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晋书・吴隐之传详细解析及翻译,晋书・吴隐之传详细解析及翻译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在郡清俭,妻自负薪。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然多瘴疫,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朝廷欲革岭南之弊,以隐之为广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终始不易。及卢循寇南海,为循所得。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归舟之日,装无余资。及至,数亩小宅,篱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刘裕赐车牛,更为起宅,固辞。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a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九年,卒。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致事及于身没,常蒙优锡显赠,廉士以为荣。子延之复厉清操,为鄱阳太守。延之弟及子为郡县者,常以廉慎为门法,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节选自《晋书•吴隐之传》)
11.(2004•全国卷丁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 辍:停止
B.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 举:推荐
C.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 迁:升职
D.一箧之宝,可资数世 资:积蓄
12.(2004•全国卷丁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及其执丧,哀毁过礼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B.辍餐投箸,为之悲泣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C.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
D.饮者怀无厌之欲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13.(2004•全国卷丁卷)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隐之清俭操守的一组是
①禄赐皆班亲族
②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
③越岭丧清,吾知之矣
④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⑤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
⑥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14.(2004•全国卷丁卷)下列对 原文 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隐之学识广博,为人儒雅。虽家境不富裕,但从不苟且贪财。事奉母亲极尽孝道,使吏部尚书韩伯之母大受感动,告诫康伯尽快提携此人。
B.吴隐之为官之后,清廉俭朴。为革除岭南历任官吏贪财旧弊,朝廷任他为广州刺史,在途经贪泉时,他赋诗言志,表明自己“终当不易心”的操守。
C.卢循侵犯南海时,吴隐之被捉,经刘裕交涉后才得以返还。回来后,居处极为简陋,但他仍然坚决谢绝了刘裕的赏赐以及为他另建居所的好意。
D.吴隐之这种始终不渝的清俭操守,屡次受到褒奖赞誉以及优厚赏赐,并大大鼓舞了廉士,其后代也继承了他的良好遗风,把廉洁谨慎奉为家法。
15.(2004•全国卷丁卷)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 翻译 成现代汉语。(8分)
① 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
译文 :
② 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
六、(全国卷四)
11、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朝廷欲革岭南刺史黩货之弊,因为“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前后刺后皆多黩货。”该句是讲广州地产丰富,珍异非常,仅仅一箧宝物应可以让后人享用。这里的“资”应是“资助”“供给”之意。A项“辍”解为“停止”正确。该句是写康伯的母亲听到吴隐之为母守孝时发出哭声的反应,她“为之悲泣”,“辍餐投箸”;从句式看,“餐”“箸”为名词,“辍”“投”为动词,朱德《我的母亲》中 “不辍劳作”一词与此义同,且生活中常见“辍学”的说法。B项“举”应为推荐,荐举。康伯母的这番话后来成为现实,“及康伯为尚书,隐之逐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C项“迁”的是“晋陵太守”,是官职,自然是“升官“”升职”。《王忠肃公翱事》中有“迁我京职,如振落叶耳”的用法。古代“迁”多指升职,而 “左迁”为降职。
12、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常见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从前文来看,该句是概述吴隐之清俭生活的。从句式上看,“尝”是副词, “曾经”的意思,那么从词性上去考虑,“乃”应解为“竟”,“竟然”。“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传统篇目,其中的 “乃”据上所讲,应是“于是”之意。第一组A项的“及”均为“等到”之意,以表时间。第二句的主语省略,补充后,可见两句句式相同。第二组B项的两个 “为”均为介词,一个是“为之悲”,一个是“为妇死”,解为“替”。第三组D项的两个“之”是结构助词,一个作“欲”的定语,一个作“为”(行为)的定语,译为“的”。
13、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能够说明吴隐之清俭操守的,应为2、3、6,故选C。4项是吴隐之诗中古人对贪泉看法的陈述,后两句才表达了吴隐之的心声。5项是时人对吴隐之的看法,认为他“矫”,可他始终不改其“矫”。1从“班”字入手可较容易理解。“班”字从造字法上看,形旁为“刀”,义为“分给”,将俸禄和赏赐分给亲族,自己只能过俭朴的生活了。2在封建官吏家中,一个官员自己洗衣,用锦絮代被,生活自然是俭朴的了。3是吴隐之为广州史去革除岭南刺史黩货之弊途中遇到贪泉后对亲人所说的一番话。这番话是将贪泉与越岭(岭南)的 *** 官吏联系在一起的,他说他明白了“越岭”官员丧失了清廉的原因,言外之意,是他要“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他用这句话表明了自己如何保持清廉的操守。
14、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能力。A项分析不合文意。这项后一句“事奉母亲极尽孝道,使吏部尚书韩康伯之母大受感动,告诫康伯尽快提携此人”与 原文 “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不符。 原文 意思是说:“你如果处在选拔官吏的地位,应举荐像吴隐之这样的人”。原句的下文照应了这句,“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逐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这就表明,韩康伯之母告诫康伯日后若能负责选拔官吏,就应该如何,而不是让康伯“尽快”去做,另外,提携的并非确指“吴隐之”一人,而是指“像吴隐之那样的人”。
15、答案:
(1)每月初得到俸禄,仅仅留下自身口粮,其余全都分开周济亲族,家人绩麻纺线来供给早晚饮食。
(2)虽然才学赶不上隐之,但孝顺父母,敬爱父母,敬爱兄长,廉洁奉公仍然没有改变。
解析:此题考查翻 译文 言文的能力,第(1)句重点词为“裁”“悉”“绩纺”等词。“裁”是“才”的通假字,《促织》中有“手栽举”一句,此句的“裁”与它相同。第(2)句重点词为“逮”“替”。“逮”是“及”“赶得上”的意思,“替”是“改变”的意思。
附 译文 :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郡鄄城人。刚成年时就与众不同,具有崇尚廉洁的情操,即使每天都进餐仅食豆羹,决不享用非分之粮,粮食没有一点储备,也不谋求不当的来路。十多岁时,遭遇了父丧的痛苦。奉养母亲极为尊重。居家与太常韩康伯为邻,韩康伯的母亲是一位贤良明理的妇人,对韩康伯说:“你如处在选拔官吏的地位,应举荐像吴隐之这样的人。”当韩康伯作了吏部尚书,吴隐之便沿着被清除了的台阶,脱去民服任辅国功曹,转任征虏将军参军。哥哥吴坦之是袁真的功曹,袁真失败,将受牵连遭祸,吴隐之拜见桓温,请求代兄领罪,桓温怜悯并释放了吴坦之。(隐之)于是被桓温赏识,授任奉朝请、尚书郎,接着调升为晋陵郡太守。在州郡廉洁守贫,妻室自担柴草,冬月没有被子,曾经脱下衣服浣洗,没有衣换,只得披着棉絮,勤劳清苦与贫穷庶民无别。广州环围山海,出产珍品异物,一匣宝物,足够几带费用,但这里瘴疫流行,一般人视为畏途。只有家境贫寒在内地无法登上官阶的人,才求补此地长官,所以前后刺史皆多贪财。朝廷打算革除岭南弊端,任用吴隐之为广州刺史。据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称为贪泉,饮了它就贪得无厌,吴隐之既到了这里,告诉他的亲人说:“不见可贪的东西,使寸心不乱。越过五岭丧失廉洁,我知道其中原因了。”即往泉水所在处,舀取泉水喝了,并赋诗道:“古人传说这泉水,舀来喝了贪千金,试让伯夷叔齐饮,始终不变廉洁心。”待到广州以后,崇尚廉洁的品行有加无减,日常吃饭不过是蔬菜和干鱼罢了,官备的帷帐器用皆交给外库,当时有人认为他是故意做作,然而他始终不改变自己的做法。帐下人给他送鱼,总是剔下鱼骨留下肉,吴隐之察觉了他们的用意,便加以责罚除名。当卢循侵入南海时,吴隐之督率勉励将士,坚守很久,长子吴旷之战死。卢循攻击达一百余天,翻过城墙放火,焚烧了三千多家房屋,死了一万多人,城于是被攻陷。吴隐之携带家小逃出,打算奔还精都,被卢循截获。刘裕给卢循去信,命送吴隐之还都,过了许久才返回。归途之中,船上装载没有多余资财。到家后,数亩小宅地,篱笆墙垣倾斜败坏,内外茅屋六间,容纳不下妻室子女。刘裕赏赐车牛,又给建造住宅,坚辞不受。后调任为中领军,清苦节约未改常习,每月初领取俸禄,取部分留作自身吃粮用,其余的全分散救济亲族。有时苦难到极点,两日合吃一天的粮,自身常穿布衣且不完整,妻室子女不沾一点俸禄。义熙八年,上书请求退休,九年去世。隐之情操高洁始终不改,经常被颂扬,从做官开始到去世,经常受上级的赏赐和赠予,廉洁之士都以此为荣。他的儿子吴延之更加清廉守节,延之的弟弟和儿子在郡县做官的,常以廉洁谨慎为家门传统,虽然才学不及隐之,但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廉洁奉公却从未改变。
吴隐之原文_翻译及赏析
吴隐之(?—414),字处默,东晋濮阳鄄城人,生当东晋后期。曾任中书侍郎,左卫将军,广州刺史等职,官至度支尚书,著名廉吏。 吴隐之 轶事
卖狗嫁女
说到东晋的吴隐之,人们很自然会想起他做广州刺史时饮贪泉而不贪的趣闻,而他做秘书时卖狗嫁女的逸事,却少有人知道。
吴隐之在做广州刺史之前,曾做过多年秘书。他先是为桓温所知赏,拜奉朝请、尚书郎;接着被谢石点名要过去做主簿;再后来是入朝做中书侍郎。与尚书郎、主簿一样,中书侍郎也是秘书性职务。吴隐之卖狗嫁女,就发生在他做谢石主簿的时候。
谢石是东晋著名人物,淝水之战的晋军司令便是他。这一仗足以使他名垂青史。谢石对吴隐之的生活很关心。吴隐之的女儿要出嫁,谢石知道他家穷,“遣女必当率薄”,便吩咐手下人带着办喜事所需的各种物品去帮忙操办。到了吴隐之家,只见冷冷静静,毫无办喜事的气氛,唯见婢女牵了一只狗要去市上卖。原来吴隐之要靠卖狗的钱来做女儿的嫁资!
清廉乐善
东晋时的主簿,虽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官,其职责无非是主管文书,为将相大臣一幕僚而已。但若论其地位,却又十分重要;论其权力,有时甚至大得使人咋舌。如桓温以郗超为参军,王珣为主簿,时人便有“髯参军,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之语,主簿地位之重要和权力之大,由此可知。其时谢石声誉日隆,炙手可热,且谢家十分富有,吴隐之在他手下工作,俸禄定当不菲。退一步说,吴隐之的俸禄即使不多,但他只要运用自己的地位和影响,以顶头上司谢石为榜样(谢石聚敛无度同样很有名),能捞的时候就捞它一把,怎么也不会穷到卖狗嫁女的地步。很显然,吴隐之家穷,是另有原因的。史书上说他“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被絮,勤苦同于贫庶”。他家穷,原来是他始终保持清廉的操守,又乐善好施造成的。
众所周知,两晋时的官风,是相当腐败的。何曾父子日食万钱,石崇与王恺比阔斗富这类丑闻,都是发生在那个时代。在那种环境和条件之下,吴隐之能够清廉自守,确实难能可贵。特别是上司谢石都聚敛无度,他却毫不动心,守住清贫,尤其让人崇敬。后来,朝廷决定派他去广州做刺史,目的就是希望他到那里去树立新的形象,改变过去岭南历任刺史皆贪污受贿以饱私囊的弊端。
生平
少年
吴隐之:虽家境贫寒,但志存高远。他饱览诗书,以儒雅显于世。即使每天喝粥,也不受外来之财,母亲去世时,他悲痛万分,每天早晨都以泪洗面,行人皆为之动容。当时韩康伯是他的邻居,韩康伯之母常对康伯说:“你若是当了官,就应当推荐像他那样的。”
成年
后来,韩康伯成了吏部尚书,便推荐吴隐之为辅国功曹。当时兄坦之为袁真功曹,袁真被桓温打败,坦之被俘即将杀头。隐之拜见桓温,请以身赎兄,温认为隐之是难得的忠义之士,放坦之,奏拜隐之为奉朝请、尚书郎。女儿出嫁,谢石派人前来帮忙,但隐之宾客一个不请,嫁妆一件未置,但见丫环牵着狗到大街去卖。后调任晋陵太守,妻子仍负柴做饭,孝武帝很器重他,任为御史中丞、左卫将军。后历任中书侍郎、国子博士、太子右卫卒、领著作郎、右卫将军等职。
隆安年间(397年-402年),朝廷想革除岭南的弊端,任命隐之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假节领平越中郎将。赴任途中行至距广州20里处的石门,遇一山泉,当地人皆说喝了此泉之水就会变得贪婪无比,故名“贪泉”。隐之对家人说:“如果压根儿没有贪污的欲望,就不会见钱眼开,说什么过了岭南就丧失了廉洁,纯属一派胡言。”说著走到泉边舀了就喝,并赋诗一首:“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上任后,他廉洁奉公,清简勤苦,始终不渝,所食不过是稻米、蔬菜和干鱼,穿的是粗布衣衫,住处的帐帷摆设均交到库房,有人说他故意摆样子,隐之笑而不语,一如既往。部下送鱼,每每剔去鱼骨,隐之对这种媚上作风非常厌烦,总是喝斥惩罚后赶出帐外。经过他的惩贪官、禁贿赂,广州官风有所好转。元兴初,皇帝下诏,晋升他为前将军,赐钱50万,谷千斛。
吴隐之在广州多年,离任返乡时,小船上仍是初来时的简单行装。唯有妻子买的一斤沉香,不是原来的物件,隐之认为来路不明,立即夺过来丢到水里。到家时,只有茅屋六间,篱笆围院。刘裕赐给他牛车,另为他盖一座宅院,隐之坚决推辞掉了。后升任度支尚书、太常,隐之仍洁身自好,清俭不改,生活如平民。每得俸禄,留够口粮,其余的都散发给别人。家人以纺线度日,妻子不沾一分俸禄。寒冬读书,隐之常身披棉被御寒。
吴隐之的诗文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魏晋·吴隐之《酌贪泉》
酌贪泉
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古诗三百首 , 传说述志
《吴隐之》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吴隐之》人物故事小传
《吴隐之》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吴隐之》人物故事小传
吴隐之(公元?—413年),字处默,濮阳鄄城(今山东鄄城北)人。年青时家贫,但有清廉节操、不妄取分文。为父母守丧,有孝名。初为辅国将军,转参征虏军事,尚书郎,累迁晋陵太守。隆安年间,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领平越中郎将。元兴初,以廉洁有素,革奢务啬,进号前将军。卢循攻南海,城陷初俘,久而得返。拜度支尚书,太常,迁中领军。义熙八年(公元412年)致仕,次年,卒。
〔正史〕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魏侍中质六世孙也。隐之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日晏饮菽,不飨非其粟,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年十三,丁父忧,每号泣,行人为之流涕。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家贫,无人鸣鼓,每至哭临之时,恒有双鹤警叫,及祥练①之夕,复有群雁俱集,时人咸以为孝感所至。尝食咸菹②,以其味旨,掇而弃之。
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殷浩之姊,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③,当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解褐辅国功曹,转参征虏军事。兄坦之为袁真功曹,真败,将及祸,隐之诣桓温,乞代兄命,温矜而释之。遂为温所知赏,拜奉朝请、尚书郎、累迁晋陵太守。在郡清俭,妻自负薪。入为中书侍郎、国子博士、太子右卫率,转散骑常侍,领著作郎。孝武帝欲用为黄门郎,以隐之貌类简文帝,乃止。寻守廷尉、秘书监,御史中丞,领著作如故,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然多瘴疫,人情惮焉。唯贫窭不能自立者,求补长史,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朝廷欲革岭南之弊,隆安中,以隐之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假节,领平越中郎将。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终始不易。帐下人进鱼,每剔去骨存肉,隐之觉其用意,罚而黜焉。元兴初,诏曰:“夫孝行笃于闺门,清节厉乎风霜,实立人之所难,而君子之美致也。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吴隐之孝友过人,禄均九族,菲己洁素,俭愈鱼飧,夫处可欲之地,而能不改其操,飨惟错之富,而家人不易其服,革奢务啬,南域改观,朕有嘉焉。可进号前将军,赐钱五十万、谷千斛。”
及卢循寇南海,隐之率厉将士,固守弥时,长子旷之战没。循攻击百有余日,逾城放火,焚烧三千余家,死者万余人,城遂陷。隐隐携家累出,欲奔还都,为循所得。循表朝廷,以隐之党附桓玄,宜加裁戮,诏不许。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返。归舟之日,装无余资。及至,数亩小宅,篱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刘裕赐车牛,更为起宅,固辞。寻拜度支尚书、太常,以竹篷为屏风,坐无毡席。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亲族,家人织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
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优诏许之,授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赐钱十万、米三百斛。九年,卒,追赠左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致事及身没,常蒙优锡显赠,廉士以为荣。
初,隐之为奉朝请,谢石请为卫将军主簿。隐之将嫁女,石知其贫素,遣女必当率薄,乃令移厨帐助其经营。使者至,方见婢牵犬卖之,此外萧然无办。后至自番禺,其妻刘氏赍沈香一斤,隐之见之,遂投于湖亭之水。
子延之复迈清操,为鄱阳太守。延之弟及子为郡县者,常以廉慎为门法,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④。
《晋书》卷九○
〔注 释〕
①祥练:古代祭礼名。《礼记·杂记下》:“丧之期,十一月而练,十三月而祥”。②咸菹:菹(zu)酢菜或腌菜。③铨(quan)衡:此指吏部曹,主选举事,考核贬擢官员。④不替:继承。
〔相关史料〕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人也。早孤,事母孝谨,爱敬著于色养,几灭障于执丧。居近韩康伯家。康伯母,贤明妇人,每闻隐之哭,临馔辍餐,当织投杼①,为之悲泣。如此,终其丧。谓伯曰:“汝若得在官人之任,当举如此之徒。”及伯为吏部,超选隐之,遂阶清级②,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州之北界有水,名曰贪泉,父老云:“饮此水者,使廉士变节。”隐之始践境,先至水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在州清操愈厉,化被幽荒③。诏曰:“广州刺史吴隐之,孝友过人,禄均九族,处可欲之地,而能不改其操,飨惟错之富,而家人不易其服。革奢务啬,南域改观。朕有嘉焉,可进号前将军,赐钱五十万,谷千斛。”
清·汤球《九家旧晋书辑本》《补遗》
吴隐之母丧哀毁,尝咸菹,以其味旨,辍而弃之。
吴隐之为广州刺史。州界有水名“贪泉”。父老云:“饮此者皆使廉士变贪。”隐之始践境,先到水所,酌而饮。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重千金。若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及为广州,清操愈励,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④,然亦始终不易。
清·汤球《九家旧晋书辑本》载王隐《晋书》卷七
吴隐之字处默。
隐之为晋陵太守,布政简惠。
以太学国子博士为左卫率。
隐之为广州刺史,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贪泉,相传饮之者生贪心。隐之酌而饮之,赋诗曰:“岭南有一水,号曰贪泉深。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隐之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纺绩,以供朝夕。
臧荣绪《晋书》卷一六
吴道助(吴道助:吴坦之,小字道助)、附子(附子:吴隐之小字。东晋淮阳人。曾任广州刺吏,是有名的廉官)兄弟,居在丹阳郡。后遭母童夫人艰,朝夕哭临(临:哭吊死者)。及思至(思至:据李慈铭考证,当为“周忌”之误。思周,形近;至、忌,声近),宾客吊省,号踊哀绝,路人为之落泪。韩康伯时为丹阳尹,母殷在郡,每闻二吴之哭,辄为凄恻。语康伯曰:“汝若为选官,当好料理此人。”康伯亦甚相知。韩后果为吏部尚书,大吴不免哀制,小吴遂大贵达。
《世说新语》《德行》
吴隐之刺广州山海郡。二十里许,有泉曰贪泉,言饮者必贪也。隐之径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饮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清操弥厉,归无余资。为尚书,迁太仆,以竹蓬为屏风,家人并日而食,晏如也。尝嫁女,只牵一犬出卖,萧然无营⑤。
明·郑瑄《昨非庵日纂·冰操》
〔注 释〕
①投杼:放下织布机的梭子。②遂阶清级:遂得按品级封官。③化被幽荒:以德化教养落后地区。④矫:故作姿态。⑤萧然无营:没有任何资产。
贤臣廉吏吴隐之
吴隐之(?——413年)字处默,晋代濮阳人。少年时以孝贤著名,家境贫寒,但志存高远;他饱览诗书,以儒雅彰显于世。他一生清廉而能守操,为官克己励节,以廉洁盛名。唐代魏征主编的《晋书》中评价吴隐之是“晋代良吏,吴隐之为第一”。
吴隐之先后任辅国功曹、晋陵太守、中书侍郎、左卫将军、御史中丞、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度支尚书、光禄大夫等职。无论身居何职,他总是粗茶淡饭、甘于清贫,自食其力、清廉为民,堪称贤臣廉吏楷模。吴隐之一向以简朴著名。在御史中丞任上,吴隐之只有一套布衣。冬天拆洗衣服时,他无衣御寒,只能披着棉絮,待衣服缝补好后,再穿上上朝面君理事,他的生活与贫寒的百姓完全无别。
广州依山傍水,盛产珍贵物品。历届广州任职官员都勒索敲诈,不顾百姓死活。吴隐之到任后,清廉勤政。日常生活是抱柴司炊,纺织如故;每天只吃蔬菜,只食干鱼。他的俸禄除“裁留身粮”外,其余全都资助穷苦百姓与亲族。一天,家仆端来饭菜,吴隐之见鱼已剔骨,非常生气,当面将家仆严加训斥,并将他赶出府去。原因是隐之对这种媚上的作风非常厌烦。由于隐之躬亲践行,身先楷模榜样示范,加上他惩贪官、禁贿赂各项措施,广州官风大为好转。晋安帝曾嘉诏吴隐之:“孝行笃于闺门,清节厉乎风霜,实立人之所难,而君子之美致也。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吴隐之孝友过人,禄均九族,菲己洁素,俭愈鱼飧。夫处可欲之地,而能不改其操,飨惟错之富,而家人不易其服,革奢务啬,南域改观,朕有嘉焉。”
吴隐之在广州多年,离任返乡时,小船上仍是初来时的简单行装。唯多了妻子买的一斤沉香,隐之认为此物来路不明,夺过来将它扔进水里。到家时,只有“数亩小宅,篱垣仄陋,茅屋六间,不容妻子”。刘裕(即后来的南朝宋武帝)赐他牛车,为他盖了一座宅院,隐之坚辞不受。
晋安帝义熙八年(412年),吴隐之告老还乡。义熙九年,吴隐之在故里濮阳病逝。今濮阳县西聂固村有其墓。后人于开州(今濮阳县城)修建“五贤祠”。吴隐之被尊为濮阳“五贤”之一,其塑像在祠内紧靠汲黯。
写到这里,我想起吴隐之“卖狗嫁女”的故事与大家分享。
历史上的“淝水之战”便是在谢石指挥下取得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谢石对吴隐之非常敬慕,对吴隐之的生活非常关心。吴隐之女儿要出嫁,谢石知道他家穷,“遣女必当率薄”,便吩咐手下人带着办喜事所需的各种物品去帮他操办。到了吴隐之家,看见冷冷静静,毫无办喜事的气氛,却听说他家的婢女牵了一只狗去集市上卖。后来才知道吴隐之用卖狗的钱为女儿做嫁资!
聂固村在哪里?遍查濮阳县下辖的22个乡镇、1035个居委会、1197个自然村,只发现梨园乡有个聂堌堆村。难道聂固村更名了吗?如更名的话,县志也该注明。或许聂固村不在濮阳?县志上说聂固村在濮阳县西,是县域内西部还是县城西部。濮阳市成立前,王助、新习都是濮阳县域内的乡镇,聂固村会在这两个乡镇?这两个乡镇的若干村庄庄也没聂固村。内黄县后河镇倒有个西聂固村。《濮阳县古文化遗址一览表》中注明吴隐之墓在县城西北40里清丰县聂固村一代,而县城西北40里的位置与内黄县后河镇西聂固村大致相符。《晋书·吴隐之传》中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这样,吴隐之的籍贯便有了如下几处之说:濮阳县籍、内黄籍、清丰籍、山东鄄城籍。由于历史建置变革与区域变更原因,这个问题必须严格考证。吴隐之是晋代官员的楷模,是历朝历代官员的楷模,我们这个时代也非常需要吴隐之这样的贤臣廉吏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