头上葛巾漉酒,漉完之后,仍将葛巾罩在头上,然后接待他。
2,无弦琴
陶渊明有一张不加装饰的琴,这琴没有琴弦,每逢饮酒聚会的时候,便抚弄一番,来表达其中意趣。
3,白衣送酒
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时候,重阳节这天,陶渊明没有酒喝,就在东篱采了一把菊花,又坐在东篱旁边。过了一会,陶渊明望见一个穿白衣的人过来了,原来是刺史王弘给他送酒来了。渊明当即小酌一番,大醉而归。
4,量革履
陶渊明没有鞋子,王弘吩咐下的人帮他做鞋子。手下的人请示他陶渊明脚的大小,陶渊明便坐下来伸出脚让他们测量。
5,我醉欲眠卿可去
不论贵贱,只要有人拜访陶渊明,只要他有酒,就会和客人一起喝酒。陶渊明若先于客人醉了,就会对客人说:“我醉了想睡了,你离开吧。”渊明的率真就在此处。
扩展资料:
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真的理解,既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的真实,是较完美的艺术真实。
同时,他对自然的理解也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
然而,无论是提倡艺术真实,还是推崇文学的自然,都是为了酣畅淋离地表现人生。这是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灵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陶渊明 (东晋诗人)
陶渊明的故事
陶渊明的故事
陶渊明的故事1
为什么陶渊明在陶渊明任内被降职
,他在许多大大小小的官职上工作过。因为他诚实,不了解官场的黑暗,他多次被降职和辞职。陶渊明最后在彭泽县当官时,对刘云的腐败感到不满。他最终被降级回国,不再担任官员。
陶渊明有正直和正直。受祖父的影响,他从小就有帮助平民的雄心壮志。陶渊明从20岁开始了他的宦官生涯,走上了救济百姓的道路。在这条路上,陶渊明担任江州酒神,建伟参军,振军参军,彭泽县长,并担任过许多小官吏和人生规划的小职位。陶渊明对阴郁的官场极度失望,无法承担重任,多次被降职回家。直到义喜元年,在朋友们的劝说下,陶渊明终于回到了自己的仕途。在他任职的三个月里,他碰巧遇到了旬阳县派往陶渊明的地方检察官。刘云省长是一个非常凶猛的人。他那贪婪而可恨的名字在一百英里之内人人都知道。美国称其名称为检察公共服务。事实上,它开始理解贿赂和腐败。如果你不贿赂他,他会陷害他的。陶渊明不喜欢这种风格。当他向刘云打招呼时,他没有奉承或贿赂刘云。他带着“不为五蒲式耳大米低头”的高尚气节毅然离去。刘云对陶渊明怀恨在心,陷害了他。陶渊明被降职了。
虽然陶渊明受到了委屈,但他并不在意。他最大的失望是他死了。陶渊明被降职后,他意识到自己原来追求的野心是空洞的。隐居在农村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更好。
陶渊明的故事2
陶渊明在彭泽县任县长时,通过邮件会见了一位督察。他傲慢专横,以权谋私。当陶渊明被命令离开去见他时,县长拦住了他,让他带着皮带去见他。所以陶渊明说,;我怎么能向乡下的孩子们低头,要五蒲式耳的大米呢;辞去公职。他清正廉洁、淡泊名利、不与腐败官场交往的高尚品质,赢得了心灵的自由、人格的尊严,创作了独具特色的诗歌,开创了田园诗派。他的代表作有《五流先生传》、《桃花源》和《还乡词》,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和精神财富。
陶渊明的故事3
无流先生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东晋高官,祖父是知府。然而,由于他还是个孩子,他不喜欢官场的习惯,专注于阅读。
陶渊明年轻时,常在家门前种五棵柳树。他经常在柳树荫下看书。当他在快乐的地方读书时,他甚至忘了吃饭。当有什么事使人悲伤时,他用酒来淹没他的悲伤。这家人很穷,没有钱买酒。没关系。它是由它自己的朋友寄来的。所以只要喝酒,喝醉,睡觉,醒来,散步,绕着院子转。他的院子是什么样子的?破墙,系满了杂草,绿油油的,草地上充满了金色的阳光。微风吹拂着他破旧的衣服。饿了,看看碗。碗是空的。看看这个罐子。罐子也是空的。尽管别墅已经破败,经常挨饿,但他的心情还是很愉快。
陶渊明读了很多书。他浏览各种学者、诗歌和歌曲。他读这些书从不感到厌倦。
因此,他的思想是非常开放的,他的观点是光辉的。他周围的人都钦佩他。
陶渊明还写了一本五流先生的传记。吴柳先生就是他自己。在这篇文章中,他自由地写下了自己的生活和梦想。后来,人们也叫他“五流先生”。
陶渊明的故事4
陶渊明有趣的故事《不为五蒲式耳大米低头》展现了陶渊明傲慢的性格。他不愿与贪污受贿为伍。在一个诱人而黑暗的官场和世界习俗中,他始终坚持自己的高尚品格。
关于“不为五蒲式耳大米低头”的故事发生在义熙元年。陶渊明刚过40岁,现在在家。在好朋友的劝说下,他又当上了彭泽县长。任职三个月后,朝阳派人到陶渊明所在的彭泽县考察公务。代表团来的人是邮政主管刘云。邮政局长刘云是个凶猛的人。他利用职务之便,去打油打水,刮民间的油膏。在检查了他的公务后,他收到了不少于一千美元的贿赂。此外,如果当地人和县长不给他“礼物”,他会因此陷害他。因此,省长刘云在彭泽县声名狼藉。陶渊明不想忍受
陶渊明的故事5
陶渊明是东晋最著名的大诗人。他是东晋大司马道坎的后裔。年轻时,他有一个“帮助平民”的宏伟愿望。不幸的是,当时政治混乱,仪式和音乐崩溃。陶渊明有一个空洞的野心,但完全不可能实现。起初,他是州和县的一个小官员,但他的性格是正直、诚实和诚实的。他讨厌肮脏成员的官场气氛,不愿向权力低头,因此他的官场生涯坎坷。
为了生存,也因为梦想没有被彻底摧毁,陶渊明在义熙元年(405)终于当上了官,成了彭泽龄。这时,他已经过了“毫无疑问”的年龄。然而,他刚愎自用的性格和正直,使他成为官员后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有一次,该县派了一位州长去了解情况。他的同事告诉陶渊明,他是从上层派来的,应该穿得整洁,受到尊重。陶渊明听后队长叹了口气,感慨地说:“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了一个小县长的五斗工资,我不想小声去见这些家伙“他结束工作后,辞掉了官职回家了,他已经永远脱离了官场。
回到家乡,陶渊明写了著名的《重返花园》”这表明了他不想加入世俗世界而想贫穷的决心。从那时起,他在阅读文学作品的同时,参加了农业劳动。由于农田的灾难和房屋的烧毁,他的家庭状况变得越来越糟。但他从来都不愿意向世俗世界低头,甚至连米饭和面包都不愿意江州州长送来的肉被坚决拒绝。朝廷重视他的`才华,聘请他为作家,但他也被拒绝。
陶渊明并不悲观。在他的文章中,他构建了自己的梦想社会,追求自己的人生梦想。受老子思想的启发,他在桃花园中创建了一个与世隔绝、简朴而宁静的村庄:“ldquo;土地平坦,房子很像,有一块好田地,一个美丽的池塘,桑树和竹子。田野里的交通,鸡和狗都能听到对方的声音。其中,男人和女人穿着像局外人。黄毛下垂,快乐“这几乎是老子“小国寡民”梦想社会的一个详细描述。”
然而,这样一个完美的地方没有办法,以及;没有访客。也许这就是陶渊明的感悟和内心的悲哀。桃园梦只能存在于文学作品中。当时,欲望猖獗,贪婪猖獗,根本无法实现。陶渊明死于贫困和疾病。然而,他的《桃园》却为后世学者提供了一个灵魂的寄托。李白的“古风”诗中说:“我喜欢它;一到桃花源,千泉隔水“杜甫在诗《北伐记》中说:“当我想念桃园时,我会感叹我的糟糕生活经历“明代张黄岩的一首诗,题为《献给鲁木舟的伟大司马》:”;滨州有人来找苏旺。我不忍说桃园可以避开秦朝“桃花园是陶渊明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这里不仅有宁静祥和的生活,还有独立自由的人格,它让千百年来的梦想家在这里安心安逸。
老子的“国小民少”和“老死不联系”的梦想在现实中可能很难实现,但老子提到的完美品质;任何控制局面的斗争、防止傲慢和急躁、少说话和友善等都不能由人们亲自实践。只要你试着这样做,桃源
陶渊明有什么故事
陶渊明,是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期颇为著名的伟大诗人、辞赋家,被世人成为靖节先生。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陶渊明有什么 故事 ,希望对你有帮助。
陶渊明有什么故事
陶渊明的趣事之“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故事表现了陶渊明高傲的人格气节。他不甘与贪污受贿之伍同流合污,在充满诱惑、黑暗的官场与世俗中“出淤泥而不染”,始终保持自己高尚的品格。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发生在义熙元年。陶渊明刚度过不惑之年,在家中闲适着。后来在好朋友的劝说,再次出仕担任彭泽县令官职。在任三个月后,朝阳派人下来陶渊明所在的彭泽县检查公务,受使命前来的人是督邮刘云。督邮刘云为人凶神恶煞,专门趁公务之职捞取油水、收刮民间的油脂油膏。检查公务结束后,他收获的贿赂不下千金。而且,如果当地的百姓、县令不给他献上“礼物”,他就以此为由栽赃陷害。因此,督邮刘云在彭泽县臭名远扬,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陶渊明不愿意忍受督邮刘云的压迫和欺诈,就不去见他,自己推却了官职回归家乡。此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趣事被大众流传。
郡将前来看望陶渊明时,陶渊明正在酿酒。正好就煮熟了,陶渊明随意将头上戴的葛布取下来漉酒,漉完之后又戴回脑袋上,弄得头发满是酒星子。陶渊明也不在意,随后接待了郡将。
陶渊明与人家交往,不分贵贱。只要是来 拜访 他的,他都会以酒待客。若是在客人先前醉了,他就会说》“我已经醉了,想睡觉休息一下,你可以离去了”
陶渊明为什么被贬
在陶渊明任职期间,做过许多大大小小的官职,因为人正直接受不了官场上的黑暗,屡次被贬辞官归家。陶渊明最后一次担任官职彭泽县令时,不满督邮刘云的贪贿收污之风,最终被贬回家中,不再出仕。
陶渊明为人正直有气节,受外祖父的影响,自小有着救济苍生的宏伟之志。从二十岁开始,陶渊明就开始了他的宦官生涯,走向救济苍生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陶渊明担任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和彭泽县令等官职,为了生活计谋更是担任过许多小官小职。这条道路且长且踞,挫折一路不断,功名成就终能成否?
陶渊明对灰暗的官场失望之极,不堪重任屡次被贬归家。直至义熙元年,在朋友的劝说下,陶渊明最后一次回归仕途。在职三个月期间,正巧正巧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到陶渊明任职的地方检察公务。派遣的督邮刘云是个十分凶神恶煞之人,其贪婪可恶之名方圆百里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美曰其名是检察公务,实际上是过来接受贿赂贪污的。如果不贿赂他,他就栽赃陷害。陶渊明看不惯此作风,在迎接督邮刘云时没有奉承贿赂,守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气节毅然离去。刘云为此怀恨在心,就栽赃陷害陶渊明,陶渊明因此被贬。
陶渊明虽然被冤枉,但他并不在意,他最失望的莫过于心死了。陶渊明被贬之后,他才明白原来自己的追求抱负不过是一场空,还不如归隐田园生活过得潇洒自在。
陶渊明怎么死的
陶渊明是在饥饿病痛中去世的。晚年生活贫困,夏季挨饿,冬季受冷,年迈的身体经受不住这等折磨,被 疾病 缠身。病重之际还为自己写下《拟挽歌辞》,以示自己看淡了生死之命。不久就病死了。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回归田园生活。回到了家乡,陶渊明与妻子翟氏一直过着自耕自给的安适生活。刚回到家乡是,两人生活还算富余,悠然自在,还在屋子旁种了大片大片的菊花。陶渊明每日坐在成片的菊花旁,欣赏着菊花的绽放,喝着小酒,再昏昏然沉睡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他的生活写照。
好景不长,陶渊明居住的地方发生了失火事件,家里被烧得一塌糊涂。陶渊明只好拖家带口迁移到栗里。因原先的家产都被烧尽了,陶渊明在栗里生活得十分困难,只能靠种田勉强度日。遇到丰收季节还好,一家人可以吃饱喝足;遇到水旱灾害,收入减半甚至颗粒无收,这一年就只能喝西北风了。
陶渊明沦落到如此境地,好友劝他重返仕途,陶渊明宁死不肯。随着年纪的增长,陶渊明无力耕种,生活愈加的困难。有些朋友看他可怜,就送钱救济他。家里实在揭不开锅的时候,他也会上门去借钱。这样贫困的日子让他饥寒交迫,疾病缠身,几度躺在床上起不了身。不久,就染上了重病。
427年,陶渊明病死在家中。死后安葬在陶家墓地。
陶渊明的生平故事
陶渊明是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你对他的了解有多少?下面我为大家介绍关于陶渊明的生平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陶渊明的生平故事 篇1
青少年时期(28岁以前)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曾做过大司马,祖父、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但陶渊明的父亲死得早,渊明少年时,家运已衰落,“少而贫苦。”他自述:“自余为人,逢运之贪。箪瓢屡罄,絺綌冬陈。”(《自祭文》)但物质生活虽然贫乏,陶渊明的精神生活却很丰富。他学习儒家《六经》,学习《老子》、《庄子》,“猛志逸四海,鶱翮思远翥”,颇有“佐君立业”的政治抱负。而另一方面,匡庐山水和田园风景,也使他爱好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学仕时期(29-41岁)
晋代的门阀制度,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那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29岁时他进入官场,当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职自解归家闲居。以后又先后几次出任小官,不仅无由施展济世抱负,而且于“志意多所耻”。最后一次为官是当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堪官场黑暗,“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辞官归田。
归田时期(42-63岁)
陶渊明归田之后,即在家乡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并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亲自撰写《五柳先生传》这一著名的文章,用以明志。这使他改变了鄙视劳动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劳动的价值;也在与农民的共同劳动和交往中,对他们产生了亲切的感情。在他晚年,生活贫困,“老至更长饥”,但他不受“嗟来之食”,拒绝权贵的馈赠,表现出君子固穷的志气。
陶渊明的生平故事 篇2
公元365年,东晋大司马的陶侃的孙子陶逸家,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了,算命的瞎子王三看过说,此子根骨不凡,当成大器。陶逸给儿子起名陶渊明。
童年的陶渊明同学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度过,锦衣玉食自不待言。良好的'幼教、家教,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童年的陶渊明。他自视极高,这是他后来去做官以求兼济天下,同时也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主要心理来由。
可惜到了陶渊明同学九岁的时候,老爹死了,一家人的顶梁柱没了,最主要是银子来源没了,家里只剩下老娘和妹妹。一家人坐吃山空,就穷下来了。(想了半天也没有明白,老爷爷是国家政治局的常委,爷爷是市委的书记,老爹也是市委的书记,应该是标准富好几代啊,国内外的房产、存款、名车、股票什么的稍稍变卖一下,怎么就能穷下来了呢?真让人纳罕。)爱信不信,反正就穷下来了,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寄养在外祖父孟嘉家里(让我想起了林妹妹,莫哭)。
鲁迅老师说过:“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曹雪芹先生也曾如是,陶渊明同学今也如是,更何况是从大康到困顿呢,这段经历,对陶渊明同学心理成长历程起到重要作用,一个眸子里隐了淡淡哀愁的沉默少年一天天长大了。(掉一个心理书包:童年的印记对人一生的影响巨大。)
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早已经过世,据说是“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但不妨碍这个老先生成了陶渊明同学后来学习的榜样。陶渊明在这里的生活也算幸福,至少衣食无忧,祖父家里藏书极多,陶渊明同学学习很努力,读了一肚子书,为后来成为真正伟大的田园师祖陶渊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陶渊明的生平故事 篇3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小时候,就承袭了父业,在家耕种,但是他非常好学,他每天除了种好菜园之外,就是专心读书,所以写出的诗词歌赋很有名气。不多久,当地的一个姓王的知县走马上任,他也是一个诗词爱好者,他知道陶渊明虽然年纪轻轻的,但是很有名望,不知是真还是假,于是就想试试他的学识如何。一天,陶渊明正在自己的菜园里淋菜,王知县走了进来,陶渊明出于礼貌,连忙起来招呼,王知县眯起双眼,打量着陶渊明,说:“你就是名叫陶潜的吗?”陶渊明忙说:“小人正是!”
王知县坐下,右手摸着嘴边的八字胡,欣赏了一下陶渊明桌上所写的字,忽然对陶渊明说:“我听人说你能写诗作对,我来见识一下,现在我出个对子,请你对对,好吗?”陶渊明笑着说:“请大人出上联吧!”
王知县环视四周,看到菜园里种有一畦向日葵,这些葵花刚刚开放,于是灵机一动,有了,他随口道出上联;雏葵俯枝,小脸盘可识地理?陶渊明一听,知道这官员话中含有不信任的蔑视,表面说的是雏葵,实际上是暗中问自己,你这么年轻,能熟识田园里耕作之事吗?于是他略为思考,看见庭前的荷塘里,茁出鲜红的荷苞,于是就想出了巧妙的下联;新苞出土,大朱笔熟点天文!
陶渊明的下联也是话中有话,他的意思表面是说荷苞,实际是说自己,意思是我虽然被埋在污泥里,但是一旦出土,就能点天文地理。王知县看了,暗中惊叹陶渊明的才思敏捷,但是还是不甘视弱,又出上联,联曰:小孩子出言吞天口。这一联除了说陶渊明刚才的口气太大之外,用字上还有非常巧妙之处,因为“吞”是由“天口”两字组成,这样是非常难对的。陶渊明想了想,随即对出下联;联曰:老大人苦究志士心。
这下联,陶渊明除了表明自己不是口气大,而是靠苦学而成才。他用字巧妙,因“志”字是由“士心”两字组成。正巧工整对上比的“吞天口”的吞字是由“天”字和“口”字组成,知县才知道陶渊明果然很有学问,又立志苦学,不禁肃然起敬。便站起来和他紧紧握着他的手,连连赞叹道:“小兄弟!果然聪明过人,又有志气,佩服!佩服!”
陶渊明见他态度改变,也是谦逊诚恳地说:“还请大人日后多多指点!”说罢又拿过自己的习作,请知县指教。王知县接过来一看,原来是一首自嘲诗,诗曰:小筑惭高枕,忧时旧有盟,呼雏来揖客,挥毫坐谈禅,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王知县看后,对陶渊明更加赞赏,从此两人成了忘年这交。
陶渊明的生平故事 篇4
名人故事:陶渊明
【名人介绍】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名人故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
东晋诗人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有一次,郡里的督邮到彭泽检查公务。郡里派人送信给陶渊明,要求他做好迎接准备,也就是备好礼品,备好美食佳肴,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来迎接。
陶渊明气得将信撕得粉碎。他大声说:“我决不为小小县令五斗米的薪俸,就低声下气地向那些家伙献殷勤!”说完,脱下官服,摘下官帽,交出官印,就辞官回家了。
分析:没有高尚的品德和气节就无法做出这样的举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世代相传,这正是人们对高尚品德和气节的追求与向往。
话题:“品德与气节”“人生的追求”
陶渊明的生平故事 篇5
我国晋代大诗人陶渊明辞去彭泽令退居田园后过着自耕自种,饮酒赋诗的恬淡的生活。
相传,一天,有个少年前来向他求教,说:”陶先生,我十分敬佩你渊博的学识,很想知道你少年时读书的妙法,敬请传授,晚辈不胜感激。”
陶渊明听后,大笑道:”天下哪有学习妙法?只有笨法,全靠下苦功夫,勤学则进,辍学则退!”
陶渊明见少年并不懂他的意思,便拉着他的手来到种的稻田旁,指着一根苗说:”你蹲在这儿,仔细看看,告诉我它是否在长高?”那少年尊嘱注视了很久,仍不见禾苗往上长,便站起来对陶渊明说:”没见长啊!”
陶渊明反问到:”真的没见长吗?那么,矮小的禾苗是怎样变得这么高的呢?”
陶渊明见少年低头不语,便进一步引导说:”其实,它时刻都在生长,只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罢了。读书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有时连自己也不易觉察到,但只要勤学不辍,就会积少成多。”
接着,陶渊明又指着溪边的一块磨刀石问少年:”那块磨刀石为何像马鞍一样的凹面呢?’”那是磨成这样的。”少年随口答道。
“那它究竟是哪一天磨成这样的呢?”少年摇摇头。
陶渊明说:”这是我们大家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镰,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才成为这样的,学习也是如此。如果不坚持读书,每天都会有所亏欠啊”
少年恍然大悟,连忙再向陶渊明行了个大礼说:”多谢先生指教,学生再也不去求什么妙法了。请先生为我留几句话,我当时时刻刻记在心上。”
陶渊明欣然命笔,写道:”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陶渊明的生平故事 篇6
陶渊明的故事
陶渊明
陶渊明,东晋文学家。他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就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陶渊明善于将深刻的哲理融入诗歌的形象中,诗的语言朴素自然,表情含蓄委婉,被称为“陶诗中的珠玉”。如《归园田居》组诗的久享盛名,有类似的特点:写田园生活,写体力劳动,咏歌自己的理想,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
我们学过的课文《桃花源记》《归田园居》《归去来兮辞》《饮酒》《五柳先生传》等诗文,它们的作者就是陶渊明。
【原文再现】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陶渊明生平事迹
导语: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伟大的诗人,开创了田园诗的独特风格。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陶渊明的生平介绍,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陶渊明的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保持气节而不食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陶渊明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后人对陶渊明的评价
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而田园诗以其质朴自然、优美恬静一枝独秀。在众多的田园诗人中,尤以陶渊明为代表,甚至可以说是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这一流派。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曾做过县令、参军一类小官,但他生活在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时代,仕途中对这种官场黑暗渐有认识,不愿同流合污,终在四十一岁那年辞官归隐,以后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诗歌合为时而作,文章合为事而作"。他的这些生活遭遇和思想感情,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淋漓尽致的表现:
首先来看他的思想特点
陶渊明看到当时官场的污浊腐败,毅然辞官归隐,以示反抗。诗人在《归园田居》中写道:"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常恐霰雪至,零落同草莽",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深恶痛绝,并决心与之决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则反映了诗人"质本洁来还洁去"的高尚情操。在《咏荆轲》中,诗人对荆轲不畏强暴的豪侠行为作了高度评价。"雄发指危冠,猛气冲天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可谓是豪气冲天壮志凌云,足见诗人并未完全忘怀政治,一味清淡。这些在当时来说都是难得而且是进步的,从而也使得诗人的作品得以流传千古。
古语说:"人无好恶是非之分,非人也。"陶渊明首先作为一个人,然后才是诗人。他虽然认识到了当时官场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腐朽,不愿同流合污,但却没有孔子所说的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和决心,采取消极避世的隐居方式,所谓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只不过是他为自己辩解的一个借口而已,而在他的另一作品《桃花源记》中这种消极避世的思想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不能不由他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出身于小地主家庭,这就决定了他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作为一个地主阶级的没落分子,他也曾梦想过自己仕途腾达,平步青云,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官场的黑暗,仕途的不得志,使他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在风光旖旎的田园中求得心理平衡和精神寄托。
再来看他的艺术风格
清代诗人龚自珍在《舟中读陶》中写道: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从此诗句可见陶渊明艺术风格的特色。
1、典型的`田园风格,开创了一代诗风。归隐以后,陶渊明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密切了与农民的联系,他的作品也因此在表现淳朴的农村生活情趣和描写优美恬静的农村自然景色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千古绝唱道出了农民生活的悠闲自在;"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令人无限向往的田园风光。
2、田园豪放相媲美,使其作品魅力永存。在表现恬淡、朴素的田园风格的同时,诗人的一些作品也表现了"金刚怒目"式的激越和高亢。《咏荆轲》中"渐离击悲筑,宋意唱合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可与史记《荆轲列传》中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相媲美,一幅易水饯行的悲壮场面展现在我们面前。
由此可见,陶渊明的艺术风格并没有仅仅拘泥于田园一派,还有着激越豪放的一面,这或许是他的艺术形象至今不老的缘故吧。
陶渊明是一个有着惊人才华的诗人,他在田园诗上的造诣决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他的反抗精神和隐居思想也影响了后世文人。
陶渊明的主要成就
田园诗
两晋时盛行玄言诗,思想内容空虚狭隘,浮浅乏味。而陶诗异军突起,平淡自然,为当时沉闷的文坛吹进清新的春风,令人耳目一新,他的诗表现了淳朴的农村生活情趣,描写了恬静优美的农村风光,既表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又表现出坚决与污浊政治决裂的情操。他的诗描写乡居生活,讴歌劳动和躬耕自给,这些都是以前的封建文学中所没有的,如《归园田居》、《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
咏怀诗
以及叙写时事的诗,如《饮酒》、《杂诗》《读山海经》、《咏荆轲》等,表现了陶渊明归隐后对政治的关心。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然。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
其它诗作
部分诗作有“乐天知命”,“委任自然”,消极避世的消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