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铁事

登录

唐高祖是谁(唐高祖是谁?唐太宗是?)

wangsihai

本文目录一览:

唐高祖是谁

唐高祖李渊(566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陇西成纪人,祖籍邢州尧山[1] ,唐朝开国皇帝。

李渊出身于北周的贵族家庭,七岁袭封唐国公。

隋炀帝即位后,李渊任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后被召为殿内少监,又升职为卫尉少卿。

大业十一年(615年),李渊官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大业十三年(617年),官拜太原留守。

隋末天下大乱时,李渊乘势从太原起兵,攻占长安。

义宁二年(618年)农历五月,李渊接受其所立的隋恭帝的禅让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并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统治全国。

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儿子李世民。

贞观九年(635年),李渊病逝。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在献陵。

李渊祖籍是哪里的

李渊祖籍河北邢州尧山(今邢台市隆尧县)。

唐高祖李渊(566年12月21日-635年6月25日),字叔德。中国唐朝开国皇帝(618年6月18日-626年9月4日在位),初唐政治家、军事统帅,唐太祖李虎之孙,唐世祖李昞之子。

李渊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暠的后裔,世代显贵。李渊的祖父李虎,在西魏时官至太尉,是西魏八柱国之一。李渊的父亲李昞,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李渊的母亲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姐姐。

李渊出身北周关陇贵族家庭,七岁时父亲李昞去世,李渊袭封唐国公。深得隋文帝和文献皇后垂爱,起家千牛备身,隋世祖时累官至卫尉少卿。炀帝东征时,他负责督运粮草,还曾奉命平毋端儿起义,率兵抵御突厥进攻。大业十三年(617年),出任太原留守。同年趁隋末动乱之时起兵于晋阳,南下攻取长安,拥立隋世祖之孙杨侑为帝,遥尊隋世祖为太上皇,自领大丞相,加封唐王。义宁二年(618年),得知隋世祖遇弑后,逼杨侑禅位于己,建立唐朝,年号武德。称帝后,李渊命其子李世民等统兵,击败陇西李轨、消灭西秦薛举父子、击退刘武周和宋金刚、擒获夏王窦建德,迫降洛阳王世充,并平定各地农民起义,基本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大业。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李渊册立李世民为皇太子。退称太上皇。贞观九年(635年),李渊驾崩,享年七十岁。谥号太武皇帝,庙号唐高祖,葬于唐献陵。传位于皇太子李世民。后定谥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唐高祖是谁 唐朝的开国皇帝唐王朝奠基人

1、唐高祖是李渊,他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七十一岁时因病去世,后传位于他的第二个儿子李世民。

2、李渊是隋文帝杨坚的外甥,他的祖父死后被追封唐国公,这也是唐朝年号的来历,李渊继承了唐国公的封号,出身尊贵,他本人也是一个才能出众,豁达宽厚的人,因此有很高的威望,他的妻子窦氏也是出身名门,身份尊贵,是一名难得的贤内助,对李渊有着重要的影响。

3、唐高祖李渊,是唐王朝的奠基人,他的历史功绩是受到充分肯定的,但是他的光芒却一直被他的儿子李世民开创的“贞观之治”所掩盖,提到唐朝的皇帝,人们脑海中最先想到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而不是他的父亲李渊,实际上李渊才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在建立和初创唐朝的过程中,李渊不但有着过人的军事谋略,还有宏大的政治谋略,正是他全面的治国安邦,才使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有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不能否认李世民确实是一位好皇帝,但李渊的奠基作用也应该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唐朝开国君主是谁呢?

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是李渊,李世民的父亲,后来李渊带着自己的三个儿子起义,占领长安之后成为皇帝,建立了唐朝。

李渊出生于长安,原本是太原的留守,当时隋末农民起义遍布全国,政局动乱,李渊于是次子李世民在义,并从河东召回长子李建成和三子李元吉,父子四人一起对抗反隋炀帝。

李渊起兵后,依靠自己的力量招兵买马,还让刘文静出使突厥,请求始毕可汗派兵马相助,帮助自己成就一番大业,兵马充足之后,李源带领着自己的按三个儿子,在七月的时候率师南下。

李渊带领兵马从太原出发进攻长安并很快就占领了长安,但是他当时并没有称王,而是拥代杨侑做皇帝,自封为大丞相和唐王,直到隋炀帝被叛军杀死后,李渊才命令杨侑将帝位传给他,建立唐朝。

史料索引

关于李渊生平的记录,以《大唐创业起居注》为现存的最原始的资料之一。五代所修的《旧唐书》(卷1《高祖纪》)与北宋时修成的《新唐书》(卷1《高祖纪》)是关于其生平最详尽的史书。

《资治通鉴·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卷185-192) 对李渊起兵到退位的部分也有详细记载。其早期、晚年事迹则散见本书其他部分。

相关阅读

  • qicq,起床气
  • 关于爱的优美句子
  • 鞍山中考作文题目:温暖
  • 关于猜谜语作文(关于猜谜语的作文)
  • 寄故人(寄故人张窈窕)
  • 万事开头难
  • 天龙八部采药,天龙八部采药在哪学
  • 美好瞬间作文(美的美好瞬间作文)
  • 关于得意忘形造句(得意忘形造句)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