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宿甘露寺僧舍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
描绘出一幅空阔奇妙的江南夜色图,写出了江水的壮观和甘露寺的险要。首句写山峰的云气,次句写山谷的松声,末两句写长江的风采。一句诗一个画面,全诗浑成合美。诗中有画,景中有情。
甘露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长江之滨的北固山,甘露寺始建于东吴,因建立于东吴甘露元年(256年),故名。
甘露寺,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登临北固山,遥想三国峥嵘历史,渴望一展自身才华,即景抒情,壮怀激烈,留下许多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甘露寺,地宫内放置有一长方形石函,大石函中有小石函数只。从石函中发掘出700多颗佛舍利,其数量之多前所未有。其中最珍贵的,就是一只石函中以金棺银椁瘗埋,后来被学者证实的11颗释迦牟尼佛祖舍利。
晚唐诗人罗隐有《题润州妙善前石羊》诗云:“紫髯桑盖此沉吟,狠石犹存事可寻,汗鼎未安聊把盏,楚了虽美肯同心?”这可证明唐以前北固山上孙刘联合抗曹的故事就以广为流传了。公元1205年,南宋大诗人,辛弃疾登上北固山,观景抒怀留下了千古绝唱。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宿甘露寺僧舍》古诗全文及拼音
《宿甘露寺僧舍》[ 宋 ]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zhěn zhōng yún qì qiān fēng jìn ,chuáng dǐ sōng shēng wàn hè āi 。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yào kàn yín shān pāi tiān làng ,kāi chuāng fàng rù dà jiāng lái 。
注释
①甘露僧舍:甘露寺。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上,下临长江。
②松声万壑(hè):形容长江的波涛声像万壑松声一样。壑:山谷,山沟。
③银山拍天浪:形容波浪很大,像银山一样。
译文
云雾弥漫在枕边,山峰环绕在近旁。
躺在床上倾听松涛阵阵,无数山谷像在呼啸哀歌。
如果要看冲天巨浪拍起,
只要一打开窗子,那汹涌奔腾的江水就会滚滚扑来。
鉴赏
甘露寺居山临江,林木苍翠,风景秀丽,是镇江的一大名胜。诗人不写甘露寺的白日美景,而用工细的笔触,描绘出一幅空阔奇妙的江南夜色图,写出了江水的壮观和甘露寺的险要。首句写山峰的云气,次句写山谷的松声,末两句写长江的风采。一句诗一个画面,全诗浑成合美。诗中有画,景中有情。
曾公亮 宿甘露寺僧舍
《宿甘露寺僧舍》
作者: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释:
翻译:
云雾弥漫在枕边,
山峰环绕在近旁。
躺在床上倾听松涛阵阵,
无数山谷像在呼啸哀歌。
如果要看冲天巨浪拍起,
只要一打开窗子,
那汹涌奔腾的江水就会滚滚扑来。
赏析:
甘露寺居山临江,林木苍翠,风景秀丽,是镇江的一大名胜。诗人不写甘露寺的白日美景,而用工细的笔触,描绘出一幅空阔奇妙的江南夜色图,写出了江水的壮观和甘露寺的险要。首句写山峰的云气,次句写山谷的松声,末两句写长江的风采。一句诗一个画面,全诗浑成合美。诗中有画,景中有情。
第一句从所感之气着墨。诗人自繁华的京城来到幽僻的古寺,这里没有九酝八珍、华屋锦被,只有粗茶淡饭、陋室布衾。骤然变化了的环境,他不适应,难以入眠。夜深了,天凉了。山间的雾气袭进屋来,如轻纱,似薄绡,缥缥缈缈,遮掩了层峦迭嶂。第二句从所闻之声下笔,写山寺下面,深谷纵横,苍松郁郁;晚风吹来,松涛阵阵,如哀如怨,如泣如诉。枕中床底,点明诗人已经就寝,紧扣诗题宿字。万壑哀,语出杜甫《诸将五首》之五:巫峡清秋万壑哀。曾公亮诗中的这一哀字,恰切地摹写了风吹松林所发出的低沉悲壮的声音。用千写峰,用万写壑,极尽形容,从纵向描写北固山奇险变幻、充满生机的景象。这两句写近景,对仗工稳,用笔细腻,文字跌宕生姿。
三、四句写远景。诗人来到甘露寺原是为了住宿歇息的,可寺外千山万壑的松涛声和不尽江流的喧哗声,搅扰着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眠。诗人情绪激动了,索性披衣起床,打开窗户,迎风伫立,凭栏远眺。天空没有月色星光,地上熄了万家灯火。周围的一切都被黑暗吞噬,看不见山,看不见树,也看不见远处的城廓。只有横躺在北固山下的长江,这条水的巨龙,力的怪神在没日没夜、无休无止地掀起惊天的狂澜,发出动地的长吟,不甘沉默,永无睡意。诗人虽然看不清,但能想象出它那汹涌澎湃的壮阔气象。于是掉转诗笔,将描写对象由千峰、万壑转向长江、巨浪,开拓出一个奇丽广阔的新境界。银山拍天浪是写得很精彩的景语,气势警拔,形象生动,层层修饰,词约义丰。银山从色、形、质等多方面细致入微地刻画波涛的光彩、巨大以及沉重感。拍天则状波峰的突兀和高峻,使人感到惊心动魄,惶惶不安。不用玉山而写银山,用词是雕琢的。银是仅次于金的贵重金属,色白而灿烂。用鲜亮的词把平凡的波涛写得十分美好,格外显豁,寄寓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开窗放入大江来,从横向展现了长江挟风劫雷奔腾而来的雄姿壮采。放入可说是再平常不过的词了,开窗不是看到大江,而是放入大江,当诗人把它置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时,就产生了不平常的效应,化死景为活景,变平淡为神奇,使人眼界一新。同时又塑造了一个气魄非凡、伟力无穷的开闸引流的巨人形象。最后一句振起全诗,豪迈而奔放,是传神之笔。把长江的洪波巨浪写得如此壮美,如此撼人心魄,在古今诗词中是并不多见的。
宿新市徐公店古诗
宿新市徐公店古诗
《宿新市徐公店》
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
1、宿新市徐公店:新市:地名。今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新市又为宋代酿酒中心,政府在新市设酒税官,由朱熹之子朱塾担任。杨万里迷恋新市西河口林立的酒。痛饮大醉。留住新市徐公店。徐公店,姓徐的人家开的酒店名。(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2、篱落:篱笆。
3、疏疏:稀稀疏疏。
4、径:小路。
5、深:深远。
6.树头:树枝头上。
7.未:没有。
8、阴:树叶茂盛浓密。
9、急走:奔跑。
10.黄蝶:黄色的美丽的蝴蝶。
11.寻:找
译文:
阳春三月,已是山花烂漫、鸟语花香之时,我杨万里怎么抵制得了春的诱惑!沐着春风踏着春光欣然前往乡村。当最后一抹晚霞落山时,终于来到了山村。哦,累了,就在这家新市徐公店住下吧!第二天凌晨,阵阵清脆的鸟鸣把我从睡梦中唤醒,我披衣下床,推开窗户:呵!好清新的乡村空气!好迷人的乡村美景!映入眼帘的是那通向远方的小径和小径两边稀稀落落的篱笆以及远远近近那金灿灿的油菜花。我情不自禁地走出小屋踏上小径悠闲地漫起步来。曾经兴旺一时的桃花、杏花早已凋落。而路旁的几株杨树,每一个树枝上都吐着嫩绿的新叶,叶上晶莹的露珠儿在清晨的阳光下熠熠闪光;那边的柳树垂下的无数条绿丝绦在柔和的春风中飘荡;鸟儿在枝头上唱着动听的歌曲;小草摇晃着脑袋,好像是在跳春之舞啊,真是令人陶醉。菜园里那盛开的油菜花,正尽情舒展着粉嫩嫩的花瓣,迎着阳光拂着春风,好不热闹!我蹲下身信手搂过一束金灿灿的油菜花,清幽淡雅的香味扑鼻而来,仔细一瞧,黄色的花瓣中还带有一丝淡白,透出一沫浅绿,片片花瓣薄得有几分透明,透几许晶莹。突然,一阵银铃般的笑声像强磁力的吸铁石把我的目光吸了过去。原来是一群可爱的顽童正在捕蝶。这时,有一只蝴蝶落在了菜花上,一个小女孩蹑手蹑脚地走近它,闪电般地抓住了它。那个女孩拿着蝴蝶在同伴面前炫耀着,由于兴奋过度,她的手一松,机灵的蝴蝶哧溜飞走了。等女孩反映过来,蝴蝶早已飞入菜花丛找不到了。小女孩并没有灰心,又开始抓起蝴蝶,而那些蝴蝶悠闲地飞着,时而在她眼前晃过,时而在她头上盘旋,时而落在枝头,时而叮住草叶好像故意在逗她。眼看小姑娘就要得手了,那黄蝶却呼地一声飞入了菜花丛中,她弯下身子在花丛中仔细寻找着蝴蝶,她找啊,找啊,怎么也弄不清蝴蝶藏在哪里了。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歌,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和可爱的儿童,头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点出儿童捕蝶快乐,天真的背景。这儿有一道稀疏的篱笆和一条幽深的小路。篱笆旁还有几棵树,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还未扑蝶图。
成阴:篱笆和小路,点明这是农村;花落未成阴和结句中的菜花都说明这是暮春季节。
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将彩笔转入画面的中心,描绘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急走、追是快速奔跑追逐的意思。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而飞入菜花无处寻则将活动的镜头突然转为静止。无处寻三字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仿佛面前又浮现出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
这首诗运用白描手法,平易自然,形象鲜明。杨万里为官清廉,曾遭奸相嫉恨,被罢官后长期村居,对农村生活十分熟悉,描写自然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本诗作者一生写诗两万多首,其中有大量的写景诗。他的诗清新风趣,构思巧妙,语言通俗,自成一家,在当时与陆游等人齐名。本诗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七言绝句。诗题暗示了诗歌内容为诗人在徐公店住宿时所看到的景象。
诗人住宿在位于浙江省德清县的新市镇,一个姓徐的人家开设的客店的时候,看到一片盛开黄色鲜花的油菜田野。那里跑着高兴的儿童。他们在追扑黄色的蝴蝶。黄色蝴蝶飞进黄色的油菜花中,孩子们分不清哪是蝴蝶,哪是黄花,再也找不到蝴蝶了。诗人用简捷的语言生动的描写了美丽的田园风光,歌颂了大好的祖国山河。
水宿遣兴奉呈群公
鲁钝乃多病,逢迎远复迷。耳聋须画字,发短不胜篦。
泽国虽勤雨,炎天竟浅泥。小江还积浪,弱缆且长堤。
归路非关北,行舟却向西。暮年漂泊恨,今夕乱离啼。
童稚频书札,盘餐讵糁藜。我行何到此,物理直难齐。
高枕翻星月,严城叠鼓鼙。风号闻虎豹,水宿伴凫鹥。
异县惊虚往,同人惜解携。蹉跎长泛鹢,展转屡鸣鸡。
嶷嶷瑚琏器,阴阴桃李蹊。馀波期救涸,费日苦轻赍。
支策门阑邃,肩舆羽翮低。自伤甘贱役,谁愍强幽栖。
巨海能无钓,浮云亦有梯。勋庸思树立,语默可端倪。
赠粟囷应指,登桥柱必题。丹心老未折,时访武陵溪。
禁中秋宿
白居易 禁中秋宿
风翻朱里幕,雨冷通中枕。
耿耿背斜灯,秋床一人寝。
【赏析】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 山居 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 长恨歌 》、《 卖炭翁 》、《 琵琶 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 洛阳 。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 城南 香山的琵琶峰。
《宿甘露僧舍》——曾公亮 译文
分类: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问题描述:
《宿甘露僧舍》——曾公亮 译文
解析:
宿甘露僧舍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释
甘露僧舍:即甘露寺,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上。
赏析
中国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一向是亲和的。此诗写居于寺中,但觉枕中云气缭绕,似乎门前千峰都在向自己靠近,甚至万壑松声就像生于床底。前两句极雄壮,却也有惊险之感。但诗人好像觉得还不过瘾,于是要打开窗户,去迎接如排山而来的银浪。这些向诗人靠近的自然景物并不是挤压过来,而是受到诗人心灵的召唤,换句话说,就是“万物皆备于我”,被诗人所欣赏。动极之景和静极之心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照,非常生动。这,或许与诗人居于僧寺之中,因而思与境谐,身在景外不无关系。
中国诗人非常喜欢从窗中揽景。如下面这些句子:“云生天地间,风出窗户里”(郭璞);“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树”(谢朓);“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沈佺期);“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客来梦觉知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苏轼);“向来万里急,今在一窗间”(陈与义)。这种内外通流,小中见大,移远就近,由近知远的写法,实际上表现了中国人的空间意识。《老子》里不是说过“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吗?由此生发开去,就不仅是自然空间的从有限到无限,而是反映了一种人格精神的张扬。陶潜《饮酒》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正是从“东篱”之下感受到自己与宇宙精神的相融相合。从这个意义来看,曾公亮的这首诗给我们的感受,就决不仅仅是写景生动了。
附:作者简介
曾公亮(998-1078),字明仲,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进士。历任知制诰、史馆修撰、翰林学士、给事中、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昭文馆大学士等职。以太傅致仕。《全宋诗》存诗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