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铁事

登录

段祺瑞墓(段祺瑞墓地在哪里)

wangsihai

本文目录一览:

段祺瑞简介_段祺瑞和曹锟_段祺瑞简介后人

更新时间:2018-08-31 14:46

段祺瑞(1865—1936),字芝泉,曾用名启瑞,晚年号称“正道老人”,生于安徽合肥,所以又称“段合肥”。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号称“北洋之虎”,皖系军阀首领,孙中山“护法运动”的主要讨伐对象。1916年至1920年为北洋 *** 的实际掌权者。1924年至1926年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1926年3月18日发生了段祺瑞 *** 镇压北京学生运动的三·一八惨案。“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曾胁迫段祺瑞去东北组织傀儡 *** ,段严词拒绝。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逝于上海宏恩医院。号称“六不总理”,曾四任总理,四任陆军总长,一任参谋总长,一任国家元首。是中国现代化军队的第一任陆军总长和炮兵司令。任过中国第一所现代化军事学校——保定军校的总办。

中文名:段祺瑞

外文名:Duan Qirui

别名:段启瑞、段芝泉、正道老人、北洋之虎

国籍:中国(民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安徽六安

出生日期:1865年3月6日

逝世日期:1936年11月2日

毕业院校:北洋武备学堂段祺瑞简介,柏林军校

信仰:佛教

主要成就:“三造共和”,“北洋三杰”之一

学历:天津武备学堂炮科卒业

职务:中华民国国务总理,皖系军阀首领

光绪十一年(1885年)6月,清朝洋务派代表李鸿章创办北洋武备学堂,9月段祺瑞以优异成绩考入武备学堂第一期预备生,旋分入炮兵科。段祺瑞“攻业颇勤敏,以力学不倦见称于当时,治学既专,每届学校试验,辄冠其侪辈,与王士珍等齐名于世”,受到李鸿章的器重。

光绪十三年(1887年)11月,段祺瑞以“最优等”成绩从天津武备学堂炮科毕业,被派往旅顺督建炮台。

光绪十四年(1888年)冬,段祺瑞以第一名的成绩被获准与其它四位同学到德国留学。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12月,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式陆军,请荫昌推荐人才,次年初,段祺瑞被调往天津小站,任新建陆军左翼炮队第三营统带,旋兼行营武备学堂炮队兵官学堂监督、代理总教习。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9月9日,以北洋新建陆军创设随营武备学堂期满告成,清廷给于炮队学堂监督段祺瑞等升叙加衔。12月新建陆军编为武卫右军,段祺瑞仍统领炮队,并赴日本观操。

光绪二十五年(18

民国六年至民国七年间段祺瑞 *** 和日本签订的一系列公开和秘密借款的总称。

民国六年(1917年)7月,段祺瑞重任中华民国国务总理后,为推行“武力统一”政策,镇压孙中山倡导的护法运动,以中国权利为抵押品,向日本大量借款。1917-1918年,段祺瑞共向日本借款5亿日元。其中由西原龟三与段祺瑞 *** 的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商办议定的有吉会铁路、满蒙四铁路、吉林、黑龙江两省的森林和金矿、有线电信、参战、交通银行等八项借款,共计1.45亿日元。

通过这一借款,段祺瑞把中国山东和东北地区的铁路、矿产、森林等权益大量抵押给日本,但是抵押只是形式上的,而西原借款给中国的条件离苛刻很远。

段祺瑞一生中曾经“三造共和”。1911年,段祺瑞率前线北洋将领46人联名致电清 *** 吁请清帝退位,结束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袁世凯蓄意称帝时,反对帝制。1917年张勋复辟,段祺瑞率兵讨伐,使复辟破产。其实,段祺瑞“三造共和”的

黄征在《段祺瑞与皖系军阀》中认为:“段祺瑞在我国近代陆军教育史上,特别是军事院校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单宝在《安徽史学》中认为:“辛亥革命中段祺瑞在客观形势的推动下,思想确实有了转变,赞成共和,并以实际行动加快了形势发展的进程,不能笼而统之称他是袁世凯篡夺政权的“帮凶”。”丁贤俊认为:“袁世凯称帝中段祺瑞的共和观只不过是既不要皇帝又反对革命党,但他能冲破20年与袁世凯结下的长僚关系和亲密私交,弃官冒死维护共和,毅然反对洪宪帝制,对于一个在忠孝节义封建道德薰陶下成长起来的将领来说确实难能可贵。”近年来有一种新观点:“五、四”时期颇似春秋战国时期,段祺瑞没有绝对权威,致力于武力统一。军阀混战,社会动荡,客观上放松了思想钳制,新文化运动得以蓬勃开展,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也得以生存发展。

吴佩孚:“天下无公,正未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奠国著奇功,大好河山归再造;时局至此段祺瑞简介,皆误在今日不和,明日不战,忧民成痼

1936年11月5日,大殓,林森、居正、于右任、吴忠信、张治中等国府要员亲临吊唁,当天国民 *** 明令以国葬说。本来蒋介石拨款20万元在黄山购置墓地,北京也成立了由原北洋 *** 官僚李思浩负责的段祺瑞治丧筹备组。但其长子段宏业以种种理由不同意其父葬于黄山,并将20万元巨款花掉了,而将段祺瑞的灵柩运回北平。后经宋哲元将军的协助,筹款2000元,暂停放在西山卧佛寺新搭建房屋内。这期间,段家派人也探寻风水宝地,以修建坟茔。不料“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修建坟茔之事被迫搁置下来,谁知这一搁置就是28载。

直到1964年,段祺瑞的生前好友、老部下章士钊出面,协助段家,将段祺瑞的灵柩移葬于北京香山万安公墓。段祺瑞与夫人张佩衡的合葬墓位于香山万安公墓西部水字区,汉白玉石墓碑上是章士钊先生题写碑文:段公芝泉、母张佩衡之墓,男宏业、宏范及诸孙敬立。这是一座很普通的坟茔,墓碑不大,墓地窄小,四周也没有护栏。

天津段祺瑞旧

徐树铮收复很多领土,为啥最后会被自己人杀害?

众所周知,清朝末年,中国饱受帝国主义欺凌,损失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和原本属于我国的领土,但是有这么一个人,他却在国家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凭借着自己的智慧,成功的收复了180万平方公里领土。这个人就是北洋军阀徐树铮。

一、徐树铮其人

徐树铮是北洋军阀赫赫有名的大将,才情过人,早年高中了秀才,时值列强疯狂入侵瓜分我国领土,民族危机,他“思究兵谋,留意天下政财大略,预为投笔计”,最终他和班超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弃笔从戎,开启了颠沛流离的军旅生涯。

说起,徐树铮这个人,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在有些人眼中,他能文能武,有勇有为,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同样,也有人始终看他不顺眼,吴佩孚就曾义愤填膺的表达过他对徐树铮的不满,历史记载中他是这样讲的:“讵中央误听宵小奸谋,坚持武力,得陇望蜀,援粤攻川,直视西南为敌国,竟以和议为逆谋。”

当时俄国十月革命自顾不暇,外蒙古人心惶惶,说是处于自治状态,但是大多数人也有了想要回归本国的愿景。徐树铮正是抓住了这一大好时机,顺势而为,最后不费吹灰之力,甚至没有动用一兵一卒就成功收复回外蒙古18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极大的鼓舞了国内的士气和人心。

以前其实压根没有什么外蒙和内蒙一说。在大清的版图中,蒙古是中国的一部分。直到满清末年,连北京都被2次攻陷的满清政府,无力顾及边疆,沙俄趁机鲸吞了外兴安岭和外蒙的大量领土,扶持了傀儡的蒙古政府于1912年宣布独立。

在列强和中国的反对下,沙俄只得废除独立,宣布外蒙古自治。沙俄名义上承认外蒙是中国的一部分,但中国不得在这里驻军、不得移民、不得干涉内政。

据历史记载,孙中山也毫不保留赞誉徐树铮说:“比得来电,谂知外蒙回心内向。吾国久无班超傅介子其人,执事于旬日间建此奇功,以方古人,未知孰愈?外蒙纠纷,亦既七年,一旦归复,重见五族共和之盛,此宜举国欢欣鼓舞者也!”言语之间的欢欣鼓舞,我们也能窥得一二。

在1925年的12月底,徐树铮曾经坐火车从北京动身去往天津。其实早在他动身之前。段祺瑞就曾经收到过一条消息说:“千万不要让徐树铮去往南方,一旦去了,就必死无疑。”

当时,段祺瑞和徐树铮的关系已经不只是心腹那么简单了。段祺瑞是打心底里喜欢徐树铮,所以也担心他出现危险,本着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原则,再三劝阻徐树铮不要去了。

但是当时徐树铮还是年轻气盛,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只觉得是段祺瑞多虑了。他摆摆手告诉段祺瑞无须担心,说完就转身走了。可没想到,这一别,就是永别了。

陆建章的侄女婿冯玉祥早早的瞅准了这个机会,在凌晨两点,火车上的旅客都纷纷进入深眠的时候,派自己的手下张之江把徐树铮从火车上拉下来,残忍的杀死了。

就这样,徐树铮在自己45岁那年,穿着睡衣永远的离开了。而在徐树铮死了之后,冯玉祥还让舅舅陆建章的儿子陆承武发通电广而告之徐树铮已死,陆建章被暗杀的大仇终于得报。

而段祺瑞在听闻了自己唯一的大心腹好兄弟徐树铮死了之后,也是急火攻心,当场昏厥。被身边的人救醒之后,还是无法缓解自己悲伤的情绪,又晕了过去,如此重复了三四次。熟悉段祺瑞的人都深知他这是真的受到了大刺激,定不下心神了。

徐树铮死的时候,无儿无女,他的墓碑是段祺瑞帮他立好的,年年亲手为他清扫。就连段祺瑞死后,也是吩咐自己的儿女在祭祀时,不要忘了在自己的灵位旁边,也摆上徐树铮的灵位,为他烧香祈福。

纵观北洋军阀徐树铮的一生,辉煌过,落败过,树敌无数,却终归还有个知心的段祺瑞,可悲可叹却也不算可惜。

段祺瑞:去世前留下著名遗嘱,身后有多凄凉?

段祺瑞,是我国军阀混战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他22岁便以最优等成绩毕业于天津武备学堂炮科,为日后军阀混战之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之后,23岁的段祺瑞又获得了到德国留学的机会,34岁便成为袁世凯的左膀右臂,正式步入政治争夺之战。在38岁时,他又与王士珍、冯国璋并称为"北洋三杰",后又在"西原借款、三造共和、收复外蒙"等事件中尽显个人的政治、军事才能。

后61岁的段祺瑞历经临时执政被驱逐下台一事,便一心向佛,多次严词拒绝与日本人往来,72岁因病逝世前他又写下"八勿遗嘱",却因时局动荡而"死无葬身之地",家业也终被付之一炬,令人深感凄凉!

临终留著名遗嘱

段祺瑞生于时局动荡的民国时期,他一生的人生经历都与军事和政治密不可分,却奈何时局动荡、人心不一,内有各路军阀混战,外有列强虎视眈眈。

在段祺瑞自己看来,他还未实现自己的抱负,却已经被政治斗争的漩涡所吞噬,时逢临时执政又惨遭下台,故唯有将希望寄托于后世。于是,他在临终之前为世人留下了著名的"八勿遗嘱",并将对后世的告诫和期许都写进了遗嘱之中。

一勿:勿因我见而轻起政争。首先,段祺瑞是想告知世人不要为他这一生以及现在所写遗嘱中的政治观点轻易与人发生争执;其次,他或是想告诉世人政争于国于己并无益处。

二勿:勿尚空谈而不顾实践。段祺瑞早在光绪年间就已参与军事、政治,并亲眼目睹清政府的空谈行为所带来的后果,深知实践的重要性,或因此而有感而发。

三勿: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段祺瑞长于光绪年间,或因早年亲见、亲闻清政府的奢靡之风,深感财政危机的困境,更是一生践行"廉洁"二字,也期望后世能够明了其中利害。

四勿:勿信过激言行之说而自摇邦本。生于军阀混战年代的段祺瑞早已听惯了过激言论,也看惯了因听信过激言论而一再失利动摇邦本的清政府的结局,因此他深感勿信过激言行的重要性。

五勿: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说的便是处理外交事宜的官员要谨记巩固国防。段祺瑞曾在北洋军政司任职,加之当时我国多次割地赔款,或是这一点让他深感外交和国防之间的紧密联系和重要性。

六勿: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说的便是开展教育工作要注重对国粹的保留。在民国时期外国侵略者在我国开办多所学校,便是希望在思想上奴役中国国民,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首要便是保存国粹。

七勿:治家者,勿弃国有之礼数。家可以看作是"小国",一个民族传承千年的礼节当然不可弃之不用,否则又与列强入侵时造成的"思想奴役"有何区别?而看惯了西化思潮的段祺瑞或正是此意。

八勿:求学者,勿鹜时尚之纷华。少年留学德国的段祺瑞深知求学之路不易,须克服多方诱惑,而想要学有所成便不能懈怠,不能贪图一时玩乐忘了求学的初心。

由国至家、由表及里,以上"八勿"便是段祺瑞对后世的期许,以及对国家复兴的期望。

逝世后"死无葬身之地"

留下闻名于世的"八勿遗嘱"之后,年过古稀的段祺瑞于1936年11月1日因突发胃病而逝世。段祺瑞逝世之后,其家人决定将其遗体带回北京进行安葬。

据说,原本段祺瑞的墓地地址早已选定,但其长子并不满意墓地的选址,因而想要再行挑选更为适合的墓地,于是便决定将遗体暂时安放在北京西山的卧佛寺,等找到合适墓地时再进行安葬。而这一决定,也为段祺瑞的"死无葬身之地"埋下伏笔。

此举本来是好意,但却没想到1937年7月抗战突然爆发,北京的局势变得越来越不稳定,为了段祺瑞的遗体不被侵扰,于是其家人临时决定将遗体暂时安葬于当时北平西郊的白石桥附近,待日后再行处理迁移墓地一事。

可这一等却等了十多年的时间,直到1949年1月北平解放的时候,段祺瑞的家人才有机会重新将其墓地迁到北郊的清河镇。又历经十四年之久,才将墓地移到了北京西郊香山附近的万安公墓,并请章士钊先生为段祺瑞题写墓碑。

历经多次辗转,至此段祺瑞才有了最后的安息之地,而世人也对这一段辗转往事深感叹息。后世人用"死无葬身之地"六个字来形容段祺瑞墓地辗转迁移的经历,表面看似夸张,但实则又有贴切之处。

家业被付之一炬

对于上述段祺瑞逝世之后,其墓地多次迁移、"死无葬身之地"的经历已令世人叹息不已,而其逝世之后家业又被付之一炬的旧事则更让人感叹战乱年代世事凄凉。

不得不说的是,段祺瑞虽然是政界要员,但他却不喜奢侈,早年身居要职时多有人赠送房产、金银珠宝,却都一一被他拒绝,至晚年逝世前夕仍要求丧葬事宜从简,而他的"家业"也只有唯一一处系他人所赠的公馆,却终毁于日本侵略者所纵大火之中。

段祺瑞逝世后不到一年,抗战突然爆发,段家在政界的影响力早已随段祺瑞的离世逐渐下降,又因其家人忙于丧葬事宜无暇管理此公馆,加之日本侵略者势头正盛又与段祺瑞因"西原借款"事件有仇,因而日本人便打起了此处公馆的主意。

日本人占领北平之后,为了泄愤和报复,便将段祺瑞生前的唯一处家业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而公馆中其他值钱的家具、摆件等也被一一卖掉。至此,段祺瑞的唯一一处家业毁于日本侵略者的手中。

小结

在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的年代,段祺瑞一生追寻国家复兴之路,更是为后世留下了著名的"八勿遗嘱",于国于家、于官于民都大有裨益。

戎马一生、叱咤风云便是段祺瑞生前的真实写照,可谁又会想到逝世后的段祺瑞会历经"死无葬身之地"、墓地多次辗转迁移、唯一一处家业被日本人付之一炬等难安九泉之事,令人多有凄凉之感,却也惜和平来之不易。

段祺瑞晚年拒绝为日本人卖命,留下著名遗嘱,直到28年后才下葬

民国众多军阀中,“北洋之虎”段祺瑞是特别的一位。段祺瑞死后声望很高,有“三造共和”、“六不总理”的美誉。1926年“三一八”惨案的发生,彻底终结了段祺瑞的政治生涯,这年他61岁。长久以来,很多人认为是段祺瑞下令向示威人群开枪的,经过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放大,成为段祺瑞身上最大的污点。

段祺瑞下野后,收入锐减,加上他“不贪、不赌、不抽、不嫖、不喝、不占”的操守,让他的晚年生活越发窘困。在天津生活期间,段祺瑞不断压缩家庭成员,把姨太太都遣散,佣人数量更是一减再减。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找到段祺瑞,希望他能出山主持“大局”,还许诺高官厚禄。段祺瑞直接拒绝了,他对登门拜访的日本人说:“我们在野之人,若要出面调停,说话就要有根据。以就地停战作为调停,恐非易事。当局若问到东三省,将如何答复?如今中国军队士气之高,不下于关东军。若说停战,也应由日军先停,因为是日军先开战的。”

日本人不甘心失败,多次登门拜访,还请出段祺瑞旧部王揖唐出面。段祺瑞越想越生气,痛斥道:“我是中国人,决不做汉奸傀儡,就是你自己也要好好想想,不要对不起祖宗、父母和子孙后代。”

在天津生活不断有旧部、日本人来“骚扰”。1933年1月,段祺瑞不顾他人劝说毅然离开天津南下。段祺瑞这一举动得到时人的赞扬,当时报纸盛赞道,“段氏此行,不仅态度光明,予国人以好感;且以衰老之年,以国难为念,犹不畏跋涉艰难;尤使国人于表示敬意之外,亦知所以奋起也。”

段祺瑞在上海生活还是比较困难,国民政府每月给他2万大洋,可他拿出一大部分给旧部或者他人。下野后的段祺瑞有强烈的民族气节,他多次表示要赶走日本侵略者需要全国民众联合起来,“我国唯有上下一心一德,努力自求,语云:求人不如求己。全国积极准备,合力应付,则虽有十日本,何足畏惧?”

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在上海病逝,终年72岁。段祺瑞去世前留下著名“八勿遗嘱”,即“勿因我见而轻启政争,勿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之说而自摇邦本;诵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治家者勿弃固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骛 时尚 之纷华。本此八勿,以应万有,所谓自力更生者在此;转弱为强者亦在此矣。”

段祺瑞一再要求葬礼从简,可他的灵柩还是运回了北京,并举行了盛大葬礼。段祺瑞旧部给他选择的墓地是香山宝胜寺旧址,遭到家人反对,结果其灵柩一直暂厝卧佛寺。当时谁也没想到,这放就是28年。

1963年,章士钊的主持下,段祺瑞下葬北京万安公墓。特殊时期段祺瑞墓地被毁,1978年得以重建,墓地如今非常寒酸简陋。

相关阅读

  • 打单子是什么意思,打单子是什么意思网络用语
  • 伤心的英语单词(伤心的英语单词怎么写)
  • 精神财富指什么(精神财富指什么数字)
  • 两个全覆盖,两个全覆盖活动记录
  • 孜组词(孜组词语)
  • 十字绣图案大全,十字绣图案大全 新款图片
  • 堵车打什么电话(汽车堵路打什么电话)
  • 苦荞茶可以减肥吗(女性长期喝苦荞茶可以减肥吗)
  • 曹骏舒畅(曹骏舒畅合作的电视剧)
  • 标签: #