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以弱胜强的战役是什么?
- 2、我国古代有很多以弱胜强的战例长勺之战是其中之一你还知道哪些战例
- 3、三国演义中以弱胜强的战役有哪些 三国演义中以弱胜强的战役都有哪些
- 4、以少胜多的战役有哪些
- 5、战争史上有哪些以弱胜强的经典案例?
以弱胜强的战役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役有:
一、赤壁之战
双方兵力:曹操:20多万;周瑜:5万。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后实力迅速壮大,进而谋取益州,孙权屡次亲率大军进攻合肥,数战不利,损兵折将。曹操在退回北方后,休养生息五年,平定关中后才大举南征孙权。此战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型,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二、合肥之战
双方兵力:张辽:七千;东吴军队:10万。
合肥之战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孙军与曹军以合肥为目标的争夺战。合肥是曹操命刘馥建设的一座东南方重要、繁荣的城市(后再增筑,命为合肥新城),而其主要作用是抵抗敌人的寨垒,所以守备能力对曹军极为重要;而东吴若要北伐,合肥是其中一个障碍点及补给点,所以双方于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发过五次较大型的冲突,不过数次也未有胜负。
合肥之战,可谓张辽巅峰之战。这一战,张辽不仅功劳重大,他的才能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他的勇猛,他的果敢都无一不得到充分展现。
三、夷陵之战
双方兵力:陆逊:5万;蜀汉军队:数十万。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
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四、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军,带动诸侯义军一起最终全歼王离军,并于八个月后迫使另二十万章邯秦军投降,从此项羽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经此一战,秦朝主力尽丧,名存实亡。
五、官渡之战
双方兵力:曹操:两万;袁绍:十余万。
官渡之战乃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曹操在战事初期处於劣势,当中全赖三人为曹操扭转困局——刘晔、荀攸、许攸。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
我国古代有很多以弱胜强的战例长勺之战是其中之一你还知道哪些战例
1.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是楚国大将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国名将章邯、王离所率的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破釜沉舟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最终秦军战败,楚军大获全胜。
2.官渡之战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也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3.赤壁之战
这场大战大家可能比较熟悉,是孙刘联盟抗曹的一场名战。当时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孙刘共五万大军上下,最终以苦肉计加上火攻,把曹操军队焚烧殆尽。
4.淝水之战
公元383年,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这些成语就是由此战而来。
5.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是周武王伐纣王的最后决战,当时周联军约4.5万人,而殷商共计兵力17万,可是由于民心不在纣王,导致最后商朝覆灭。
三国演义中以弱胜强的战役有哪些 三国演义中以弱胜强的战役都有哪些
1、三国演义中以弱胜强的两次著名战役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2、官渡之战
曹操利用袁绍恃强骄躁、不善用人、疏于筹策的弱点,后发制人,攻守相济,把握战机,出奇制胜,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3、赤壁之战
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
以少胜多的战役有哪些
以少胜多的战役有:官渡之战、淝水之战、赤壁之战和巨鹿之战等。其中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1、官渡之战
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此战曹操善择良策,攻守相济,屡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烧袁军粮草,对获取胜利起重大作用,集中体现曹操卓越的用兵谋略和指挥才能,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2、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结果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先后建立了十余个小国。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3、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4、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将章邯、王离所率40余万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战争史上有哪些以弱胜强的经典案例?
苏芬战争又被称为冬季战争。这场战争从1939年11月开始,一直打到1940年3月结束。在这场战争中,强大的苏联投入了大量兵力,却打得非常艰难,最终只能算是惨胜。
01 悬殊的力量对比
苏芬战争之前,当时的苏联拥有450万军队,作战飞机2万架,坦克2.4万辆,汽车27万辆(不含82万辆民用汽车)。
而芬兰全国总人口只有440余万,常备陆军只有3.2万。即使全国总动员,战争前夕,芬兰陆军也仅仅扩充到12.7万人,就算加上30万的预备役,在苏联面前还是不够看。毫无疑问,对于芬兰而言,苏联就是一个巨无霸一样的存在。
当11月30日,45万苏联军队攻入芬兰,全所有人都认为芬兰会迎来一场干净利落的惨败。
斯大林甚至认为芬兰最多抵抗2周,而赫鲁晓夫更认为“只要我们把嗓门稍微提高一些,芬兰人就会服从。如再不行的话,我们可以放一枪,芬兰人就会举手投降,我们就是这样想的”
但是现实却狠狠打了苏联人的脸,其中苏奥木萨尔米之战堪称苏军的奇耻大辱,苏军2个精锐师被弱小的芬兰军队打残。
02 163师的末日
苏奥木萨尔米地区位于芬兰拉多加湖以北,这里是苏军第9集团军第163步兵师和第44步兵师的进攻方向。而最终这两个步兵师也在这一地区损失惨重。
苏军163师兵分别两路,其中一路从北面发起进攻,以山地步兵81团(为了作战临时划入163师)为主攻,662步兵团为预备队;东面则由759步兵团沿着拉特路发起进攻。
一开始苏军的进攻非常顺利,芬兰军队在这里只有2个营根本无法抵挡第81山地步兵团的进攻。12月9日,苏军已经夺取了苏奥木萨尔米。
随后81团继续进攻尼斯卡塞尔凯南岸,但在这里遭到芬兰军队的顽强抵抗。81团苦战良久,难以取得有效进展。第759团却没有跟上来,他们没能及时支援第81团。
另一方面,连日以来的严寒天气和恶劣的交通严重地威胁了苏军的后勤补给线。缺乏燃油,使得苏军的坦克和火炮难以发挥作用。
这场战斗最终演变成了双方步兵之间的决斗,原本芬兰在重武器上存在的差距就显得不是那么明显了。
而苏联人的对面是芬兰上校西拉斯武奥和他的第9步兵师,他们也没有想到这场战斗会让他们名垂青史。
西拉斯武奥拟定了一个大胆甚至可以说是疯狂的作战计划——他打算凭借现有兵力,利用地形,分割苏军两个师(正在赶来的44步兵师),并将其各个击破。
西拉斯武奥计划的第一个目标是163步兵师。
芬兰第15独立营首先对苏军81团发起佯攻,防止他们前出增援;另一部分芬军依靠对地形的熟悉,在拉特公路上迟滞44师的增援。芬兰主力则包围了苏奥木萨尔米村的苏军759团。
重武器没有运抵前线,苏军火力上的优势无法得以发挥。而芬兰军队在局部上形成了对苏军的兵力优势。
芬兰军队对759团的围攻一开始并没奏效,西拉斯武奥见状没有拘泥于原定计划。他迅速调整兵力,对苏军负责运输线警戒的662团和81团发动猛攻。
81团在之前的战斗中有所损失,没有补充的情况下,面对芬兰军队的猛攻终于崩溃。81团残部逃回163师指挥部附近,163师师长见状大为震惊,他认为战局已经很难翻盘,在征得上级的同意之后,带着759团和81团残部,在飞机的掩护之下撤退了。
但是苏军662团就没那么幸运了——由于他们负责运输线的保卫,分散在公路运输线上。面对芬兰军队的进攻,662团无法有效集结,部队的指挥体系说瘫痪了,大部分士兵甚至不知道要撤退。662团已经被芬兰第9步兵师包围,并且缺少补给。662团团长放弃了对部队的指挥,带着团指挥部拼了老命地逃回了后方。
而662团大部分士兵就这样被抛弃在芬兰的极地之中,662团的士兵们在冰天雪地里像没头苍蝇一样四处逃命,很多人被芬兰军队击杀,而很多伤员则被活活冻死。662团的团长和政委后来被逮捕,当着662团幸存士兵的面被枪决。
03 44师也完了
西拉斯武奥的下一个目标是苏军第44师和163师的另一部。
在苏奥木萨尔米,苏军163师主力被芬兰军队分割包围的时候,苏第44步兵师和163师的一部(以下简称44师)正在试图向163师增援。
第44师增援必须经过拉特路。
而拉特路是一条狭窄的公路,坦克只能一辆辆地依次通过。而芬兰的冬天大雪纷飞,道路两侧是厚达30-50cm的积雪。44师又缺少雪地装备,通行效率可想而知。
行军慢就算了,44师不得不形成了一字长蛇阵,沿着拉特路蜿蜒长达30公里。
这样的队形,一旦敌人在多个地方同时发起攻击,很容易首尾不能兼顾,方寸大乱。
很遗憾,芬兰军队就是采用了这一手。
西拉斯武奥指挥第9步兵师,充分发挥熟悉地形和雪地作战的特点,分成多股小部队,在不同地段向苏军发起进攻。
在恶劣的风雪天气下,芬兰军队将44师切割成数段,苏联人的坦克火炮堆积在公路上进退两难,难以互相呼应。芬兰人神出鬼没的打击之下,精锐的44师死伤9000多人。当时苏军步兵师满编17000多,一战直接打掉了一半。而芬兰军队损伤不过400多人,交换比惊人。
这场战斗苏军完败,芬兰军队缴获苏联大量武器装备,包括数十辆坦克、70门野战炮、278辆卡车、近300挺机枪、6000支步枪以及非常珍贵的通信设备和药品。第44师师长维诺格拉多夫乘坐一辆坦克逃回国后被处以极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