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铁事

登录

司马懿后代(司马懿后代现在还有吗)

wangsihai

本文目录一览:

司马懿后代怎么样了?

司马懿一声善于权谋,风光无限,可是在他死后司马家族便没有了他在时的繁盛,后来司马一族被灭门,司马懿后代是被刘裕灭族吗?刘裕又有怎样额下场呢?接下来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一看吧。

司马懿父子作为三国最后的赢家确实很了不起,可是他们的子孙都很杯具西晋除司马炎外都是非正常死亡,司马懿一系除司马睿以外都被刘聪石勒杀光了,而司马睿的东晋几乎所有皇帝都是权臣的傀儡,最后被刘裕灭族(司马休之等几名非司马懿后代的宗室北逃幸免),但没有杀司马睿的曾孙司马宝,这是司马懿唯一的后代了。司马德文(386年―421年),字德文,即晋恭帝,东晋最后一位皇帝。晋孝武帝司马曜次子,晋安帝司马德宗之弟,母为淑媛陈归女。司马德文初封琅邪王,之后历任中军将军、散骑常侍、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司徒、录尚书六条事等官职。晋安帝被桓玄所废时,司马德文与晋安帝都居于浔阳;桓玄败死后被迁至江陵。元熙元年(419年)刘裕杀晋安帝,立司马德文为帝,年号元熙。刘裕出身平民,一生简朴,但是后代却是一个不如一个。后世子孙荒淫无道,残暴无比,到宋朝第八代皇帝刘昱的时候,江山随时将覆,但是这位皇帝却毫无察觉。也可能是他太小了,因为10岁登基,15岁就被杀死了。

刘昱生性残虐,不务正业,淫乱朝政,常常亲手杀人,并常到街巷中扰民,杀人成瘾,一日不杀人,就闷闷不乐。而且刘昱喜怒无常,左右稍有不合心意,就拳脚相向。即位第四年,刘昱就“无日不出”,常常是夜里从承明门突出,夕去晨返,晨出暮归,从人各执长矛大棒,路上凡遇见男女行人及犬马牛驴立时杀死,致使人民惊扰,道无行人。一次他进入领军府,当时天气酷热,将军萧道成正解衣袒腹卧在堂中,见到皇帝急忙站起来相迎。刘昱指着萧道成的肚子说:“好大的肚子。”接着命萧道成站立在室内,在他的腹部画了一个靶心,然后持弓引箭就要射。萧道成忙说:“老臣无罪。”左右都劝说:“萧领军腹大,陛下这么好的箭法一箭就会射死他,以后就不能再射了,不如将箭头包起来再射。”于是刘昱换了一支包起箭头的箭正中萧道成的肚脐。刘昱又曾亲自磨刀说:“明日杀萧道成。”

萧道成十分忧惧,秘密与袁粲、褚渊商量废去刘昱,褚渊不说话,袁粲不同意。萧道成寄书给儿子萧赜,让他暗中准备。越骑校尉王敬则密结萧道成,夜里穿着黑衣服,匍匐在路上听察刘昱的行踪。是年七月七日乞巧节,刘昱临睡前吩咐杨玉夫说:“你在庭院里等着织女度河,看见了立刻报告我,看不见就杀你。”牛郎织女相会只是一个神话,哪里看得见,杨玉夫十分恐惧,在刘昱熟睡的时候用刀子杀了他。当时刘昱十五岁。萧道成杀死刘昱后,立了刘昱的弟弟刘淮做皇帝,之后就如司马懿后人司马炎让曹操后人禅让、刘裕让司马懿后人禅让一样,登基做了皇帝。萧道成做了皇帝后,杀光了刘裕后人。也许,这就是因果报应。

司马懿是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谋略家,他匡扶曹氏在三国中立于鼎盛地位,其后终于赢得天下,司马懿为什么能得天下?他为何被后世如此追捧?接下来就跟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说起司马懿,大家对他的印象无非就是阴险狡诈、老谋深算的一个老狐狸形象。不论后人对司马懿评价如何,不可否认的是,他确实是一位聪明绝顶的人。我们来看一下他的履历,曾经先后担任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这一个个响当当的头衔都是实力的体现,不是靠吹嘘奉承就能得到的。如果有人问:你能否用一句话总结一下司马懿的一生,小编会告诉他根本不需要什么修饰语,简简单单四个字足以概括司马懿传奇的人生,这四字便是“忍辱负重”。这一“忍”字诀果然奏了奇效,把诸葛亮弄得绞尽脑汁,好不容易才胜了司马懿几场,还算不上太大的胜利。有几次反被司马懿打得溃不成军。六出祁山虽然看似轰轰烈烈,实际上却是寸土未得。这在诸葛亮的战争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他不但熬死了诸葛亮,后来还熬死了曹睿,又辅佐曹芳,成了四朝元老。能当上四朝元老的,古往今来还真没几个,司马懿算得上凤毛麟角。到了曹芳这代,曹氏集团的势力已经渐渐衰微,司马氏的力量却已逐渐强大。但他也没有急于篡位,而是先忍着,等了个好机会除掉了心腹大患曹爽,把大权尽握在自己父子三人手中。

司马懿临死时嘱咐二子曰:“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恐惧。吾死之后,汝二人善理国政。慎之!慎之!”最后这两个慎之,其实传授的也是一个忍字。意思是说:我已经被别人怀疑有篡位的野心了,这是很不利的。你兄弟俩千万学会忍耐,得等到时机非常成熟的时候才可以行大事,要多加谨慎,小不忍则乱大谋!司马懿在曹魏权侵朝野,一度执掌大权,并且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其中最出名的当属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平定辽东。因此也受到了不少人的推崇,很多人对他的评价颇高,认为他是唯一一个可以与诸葛亮抗衡的统帅。之所以对他评价如此之高,主要是因为在三国后期一度阻拦诸葛亮北伐,严重阻碍了诸葛亮的各项计划,最终导致诸葛亮功败垂成,呕心沥血征战半生也没能帮助蜀国一统天下。为什么说司马懿能忍?在曹操在世时,司马懿在其手下效力,但是曹操看出了他的野心,对他一直有所猜忌,所以一直被压制着,但是司马懿是个老狐狸啊,能够忍常人所不能忍,谋常人所不能谋,最终成就了大业,把曹魏江山占为己有,笑到三国的最后。

司马懿成功的第二要诀就是敏而好学。他很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从不故步自封。他最突出的学习“成绩”体现在向曹操的学习上。虽然小说中没有明显提到此事,但明眼人却不难看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打着天子的幌子,四处兴师铲除异己,最后把天下大权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是曹操却没有自己称帝,而是把机会留个了自己的儿子,因为那时的机会更加成熟。曹匹称帝时,向汉的势力已经几乎全部消亡,满朝上下尽是他曹家的势力,想当皇帝就如探囊取物一般。如果说曹魏政权都是曹操这样的枭雄,那么显然司马氏不可能窃取政权。其实有史书记载曹操觉得司马懿“鹰顾狼视”,是有反叛之心的人,故而比较忌惮。但鉴于其子曹丕和司马懿交情颇好,司马懿给曹丕做过太子中庶子。而且曹丕也算是文韬武略,颇善于权谋。最重要的是曹丕要比司马懿小了足足有八岁,于是乎曹操认为曹丕定能驾驭司马懿。曹操逝去后,曹丕上位,司马懿的命运也由此有了大的转向,延康元年,曹丕即魏王位,司马懿受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同年十一月,曹丕登皇帝位,史称魏文帝。登基后,任命司马懿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司马懿得到了曹丕的信任和重用。而此时曹操时期的谋臣已经凋零,司马懿的施展空间就很大了。司马懿成功的第三个要诀就是心狠手辣。例如在平定公孙渊之时,不但杀了公孙渊父子,还将公孙渊宗族,并同谋官僚人等,俱杀之,计首级七十余颗。在谋杀曹爽之时,先杀了曹爽兄弟三人,又灭其三族。果真是无毒不丈夫,斩草除根!免除了许多后患。

司马懿的后代是谁??司马光又是谁的后代??????

司马懿后代很多,晋朝的皇族全是司马懿的后代,司马光是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的后代。

一、司马懿的后代

1、司马昭

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小说《三国演义》为子尚),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为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次子、晋景帝司马师之弟、晋武帝司马炎之父。

司马昭早年随父抗击蜀汉,多有战功。累官洛阳典农中郎将,封新城乡侯。正元二年(255年),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揽国政。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被弑杀,司马昭立曹奂为帝。

景元四年(263年),分兵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灭亡蜀汉,受封晋公。次年,进爵晋王。

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病逝,年五十四,葬于崇阳陵。数月后,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

2、司马师

司马师(208年—255年3月23日),字子元,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的奠基人之一,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的长子,晋文帝司马昭的同母兄,晋武帝司马炎的伯父。

司马师沉着坚强,雄才大略,早年与夏侯玄、何晏齐名。高平陵之变后,以功封长平乡侯,旋加卫将军。司马懿死后,以抚军大将军辅政,独揽朝廷大权,次年升为大将军。

掌权后,他制定选拔官吏的法规,命百官推荐贤才,整顿纲纪,使其各有职掌,朝野肃然。司马师也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曾用计于新城之战击溃吴国诸葛恪的大军。

嘉平六年(254年),魏帝曹芳与中书令李丰等人密谋除司马师,事情泄露,司马师杀死参与者,迫郭太后废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次年,亲自率兵平定毌丘俭、文钦之乱。回师途中病死,年四十八,谥号“忠武”。后被追尊为晋景王。西晋建立后,被追尊为景皇帝,庙号世宗。

3、司马炎

司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即晋武帝(265年-290年在位)。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晋朝开国皇帝。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景帝司马师之侄、晋文帝司马昭嫡长子、晋元帝司马睿从父。

咸熙二年(265年)袭父爵晋王,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自己,国号晋,建都洛阳,改元泰始。咸宁五年(279年),司马炎命杜预、王濬等人分兵伐吴,于次年灭吴,统一全国 。

建国后,他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 并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太康年间,西晋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

但灭吴后,司马炎逐渐怠惰政事,奢侈腐化。太熙元年(290年)病逝,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史称晋武帝。葬峻阳陵。

4、司马衷

晋惠帝司马衷(259~307年),字正度,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西晋王朝第二位皇帝(290~307年在位),晋武帝司马炎次子, 母为武元皇后杨艳。

泰始三年(267年),册为皇太子,太熙元年(290年),正式即位。痴呆不能任事,由太傅杨骏辅政。后来,皇后贾南风谋害杨骏家族,掌握实际大权。

八王之乱时,赵王司马伦篡位,以为太上皇,幽禁于金墉城。由诸王辗转挟持,沦为傀儡,受尽凌辱。光熙元年(306年),被东海王司马越迎回洛阳。

光熙元年(307年1月8日),去世,时年四十八,谥号孝惠皇帝,葬于太阳陵。

5、司马越

司马越(?―311年),字元超,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晋宣帝司马懿四弟东武城侯司马馗之孙,高密文献王司马泰长子。西晋宗室,晋惠帝至晋怀帝时期权臣,八王之乱的参与者之一。

初任骑都尉,后迁散骑侍郎加侍中,历任散骑常侍、辅国将军、尚书右仆射等职并因参与诛杀杨骏受封五千户侯,不久复任侍中,加奉车都尉,晋爵东海王。永康初年(公元300年)加中书令,又升任司空兼中书监。

在八王之乱后期,司马越在先后击败了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等诸王的势力之后开始掌控西晋政权,并在晋惠帝死后立太弟司马炽为皇帝,是为晋怀帝。

司马越自任太傅辅佐朝政,辅政期间不思团结官员一致对外,反大权独揽,杀戮朝臣,弄得人人自危,各方纷纷起兵讨伐,司马越无奈之下自请出征石勒,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司马越在项城忧惧而死,至此八王之乱终结。东晋年间追谥孝献。以元帝之子司马冲袭封。

二、司马光的祖先

司马孚(180年-272年),字叔达。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三国曹魏至西晋初年重臣,西晋宗室,东汉京兆尹司马防第三子,晋宣帝司马懿之弟。

自曹操时代起,司马孚就任文学掾,而后历仕魏国五代皇帝,累迁至太傅。“高平陵之变”时,司马孚协助司马懿控制京师,诛杀曹爽一党。

后又督军成功防御吴、蜀的进攻,为司马氏政权的稳固多有功劳。但他性格十分谨慎,自司马懿执掌大权起,便逐渐引退,未参与司马氏几次废立魏帝之事。

西晋代魏后,司马孚进拜太宰,封安平王。晋武帝司马炎对他十分尊宠,但他并不以此为荣,至死仍以魏臣自称。

泰始八年(272年),司马孚去世,年九十三。武帝为其举哀三日,葬礼规格比照东汉东平献王刘苍,赐谥献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晋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光

司马懿后裔今何在

司马氏为复姓中的大姓,分布较为广泛。分布在河南省的洛阳市、偃师市、温县,陕西省的韩城县,山西省的涑水县,安徽省的宿松县,湖南省的湘潭市、湘乡市、湘阴市,山东省的兰陵县,江苏省的金坛市指前镇。

另外,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等地,均有司马氏族人分布。

“司马”是古代官名,指调遣武装部队的武官,掌管天下军事,相传古帝少昊时期就设置有司马一职。司马氏就是担任过司马一职的人的后代。

先秦时期,司马氏族人已分布于郑(今河南新郑)、晋(今山西)、卫(今河南濮阳)、程(今陕西咸阳)等地。《姓氏考略》载,司氏最早繁衍发展中心是古代顿丘。就是现在河南清丰、浚县之间一带。

两汉时期,司马氏主要分布在今河南、陕西、四川等地,其中河内郡(今河南省西部、黄河以北地区武陟县西南一带)一直是司马氏的重要聚集地。

三国曹魏时期,河内温地(今河南温县)出了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司马懿,后其孙司马炎废魏建晋,都于洛阳。从此,河内郡成为司马氏家族最著名的郡望。

司马氏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西晋和东晋政权,共历十五帝,一百五十六年,进一步扩大了司马世家的影响。东晋王朝灭亡以后,司马氏步入平稳发展时期,司马氏有许多改为司氏、马氏、同氏、仝氏、冯氏等,亦有维持司马氏复姓者。

扩展资料

司马懿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谋略家,魏国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司马懿在世的时候,在魏国威望是相当之高的,即使毌丘俭、文钦在其死后讨伐司马师,檄文中依然对司马懿有“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等赞誉。史书上称其使“天下欣赖”“天下大悦” 。

到晋朝初年,司马炎在太康年间做到了“天下无穷人”的太康之治 ,至司马遹被传像司马懿,而能在当时“誉流于天下”。主要成就是抵抗诸葛亮北伐,屯田水利,平定辽东。

司马懿在魏明帝大修宫室之际他也加以劝谏,魏明帝驾崩后他奏请罢修宫室,雕玩物之人力,节用务农,使天下欣赖。识拔人才上,司马懿从寒门中提拔了邓艾、王基、州泰等人才,如虞预所说,经略之才可谓远矣。

在扳倒曹爽后,司马懿或以剿杀,或以监禁的方式削弱曹魏宗室力量,为日后其子孙篡魏开晋打下坚实基础。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之子晋武帝司马炎受魏禅,给司马懿上尊号为宣皇帝,称其陵墓为高原陵,庙号高祖。

司马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官职,出自西周掌管军事大权的大臣程伯休父,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上古时有人重黎,为司掌天地之官,唐尧曾抚育重黎之后。

周宣王时期,有重黎之后程伯休父,官至司马,执掌国家军队,佐政辅国,权势重大。后来程伯休父克平了许方,立下大功,周宣王允许他以官职为姓,其后遂成司马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生姓,出自晋朝晋元帝司马睿,属于因故改姓为氏,或以官职称谓改姓为氏。该支司马氏出自晋元帝司马睿,原本姓生,后因职而改姓司马,其后代亦成为司马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改姓,出自姬姓许氏、郝氏改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许穆之、郝惔之,他们的后代中有人因故改为司马氏。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司马懿

百度百科-司马姓

司马懿后人——晋武帝司马炎

晋武帝司马炎(236-290年),字安世,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晋朝开国君主,265-290年在位。司马懿之孙,司马昭嫡长子,晋元帝司马睿从祖父。265年袭父爵晋王,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自己,国号晋,建都洛阳。279年他又命杜预、王濬等人分兵伐吴,于次年灭吴,统一全国。建国后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 太康元年,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但灭吴后,逐渐怠惰政事 ,奢侈腐化。 290年病逝,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葬峻阳陵。

司马炎

早年经历

司马炎为曹魏权臣司马昭的长子,曾出任中抚军;但是司马昭却有意让幼子司马攸继承王位,但在众臣的反对之下,司马炎于265年五月被封为晋王太子。同年八月,司马昭因中风猝死,享年55岁。司马炎继承父亲的相国职位和晋王爵位。

登基

公元266年2月8日(魏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定国号晋,改元泰始。

在位期间,封同姓诸王,以郡为国,置军士,希望互相维系,拱卫中央。 晋武帝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屡次责令郡县官劝课农桑,并严禁私募佃客。又招募原吴、蜀地区人民北来,充实北方,并废屯田制,使屯田民成为州郡编户。太康元年,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晋武帝鉴于曹魏末期为政严刻,风俗颓废,生活豪奢,乃“矫以仁俭”,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赐谷人五斛,免逋债宿负,诏郡国守相巡行属县,并能容纳直言。还重视法律,亲自向百姓讲解贾充等人上所刊修律令,并亲身听讼录囚。

司马懿的后代有哪些?

司马懿后代共有15代皇帝。其中西晋时有四代,东晋又有十一代,均是司马懿之后。

咸熙二年(265年),曹魏皇帝曹奂禅位于司马炎,改元泰始,是为晋武帝。曹魏灭亡,西晋开始。

1、晋武帝司马炎(236-290年),字安世,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晋朝开国君主,265-290年在位。司马懿孙。曹魏末年,祖司马懿、伯司马师、父司马昭相继控制朝政,并未称帝。魏咸熙二年(265)司马炎为相国、晋王,同年十二月代魏称帝,建立晋朝。太康元年(280)灭吴,统一全国。

2、晋惠帝司马衷(259-307),字正度,河内温县人。晋武帝司马炎第二子,西晋的第二代皇帝,公元290-307年在位。司马衷于267年被立为皇太子,290年即位,改元永熙。他为人痴呆不任事,初由太傅杨骏辅政,后皇后贾南风杀害杨骏,掌握大权。

3、西晋孝怀皇帝司马炽(284-313年),字丰度,西晋王朝的第三代皇帝,公元307-311年在位。为司马炎的第二十五子。初封豫章王,惠帝在位期间,被立为皇太弟。司马越毒死惠帝后,司马炽被扶植为帝,改年号为“永嘉”。

4、司马邺,又名司马业,字彦旗,西晋王朝第四位皇帝,公元313~317年在位。武帝司马炎之孙,吴孝王司马晏之子。

5、晋元帝司马睿(276-323年),字景文,东晋的开国皇帝,318-323年在位。宣帝司马懿曾孙,琅邪武王司马伷之孙,琅邪恭王司马觐之子,晋武帝司马炎从子。

6、晋明帝司马绍(298年—325年),字道畿,晋元帝之子,庙号肃宗。母亲为代郡出身。生来像鲜卑人,为人豪爽,在位期间曾经曾平定王敦叛乱,有中兴之气,可惜在位仅四年早死。

7、晋成帝(司马衍),名司马衍(公元321~342年),字世根,汉族。明帝长子。明帝死后继位。在位17年,病死,终年21岁。葬于兴平陵(今江苏省江宁县鸡笼山)。

8、晋康帝,名司马岳(公元322~344年),字世同。明帝子,成帝弟。成帝死后继位。在位2年,病死,终年23岁,葬于崇平陵(今江苏省江宁县蒋山)。

9、 晋穆帝司马聃,字彭子,东晋第五代皇帝,庙号孝宗。晋穆帝是晋康帝之子,母褚蒜子。344年由于晋康帝驾崩,晋穆帝即位;由于年幼而由褚太后掌政,并由何充辅政。

10、晋哀帝司马丕(341年—365年),字千龄,为东晋的第六代皇帝,晋成帝之子,晋穆帝之堂兄弟。晋哀帝本应继晋成帝之位即位,但是由于权臣庾冰的意见而无法即位;司马丕于361年在晋穆帝死后即位,改元隆和,但是大将桓温当国,晋哀帝形同傀儡。

11、废帝司马奕(342—386年),字延龄。东晋的第七位皇帝,晋成帝之子,晋哀帝司马丕同母之弟,又称海西公。司马丕死后,司马奕于兴宁三年(365年)2月23日即帝位,在位6年,为桓温所废。

12、司马昱(320年―372年9月12日),字道万。晋元帝少子,庙号晋太宗,谥号简文帝。被崇德太后和桓温立为皇帝,在位2年,病死,终年53岁。葬于高平陵(今江苏省江宁县蒋山西南方)。

13、 晋孝武帝司马曜(361—396),字昌明,晋简文帝第三子,李陵容所生,372年至396年在位,东晋的第九任皇帝。他是晋安帝和晋恭帝的父亲。383年,晋军先后于寿阳、淝水击败前秦“百万”大军。

14、晋安帝司马德宗(382年出生,419年1月28日逝世),字安德,是东晋的第十位皇帝,他的统治时间是从397年继位到419年逝世,谥号为安帝。

15、晋恭帝司马德文(386年-421年),东晋的末代皇帝。为晋孝武帝之子,晋安帝之胞弟,母亲是淑媛陈归女。

扩展资料:

司马懿生平:

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赘阉遗丑”,司马懿一度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

因司马懿曾支持曹操称帝,所以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

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

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

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挤,迁官为无实权的太傅。

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洛阳。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之变。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西晋

百度百科-东晋

百度百科-司马懿 (三国时期历史人物)

相关阅读

  • 美式插座(美式插座火线零线)
  • 职场中如何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
  • 淄博临淄旅游景点大全哪里最好玩
  • 恶法(恶法亦法的观点)
  • 个人形象塑造的方法
  • 我想说声谢谢你作文
  • 藤与树的诗
  • 小松树这篇作文应该怎么写
  • 学宪法讲宪法作文300字大全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